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5

【台北】威尼斯畫派@行天宮社大的世界遺產課程

這是世界遺產的相關課程,只要跟世界遺產有關,就可以講,從威尼斯潟湖區說起,到威尼斯畫派,這一串有趣的歷史故事,都發生在這個小小島內,一種陰鬱的藍色,這樣的顏色在今天的威尼斯也可以看到,自古至今,多彩的顏色,隨著季節晨昏的不同,基因遺傳般的深植到現代的威尼斯人。



最後我想說的是台北不過在50年前也是水城,威尼斯這個水都可以有千年歷史,台灣這個島應該更有機會才是。


2011/09/14

【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普珥節人潮

進入以色列我們先到加利利海(湖),觀光人潮雖多,沒見到城市景觀,可是到了特拉維夫看了城市的街道,像極了先進的美國大城市,很難想像是1930年代所設計蓋好的城市規畫,雖然普珥節人潮很多,但是乾淨的街道,又讓我覺得有點新加坡的味道。


2010.3.12 星期五


普洱節是猶太人為了慶祝免於屠殺的節日,《舊約聖經》中《以斯帖記》說明,以斯帖(Esther)是猶太人,被選入宮後成為皇后,但她並未表明是猶太人的身分,大臣哈曼(Haman)想去除猶太人,並得到亞哈隨魯王的授權,抽籤決定在亞達月十三日要屠殺猶太人。以斯帖禁食三天後向國王求情,並公開猶太人的身份。結果,哈曼被吊死,國王再發另一道諭令,授權猶太人可以保護自己而攻擊敵人。猶太人團結起來免於屠殺,於是在接著兩日盡情歡樂,而享樂前一日也必須禁食以紀念以斯帖。

特拉維夫這個現代城市,2003年,以包浩斯建築特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也因為很多建築外表塗上白色灰泥而稱為白城。樓蓋的不是很高,綠地很多,注重通風環境等生活機能,使得特拉維夫的建築相當的和諧。在藝術、戲劇、博物館、教育各方面,特拉維夫都非常進步。

短短不到一個小時的接觸,也剛好遇上了普珥節,讓我對猶太民族建城建國的毅力佩服不已。

2011/09/13

【亞美尼亞】加里 Garni 希臘神殿,威尼斯的四批馬原來是從這裡送去的

來到加里神殿的入口處,看到羅馬帝國尼祿當年送過來的一個石碑,當地導遊說,現在威尼斯那四批銅馬是當年這裡製作,送給尼祿的。(不過這點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證實,所以存疑)



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401-450)將銅馬從希俄斯島運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四隻馬被搶回威尼斯。1797年,拿破崙攻陷威尼斯搶到這四批馬,放在巴黎的凱旋門上,滑鐵盧戰役失敗,1815年物歸原主。這幾年偶有新聞,土耳其要跟義大利要回這四批馬,但是若追朔到源頭,其實當年亞美尼亞做為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庸國,尼祿權力到達這個地方,而亞美尼亞送四批銅馬給羅馬帝國,也是理所當然。至於這四批銅馬要放在哪裡?當年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關係複雜,與現在的義大利、土耳其也大不相同,好像是放置在羅馬帝國的位置比較正確的。

看銅馬照片(連結到維基百科)

加里是亞美尼亞境內一處河流蜿蜒的高地,很適合做為防禦的城堡,而且當地產玄武岩,所以這座希臘神殿就地取材所建,在石頭與石頭的接縫處有看到鐵金屬相接,跟羅馬戰爭時一樣,這些金屬戰時都會被熔掉拿去鑄造武器。神殿有9層8米高的階梯,周圍有24根圓柱,每根圓柱的上方都刻有獅頭,柱頂有玫瑰花、葡萄、石榴等,是亞美尼亞當地植物裝飾,天花板的裝飾是羅馬帝國當時流行的裝飾圖案。

根據現在比較新的考古證據,該神殿建於175年,1386年這個城市被帖木兒占領並摧毀,1679年的大地震大部分也毀掉,1969-1975年間重修。在此地還可以看到一些羅馬浴場燒熱水做三溫暖的遺跡。

更多加里資料:http://www.armeniapedia.org/index.php?title=Garni


亞美尼亞大叔的音樂實在悲悽




2011/09/12

【台北】歌頌藝術系列的舞蹈@慕夏大展

這是阿貝從故宮慕夏大展寄來的明信片,好像微風吹起的花瓣,伴隨著長髮飄逸,頭髮上的裝飾品深深引人注意,連身長裙也隨著舞蹈者的姿勢飄逸著。



其實去布拉格、維也納的時候都看過慕夏的展覽,可是像台北故宮這樣的規模應該算是難得的,只差沒有把慕夏晚年史詩般的作品搬來,那樣就非常完美了。

2011/09/09

【台北】優雅的午後@Check Inn Cafe(已歇業)

來 Check Inn Cafe 已經很多次,總是來去匆匆,這裡的營業時間不會到很晚,適合青田街晚上早睡安靜的氛圍,除了早上上學上班與下午下班放學的人潮外,中午的熱鬧只有蟬的叫聲與樹枝樹葉間搖曳的對話著。



老闆四毛非常機伶,不只叫得出每個客人的名字,我低調的一進門就被『水瓶子』三字嚇到,明明很久沒有來了,老闆還是記得我。不只這樣,四毛還可以把客人的朋友與最近客人的習慣弄得很清楚,這裡簡直是附近住戶的客廳,不但來此輕聲的聊天、會面、看書討論做功課,還來這裡拍照,不少讀書會、生日聚會都在這裡舉行。

我問年輕的老闆為何要叫四毛,他很簡單的說,喜歡三毛加上一毛就是四毛了。

原來我前幾次匆匆地來只點了一般的飲品,今天吃了四毛自己烘烤的磅蛋糕,不甜不膩,上午才烤好還沒有冰過,非常新鮮,我吃了一小塊就覺得有飽足感,我想來這裡光吃蛋糕就很值得了,更值得的是看看溫馨的裝飾,很難想像四毛是念哲學,除了牆壁父友哲學思考的貓咪圖案外,最喜歡的就是廁所內飛翔的鳥,藍天白雲的候鳥貼在白白的牆壁上,不知道要飛往何處?

坐在咖啡館裡面可以直接看到對面的日式老房子,店內放著1990年代的美國流行歌曲,讓我好像回到大學時代,那年,我獨自躺在椰林大道,看著樹葉搖曳,陽光照射下來伴著些許的蟬鳴,聽著隨身聽放出同樣的音樂,還有從麥當勞帶來的續杯咖啡;今天,我點了一杯漂浮冰咖啡,享受這一季最後的暑氣,腦中泛黃的景象,在 Check Inn Cafe 體會到了內心深處的溫馨,但不是麥當勞服務人員的歡迎光臨,而是真誠的赤子之心。

2011/09/07

【以色列】該撒利亞 Caesarea ,希律王與哥尼流

該撒利亞(caesarea)是希律王時期的一個港口城市,希律王把城建立在海中,用大石塊興建道路與城牆,連結到海中的城堡,希律王想興建一座永遠不被攻陷的城市。


水道橋把10哩外山上的水引到城市中

該撒利亞位於以色列地中海岸線的特拉維夫和法海的中間,這座城市有深海港、市場、倉庫、澡堂、廟宇、劇場、賽馬場等,羅馬劇場可以容納35000人,每五年舉辦競技比賽,人獸打鬥,還有劇場音樂的表演。據說劇場底下可以注滿水,有裸體的女人表演。因為海運而富有的人家,家裡頭地板有精美的馬賽克圖案。

在該撒利亞的百夫長哥尼流(Cornelius)是新約聖經中的人物,他是最早皈依基督教的非猶太人。《使徒行傳》10章,哥尼流與彼得都夢到異象,彼得十分困惑,剛好哥尼流派的人到達門外,彼得領悟到這異象是允許外邦人的皈依基督教,於是彼得為哥尼流等人施行了浸禮。

水道橋在海灘邊,以色列人到此曬太陽,年輕人、老人、貓狗都在海邊活動,狗狗甚至都不怕水在海中遊玩,雖然海中的城堡看不到了,但想像當年希律王的雄心。

2011/09/06

【土耳其】Kars 卡爾斯

土耳其的卡爾斯是卡爾斯省的首都,2010年的時候人口有七萬多人,卡爾斯曾經是亞美尼亞的城市,也有被帖木兒所攻陷、俄羅斯帝國也曾經到此統治,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也曾經把非伊斯蘭教民族的亞美尼亞人、希臘人驅趕到此地居住。



這樣的歷史讓我對這個地方產生極大的興趣,也是我踏入東土耳其的第一座城市,街道上佈滿了選舉的旗幟。整個跟亞美尼亞、喬治亞有極大的不同,街道比較髒亂,人口多,道路也不是很理想。不過,據說一兩年前還都是泥巴路。


土耳其的男生與男生會手牽手,也會勾在一起,感情非常好。



卡爾斯山上有座城堡,我們沒有時間去探訪,不過從山下看過去非常壯觀,據說有城牆的歷史可以反推到亞美尼亞王朝的年代(約西元888年)。此地有些亞美尼亞的教堂建築,也曾經改成清真寺使用,但後來又改成東正教,目前是清真寺。


網路抓的舊照片

友誼之手紀念碑(The hand of friendship )稱為「人性的典範」(Paragon of Humanity)土耳其藝術家穆罕默德2008年設計建造,高32公尺。但在2011年土耳其總理稱這個雕像為荒謬的怪物,我去的時候已經被拆除,不過倒是看到遠方有一個人的雕像。

自古以來,邊境城市總有夾雜各種族間的悲劇故事上演,在土耳其、亞美尼亞的交界處,參雜著俄羅斯統治過的痕跡。即使到現在土耳其與亞美尼亞要重修舊好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沒想到不到三年這些努力還是化為烏有。

2011/09/05

【大稻埕】爐鍋咖啡館@小藝埕

每次開車去關渡汽車保養場,總會偷閒跑到關渡總店的爐鍋咖啡館,享受一下老闆自己烘焙的咖啡豆,種類很多,新鮮又有自家風味,店裡充滿了後現代搖滾風,這邊也舉辦過大小樂團的表演,不用門票只要低消就可以享受到那種搖滾的放肆音樂。



後來得知爐鍋在大稻埕開了二店,還是在一棟1907年所建的台灣第一間藥局的二樓,今年初修復好重新開放,爐鍋特選在今年的愚人節舉辦開幕,並舉辦了樂團演唱會同樂。

位於霞海城隍廟斜對面的小藝埕一樓是賣文創產品,以價位與精緻度來看,非常適合給來台觀光的遊客帶回去收藏或當禮品送給朋友,二樓就是爐鍋咖啡館。目前,永樂市場是布店的大本營,周邊的小吃店面從凌晨天還沒有亮就開始營業,差不多上午七八點就要收攤,咖啡館的營業從中午開始,其實晚上六點迪化街上的行人就開始冷清起來。如何在這樣的區域經營起咖啡館的固定客群,其實是蠻大的挑戰。

倘若回到日本時代,比較靠港口的貴德街,雖是撿茶葉烘焙茶的進出口區,但已經逐漸沒落,大稻埕火車站附近有曬稻穀的地方,到處有米店。迪化街是南北貨與中藥材的大批發聚集地,不只如此,在諾長的街屋中的天井,還是煎煮中藥的地方,屋頂可以曬這些藥材。這裡也是北部布店批發與訂做西裝的所在,有波麗露西餐廳、第一家維特咖啡廳,來此約會的紅男綠女,路上女士穿著和服或是旗袍,男士戴頂黑色的圓帽,穿著時髦的白色西裝,百年前的大稻埕,拉著三輪車的車夫來來往往,牛車馬車也在兩旁行走。


四月望雨的大稻埕進行曲

地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2巷1號2樓
電話:02-2552-1338
營業時間:11:00~19:00 每月單週週一公休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luguo

我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去爐鍋咖啡館的,若是你在這裡遇到了超氣質總是微笑的老闆娘,還有烘焙咖啡豆狂專業老闆,聊聊過往的大稻埕與現在的迪化街,各種文化的衝突在這裡,似乎都不是衝突,而是一種美麗的混合,原來自台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演進的。

來看看以前這棟樓長的甚麼樣子吧?
【台北】屈臣氏大藥房@大稻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11/blog-post_07.html

2011/09/02

【大馬士革】一天的開始

去年中東跟團旅行,一路以上看到的都是世界遺產的舊城區,除了雄偉的建築外,會覺得當地人生活非常落後,在敘利亞的最後一晚,住到新城區附近的一處大旅館,一早起床看到當地人日常的生活。

本文同步刊載
http://www.vogue.com.tw/hennessy/content.asp?ids=55



敘利亞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在羅馬帝國前,經歷西台、亞述、巴比倫、埃及、波斯、希臘、腓尼基各帝國的版圖。到了大馬士革,我特別想看到歷經這樣多源的文化交流會是怎樣的情況,在敘利亞的最後一晚,住到新城區附近的一處大旅館,一早起床看到當地人日常的生活。

六點起床,迷濛的霧氣,大樓頂盡是衛星小耳朵,遠處伊斯蘭的叫拜聲中,喚起了這城市的一天,跟印度一樣,當地人露天睡在樓頂,有人已經要去上班,還有人在睡大頭覺。鴿子巡迴的繞著天空盤旋,麻雀成群的找著食物。

本以為街道應該很熱鬧人來人往,但是一下樓看空蕩蕩的沒有幾部車在跑,陽光照在咖啡館的窗邊,有點不像首都大馬士革應該有的寧靜時光。電影院的海報是美國商業片小勞勃道尼主演的福爾摩斯,超商正把過期的食品堆在路旁要退貨,小學生背著書包慢慢地走路去上學,大樓上有總統親民的畫像,也有大幅照片與國旗,轉彎開過來的公車外觀破舊不堪,但是可以感覺引擎非常有力。

大馬士革曾經是電影阿拉伯勞倫斯的發生地,自古以來征戰不斷。聖經中施洗者約翰的陵寢;保羅失明後重見光明傳道的開始;歐瑪雅清真寺裡的胡笙陵寢;阿拉伯人擊退十字軍的的英雄撒拉丁(電影王者天下)。在今天的大馬士革,只有觀光地可以憑弔這些過往,庶民生活中難以窺見這樣多元文化的影響力。

街上行人雖然不多,但我膚色不同,拿著相機亂拍,大家知道我是個觀光過客,會抱以好奇的眼光打量,只有鴿子還是照常的生活著。

2011/09/01

【府城】巡禮(一)

若在台南只待一天,怎樣去看古城的面貌,我推薦去台江國家公園、安平區、孔廟、武德殿、草祭二手書店,其實還有很多沒有看到,但這樣可以多少了解一下台南從明代開始開發至今的一些歷史演變,與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


部分照片取自台江國家公園網站

*台江國家公園豐富的文化起源

從中國閩南地區移民來的漢人,渡過危險的黑水溝。到達台南這座古都,從廈門出發中間經過澎湖,然後到鹿耳門,來台的這些先民大多靠海維生,漁撈、曬鹽、養殖、貿易,這些都與海洋息息相關。

6000年前,曾文溪河谷到臺南這個地區為鄒族活動範圍。到了300年前,西拉雅族主要分佈於臺南平原一帶,還有大武壟社群(西拉雅族亞族)分佈在曾文溪中游,荷蘭時期在嘉南平原上就住滿了各社聚落的原住民,人數非常多。

西元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親率軍2萬5千人、戰船數百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攻入荷軍防守的赤崁城,然後圍攻安平古堡。經過九個月,於1662年2月1日荷蘭人簽字投降,離開台灣。

如今,台江公園內擁有海埔地、沙洲溼地等特殊地形地質景觀,也有豐富海域生物資源,多樣的貝類、魚類、螃蟹等。多元陸域生態資源,開發成鹽田、魚塭及村落,每年水鳥遷徙也會經過這裡,是一座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國家公園。

*安平區古城牆、古堡、洋樓、樹屋見證過往繁華

看到一片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的牆,是明清遺跡台灣城的遺跡,爬滿了樹,雖然不及吳哥窟的城牆那麼有歷史,可是看到斑駁樹根爬在上方,牆與樹根已經結合,把樹根截斷恐怕城牆也會崩解坍塌。

1631年荷蘭人熱蘭遮城完工,依據歷史年代判斷這面牆,應該是荷蘭人建熱蘭遮城後擴建城牆的建築,當時安平古堡是在海中央,而不像現在周邊已經變成陸地,當年是軍事防守的要塞,看著這樣斑駁的牆,再回顧歷史,想像內城、外城與城基的規模,白色稜形的海岸堡壘,雖然是大中午,全身還是打了冷顫。

在安平區內有許多洋行,目前比較有風味的東興洋行,與德記洋行一樣是歐洲殖民式建築風格。在大榕樹前走上幾個台階,可以看到夕陽西照,回想當年帆船雲集在港口,進出貨物不斷的榮景。1860年台灣開放四個通商口,德國人來台灣設立了7家東興洋行,主要做樟腦、糖的出口,並代理輪船航務。後來日本時期,專賣制度的施行,加上安平港河砂淤積,東興洋行關閉,改為官方辦公處。國民政府時期改為鹽場宿舍,後政府收回改為紀念館。

安平樹屋,在德記洋行的後面,原來是洋行倉庫,砌牆古磚是熱蘭遮城紅磚,高貴的門楣花崗石、窗框,推測是日本時代初期所建,曾做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的倉庫,現況是日本人增建,國民政府時期改為台鹽倉庫。目前安平樹屋經過專家重新設計,已經是一開放的景觀藝術作品,擁有特殊情調及神秘氣息的安平樹屋,可以舉辦服裝秀、藝術展覽、自然生態導覽等活動,是古蹟再利用的良好範例。

台灣一直以來是被殖民的所在,荷蘭人、西班牙人、明朝、清朝然後日本人這幾個時代,每個改朝換代人民就要再適應一次,但是堅忍的台灣人就這樣存活下來,也一直是在國際貿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台灣儒學在府城的孔廟

中國歷代的主政者都會興建孔廟,興學並與書院共用,西元1665(明永曆19)年就創建的孔廟,是鄭成功兒子鄭經所建,1683年(清朝康熙22)年重修,歷年來陸續都有整修或是重建,目前看到的孔廟雖然所有元素都在,風格與規制依舊,但是都已經重建重修好幾次了。

孔廟的建築元素除了大成殿之外,禮門、義路、泮宮、泮池、明倫堂、入德之門、文昌閣、屋脊上有通天筒與鴟鴞,這些元素各代表一些意義,可以感受到儒學重視的禮教。鴟鴞是一種惡鳥,詩經:翩彼飛鶚,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意指孔子有教無類,即使是惡鳥,也會感化來歸,排排站好在屋脊上。

每次來孔廟看到老人在此跳舞運動、打太極拳、跑步,還有狗狗會擺姿勢讓人拍照,有時還會有人在此畫畫,假日偶有三個外國人拿著吉他、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唱歌,旁邊國小的小朋友在此活動,這樣古色古香的孔廟前,讓人自然而然的親近傳統,整個心靈豐富了起來。

*武德殿為日本人宣揚武士精神所建

1910年,日本人在孔廟旁興建了木造和式建築,做為警察練武場所,當時已經用鋼筋混凝土來模仿傳統木造的建築,諾大的武德殿有兩層樓,1樓原是辦公所,2樓的入口是神龕,內有柔道、劍道場,據說當年木地板底下還裝設有大型彈簧,在上面運動較不容易受傷,而且能維持地板與建築不易損傷。

1930年代,太平洋戰爭日本為了精神動員與皇民化教育,在台灣各地的武德殿就成為各種集會訓練宣導的場所。在2樓迴廊上往外看,旁邊是孔廟,強調文人的儒家思想,武德殿為提倡武士精神,雖然不同文化所見的建築,但文武兼備是現代教育必備重要意義。

*草祭二手書店拆組解字

我對這個地方的許多名詞存著許多的疑惑,既然是草祭二手書店,為什麼會有草祭水又中心?又有隱意商號的小牌子,讓我一時搞不清楚,問了店員原來『艸祭』合起來是『蔡』字,『水又』合起來是『漢』字,而『中心』合起來就是『忠』字,老闆的名字正是蔡漢忠,所以這個地方又叫做草祭水又中心,也是草祭二手書店。不過,這個隱意商號不知道是誰封的?

地下室與一樓的鋼筋外露,有個書架從地下室往上延伸六公尺高,一角放著老闆珍藏的古書,有個小門鎖著,一般客人進不去,不知道是還沒整理好,還是老闆的珍藏品。浴缸的彈珠、以前印刷中文字元組成的鉛版,小時候存在的空間元素意象,一直在這間店裡環繞,不複雜的古老感,又具現代感。

我在裡面晃了大約一個小時,只看到店員一直很用心的擦拭著書的封面,書架上很多書看起來就像是新書,這裡的書甚麼類型的都有,我是比較喜歡藝術與小說類在後面,而旅遊類的書比較少,起初不知道怎麼要跳到後面的書架去取書,以為是老闆的祕密書架,後來才知道是要走到地下室然後在走上樓梯到後方。

覺得在這裡辦新書發表、討論會、讀書會之類的應該很有感覺!讓我不知不覺想到在羅馬的一個傍晚,應該是星期五,有家書店的二樓擠得水洩不通,是新書簽書會吧!人不多,約莫20人,可是就讓這家有四層樓的書店幾乎不太能營業了,而草祭這個地下室空間應該更適合辦這樣的分享會吧!

這裡的空間與藏書每每讓人驚奇,黃色的燈光打在書架上,打在書上,看著這些書,有股說不出的古味,不是氣味,而是那種氣氛,若是能夠坐在躺椅上看上幾本書,休閒的午后,凝結的時光,那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