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羅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羅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6/06/12

【羅馬】奧古斯都陵墓


2006/2/18 16:00 奧古斯都陵墓

這個蔓草叢生的地方就是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的陵墓,西元前28年,屋大維成為唯一的統治者,封號為奧古斯都。

屋大維生於羅馬,父親來自一個尊貴但是並不出名的騎士階級家庭,他在公元前58年逝世前是馬其頓的總督。最重要的是,母親阿提婭是羅馬最偉大的將領與實際統治者凱撒的姪女,凱撒領養了屋大維,並經由遺囑指定其為繼承人。西元前44年3月凱撒被刺殺時,屋大維正在阿波羅尼亞軍中,年方十八,反復強調自己是凱撒的兒子以喚起人們對他的好感。到羅馬後,他發現首都掌握在謀殺凱撒的共和派,利用各種結盟關係,屋大維在羅馬廣結人心,鞏固權力,打敗政敵安東尼,也殺死了小凱撒。

維基百科有關屋大維

他創立了第一支常備軍,把軍團駐扎在邊境,防止干預內政。另創禁衛軍戍守京畿並保衛皇帝。他還改革了財政與稅收制度。那個年代,好像政治人物及其家庭成員都是被毒死的,所以奧古斯都的陵墓成為不祥的紀念建築,在中世紀的時候這裡曾經被當作堡壘,也做過葡萄園和私人庭園,18世紀的時候還曾經當過講堂和劇場。

旁邊的和平祭壇目前在整修,所以無法進入,這個大圓形陵墓也沒有開放,旁邊是座停車場,停滿了車子,一點也感受不出奧古斯都執政達40年的「羅馬和平」。

2006/06/11

【羅馬】聖天使堡


2006/2/18 14:30

從梵諦岡博物館走出來後,累的什麼都不想看,只想漫步在街道上,路過這的觀光客很多,各式各樣的攤子,賣著相機腳架、中國山水飾品、小油畫,應有盡有。

我只想坐在午後陽光下好好的休息,看著來來往往的觀光客,跟那個中國大嬸聊了一下,突然想到平常羅馬人在這個假日無後都做什麼休閒呢?我避開觀光路線,繞了天使堡一圈,看到一些流浪漢躺在長椅上休息,看到阿公帶著小孫子和小狗在綠地上玩耍,看到了孤獨老人在樹下打吨(←會不會是我未來寫照),看到了一個黑人男跟一個白人女在幽會,人不多,羅馬人似乎不會到這裡來做休閒活動。

聖天使堡,建於123年,原是哈德連皇帝規劃的陵墓,先後曾被當作軍事堡壘、監獄、教宗避難所、兵營、遊樂場,也是歌劇《托斯卡》最後一幕的舞台。六世紀時瘟疫流行,教宗格列哥里率眾祈禱,在聖彼得教堂前看到這個陵墓上的大天使把劍插入劍鞘,似乎宣告了瘟疫的結束,於是這座城堡就被改名成聖天使堡。

直徑64公尺的圓形建築裡面有著歷史的遺跡,數年來不斷地添加一些新的結構,參觀時要分辨清楚哪些是羅馬時期,哪些是後來新增的,在樓下前廳裡有模型可以有些認識。



在聖天使堡附近休息了一個多小時,美麗的城堡名字配上層層的歷史遺跡,光看著座二世紀所建的橋上雕像,就值回票價了。

2006/06/05

【羅馬】螺旋坡道@梵諦岡博物館10


2006/2/18 13:30 螺旋坡道/摩爾,1932年

中午在餐廳用餐,點了一盤只能裝一次到滿的生菜沙拉,我還不知道博物館下午就要關閉,還慢慢地邊看導覽與畫冊,計畫著下午還要看哪裡?上午哪些區域要重新走一趟。

沒想到逛完了 Pinacoteca 畫廊之後,剛要開始看格列哥里世俗博物館的區域,就被警衛開始趕,窗戶一道道的關閉起來,走到了這個兩層的螺旋坡道,雖然是1932年的作品,可是設計原理在達文西的手稿就有了,在法國的香波堡就有這螺旋雙梯,一邊上樓、一邊下樓,如此一來,國王的情婦們便不會狹路相逢了。至於梵諦岡博物館這個的應用在與分開出口與入口的行走動線。



離開博物館的出口,門的上方有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的雕像,象徵著這兩人在此地的輝煌成就,西斯汀禮拜堂與拉斐爾廳是大部分人來此參觀的重點。除了以上這兩區之外,以我個人建議,最值得逛的區域是希臘羅馬的藝術雕像,要先了解一下神話故事。以及現代宗教藝術的收藏,這部份由於放置的位置較小,而且也在出口處附近,已經逛的很累的人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去欣賞的。

疲憊的離開博物館,但仍意猶未盡,藍天襯著白雲,我失神的走過聖彼得廣場,沿著惡臭的城牆往聖天使堡走過去,這條路是教皇若有戰爭的時候逃亡的路線,不知道歷任教皇真正的使用過了幾次?

2006/06/03

【羅馬】米開朗基羅《最後審判》@梵諦岡博物館9


米開朗基羅/西斯汀禮拜堂《最後的審判》1536-1541

這個巨大的壁畫有四層樓高,約1370公分,畫裡面有四百多人,分為四個階層,最上層是天國的天使,畫中央是耶穌,第三層是受裁決的人群,而底層是地獄。

整個構圖就好像一個順時鐘的動向,彷彿也有佛教輪迴的意涵,曾經朗讀過幾次地藏王菩薩經,地獄的景象描述,大概就是這樣,凱農划船過了奈何橋一切都將萬劫不復,看到畫中人物的驚恐表情,心情也沉重了起來。

環繞在耶穌四周的門徒都看著耶穌,右方的彼得拿著鑰匙,臉孔據說是換上了委託米大師畫這幅畫的教皇保祿三世(1534-1549)。在彼得旁邊的是穿著紅袍的保羅。施洗約翰也有人說是亞當。傳聞右下角被蛇絞死的教皇朱利二世,米大師非常討厭他,所以把他畫在地獄受刑,還有一個人是當時教廷的司儀官,曾經批評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就把他畫成地獄的判官。

還有許許多多的殉道者,拿著當時殉道時的刑具,安德烈(Andrew)是耶穌第一個門徒,彼得的弟弟,據說在希臘被釘在X型的十字架上而死、勞倫斯的刑架、巴托羅繆的刀子、西門(Simon)手拿著鋸子、凱薩琳的絞刑輪、塞巴斯提安的箭

巴托羅繆手上的皮囊據說是米大師的自畫像,有人說這是畫家自我的反思,面對天堂與地獄間的審判,在世不過是個空皮曩,米開朗基羅對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這樣的註解。


取自維基百科

站在巨幅壁畫前,這些人物實在太多了,很難一一對應到心中了解的故事裡,但是卻看見米大師悲劇性格天才的一生。

2006/06/02

【羅馬】創世紀@梵諦岡博物館8


米開朗基羅/西斯汀禮拜堂穹頂《德爾菲神諭女》1509年

進入西斯汀禮拜堂,應該是大部分人來汎蒂岡博物館最主要的參觀重點,由於人很多,聲音吵雜,不時有工作人員敲鐘請大家肅靜。

這個最漂亮的神諭女屬於希臘時代德爾菲地區的阿波羅神殿,我查不到這個神女的來由,看著米開朗基羅用著生動姿勢和對比強烈的鮮豔色彩來表現,可以表現出絲料反光的效果,先知神女巨大的身軀加上鮮豔的顏色,讓整個天花板活了起來,西斯汀禮拜堂的天花板是弧狀的,也因此這副畫多個方向的構圖及角度的設計相當不容易,有時候看起來特別粗狀的身軀,實際上反而是更為立體的構圖。

穹頂的畫作重要的分為四個部分,一為中央的《創世紀》諾亞方舟大洪水及上帝開天闢地,二為周圍的12個先知及神諭女,三為三角璧內的基督祖先,四為四個角落舊約聖經的故事。在1990年代進行色彩的重新修復,修復後有人曾經評為穿上班尼頓的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西斯汀禮拜堂穹頂部份《創世紀》及其他1508-1512,由上而下依序是諾亞醉酒、大洪水、諾亞獻祭、亞當與夏娃的墮落與放逐、創造夏娃、創造亞當、上帝分開天與水、創造日月草木、上帝分開晝夜。

這裡不准拍照,所以這兩張圖是掃描明信片的。只記得抬頭看的脖子很酸,不知道米開朗基羅如何度過那四年的?

2006/05/31

【羅馬】達利@梵諦岡博物館7


2006/2/18 達利

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有些達利的畫作,也有畢卡索及印象派的作品,大部分是跟基督教有關,據說有些是畫家未成名前自動捐獻給教皇的。

欣賞達利有關耶穌的畫作

達利,1904/5/11到1989/1/23,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觀察他的作品就好像是將怪異夢境搬到畫裡,帶給人很大的震撼,又說不出其中的哲理。有些作品改編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例如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或是上面這幅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可是十字架又消失不見。

生於西班牙東北部卡塔崙亞地區,17歲到馬德里,22歲到巴黎,在蒙馬特有家私人的達利博物館。世界性的達利,在成長過程中是很本土的,除二次大戰期間(1940-48)流亡美國外,一生大多在故鄉過。但是他的畫展確在世界各大城市不斷地上演。

達利網路畫廊

記得小時候在台北就看過他的畫展,去年在費城又遇到一次,"魔幻"這兩字已經跟達利畫上等號,雖然在梵蒂岡他的作品只佔小小的位置,但他的影響力至今還在發酵。

2006/05/29

【羅馬】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梵蒂崗博物館6

1495年達文西接受摩爾人的委託,在米蘭的葛拉吉埃修道院的餐廳,製作《最後的晚餐》的壁畫,終於在1498年完工。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8年/米蘭
1. 耶穌
2. 約翰(若望)
3. 彼得(伯多祿)
4. 猶大
5. 安德烈(安德肋)
6. 雅各(雅各伯)
7. 巴托羅繆(巴爾多祿茂)
8. 多馬(多默)
9. 大雅各(大雅各伯)
10.腓力(斐里伯)
11.馬太(瑪竇)
12.西門(西滿)
13.達太


《最後的晚餐》掛毯

這副畫的12個人物是耶穌的門徒,可以分為四組來解讀,耶穌剛好在畫面的正中央,嚴格的幾何構圖,天花板是6*6的格子,左右牆壁各有4副畫,可以看下面的紅線,無論怎樣切割都很對稱,這就是工程背景出身的達文西,凡是都追求完美的個性。

這幅畫主要是因為耶穌的一句話:「我確實地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他正與我一起吃飯。」,每一個人都非常的驚訝。達文西依據每一個門徒的個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手勢,彼得甚至把刀子都拿出來,而猶大右手緊握著錢袋,不同組的門徒好像在爭執或討論到底是誰?



達文西還很有實驗的精神,這壁畫想要追求更完美的顏色表現,他嘗試自己的配方,結果失敗,沒幾年這副畫就開始退色,早年他還嘗試過用大火烤壁畫的方法,結果還是失敗。梵蒂岡博物館內有幅《聖熱羅莫》未完成的畫稿,可以顯示早期達文西解剖人體的肌肉骨骼的特點加上背景利用山谷來作景深,這副畫曾經還被拆開當成桌面,19世紀初才又被併回來。

跟米開朗基羅一樣,達文西留下來的畫作並不多,但是大師留下來的作品,讓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2006/05/27

【羅馬】拉斐爾@梵諦岡博物館5


2006/2/18 11:00 拉斐爾的《雅典學院》1510年完成

從博物館逛了兩個小時才走到拉斐爾室,這裡擠滿了人,導遊的聲音此起彼落,雖然現在大家都用無線麥克風在講話了,但是這裏還是吵的跟菜市場一樣!

一路上我最注意的就是那個在雨傘上綁著橘紅色的彩帶,講話最大聲,而且英文講的也很慢的導遊,我當然湊在旁邊偷聽解說,看她一直講一堆數字,我想應該是這些藝術畫作的年代,導遊真的很辛苦,不但要會講,還要照顧團員,面對這樣險惡空氣不好的環境還要微笑面對。(一個導遊的部落格

來到梵蒂岡博物館除了西斯汀教堂,最想要看的就是拉斐爾的作品,這些巨大的畫作畫在不規則的牆壁上,而且還要依照觀察者的角度做空間的延伸,有時候都分不清哪裡是真的樑柱,哪裡是畫裡面的樑柱,這張照片若是所有的觀光客穿著希臘時代的衣服,還真的會分不出哪些人是畫裡的人物,這就是透視法能夠製造氣氛的神奇吧!

拉斐爾,生於1483年的耶穌受難日4月6日,死於1520年4月6日,葬在羅馬的萬神殿,由於父親就是宮廷畫家,所以從小被父親發掘才能後,就受到良好的訓練,文藝復興三傑中達文西是私生子,在佛羅倫斯受到排擠後轉往米蘭發展,米開朗基羅孤傲的個性在佛羅倫斯與羅馬間忙碌,雖然活得很久,可是在西斯汀教堂的壁畫幾乎是獨立完成的,這跟拉斐爾有一大堆學徒幫忙,有著截然不同的寫照。

維基百科的拉斐爾的畫作照片共享

拉斐爾在年輕剛出道的時候,去參觀達文西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感慨了很久,可以發現後來拉斐爾的人物畫像受到達文西的影響很深,陰柔的筆觸跟米開朗基羅的肌肉,有很不同的感覺。

2006/05/26

【羅馬】特洛伊@梵諦岡博物館4


《勞孔》西元前150年左右

特洛伊戰爭打了10年,最後希臘用木馬內藏士兵,攻破特洛伊城。

結果特洛伊的祭司拉奧孔識破這個詭計,大力勸阻國王不要把木馬拉進城內,但國王不聽信。因為在某次選美會中,女神雅典娜因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金蘋果判給了愛芙羅黛蒂(維納斯),雅典娜懷恨在心,因此派出兩條巨神,將拉奧孔父子三人活活纏死。

特洛伊的木馬屠城記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三國時代也有空城計的戰略,剛好跟特洛伊是完全相反的故事,西方有希臘羅馬神話,中國也有神話故事,在感情的愛恨情仇上,神跟人可以說是一樣的,特洛伊戰爭中可以為了海倫一個人雙方打了10年,希臘人在特洛依王子帕里斯偷走海倫後,反攻回去把特洛伊城給燒了。特洛伊城被燒了之後,相傳埃涅阿斯也是愛芙羅黛蒂的兒子,背著老父帶著妻小逃到了西西里島。


拉斐爾《埃涅阿斯及其家屬》16世紀,描述一座城市失火被燒毀

1506年,上頭這座《勞孔》群像在提圖斯浴場遺址附近發現,是文藝復興時期很多人模仿的雕像,西元前150年,希臘羅德島的三個雕塑家模仿更早之前的青銅作品。



這些目不暇給的神話雕像,每一座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或許下次去再熟讀幾次希臘神話,會更有感覺。

2006/05/24

【羅馬】阿波羅@梵諦岡博物館3


2006/2/18 9:50 八角庭院的《阿波羅》像

在梵蒂岡博物館的八角庭院,最吸引人的是《拉奧孔》的那座雕像,但是我注意的是旁邊的太陽神《阿波羅》。

跟畫冊上的照片很明顯地不同,照片上這尊雕像兩隻手已經斷了,現在卻接了回去,這大理石像在西元前330年左右完成,仿希臘雅典廣場的青銅作品,據說原來的手是拿弓箭要射出,但是這個後來接上去的右手卻沒有這個動作。



太陽神阿波羅是天神宙斯的兒子,他的雙胞胎妹妹阿提米絲是月神,許多雕像把這對兄妹製作的很像,而且都背著弓箭桶。阿波羅不但主宰光明,也專長在文藝、音樂、學術、醫學,因為如此,所以宙斯就把住在庇厄斯山的九個繆斯女神交給他管理,他們經常在赫利孔山開音樂會,所以這兩座山稱為文藝發源地。

阿波羅因為用弓箭殺死毒龍,所以不少作品也用這種形象來塑造阿波羅俊美健壯的形象。

2006/05/20

【羅馬】松果廣場@梵諦岡博物館2


2006/2/18 09:20 松果庭院

松果庭院在1506年設計,梵蒂岡博物館內有三個開放的庭院,松果庭院、圖書館中庭、美景中庭。

這個庭院的稍微有往西斯汀禮拜堂的方向傾斜,為了是讓這個松果的璧竈看起來比較偉大的感覺,這個半圓形的璧竈是1565年建造,仿萬神殿的拱頂模式。裡面的這個四公尺高的松果據說在以前是放在萬神殿的旁邊的松果街道,然後被移到聖彼得大教堂前庭,然後1608年的時候移到這裡。松果旁有兩隻孔雀相對,應該複製二世紀的著名藝術品。

在這個大庭院中央,有個同心球體矗立,有人去拉動它,還真的可以旋轉,這個作品在1990年放置在這裡,看起來很像地球,分裂的球體很像被拉鏈密合起來。兩圓同心,看起來是合諧、和平、團結的象徵。

這個庭院放置了西斯汀禮拜堂的巨畫說明照片,方便導遊對觀光客解說用途,廣場的聲音不會聚集,禮拜堂內要保持肅靜,所以只能利用這廣場了。

梵蒂岡博物館

2006/05/19

【羅馬】排隊@梵諦岡博物館1


2006/2/18 8:45 梵蒂岡博物館排隊中

今天聽從旅遊書上的指示,坐地鐵到屋大維站下車,順著梵蒂岡的國境外圍走,不到八點鐘,果然排隊的人潮就很多了,在羅馬的最後一天,怎樣也都要想辦法擠入這世界最大的博物館。

已經排隊排了一個小時,在長長的隊伍中我夾在一堆美國人當中,有全家帶小孩來,也有好像是老師帶學生出來,只有我一個黃種人,或許是帶團的老師(或家長)防備心很重,要求學生小心錢包財物,但這一個小時的排隊過程,我看著完了旅遊書,無聊的聽著PDA音樂,腳有點酸了。

隊伍在前進當中,有日本導遊帶著很多安靜的歐巴桑毆吉桑經過,也有大陸團穿著異常整齊的西裝出現,導遊發著無線電解說接收器,一批批人潮前進。雖然戰爭、盜竊的因素,博物館的文物有大量的遺失,但是經過文藝復興教皇禮遇創作者,這博物館還是世界最大的,最重要的收藏是希臘羅馬的時代文物,還有文藝復興時代的壁畫。

整個博物館的建築群可以推到西元1198年伊諾森三世開始興建教皇宮開始,1473年開始興建西斯汀禮拜堂,期間不斷地擴建各類型博物館,直到18世紀的時候首度展出教皇的收藏至今。



九點整,終於進去了戒備森嚴的博物館,經過了金屬探測器後,順利的買票進入。

2006/05/13

【羅馬】巴貝里尼大廈


2006/2/18 7:30

特地六點半就起床,趕去梵蒂岡博物館排隊進去,在羅馬的最後一天,星期六的假日,預期的人潮洶湧。

沒想到跑到了地鐵站卻沒帶零錢,買票機也沒零錢找,地鐵站也沒有服務人員,到處找商店沒一家開門,終於找到ㄧ家早餐店,買了三明治終於換到一元硬幣去買票做地鐵。這時看到巴貝里尼大廈排了好多學生要進去參觀,可是門口布置的又好像是電影院的售票口。我管不著那麼多,急著跑去梵蒂岡博物館,錯過今天,不知道何時才能進去了。

巴貝里尼大廈是教皇的家族宮殿,十七世紀的教皇是政治權利的中心,當時的奢華可想而知。這座宮殿是三位大師合力創作:馬德諾、貝尼尼、波洛米尼。現在這裏是國立古代藝術館,展出的重點是早期文藝復興到巴洛可後期的畫作。

這次沒時間好好進入這個博物館,下次去羅馬一定要排出時間來。

2006/05/11

【羅馬】台伯河旁的司法大廈


2006/2/17 17:15

我喜歡黃昏或是凌晨漫步在異國的河畔,看著太陽慢慢下沈,燈光亮了,彷彿是兩個世界。

這棟在台伯河旁的司法大廈,從拿佛納廣場看過去,吸引的我跨過這座橋,1889-1910年為國家法庭而建,正立面上方有青銅打造的馬車,四匹馬拉著有翅膀的女神往前奔馳,女神的左手上還拿著標有字母JUS的老鷹盾牌,右手拿著一顆球上面還有個小人。在這建築物前有義大利司法界的先賢巨像。

1871年羅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當時人口約20萬,但是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乞丐,而梵蒂岡在1929年與墨索里尼簽訂合約,成為獨立的國家,就在這段期間,好多新的建築,包括1910年,這棟司法大廈,1911年,艾曼紐紀念堂(就是那塊大蛋糕),1940年,墨索里尼摧毀了15座教堂,為了萬國博覽會建立了很多建築群,馬路從羅馬廣場廢墟開了過去。

其實當年被稱為醜陋的大樓,我看請來一點都不醜,他的門面裝飾的過於複雜,但不像巴洛克時期那麼的華麗,反而有莊嚴的感覺。

2006/05/10

【羅馬】夢想之泉台伯河


2006/2/17 17:15 台伯河的夕陽,聖彼得大教堂圓頂

最近接受某大雜誌的訪談,談談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談了一個小時,我發現我的夢想真的無法很強烈並且具體的說出來,利用這個機會,我自己整理了一下短期與長期的夢想,並且具體的把目標定義出來。

先回憶自己網路的寫作經驗好了,網路寫作的時間大概七年的時間,我花了兩年寫自己的工作上的專業經驗,這可是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花了兩年寫小說札記,然後因此出了一本書,有時候還會手癢寫些極短篇;中間休息了一年,然後再花兩年的時間寫旅記,終於摸索出自己的方向,不過,這個方向的目標達成仍然很艱鉅。

我自己的想法還是旅遊景點的收集,是個起"點",藉由實地的參觀,了解這個景點的歷史來由,然後藉由閱讀與書寫,把咀嚼後的東西用自己的感動(感受)寫出來,而且還不能寫的太長,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一旦寫的太多,就沒有人看了,沒有精簡過後的文章,就沒有重點。

藉由這些"點"的收集,利用部落格這個工具,可以連成幾條"線",就是主題的收集與規劃,例如:羅馬可以收集的主題有噴泉,還有古羅馬帝國的興亡史,還可以推到更前面的希臘神話故事。藉由這種主題的收集,可以看看上方的連結,只是簡單的應用分類,就可以做到不少事情,但是這樣的主題對於想要多了解當地文化來說,還是不夠的,最後我想達成的目標就是完成幾個面向的觀察。

"面"的收集目前以我覺得自己的旅行經驗還不足夠,最能做的也只能從台北這個我旅居三十年的城市做起,甚至只能找一個區,目前有興趣的是大稻埕或是艋舺這個地方,從歷史、商務(經濟)、宗教、政治、建築這幾個方向切入,應該可以獲得一個整體的認識,這些面向都需要時間的觀察,我想我只是一個"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應該就很高興了。

接下來要給自己一些目標了,我要在50歲前走過百大城市,寫出三千個景點以上,並且找出有興趣的百個主題,做出對十個城市不同面向的觀察,這些數字化的目標以最後一個最為艱鉅,我真的希望自己能達成目標。在某一咖啡店的廁所電源旁寫著"你應該去追尋夢想",這讓我心裡震撼了一下,訂下這些目標,真的要努力了。

最後,翻翻該本雜誌裡面有篇書摘--蠢話連篇15禁忌,我發現我已經犯了10項以上的錯誤,生命中應該永遠不斷地學習謙虛吧!

2006/05/09

【羅馬】聖安德烈亞教堂


2006/2/17 18:00

從拿佛納廣場散步回旅店,路上還經過了不少教堂,天色已經暗了,整條馬路都塞車,好像只剩下我一個觀光客還到處進教堂。

很高興這座美麗的教堂還為我敞開大門,本來很遺憾看不到漂亮的圓頂畫,突然燈光一亮,我在下面駐足了很久,1623-1625年間所建,濕壁畫為朗弗朗可及多明尼基諾所畫,圓頂上《天堂的榮耀》為朗弗朗可華麗的畫風。

這教堂是浦契尼歌劇《托斯卡》的第一幕布景所在,描述越獄逃脫的政治犯安吉羅提(男低音)衝進這教堂阿塔凡蒂侯爵家的禮拜堂躲起來。不久,在教堂內畫壁畫的畫家卡瓦拉多希(男高音)進來掀開畫布,繼續畫以安吉羅提的姐姐、侯爵夫人瑪格達萊娜為形象的瑪利亞......卡瓦拉多希頂罪入獄,托斯卡殺死了警長,想收買獄卒讓卡瓦拉多希逃走,但最後以悲劇收場。

教堂中埋葬有席耶納的Piccolomin家族兩位教皇的遺體。教堂外巴洛克的立面與圓頂外觀,只能用富麗堂皇來形容。

2006/05/07

【羅馬】《羅馬假期》週末的許願池


2006/2/17 19:30

《羅馬假期》的奧黛赫本在許願池旁的理髮店剪掉頭髮後,下一幕跳到西班牙階梯,花店老闆要推銷給他一大束花,沒想到她口袋只剩下一點錢,好心的老闆送給她一支花。

在羅馬有兩個晚上經過許願池,夜色燈光把這裡打扮的很漂亮,很多印度阿三拿著一支花,只要看到情侶,或是照相的女士,就開始硬塞花朵入照,照了照片就開始要錢,這些人把許願池的旅遊品質弄得很糟,不過我一個人在這裡觀察,把這些活動拍下來,也是一種快樂。雖然不會有人塞給我花朵,但是賣小東西的也一直來打擾。

這許願池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風格的作品,原名是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傳說在此許願會帶給人幸福,是教皇克里門七世(Pope Clemens XII)命Nicola Solvi設計建造,三十年才完工(約1732年)。許願池中間有一海神,駕馱著馬車,兩旁有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每一雕像神態都不一樣,栩栩如生,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後又匯集於一處。



傳說只要背對著幸福噴泉,往左肩將硬幣投入噴泉內,許下的願望就會實現,但第一枚硬幣許下的願望必須是重回羅馬,第二枚硬幣許下的願望才會靈驗。我也丟了硬幣,但只丟了一枚,卻許了好多願望,看來不能太貪心,還好沒有忘記要許"重回羅馬"這個願望。

2006/05/01

【羅馬】四河噴泉

又是貝尼尼,一進入拿佛納廣場,就感受到歡樂的氣氛,街頭演唱的藝人拉著手風琴,將來往的遊客心情拉高了起來。



一看到誇張的四個巨人表情動作,真不知道該如何拍下這個作品,在這裡繞了兩圈,怎麼拍都不是很滿意,中央屢空的設計,一邊跑出的是馬,另一邊跳出來的是獅子,四個巨人中有個矇著頭好像要跌倒的樣子,代表尼羅河表示源頭還不知道,另外三個或坐或臥,代表恆河、多瑙河、普拉特河,1651年完工。

背後的對稱教堂還在整修,是貝尼尼的死對頭,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底下的房間有杜米先皇帝的圓形競技場的遺跡,羅馬式的鑲嵌地板。在拿佛納廣場的北邊還有這個競技場的入口遺蹟。南邊的摩爾人噴泉則是貝尼尼晚年的設計。

比較一下波若米尼設計的四噴泉教堂



據說四河噴泉的設計費以麵包稅來支付,太多概念在這個廣場,旅人來來往往,或許是整天下來走的很累,我在此坐了一個小時,天色已暗,人漸漸少了。

2006/04/30

【羅馬】卡拉瓦喬與法國教堂


1602年‧《聖馬太與天使》‧卡拉瓦喬‧羅馬聖路易教堂

在羅馬走三步就有一間教堂,其實我不並不信奉任何宗教,但是到教堂裡面去看藝術畫作特別有意思。

卡拉瓦喬(1571-1610)是義大利早期巴洛克畫家,原名米開朗基羅.梅裏西,後來以出生地卡拉瓦喬為綽號。作品拋棄文藝復興理想化的藝術形式,著眼於表現人,認為生活即是戲劇,一切經驗都來自物質,富有強烈的戲劇張力、真實性、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宗教畫在他筆下,聖人也化身為普通的勞動人民。卡拉瓦喬在畫面佈局上也運用『光線』,來營造強光與黑影之間的對比的張力。

卡拉瓦喬是一個極度暴燥的人,沒事就找人吵架,因此多次入獄,在37歲那年,還在一場打鬥中過失殺人,逃離羅馬。他的畫作裏除了光影、構圖之外,也常可以發現二元分法所營造出來的張力(好/壞、平凡/神聖、黑暗/光明)。《聖馬太與天使》原創的第一次作品把聖馬修描繪成一個打著赤腳、衣著破爛、沒受過教育,天使認真努力的教他識字。由於委託者不接受,卡拉瓦喬只好重畫。

對卡拉瓦喬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看陳若漪寫的:開啟巴洛克時代的藝術家—卡拉瓦喬



1518年動工的法國人聖路易教堂,直到1589年完工,這間教堂成為許多法國名人的長眠之地。教堂正面外牆還有18世紀聖路易的雕像,此外還有結合法國與羅馬的盾牌標示。

連續在西班牙廣場山上的三一教堂及這裡看到兩座法國人的教堂,裡面的裝飾的確比較雅致,好像置身巴黎,很難想像1世紀的時候,羅馬人還曾經北討高盧人、西征西班牙。

2006/04/29

【羅馬】貝尼尼的大理石象與聖母教堂


2006/2/17 15:00

看這照片的背景就知道在萬神殿的後方,羅馬這城市到處有貝尼尼的作品,1667年設計。

這支大象背的方尖碑是從旁邊的敏妠娃神廟挖出來的,至今看不到神廟的遺址,但是卻有個聖母教堂蓋在上方,這座教堂是羅馬罕見的哥德式建築,呈T字型,有不少富麗堂皇的小祭室,也有不少的藝術品收藏。教堂的立面是17世紀重建的,但是教堂建設的歷史可以推到1280年,蓋在一座八世紀教堂的遺址(不知道是不是那座神廟?)



這教堂裡面是一些名人的墓地,有看到幾個教士的雕刻像長眠於此。還有米開朗基羅的『基督昇天』像等等。

貝尼尼在17世紀的時候大舉設計了羅馬城的公共建築,在萬神殿的上方曾經還有兩座唐突的鐘塔,至今已經看不到了,但在萬神殿裡面,現供奉在祭壇寶座上的銅雕華蓋,也是貝尼尼設計的。

在這個教堂閑晃了半小時,不知道相機出了什麼問題,是太陽太烈,還是沒有調好?這個中午拍的照片都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