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法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法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5/22

《高更:愛在他鄉》



如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高更企圖說服在巴黎的朋友與家人,沒想到沒有一個人願意與他一起前往他夢中的伊甸園,他只好獨自前往大溪地。

這部電影的時間點從 1891年,高更離開萬惡的巴黎開始,他到達大溪地想要到瑪泰亞的農村開始作畫,43歲的高更在此遇到了14歲的原住民蒂呼拉(Tehura),《死亡的幽靈在注視》就是她心中的害怕,電影中暗示她與當地年輕男子有一腿,所以高更把她關在房子裡。這幅畫跟傳統學院派女神維納斯裸露上半身胸部朝前是反過來的。

1893年高更或許缺錢,也或許要去繼承伯父的遺產回到歐洲,就這樣結束兩年的冒險,他克服萬難,這期間的創作應該是他轉變最大的時光,充滿了鮮豔的色彩。

這部電影並沒有多著墨他對原住民關愛的思想,或是他投身原住民人權運動等等,只是靜靜的演出這段過程。高更在現今社會的負評不少,他在大溪地有三個大概都是十四歲的妻子,回到巴黎的時候又認識來自爪哇的安娜(實際血統是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可能在里約就染上了性病,導致後來心臟病發死亡。

《月亮與六便士》著重男主角為了理想的追求,但後世有人更吐槽高更,不是因為理想把金融業高薪辭去,是因為當時就是不景氣。但電影與《諾亞.諾亞Noa Noa》參考了高更的這本書,尋找了大溪地的香味,在夜空中看滿天繁星,幽靈是誰?或許是殖民當權者,也或許只是心中的恐懼,對高更來說,理想與現實,現實中的窮困病痛是他走不過的難關。

2018/04/12

巴黎的都市計畫與印象派博物館之旅



今日去社大分享這個題目,特別把馬奈在印象派的發展中提出來講,他很崇拜委拉斯貴斯與浮世繪的關係,從這幅畫就可以看出來。

2018/04/06

《最酷的旅伴》安妮華達



如果你要跟年輕人講經典故事,會用甚麼方式呢?

我喜歡安妮華達的模式,看似緩慢的流動,其實蘊藏了經典電影中的畫面,說是彩蛋也好,致意也好,即使沒有看過高達的《法外之徒》,或者是新浪潮電影的運鏡模式,看了這部片也可以馬上知道阿嬤導演要傳達的概念。

一般的老人家,不是依老賣老,就是如同伍迪艾倫嘮叨的碎念,安妮華達採用的視角,一個鏡頭就要能夠傳達意念,但是老電影也不是現代年輕人容易接受的,現代版"小英的故事",拍立得的大圖輸出貼在建築物上,另外在用現在流行的自拍+社群網路方式,快速的傳播意念,就是這部電影對"現代"的註解。

電影中,創作的內容除了用用法國麵包串聯人之外,孤獨的農人、巨大女性的內心、年老的眼神與無法走遠的腳趾頭透過火車而讓別人看見、沙灘戰爭碉堡的獨白等等,這一切的創作,都引人遐想,這也是傳統"觀看與被觀看"的延伸,透過眼睛,被更多人看見。

這位年輕的 JR 有如年輕高達的化身,永遠帶著墨鏡,彷彿跨世代的對話,用這樣的方式說故事,讓經典更成為經典,照片中仿披頭四過馬路的照片,在巨大的眼神中,相映成趣。

等我老了,一定不要說永遠都對的話:『等你老了,你就知道了!』,這等於沒說,那就不要說了。

2018/03/22

趙于萱《魚的法國旅行手記》與磯達雄‧宮澤洋《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



最近愛上了插圖書

隨著出國旅行累積的地方越來越多,除了博物館、咖啡館、名勝古蹟外,不同的旅行方式:露營、騎腳踏車、步行、跑步、開車等等越來越多人嘗試,從小看魚的網站文章,很佩服她總是很有計畫的去完成一種旅行的方法,這一次全家一起到歐洲去露營。

很快的一個晚上翻完魚的書,覺得一遊未盡,很想馬上訂機票就去歐洲玩,也逛了一下露營器材的網站,馬上就打消念頭,畢竟露營真的是要有興趣與大自然共同生活。但看這本書的插畫真是給我一大啟發,照片很難凸顯建築或日常生活的關係,魚的觀察力很強,會很簡單的用文字點出來。

而這本《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也是透過插圖,把現代建築觀察的重點提醒大家,雖然看這類的插圖書都看了很快很爽,但是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傳達概念,要有化繁為簡的功力,就好像一篇三千字的文章要刪減成一千字一般,但文字畢竟只是文字,這一類的圖文書,照片、插圖、文字的搭配,其實非常不容易。

2018/03/04

《梵谷:星夜之謎》



藉由郵局局長的兒子,去探查梵谷的死因,也藉由梵谷在死前所遇到的人所畫下來的作品,做了一些推測。

有關梵谷死之前的割耳案,有人說是高更不小心割傷了梵谷,所以急忙逃離。這部電影懷疑梵谷被小孩霸凌而死,中間有不少的推理。

無論梵谷的死因為何?他在死前短暫的時光,留下來的作品都是最知名的,從27歲開始畫畫到死亡這十年間,他畫了九百多幅油畫,一千一百多幅素描。

創作,成為他生命中唯一的出路。

這部電影有幾種不同的畫風,黑白的代表梵谷生前,彩色的代表後人的解讀,不同的角度,也剛好把梵谷不同的畫風給呈現出來。

2018/03/02

《敦克爾克大行動》



透過陸海空三個角度,也透過厲害的剪接與配樂,傳達了戰爭中所有人內心的創傷!

戰爭片總是刀子的兩面刃,拍攝A方的角度就會得罪B方,這部片大家心知肚明敵對的是德軍,但是對白描述只用"敵"軍,也不多敘述敵軍的臉孔。

入圍90屆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有:

《敦克爾克大行動》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最黑暗的時刻》
《逃出絕命鎮》
《淑女鳥》
《霓裳魅影》
《郵報:密戰》
《水底情深》
《意外》

我猜這部應該不會得獎,大家要來猜猜得獎的會是哪一部片子呢?

2017/12/06

20171206《國語日報》城市美學23:【巴黎】奧斯曼的都市計畫與艾菲爾的鐵塔



十七世紀的歐洲城市:巴黎、倫敦,為大家所詬病的就是髒亂,市民隨處大小便,沒有地下排水設施,下大雨就淹水,衛生環境很差傳染病叢生,發生火災沒有防火巷而延燒,造成很多人傷亡。

奧斯曼在 1852年到1870年間,執行巴黎的都市計畫,這項計畫執行時拆毀了大量的民宅,社會底層的人因此流離失所,舊城區的消失,失去了歷史的連結。但事後都市景觀大大的改變,凸顯了都市中軸線的意義,凱旋門、圓環、方尖碑等這些紀念建築,整整齊齊的放置在都市的道路系統上,連結公園與博物館、大型公共建築的綠蔭景觀,並把房子切齊,筆直的馬路,輻射狀的道路系統,地下排水道的設置,改善了衛生環境,失火更不會無限的延燒。

今日來看,奧斯曼的都市計畫,成為全世界大都市規劃的樣板,甚至連陽台的寬度、樓層的高度,甚至是塞納河畔的賣二手書的書架、書櫃,都規定高度與寬度,讓整座城市有了標準規格。如今的巴黎政府還嚴格規定了房子所有人要定期維修,因此購買房地產的人,要特別注意維修的年限保留預算,作為房屋修繕之用。

1880年代,法國為了擺脫普法戰爭的恥辱,宣揚國力,於是想在法國革命一百年紀念之際,能夠舉辦城市博覽會。1889年,巴黎的城市博覽會開幕,設計師艾菲爾親手把法國國旗升上三百二十公尺高的鐵塔,除了更凸顯了奧斯曼規劃的都市景觀的中軸線,鐵塔的美麗弧度更往上突破了巴黎的天際線,而且新穎的建築材質,後來的城市博覽會,無不利用『金屬』、『玻璃』新材質,更引發了後續各大城市的摩天大樓對於高度的追求。

艾菲爾與奧斯曼一樣,在興建的過程中遭受眾人的嘲諷,許多文學家、建築師、音樂家、工程師等人聯名抗議這個很像煙囪的大怪物,黑色的鐵塔,從空中看好像在巴黎滴下了一個大墨水滴,此外,蓋到一半的鐵塔,更像是一個大型的蠟燭台。還好艾菲爾堅持到最後把鐵塔蓋好,如今在東京、名古屋、柏林、哈爾濱等大城市,都有模仿艾菲爾鐵塔的建築,反而成為各大城市的共同特色。

1898年,巴黎舉辦地鐵入口設計比賽,吉馬德以鑄鐵欄杆模仿扭曲的樹木枝幹、纏繞的藤蔓,頂棚有如海背的造型,全部取自於大自然的動植物的紋路,上面覆蓋了玻璃,黃色的字牌、綠色的欄杆,成為巴黎地鐵入口的識別系統。

1990年代,巴黎大羅浮宮計畫,在羅浮宮前興建了一個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入口,讓原本中軸線經過了杜勒麗花園、協和廣場的方尖碑、凱旋門,進一步再延伸到了更高聳的新凱旋門。

艾菲爾鐵塔雖然已經蓋好了一百多年,也成為巴黎與法國的代名詞,但巴黎還是不斷的創新,除了用『光』妝點鐵塔之外,地鐵入口的鐵欄杆、塞納河上的玻璃觀光船,重複使用著玻璃、金屬這個兩個材質深化城市建築。

鐵塔上往上發展,但更多的地下化建設,除了地下鐵之外,法國國家圖書館往地下挖掘,增加收藏圖書的空間,塞納河畔的高架道路拆除地下化,一座美麗的都市在既有基礎下,仍然需要不斷的創新。

2017/08/12

《大叔幫幫我》鐵塔與存在主義



剛開始看到這齣戲,以為又只是大叔援交少女的題材,沒想到從討論法國文學入門,竟然分析了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沙特的存在主義,齊克果、尼采還有甚麼夫斯基的,還沒有看完,我感覺應該會把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也拿出來討論一番吧?

以上,我的確在吊書袋,但整齣戲不會直接把這些名人的理論拿出來討論,而是不知不覺得演給你看,從戀父情結、父女不倫、好友老婆到同性戀都稍微提及,看似無關緊要的同事關係,相互理解的也令人印象深刻。

看到夜晚的東京鐵塔,你會想到甚麼呢?

前一陣子有個朋友去東京旅遊,問我沒有去晴空塔會不會很遜,我說不會,因為我也沒有進去過,但是我每次到東京一定會到東京鐵塔附近遊走,因為不只是東京學習西方文明社會的建築模仿而已,牠也把法國文化與東京人深刻的連結了起來。

大家或許只記得黑木瞳失樂園的東京鐵塔,但這齣戲每一集出現的東京鐵塔,卻是青出於藍的巴黎鐵塔,我們有這樣的編劇就好了!

2017/06/09

【台北】奧賽美術館展,洪禮明老師的演講筆記


文學,交通,科學,殖民
建築 VS 收藏意義
神話,宗教,人 ,世界,內心
梅曾斯的酷刑
學院 VS 寫實
雷諾瓦畫風之丕變
竇加的視角
庫貝爾
杜米埃
米勒
印象 with 自然主義
柯洛
莫內
方汀,巴迪農畫室
馬奈
左拉
浮世繪形成了印象派
莫內的老師,尤金
容金
莫內!感情的投射
亞佛列.希斯理
畢沙羅
秀拉
後印象 ,象徵,二十世紀
塞尚
解構,重組
影響畢卡索的立體派
終於,講到高更
高更影響了馬蒂斯
綜合主義,阿凡橋畫風
有人說:野獸派是畫家眼睛壞了
梵谷,米勒
夏凡尼,希望
莫里斯德尼,永恆的假日
奧賽展延展到八月底

2016/09/22

1996年,伍迪艾倫《大家都說我愛你》好萊塢的伍迪艾倫



即使是聖誕節檔次的賀歲大片,全部都是大明星,伍迪艾倫還是非常自戀的演出男主角,一個禿頭歐吉桑,卻要能夠吸引美麗的茱莉亞羅勃茲,必須要很有說服力。

若威尼斯代表一種虛無的浪漫,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猶太人)是少數喜劇作品,但是這段浪漫的愛情,是伍迪艾倫透過不當的欺騙手段騙來的,雖然後來茱莉亞羅勃茲拋棄了老公來到浪漫的巴黎,伍迪艾倫實踐了茱莉亞羅勃茲內心深處的浪漫愛情,但最後終究走不下去。

每一個人聖誕節浪漫過後,全部都選擇了原來的男女朋友,最後,伍迪艾倫與前妻歌蒂韓在巴黎塞納河邊的歌舞再現了一種浪漫情懷。

對於感情的欺騙,這部片暗地裡暗喻威尼斯商人的高利貸巧妙的帶過,在巴黎這座城市收尾,愛情、友情、親情,有了大家都高興的結局。

在醫院跳舞的那個段落,讓大家對於醫院,生老病死的場域,有了重新的認識。

2016/03/02

《丹麥女孩》




變性或是同性戀,會被當成精神病的時代,要如何突破禁忌,勇敢的活出自己,並由男性改變為女性的心理,有了深入的探討。

舞台劇的腳色經常會有強烈的對比,而這部片中的太太葛雷塔(Gerda Gottlieb),接受了即將變性的先生,而後女裝的先生也認知了同性戀的朋友,後來小時候的玩伴與太太微妙的關係,這種戀情、朋友、同學等交織的情感,演出了我們傳統的感情觀是多麼狹隘,原來,人與人之間是多元的交往關係。

埃恩納(Einar Wegener)是我以前喜歡的風景畫家,看完電影後發現她的風景畫透漏了心底的秘密,是我以前沒有發現的。

該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想想為何不是最佳女主角呢?原來這部片的男女主角是同一人。

2015/12/14

《小王子》



電影中的女孩,帶著工作失敗的中年王子回到他的小行星,找到了那朵已經死掉的高傲玫瑰,變回了小王子。小女孩改變了媽媽,也找回了老飛行員的夢。

但,我還是喜歡以前的小王子結局,毒蛇讓小王子永遠藏在妳我的心中吧!因為玫瑰永遠是高傲的。

2015/04/04

《人約巴黎》愛情的昇華

看到片名,以為是愛情浪漫片,可是一開始就突如其來的車禍,變成植物人的巴黎男人其實是經常搞外遇的建築師,就在他外遇的對象答應共同生小孩的當下,兩位女性,一位理性的妻子與一位感性的小三作家,要共同承擔一個植物人的生死。



另一個故事的支線,是小三作家在機場遇見的金融家,除了工作上的問題,家庭也有問題,他一直無法走出人生的挫折。與小三作家一樣,即使法律上沒有責任,但人生解不開的人情義理,他們都勇敢的去面對,在跌倒的地方重新面對爬起,最後他們都解開了這個結,從愛情中跳離開,小愛昇華成為大愛。

這幾部德國導演拍攝的影片,主題經常不是德國,《寬恕》 (Gnade/Mercy)是北歐,《柏林零下7度C》是伊拉克、土耳其,《人約巴黎》是法國。看似主題都不是德國,但是看完片之後,就是德國人拍的,各類的主題,呈現了一種有容乃大,凡是不是主體而卻是主體的。

2014/11/14

2014年,伍迪艾倫《魔幻月光》

這部片不能破梗,所以想要去看的人,請就此打住不要再看下面我寫心得。



...........................
...........................
...........................
...........................
...........................

一如伍迪艾倫的電影,總是有一個老男人從頭到尾碎碎念,不過這次這個老男人稍微年輕一點,是一個自大自信狂妄,從小到大就無法愛人與被愛的一個中年大叔。

伍迪艾倫的電影,片中也一定有一個外表完美無瑕的女神,但一定有一個顯而易見又我得不能原諒的大缺點,男女主角一拉出來,整個故事的結構就完成,在怎樣碎念,我想我這種觀眾就會買單了。

1920年代,是個國際化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的財富重新洗牌,貴族完全轉變為商人炒作股票,窮人可以藉由各種方式賺錢,這部片結合了伍迪艾倫小時候喜歡變魔術,加上靈媒題材,又融入了《寂寞拍賣師》加上《傲慢與偏見》的元素,在魔幻的月光下,發酵出奇妙的情愫,我想反正兩人都是騙子,一個是表演魔術擺明了觀眾就是花錢來被騙的,一個是騙錢的靈媒,但兩人都撫慰了人心。

我喜歡碎念的過程會談到歷史情結、宗教衝突、國家仇恨,伍迪艾倫會輕輕地提起,重重地放下,在心裡引發一陣漣漪。那個年代女性正打開法國傳統的束縛,已經不用束甲綁住自己的身體,衣服上有著各式各樣新藝術的圖騰,在這思想解放的年代,女主角重新選擇了未來的歸宿,也算是女男平權的一小步。

有一幕女主角在花園盪鞦韆,讓我想到了福拉哥納爾的《鞦韆》,而我想要藉由電影多了解南法普羅旺斯可能要多看幾回了。

2014/07/02

《午夜巴黎》巴黎名人與城市發展

晚上去雅痞書店聽了一場輕鬆的演講,能夠這樣侃侃而談,還要記住巴黎的歷史年代、人名,還有社會影響,更要加上巴黎文人藝術家在巴黎的歲月時光,實在非常不容易的。



馬力歐先生,帶我們進入了巴黎從一個髒亂無章的城市,現代化變成了筆直的街道那段過往。

https://www.facebook.com/reiseindermario

來此用餐聽講座的客人很多,兩周後,我還要去聽下集。

2013/12/25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畢卡索與艾瑞安娜(Adriana)@15

每次查畢卡索的情史,總是非常驚嘆他可以跟那麼多不同個性的女性交往,從舞蹈、藝術、作家、攝影師各種人都有,從妓女到上流社會,或從平庸到絕頂聰明,有人甚至迷戀他三十年一直寫情書,也有人等到畢卡索過世後自殺。



不過這部片中的艾瑞安娜(Adriana),我一直查不到正確的生辰八字,也沒有真實照片來比對。片中還描述她跟義大利猶太人莫迪里亞尼有一腿,甚至是布拉克也有私下交往,她從波爾多來巴黎跟香奈兒學習時裝,我想應該是伍迪艾倫虛構的人物。牆上掛著布拉克、畢卡索的畫作,算是一個諷刺嗎?

片中的艾瑞安娜(Adriana)還寫了一本書,紀錄他與畢卡索、布拉克等人,甚至與吉爾的交往,曾在夢中交會。這本書在塞納河畔舊書攤的現代,被吉爾無意中翻到,吉爾因此帶著小禮物前往1920年代與艾瑞安娜約會,這是後設性與時光交會有趣的橋段。

不過,話說回來,這幅 1928 年所畫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艾瑞安娜(Adriana)呢?似乎無法考證,我想是伍迪艾倫的一個虛構人物。1927-28年間,畢卡索以脫離了立體派與新古典主義的畫風,他詮釋在海邊沐浴的人,也是他邁向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時期。而這幅畫也就是當時那一系列在海邊裸體的作品。

大家總是說畢卡索利用眾多的情人,來激發他的藝術創作,換了女人後就把整個房間裝飾、生活習慣、交友圈就整個大搬風,也無怪乎有源源不絕的創意,除了老畢與眾多女人的風流倜儻這件事情外,他的創作在每一個階段都是佼佼者實在不容易!

2013/12/11

《馬內的繆思》印象女神莫莉索

原本期望有更多馬內與莫莉索的激情,不過終究沒有《奧林比亞》那個女主角那麼熱情奔放,馬內有很多女朋友,晚年被梅毒所苦,死時只有五十一歲。



這部電影我覺得描寫了很深很深的女人內心世界,在十九世紀的女性,只要培養閱讀、繪畫、鋼琴這類的專長,大概就可以嫁給有錢人家,一輩子不愁吃穿。所以真正想要在繪畫出頭的女性反而不多,莫莉索在印象派畫家真的得到了肯定,而且在各個大師間吸取經驗,不斷地學習。

中間描述莫莉索與她姊姊艾瑪的關係,還有女性模特兒之間的嘲笑,家中人對她學習繪畫輕蔑的態度,描述了一點點1870年普法戰爭的背景。我覺得對藝術史有興趣的朋友,看這部電影是很好的認識。

若能找出柯洛、塞尚、莫內、雷諾瓦等人的畫作來比對,會更加的完整。不過這齣電影是描述莫莉索為重點,能夠把兩人相關的畫作點出來已經很棒了。大部分人對這個莫莉索這個人不太熟悉,但她卻是印象派中重要的女性畫家,不但後來的畫作比馬內還有名氣,還是當時女性主義的先鋒呢!



中文片名也很扯,馬內的繆思:印象女神莫莉索。整部的電影主題是莫莉索,副標是馬內的繆思,這樣比較正確。大概是怕很多人不認識這個女畫家才這樣取名,會誤導大家以為這部電影是介紹馬內的故事。

2013/12/09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與愛麗絲·B·托克勒斯(Alice B. Toklas)@14

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年2月3日-1946年7月27日),片中海明威帶領吉爾進入斯泰因家中,來開門的是愛麗絲,1907年後兩人互為生活伴侶。


電影牆上的作品大部分是畢卡索所畫,馬諦斯也有幫斯泰因畫肖像,沙龍位於巴黎的27 Rue de Fleurus

片中演出了斯泰因家裡是文學、藝術沙龍所在,這些文人藝術家可以自由的在此高談闊論,也可以討論內容,據說海明威、費茲傑羅、喬伊斯、畢卡索、馬諦斯、布拉克等人經常在此出沒。當時提出『迷惘一代』這個名詞,就是描述這些作家。

斯泰因的父母是尤太人,家裡的經濟狀況不錯,但父母都在她年少的時候過世,是由大哥負責照顧。斯泰因的老師是心理學家,斯泰因在學期間的研究,為老師詹姆斯所提出的『意識流』打下了基礎,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芙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

斯泰因的文學作品很多,第一本受到大家注意的作品是 1909年的 Three Lives,還有在大學時代就開始研究的論文,其中有討論女同性戀的問題。據說斯泰因到了1930年代跟海明威交惡。

2013/12/04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西班牙鬥牛士貝爾蒙帝@13

貝爾蒙帝 Juan Belmonte Garcia (1892.4.14 - 1962.4.8),被譽為是西班牙最偉大的鬥牛士,海明威的作品《妾似朝陽又照君》、《午後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中的重要角色。



電影中男主角吉爾帶著他的作品上了一台骨董車,這是第二次遇到海明威,海明威說怕死就寫不出好作品,用做愛、熱情來比擬超脫生死,並擺脫恐懼,提到了他的好友貝爾蒙帝,也無怪乎後來西班牙內戰時,海明威會一股腦的深入馬德里,除了作為戰地記者外,還投入了影片的拍攝。

貝爾蒙帝並沒有念多少書,從小就開始鬥牛的生涯,並且把鬥牛發展成類似馬戲團的表演方式,鬥牛時也與牛站得很近,因為這樣身體也很多被牛角戳的傷痕。貝爾蒙帝晚年得到肺癌,醫生禁止他喝酒、抽雪茄,在海明威舉槍自殺的隔年,他也舉槍自盡。

2013/11/26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海明威@12

停了好一陣子,一直寫不出對海明威的感覺,看了好幾次《戀上海明威》,也翻了一下《流動的饗宴》、《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再見,海明威》。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在這部電影裡,還是剛剛發跡的作家,劇中所描述的戰爭,我想應該是1929年的作品《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當時海明威在巴黎,應該是人生變化最劇烈的時代。

海明威在巴黎認識了費茲傑羅,但與費茲傑羅的太太不和,被他太太指為同性戀。在丁香園咖啡館用六個星期完成了《妾似朝陽又照君》,與第一任太太離婚,並娶了第二任太太。很多短篇小說也是在1920年代完成,另外,海明威的父親用手槍自殺,《戰地春夢》中有描述剖宮取嬰兒,跟他第三個兒子的出生也有相關。從一個默默無名的記者,轉變成一個大作家,1920年代,在國際思想爆發的年代,海明威歷經戰爭當兵後的人生,應該有很大的影響。

他酷愛拳擊,劇中的西班牙鬥牛士,還有不斷地與作家朋友競爭,是海明威一輩子的寫照。後來又到了西班牙報導內戰的情況,又到中國、古巴、威尼斯等地。海明威的作品不但可以跟戰爭畫上等號,其實跟旅行也大有相關,有些人更說其實海明威就是一個酒鬼,一個賭徒而已。

電影中的海明威,已經有點自信,而且非常堅持的走自己的路,也提醒費茲傑羅不要為了太太而只寫短篇小說,也扯到了西班牙鬥牛士,短短幾句話,就把海明威的一生濃縮在這個年輕的海明威的眼中,這也是我最佩服伍迪艾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