2008/03/31

小芙的《從零開始圖解西洋名畫》

國內出版的西洋藝術史大部分是翻譯書,而國內出版的書籍又過於學術,艱澀不容易入門。小芙這幾年寫了不少藝術入門的書,簡單易懂,從歷史的背景生活中去了解畫作的含意,讓旅行中參觀博物館收穫更多。


2008.2.28 出版

西洋美術史大放異彩大部分是從文藝復興開始介紹,從義大利佛羅倫斯這個地方萌芽,然後在羅馬壯大,在威尼斯也有獨特的文藝復興運動,展現在畫作上稱為威尼斯畫派,而同時期的德國、荷蘭地區也有北方的文藝復興。

歷經了文藝復興,到了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變形珍珠和貝殼螺紋,進入復古浪漫與想像的女體畫風,在19世紀末出現了印象派在巴黎大放異彩,印象派每個畫家的特色不一,表現方式也各有千秋,過了後期印象派之後,表現主義、野獸派、巴黎畫派、超現實主義的發展更衍生出了變形與抽象的藝術概念,而這些現代藝術的百家爭鳴,為人類彼此的了解與互相的認識留下了更多的空間。

這是第四本小芙所寫的藝術相關的書籍,後面還有一系列的出版計畫,希望這些書能夠賣的長長久久。

從零開始圖解西洋名畫
http://www.anobii.com/books/從零開始圖解西洋名畫/9789861771892/01962d491cfec2c0c3/

2008/03/28

【伊朗】古城雅茲德

這回 Frances 跟黃老師的團去伊朗了,去年去過中東後,這一路的古文明之旅就這樣展開。


2008.2.26 Frances 於伊朗寄出

Frances 寫來的明信片上面寫著:
這是伊朗南部古城雅茲德(YAZD)的星期五清真寺,這兩個尖塔是此地最高的建築。伊朗人民都很和善,連軍人都和我們微笑打招呼,難以想像這是地球上少數敢與美國對抗的國家。

很喜歡到處旅行的 Frances 去年去以色列買回來古地圖我都還沒有研究,這次去伊朗應該會有很多的故事,我們就來看看吧!

2008/03/27

【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在福建廈門外海不到1公里的一個小島,是著名的風景區,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氣氛幽靜,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


2008.2.26 熱氣球寫著:二月的鼓浪嶼仍帶著綿綿細雨更多了詩情畫意

熱氣球的藍色冒險: [明信片] 鼓浪嶼 ▪ 中國最美的城區
http://blog.xuite.net/omiomi/balloon/16391978


今天以前我還不知道有鼓浪嶼這個地方,收到這張明信片才去查,原來鴉片戰爭後,清朝與列強簽訂的條約答應要開放此地做為通商港口。先後有13個國家在這裡建立領事館,也因此鼓浪嶼保留了很多各國特色的歷史建築。

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最高,有眾多音樂世家,也有鋼琴博物館、風琴博物館及鋼琴學校等,所以有「鋼琴之島」美稱。


鼓浪嶼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C%93%E6%B5%AA%E5%B1%BF

2008/03/26

【台北】天后宮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南府城與鹿港的天后宮規模都很大,可是緣於艋舺的台北天后宮規模就小的多,但是麻雀雖小可是五臟俱全。


清乾隆時候的舊鐘

要嚴格說起來,在今天貴陽街二段、西園路口附近,建於1746年(清乾隆11年)的新興宮,與龍山寺、祖師廟稱為艋舺三大廟宇。有一個傳說是有條商船上面載有媽祖像,回程的時候要把神像帶回,但是都無法成行,於是把神像請回岸上,才安然離開,於是行船的商行集資在此蓋了新興宮。

日本人1895年來台後建了許多的寺廟並把日本佛教帶進來,到了二次大戰爆發,日本人為了挖防空洞,把新興宮拆了,新興宮的媽祖像暫時安置在龍山寺,一直到戰後1948年才找到弘法寺做為新興宮新址,1952年改名為天后宮。因為本來這裡是弘法寺,所以原來的弘法法師也供奉在側。

台北天后宮在熱鬧繁華寸土寸金的西門町,香火鼎盛,有空來此看完電影可以進去走走,可以跟寺方要本『閱讀台北天后宮』的小冊子,裡面有很詳盡的介紹與說明,雖然不是很大器的寺廟,但是放慢腳步進去欣賞,也會有很多收穫。

2008/03/25

【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

只記得小時候有去北投煮溫泉蛋,然後大學的時候有到北投去出野外、幾次的郊遊,對北投的印象幾乎是零。


2008.3.2 溫泉博物館前拍婚紗照

北投溫泉浴場建於1913年,是兩層仿英磚造建築,在日治時期是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一樓為磚造浴池,裡面有羅馬式的列柱與拱門造型,二樓為木造,裡面有榻榻米供人休憩,不過現在圍起來只能在外圍參觀,我覺得有點可惜。1995年,北投國小師生覺得這棟建築具有歷史價值,與居民組成推動小組,保留此地為歷史古蹟建築。

北投溫泉博物館
http://peitoumuseum.culture.gov.tw/


北投原先屬於芝蘭二堡,日治時期在北投當地新設一庄,定名為北投庄,當時的北投是隸屬於七星郡,在二次戰後才併入大台北範圍之內。古時原為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部落居住,「北投」這個地名在平埔族的語言,是代表「女巫」的意思,是代表女巫居住的地方。

到北投除了泡硫磺溫泉,還有許多步道,凱達格蘭文化館不但可以進去吹冷氣,看看原住民的文物展覽,到樓上的圖書室翻閱相關文獻,或者在外眺望世界級的觀光圖書館、溫泉博物館放鬆一個假日下午,輕鬆又愜意。

2008/03/24

《畫》妳喜歡甚麼時期的作品?

妳喜歡文藝復興的唯美透視法?巴洛克的華麗?荷蘭畫派的寫實?浪漫主義的女體?印象派的光線?還是超現實與抽象派的遐想?



逛了世界上那麼多的博物館,台灣藝術的畫家竟然沒有了解幾個!中國的山水畫與庶民的寫實,噤聲的年代與百花齊放的潮流又是甚麼?我想這篇的總覽只是個開端,對於藝術畫作的欣賞,我才正要起步。


《城市旅行》畫
  1. 【台北】吉絲夢妲 Gismonda@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2. 【台北】茶花女@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3. 【台北】羅倫札奇歐 Lorenzaccio@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4. 【台北】撒馬利亞人@新藝術烏托邦慕夏大展
  5. 【台北】歌頌藝術系列的舞蹈@慕夏大展
  6. 【台北】威尼斯畫派@行天宮社大的世界遺產課程
  7. 【台北】看見青田一二,mina 高的藝術私宅
  8. 【新竹】 畫家的祕密花園,秘花園咖啡庭園
  9. 【法國】吉恩.克魯埃(Jean Clouet) 的法蘭索瓦一世(法蘭西斯一世)
  10. 【巴黎】凡‧艾克,羅林大臣的聖母
  11. 【馬德里】哥雅,查理四世及家族
  12. 【倫敦】福拉哥納爾,最後一個洛可可的大師
  13. 【倫敦】拉斐爾的《教皇朱里阿斯二世肖像》
  14. 【義大利】教皇保羅三世和他姪孫的肖像
  15. 【柏林】大衛的拿破崙像
  16. 【巴黎】大衛畫的《拿破崙加冕圖》
  17. 【布魯塞爾】大衛的《馬拉之死》
  18. 【巴黎】安格爾畫的拿破崙一世
  19. 【巴黎】安格爾的《荷馬的光榮》
  20. 【巴黎】安格爾的《土耳其浴》
  21. 【倫敦】簡提列‧貝利尼的《蘇丹王Mehmed二世》
  22. 【威尼斯】簡提列‧貝利尼的《聖羅蘭橋的十字架奇蹟》
  23. 【義大利】吉奧喬尼的《卡斯第佛朗哥聖母像》
  24. 【威尼斯】吉奧喬尼的《老婦人的畫像》
  25. 【梵諦岡】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旁的先知耶利米
  26. 【梵諦岡】拉斐爾的《雅典學院》
  27. 【巴黎】魯本斯的《亨利四世昇天與瑪麗皇后攝政》
  28. 【馬德里】委拉斯蓋茲的《宮女》
  29. 【巴黎】華鐸的《塞瑟島朝聖》
  30.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的《夜巡》
  31. 【波蘭】達文西的《抱銀貂的女子》
  32. 【馬德里】哥雅的《巨人》、《5月3日馬德里》
  33. 【馬德里】哥雅的瑪哈
  34. 【新竹】辛志平校長故居的演講
  35. 【台北】故宮,一個大雜燴的展覽
  36. 【新北市】廖繼春的觀音月夜
  37. 《馬內的繆思》印象女神莫莉索
  38. 【台北】維梅爾展(中正紀念堂)
  39. 【大阪】20140210:秀吉的大阪城、司馬遼太郎、喫茶美術館以及其他
  40. 【台北】新月社,邱建一老師的藝術天地
  41. 《歐洲宮廷畫史》電子書出版
  42. 【台北】亞美尼亞藝術家與咖啡因工作室開幕
  43. 【台北】亞典書店,朝聖之旅,年輕人的K書 中心
  44.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VIP預展
  45. 《歡迎光臨國家畫廊》多樣與包容的博物館
  46. 【台北】城隍廟前祖父母節的圖畫比賽,Deya 與陳彥甫
  47.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モチーフで読む美術史
  48. 【台北】雅痞書店,巴黎倫敦的印象派時光
  49. 【台北】微光藝術空間
  50.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51. 【台北】朋友聚餐五十次之十一,國民美術展
  52. 【台北】朋友聚餐五十之十二,李松勇的離島展
  53. 【山口】防府市圖書館,上山滿之進與陳澄波
  54. 【山口】防府市,純喫茶 エトワール
  55. 【祕魯】20160817@06:普諾、胡利亞卡飛庫斯科(意外又到阿雷基帕)
  56. 【智利】20160822@11:復活節島,摩艾石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57. 《名畫的控訴》背後是對納粹的控訴;轉型正義,台灣也有比這更動人的劇情
  58. 《名畫的密碼》一本書輕鬆帶你進入西洋藝術世界
  59. 【台北】Leo 老師的速寫
  60. 《大人的西洋美術史》
  6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2-威尼斯畫派
  62. 【台北】舊香居的藝廊:幻影─佐伯俊男作品展,不想討好所有人,畫出心中幻影
  63. 《異星入境》Arrival:到底是抵達了,還是離開?
  64. 20170322《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6:三峽祖師廟與李梅樹
  65. 《百日紅》北齋、阿榮、杉浦日向子以及印象派畫家
  66. 《安慰我的畫》41個名畫故事,在人生疲憊時感受撫慰、得到釋放、汲取力量
  67. 【台北】奧賽美術館展,洪禮明老師的演講筆記
  68.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6-郭雪湖
  69. 【台北】印象派的演講@雅痞書店
  70. 【廣島】尾道, 孔雀莊珈琲館,歐巴桑老闆與歐巴桑畫家展覽
  71. 【九州】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道路》@福岡亞洲アジア美術館/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72. 【新北市】永和楊三郎美術館
  7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96-布拉格,慕夏的城市
  74. 【台北】剝皮寮附近的散步,周記肉粥店,Leo 老師的速寫畫課
  75. 《眩,北齋之女》
  76. 【台北】台灣美術的地方色?
  77. 【台北】防火巷內的塗鴉
  78. 【台北】探索館看郭雪湖的畫作解析
  79. 【台北】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畫大展
  80. 【香川】直島安藤忠雄設計的博物館們:ANDO MUSEUM、李禹煥美術館、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地中美術館
  81. 2018.03《TaipeiWalker》No.251,水瓶子城市漫步17:永和網溪別墅,楊仲佐與楊三郎父子的詩畫世界
  82. 《梵谷:星夜之謎》
  83. 《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與《奔跑的母親》
  84. 巴黎的都市計畫與印象派博物館之旅
  85. 【新北市】鹽月桃甫與高更,李梅樹紀念館的展覽: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86. 《鹽月桃甫》與《高更》
  87. 郭雪湖《新霽》中間的石碑是?
  88. 郭雪湖,1946年,《驟雨》 水墨·紙 53x73cm 第一屆省展參展
  89. 1928年,郭雪湖《圓山附近》,第二屆台展特選,膠彩,絹
  90. 《高更:愛在他鄉》
  91. 【台北】山田東洋的作品
  92. 1986年,楊三郎的浮世繪與瓶花
  93. 【台北】木柵的畜魂碑
  94. 【台北】橘枳 (Pei-Yi Lin)的展
  95. 《陳澄波密碼》
  96. 【台北】台灣在日本時代的畫家,山田東洋畫哪裡?
  97. 塩月桃甫紀念日,1886年2月27日-1954年1月22日
  98. 【新北】郭雪湖(1908-2012.1.23) 淡水泊舟
  99. 【台北】同安街的牆
  100. 【台北】亞特蘭提斯咖啡館
  101.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x《漫畫台灣年史》
  102. 【台北】敦南藝術講堂:達文西
  103. 【淡水】木下靜涯與郭雪湖
  104. 《愛情沒有終點》
  105. 【高雄】駁二,貓‧美術館
  106. 【台北】故里山花此時開@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107. 《誰偷走蒙娜麗莎》畢卡索那幫人
  108. 閨秀時代《陳進》
  109. 山田東洋的信號機,第十二回白日會展覽會出品
  110. 《藍蔭鼎傳》
  111. 《石川欽一郎》,番茶會喝甚麼?
  112. 《礦城.麗島.倪蔣懷》,陳植棋與倪蔣懷的真人廟
  113. 【台北】台灣建築的記憶花園,他們的年代@二二八紀念館
  114. 【台北】萬華的郵局
  115. 【台北】倪蔣懷的《台灣繪畫研究所》在哪裡?
  116. 【桃園】八塊畫室咖啡館
  117. 【基隆】倪蔣懷,林開郡洋樓
  118. 【新北市】《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119. 【台北】順益行
  120. 【台北】大稻埕夜間導覽,台灣美術運動
  121. 【台北】🌾到城藝遊 | 構圖台灣🌾-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畫展
  122. 【台北】林阿琴,1915年9月29日-2020年10月8日
  123. 【台北】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124. 【台北】臺北病院ノ庭 (臺北醫院的庭園), 1929
  125. 【新北市】李梅樹、布荷東、米勒
  126. 【台北】『畫時代』特展 @北投文物館
  127. 【台北】重現李梅樹畫的香魚 台灣旅遊廚房
  128.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129. 【新北市】每年都會去一次李梅樹美術館
  130. 【台北】從公會堂出發,觀察日本時代的畫家們的作畫地點,有甚麼時代意義?
  131. 《台北畫刊》北門咖啡館外的歷史風景
  132. 《梵谷與日本》原田舞葉虛構真實小說《浪擊而不沉》所做的文史研究說明書
  133. 《台北畫刊》北門咖啡館外的歷史風景 2020.11 No.634 台北畫刊
  134.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135.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136.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137. 《解碼莫內》看圖秒懂大藝術家
  138. 巴別塔/老彼得·布勒哲爾1563
  139. 《臺北老屋三生事》速寫上色活動,畫家帽真多 No.06
  140. 《昨日的素描》 P.100《商品櫥窗》呂基正/1934年#逐工一本冊 No.001
  141. 《台二線旅圖速寫》郭正宏 #逐工一本冊 No.002
  142.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逐工一本冊 No.014
  143. 《百年爛漫:漫畫與臺灣美術的相遇》
  144. 《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增修新版】
  145. 【台中】臺灣國立美術館,經典再現展
  146.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與《林泉廟丘》
  147. 【台北】藏畫,陳澄波背後的幾個女人
  148.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149. 【台北】攝影文化中心的展: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
  150. 【台北】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

2008/03/23

【倫敦】雷諾瓦的包廂@柯陶學院美術館

小時候開始就很喜歡雷諾瓦的畫,尤其是鋼琴前的少女這類型的畫作,整個溫馨昏黃的燈光下,少女的膚色比真人照片還要真實。


1874年/包廂/雷諾瓦/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柯陶美術館展出的畫作不算多,但是印象派重要人物的畫都有收藏,雷諾瓦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還是很窮的畫家,印象派初期總是喜歡在戶外捕捉自然的光線,但雷諾瓦這幅畫的主題是在巴黎劇院的包廂內,帶著珠光寶氣的婦女很專注的在看戲,身後焦點模糊的男子拿著望遠鏡往上看,而不是對著下面的舞台,畫中用了很多很多的黑色,更可以表現出婦女白色的皮膚與脖子上的珍珠項鍊。

雷諾瓦,1841-1919年,也是個很長壽的畫家,早年不是很有名的時候是幫人家畫肖像畫為生,1881年後因為受到畫商杜朗的賞賜,固定買進他的作品而經濟大為改善。到了1890年代雷諾瓦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畫家,但是也得到了風濕性關節炎,只好到法國南部定居。

跟提香一樣,長壽的藝術家通常都存很多錢,影響力也很大,雷諾瓦的一個兒子後來還是著名的電影導演--尚雷諾。

2008/03/21

【紐約】聯合國郵票

這是2005年到紐約的聯合國寄回來給自己的明信片郵票。


銀色的郵票貼紙在燈光下很耀眼

去紐約的聯合國兩次,都忘記把台灣護照帶在身上,所以沒辦法進去參觀。

聯合國這幾年在反恐、維安與貧窮救濟似乎投入了很大的資源,中國的人權一度也是討論的話題,聯合國創立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維護人權,貫徹《世界人權宣言》。看看聯合國的捐款,日本永遠排在第一名,中國所佔的比例很低。

中國目前處理西藏、人權與民主的種種問題,與聯合國的宗旨與貢獻,實在有點矛盾,是不是我的眼界太小,還是在世界上就是要比拳頭呢?

中華民國在1950-1971年間,曾經在聯合國裡有席次,但1971年後席次被中國取代,所以從1993年起外交部透過友邦表達要重返聯合國,但是這十幾年來都失敗。2007年7月19日,總統陳水扁向聯合國秘書長致函,正式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但以「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或地區」的理由遭到聯合國秘書處的拒絕。

相關網站:
聯合國 - Wikipedia
中國與聯合國
聯合國主頁(只有簡體版)

2008/03/20

【台北】城市一角

大學一年級上學期,還沒有開始騎機車上學,總是要走到這裡等公車,在台北可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地方,我想就是公家機構所屬的土地與建物。


羅斯福路三段/台北市政府交通部財產

這裡不是被遺忘的舊城區艋舺,也不是大稻埕,更不是大龍峒,而是在繁榮的公館,鄰近台大的羅斯福路上,二十年前舟山路與基隆路一帶台大都還沒有收回土地,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上還沒有誠品書店,羅斯福路還沒有公車專用道,每到上下班尖峰時間坐公車來此轉車的人潮,還有馬路上壅擠車潮所產生的廢氣,這樣的印象一直烙在我的腦海。

二十年後,捷運通車的人潮更多了,公車專用道也通了,但是上下班的時間,這樣的廢氣依舊。台大內部改變很多,有生態濕地與教學農地,許許多多的大樓在校園周邊建立起來,宿舍餐廳都非常的新穎,東南亞戲院附近也翻新,餐廳一家家的開,舊書店也依然開著,鄰近的寶藏巖依山而建的舊房舍已經消失,比鄰而居若一個大家庭的關係就這樣不見。

從台大走到水源市場有座天橋,當時我喜歡在天橋上看著車來車往的羅斯福路,如今天橋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捷運的地下通道。城市的繁華在時間的流逝中留下了甚麼?1951年起台北市曾經有短暫的民選市長,羅斯福路的拓寬是1954年的高玉樹市長開始,而真正開始民選直轄市市長也不過是這二十年的事情,這城市的一角,二十年來的變與不變,讓懷舊的回憶湧上了心頭。

台北市市長 - Wikipedia

2008/03/17

【倫敦】《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的裸女@柯陶學院美術館

看過了《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這部電影後,感受到莫迪里亞尼燃燒生命投入創作的憂愁,很難想像當時的環境是怎樣的?


裸女/莫迪里亞尼/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二十世紀初在巴黎聚集了各國的畫家,在咖啡館酒館的休閒生活中,經常用賭博的方式激發創作,而酒館老闆也允許這些藝術家用畫作來代替酒款。莫迪里亞尼是在義大利出生的猶太人,也擁有良好的教養,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人陸陸續續來到巴黎,而這些異鄉者總是充滿著憂愁與孤寂,但同時也有堅強敏銳的個性。不幸地,莫迪里亞尼到了巴黎染上了酗酒的習慣,甚至還服毒。

莫迪里亞尼,1886-1920年,從小就有的了肋膜炎,得過熱病,後來轉變為肺結核。曾經在義大利南部養病,也到過佛羅倫斯、羅馬的美術學校就讀。1907年,巴黎舉辦塞尚作品展,激勵了莫迪里亞尼往雕塑發展,他用石頭、木頭雕刻一些類似面具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倫敦的泰德美術館有收藏。



橢圓形的臉、沒有骨感慵懶的女性,長長的脖子,小小的嘴巴,沒有眼珠的眼睛,幾乎他畫中女性都是這個模樣,他畫老婆珍妮有20幾幅,在他死後的第二天,懷有第二胎小孩的珍妮也自殺死亡。

2008/03/14

【新加坡】魚

今天收到小魚來自新加坡的明信片,抱怨說《城市精選》都沒有選到他的部落格文章,仔細搜尋一下,新加坡的文章果然沒有選到過。


2008.3.14

【獅城掠影】好想在花園城市跑步
【獅城掠影】今夜,只想靜靜地依偎著你
【獅城掠影】風情萬種的魚尾獅
【獅城掠影】魚尾獅旁的陽光男孩
【獅城掠影】呀厚!鴨比飛了

目前小魚在吳哥窟,聽說拉肚子在旅館休息,跟我第一次去吳哥窟的遭遇很像,希望她多多保重。

2008/03/13

【倫敦】舊?城區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大部分會有舊城區與新城區的區分,新城區會有新穎的商業摩天大樓,新舊城區或許隔著河或隔著大馬路,但在倫敦,舊城區的重新規畫,看到了新建築都在此。


2007.9 左方許多工事中的土地就是舊城區

走在舊城區,來來往往的車水馬龍,道路不算小,觀光人潮很多走在人行道上很好行走,這邊的教堂密度應該是倫敦最高的地方,除了教堂與一些學校或公家機關,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舊城區,在倫敦城市博物館還有遺留舊的城牆城門。

舊城區的每座教堂應該都是二次戰後原樣重建,教堂外觀的石塊新新舊舊堆疊起來,彷彿告訴我們戰爭的無情。

有很多新建築是把古建築遺跡包在新式的玻璃帷幕內,不然就是融合成為一體。走過倫敦,與義大利城市保存古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總以為英國人是很死板的民族,但是對於新建築的嘗試,應該是世界數一數二吧!

2008/03/12

【Stroud】Made in Stroud

英國中西部的 Stroud 小鎮,雖然我只邂逅了半天,一直難忘懷這些街道、早餐店、咖啡館、書店、大超市、3C賣場與有機農民市場。


2007.9.23 Made in Stroud 店面映照出對街的建築

一個地方要生存,一定要有當地的特色,在這附近的山丘,據說有保存最完整的石造尖頂建築,一系列的房屋,沒有唐突的鐵皮屋,也沒有不同樣式的水泥平房,更沒有高樓大廈。甚至到小鎮的中心,超市大賣場也座落在中心的邊陲,毫不搶眼的隱身在下坡處。

小小的鎮快步行走大概花10分鐘就可以繞一圈,但是這裡卻有3家以上的書店,每家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經營童書,有的經營小說。或許是市場機制的關係,同類型的店當然不會存在這個小鎮。看到旅遊告示牌的老照片,有些老房子已經不見,有些依然保留,但是經營商店賣的東西已經改變,或許以前是鋼琴工廠,現在變成了啤酒餐館。走了一圈,就連我這個了解不深的觀光客,都知道這裡以前是個工業生產的聚落。

Stroud 相關文章:
【Stroud】小鎮中心
【Stroud】小鎮風情
【Stroud】第八天流水帳@小鎮風情

我不知道英國的小鎮是否都有各地的特色,但是我匆匆地走過 Stroud,卻難以忘懷這家店的店名與口號,希望我有一天也能高喊開一家 Made in Taiwan 或是 Made in 甚麼的店!

2008/03/11

【佛羅倫斯】未完成的古蹟城市

多久的建築可以稱為古蹟?在台北,大概就是百年這個數字,但是在佛羅倫斯,四百年前就是這樣的模樣,文藝復興後期所蓋的教堂,就是新建築。



佛羅倫斯應該可以稱為米開朗基羅的古城市,在博物館裡有他雕刻到一半的雕像,好像活人硬生生的被嵌在石頭裡吶喊。教堂的立面建到一半,佛羅倫斯人可以忍受就這樣放著,讓後代子孫知道這段歷史,不對稱的領主廣場,達文西想要設計成完美的對稱式,也不被大家採納,於是達文西出走威尼斯轉往米蘭發展。

佛羅倫斯的百花聖母教堂,裡面包著一座小教堂的遺址,當時麥迪奇家族剷平了原來的小教堂,要蓋一座規模宏大的雄偉建築,大教堂是蓋起來了,但小教堂也不見了。到了百花大教堂內部,走到地下室,義大利人特別把小教堂的遺址遺物挖了出來給大家參觀。

記得第一次到這裡從火車站走出來,第一眼就看到車站前就有開挖的考古遺址,看到一個古城門就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中間,走著走著迷了路,我開始緊張的到處問路,但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人指東、有人說西,我走到一家商店買飲料,剛好老闆娘是華人,我們用英文講了老半天她才問我會不會講國語,但她似乎國語也說得不太好,好像潮州話才是母語,很熱心的請她店裡的工讀生指路給我,短短問路的半小時,我好像接觸了所有的義大利人。

走在這座文藝復興的城市,到處看得到先人的遺跡,米開朗基羅的雕像與教堂內的設計、達文西設計的涼廊、布魯內列斯基的大圓頂與聖羅倫佐教堂的設計、吉貝爾提的天堂之門,聖十字教堂的名人墳墓,這些痕跡從古至今不曾改變,讓活在這裡的人們擁有同樣的記憶,透過旅行觀光,也讓全世界的人有了共生共存的想望。

2008/03/10

【倫敦】塞尚玩紙牌的人@柯陶學院美術館

塞尚是法國印象派後期的畫家,也是一個死後才受到大家注意的畫家。


1890-1892年/玩紙牌的人/塞尚/倫敦柯陶美術館

上面這幅畫是塞尚一系列的玩紙牌的人,總共五幅,巴黎奧賽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有展覽。看起來非常陰暗的用色,仔細觀察顏色用的並不多,但是卻表現出拿著紙牌的手上有光線照射進來,兩個人思考鬥智的心情。塞尚的畫作非常重視結構,也就是構圖,那個酒瓶就是中線,兩個人非常的對稱。仔細觀察塞尚有一堆人物的畫作,多半構圖都非常嚴謹,大部分都有三角形的對稱,整個畫面非常的勻稱。

塞尚1839年1月19日(是水瓶座)在法國南部出生,死於1906年,早年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在與朋友的書信往返中經常提到對大自然的感受。在1860年代畫了不少的大自然畫作,後來在大自然下進行人物畫作,一堆男體或是女體的人在森林中脫光衣服在河邊沐浴,塞尚也曾經模仿馬奈的畫《草地上的午餐》,不過線條用色就比較抽象點,沒有那麼寫實。

塞尚被認為是立體派的開山祖師,色塊式的上色技法,好像整個人物立體了起來。

2008/03/07

【蘭嶼】SimonLan的開元港

只要想到挪威,就會想到 SimonLan 的部落格,這幾年他多次前往挪威,留下了眾多照片記錄,都可以在他的部落格找到。

Simon Lan 的挪威旅攝
http://www.simonlan.idv.tw/index.php


蘭嶼‧開元港/SimonLan/不知道是不是在飛機上拍的?

SimonLan 連續三年自行製作桌曆以成本價分送朋友,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對於攝影工作的熱愛,我想這樣的辛苦也是值得的,以往都錯過了桌曆的預定,今年終於拿到了一本以及他自行製作的明信片。

今年的桌曆主題是『台灣』,封面就用英文標明台灣高鐵的幾個站,方便介紹給外國朋友,我想到世界各國自助旅行的朋友最知道,台灣人對觀光客非常熱情,但是缺點就是對不懂漢字的人來說,觀光標示做的不夠好。

SimonLan 是非常低調的部落客,不會出席任何網友的聚會,我相信他應該不只是挪威專家,最近去了北海道,也在台灣到處跑,四處發現台灣之美,在平實的照片背後流露出對這塊土地的關心,希望他能持續拍照給大家看。

2008/03/06

【威尼斯】猶太人與《威尼斯商人》

世界各大城市都有猶太區,一直到以色列建國後,這些猶太人有些回到國家,沒有土地的猶太人在世界漂遊,在每個城市留下了不同的傳說。


2006.2 威尼斯的猶太區

電影《威尼斯商人》描述安東尼奧跟猶太人夏洛克借款,夏洛克曾受辱想要報復,寧可不要利息,約定若逾期無法還款就可擁有安東尼奧的胸口肉。最後,法庭裁決夏洛克敗訴,這齣劇目長久有爭議,原著中有反猶太的偏見,同時又把夏洛克刻畫成貪婪、殘忍的猶太人。該電影以16世紀威尼斯的猶太人遭受迫害為開頭,結尾是破產的夏洛克痛苦地被困在歧視的猶太區。



威尼斯的猶太區在島的西北方,可以看到擁擠破舊的房舍,巷道也特別狹小,最後一天的民宿就在這區,泰國人經營的民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住在這裡,客廳有人看電視聊天,來自中國的打工女子在這裡聽著鄧麗君的音樂,而我進入一個非常詭異有半透明玻璃的浴室洗澡。

心裡想著兒童的黑死病曾在此地流行,明早五點我就要起床搭巴士到機場離開,短暫的過客跟千年在世界流浪的猶太人感受應該不同。經濟上猶太人一直是很會賺錢的民族,但是在政治與人權上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那樣的弱勢?猶太人與威尼斯人共同生活的那麼久,不知道有怎樣的共生之道?

【威尼斯】最後一夜的中國餐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0/blog-post_31.html

2008/03/05

【羅馬】遺跡共存的天堂

初到羅馬古廢墟遺跡的那個地方,一直以為總有一天會把所有元老院的古蹟挖出來,然後重建羅馬帝國偉大的執政中心。


2006.2 到處可以看到不同時帶的遺跡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個素描,理髮師在凱旋門下幫人們剪髮,而這個凱旋門已經有一半是埋在土裡,義大利人不知道何時開始就這樣的保護古蹟,即使在市中心,只要發現有價值的遺跡,也只好停工等待挖掘與鑑定。

而羅馬從建城以來,破壞前代建築的故事也屢見不鮮,又是怎樣的想法,可以讓這樣的破壞的遺跡原樣的保留下來。連結兩層競技場的高牆是鐵,這些鐵被熔掉移做他用;萬神殿在1632年把門廊的銅拿去製作聖彼得教堂的聖體傘;拉特拉諾聖約翰教堂主要入門口的青銅門當年取自元老院。

義大利建國後,1885年開始蓋維多里奧‧艾曼紐紀念堂這個大蛋糕的時候,把卡比托山北邊的朱諾神廟給拆了,還拆了1455年文藝復興時代在威尼斯宮前的一個院子,卡比托山的懸崖在西元前390年高盧人攻打羅馬的時候,有個『白鵝救羅馬』的故事,也就這樣消失了。

羅馬最後的一次破壞則是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開了一條馬路從威尼斯宮到競技場,而這些古羅馬帝國與文藝復興年代的重要遺跡就這樣又被埋在土裡或被破壞了。

或許,歷史不斷地在這裡重複的上演,讓羅馬人擁有懷舊的特質,羅馬是個石頭城,這些石塊不是後世搬來維修的,而是千年就存在這裡。許多墊高的大樓,地下室是個古蹟,拐個彎的馬路,前面又有一些廢墟,但這些廢墟又沒有計畫要重建,這就是羅馬讓世界看到不是一天造成的模樣。

研究羅馬的歷史,神話故事原原本本的來自希臘,羅馬人的統治階層因為帝國版圖的廣大,容納了各種種族,甚至改信基督教,遷都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我們看到的羅馬帝國是連年戰爭、慘暴的競技做為娛樂的歷史,但是這樣的歷史卻也是藝術文化與民主制度的啟蒙,帝國的道路讓世界流通,當然為了統治方便商業貿易流暢。

羅馬的都市規劃最有名的當然是巴洛克時期的貝尼尼,但更早之前的教皇有的崇尚藝術,有的錢不夠而只立了幾根柱子做為城市規劃的軸線,這些遺跡在羅馬都可以看的到,也代表了各時代共生共存的宣言。

2008/03/04

【府城】台灣城牆(安平古堡)遺跡

看到一片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的牆,是明清遺跡台灣城的遺跡,爬滿了樹,雖然不及吳哥窟的城牆那麼有歷史,可是看到斑駁樹根爬在上方,感覺有那麼一點類似。


2007.12.2 台灣城遺跡

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建聖多明哥城
1631年荷蘭人熱蘭遮城完工
1642年荷蘭人往北將西班牙人趕走
1661年鄭成功從澎湖轉攻台灣,在鹿耳門登陸

這面牆依據上面的歷史年代判斷,應該是荷蘭人建熱蘭遮城後擴建城牆的建築,當時安平古堡是在海中央,而不像現在周邊已經變成陸地,當時是軍事防守的要塞,這樣來看這面城牆就非常具有意義。

台灣一直以來是被殖民的所在,荷蘭人、西班牙人、明朝、清朝然後日本人這幾個時代,每個改朝換代人民就要再適應一次,但是堅忍的台灣人就這樣存活下來,也一直是在國際貿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看著這樣斑駁的牆,再回顧歷史,雖然是大中午,全身還是打了冷顫。

2008/03/03

【台灣】劉其偉的水牛

自從在誠品敦南總店的地下室看到劉其偉的藝術副產品,就特別注意他的作品,今天跑去北投的凱達格蘭文化館的圖書室,居然也有他對原住民研究的書。


1997年/劉其偉/台灣水牛

劉其偉,1912-2002年,在福建福州出身,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過世,父親茶業生意失敗,全家到日本,因緣際會取得獎學金念完大學,雖然念的是電機,但是興趣卻是畫畫,38歲才開始學習繪畫,1960年代越戰被派到中南半島,到過柬埔寨吳哥窟,可能受到古文明的啟發,轉向原始藝術。

1970年代後的職業是畫家,副業是研究原住民文化藝術,也到菲律賓、南非、婆羅洲、南美印加文化,甚至到達巴布亞新幾內亞探險,因為研究藝術意外成為人類考古學者。這點跟陳奇祿剛好相反,因為研究原住民文化,素描的作品成為藝術畫作。

看過劉其偉的作品,我覺得有受到畢卡索、米羅的抽象畫影響,而他對動物的觀察具體而微,可能跟小時後失去母親獨力生活有關,欣賞他的畫就好像是他一輩子旅行流浪的歷史,其中有孤獨寂寞、赤子之心、刻苦耐勞等人生歷練,都可以在畫中讀到。

2002年收到總統的褒揚令,一生中扮演了各種的角色:工程師、藝術家、作家、人類學家、探險家,這樣的成就真是不容易。

劉其偉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5%85%B6%E5%81%89#.E5.AD.AB.E5.A5.B3
【台北】陳奇祿原住民圖誌展@台灣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html

2008/03/02

【蘇格蘭】西岸的馬爾島(Isle of Mull)《哈利波特》

翻出以前朋友寄來的明信片,漂亮的海景、城堡式尖頂建築、帆船林立,想必是度假的好地方。


2004 Ryan 寄來的明信片,當時我還沒開始寫旅行部落格啊!怎會有網友寄給我?

據說馬爾島上面也有環狀的石柱遺跡,西元前6000年的青銅時代就有人居住的痕跡。不過一直到比較近代的14世紀有貴族統治,1588年西班牙艦隊曾經攻擊這裡。電影哈利波特與BBC電視劇曾經在這裡取景,豐富的天然景觀與海洋生物也是這裡的特色。

Isle of Mull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le_of_Mull

看到 43p 的英國女王郵票,現在已經不知道這個網友的下落,希望他出個聲音讓我也寄張明信片給你。

2008/03/01

傑利與馬蘭達的《京都岔路》新書簽名握手合照與網友大會

大家若是3月2日下午3:00有空,請到微風廣場五樓的紀伊國屋,傑利的新書簽名握手合照與網友大會,一起來共襄盛舉。



幾年前我去過一趟京都,不過,看完了傑利與馬蘭達的新書,感覺好像我沒去過的樣子,他們遊玩的方式實在讓我羨慕。京都真是個適合旅遊的古城市,千年來的建築保存的完好,每一間寺廟都有自己的特色,京都不但有千年的神話,還有市集、藝妓、步道;無論是步行、騎車或是坐公車,都相當的方便,住在民宿即使語言不通,主人還是把旅客當成一家人一樣。

而藉由這本書裡兩位主人翁自己的體驗,透過他們的描述,精彩的浮現在我的腦海,就好像親自走過一趟的感覺。尤其透過傑利的鏡頭,還可以看到京都的紅楓,還有京都的寺廟風情,真是值回書價。認識傑利這幾年,無論是拍攝古蹟、夕陽或人物,他的照片充滿了熱情的溫度,那樣敏銳的觀察,應該是不斷地按下快門的成果。而我,是不是應該再安排一趟京都行呢?!

[傑利出書] 傑利的第一本書:「京都岔路」正式開賣囉!歡迎兄弟姊妹親朋好友來打書!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501340

今年許了三個願望:布拉格、導覽、工作都要順利,有網友聚會一定要去,但我前天就放了一些人鴿子,真是抱歉,希望我的身材不要再肥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