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9

【台北】訪談陳正宏老師

陳正宏老師,1946年出生於台南,曾任國科會副主委、台大副校長、理學院院長等。我在台大地質系就學期間,陳正宏老師擔任台大地質系系主任。今天上午老師出現在同安街28巷1號,戴著墨鏡很帥氣,訪談期間看著老師的眼神,彷彿回到兒時,這棟他在此長大的房舍內,談著陳玉麟教授的研究與生活,其實老房子承載的不只是歲月與記憶,還有先人研究改善生活的種種努力。

*帝大時期

陳玉麟教授(1921-1996),1942年獲得日本熊本大學藥學士,然後就在台北帝國大學的服務,1959年獲得日本九州大學農學博士。1942年起,陳玉麟教授在台北帝國大學時期,就一直在台大服務,退休後仍積極參與農藥相關工作,並在雜草學會擔任理事長十年的時間。

若要知道為何陳玉麟教授可以住在這個地方一直到1982年(?)左右,要從台北帝國大學說起,當年負責農化研究室的主要是山本亮(1890-1983),1935-1940年負責農藝化學第二講座主要負責食品化學及熱帶農產品的開發、利用研究,山本亮的專長是除蟲菊精的合成及人工除蟲菊精的研究,被譽為「日本近代農藥學的鼻祖」,如今較為人所知是有關包種茶、烏龍茶等製茶的研究,山本亮教授他非常喜歡台灣,戰後還是經常來台灣。山本亮的孫女婿,也曾任職過日本理化研究所,家族在學術界有一定關係。

1940-1945年,大島康義接任山本亮的第二講座繼續研究,當時助教授為石井稔,1942年起,助手則為陳玉麟教授。1945年之前同安街28巷這附近有三排日式木造房舍,為石井稔家族所有,在今強恕中學那塊地,原本是石井家所擁有的農園,種植花卉、菜園與實驗用途。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石井家族離開台灣,將目前同安街28巷1號的房舍交由同在農化研究室的陳玉麟教授住宿,後來陳玉麟教授交由台灣大學管理。1982年,陳玉麟夫婦要打掃整理維持老房子並不容易,於是將房舍交還台大處理,搬至金華街的宿舍,後來公衛系吳宗賢教授入住。陳玉麟教授為人老實,並沒有把這棟房舍當成私產,而是由台大處理。

*家庭生活

陳玉麟教授的太太,是當年在台南高等學校(台南一中前身)同學的妹妹,1923年生,兩人都是台南人。撫育四個兒女全都台大畢業,長子陳正宏,下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除陳正宏老師念地質學系,其他人都念農業相關的科系,可見都受到陳玉麟教授的影響。一家六口加上一個叔叔,住在這棟小小的房子內,有四個房間。陳正宏老師居住到三十歲結婚成家搬離,弟弟結婚還跟父母同住一陣子,最後才留下陳玉麟夫婦兩人住在此。

老房子外本來庭院很大,旁邊是瑠公圳林口支線的下游,目前已經加蓋變成大馬路,就是牯嶺街95巷。因為以前的水圳並沒有很寬,大概不到三米,所以後院至少有六米寬,現在整個已經變成道路用地,因為水圳道的關係,到對面的長慶廟必須繞道同安街口的小木橋才能過去。

陳正宏老師小時候可以在庭院騎腳踏車在庭院繞行整棟房子,庭院有種植芭蕉樹、苦苓、葡萄等植物,煮飯燒熱水都是用柴火,經常要把庭院的樹枝留下來綁好放置,他經常負責燒熱水的工作,有次因為頑皮而被開水的蒸氣燒傷,才學會要怎樣打開鍋蓋的方法。後來改用媒油,最後才改為桶裝瓦斯。日本房舍用水燒柴火的空間都在屋子的同一側,本來在浴室與廚房之間還有一間三疊的小房間,推測應該是女佣所住的空間,陳玉麟教授居住期間曾經被改為餐廳使用。回想當年煮飯的竈爐要起火,洗澡要燒熱水的過往,陳正宏老師的回憶彷彿如同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陳正宏老師小時候要做的房舍維護工作不少,颱風過後竹籬笆傾倒,去買一些竹子,綁好後要固定在水泥樁上。家裡的庭院有養雞,所以這些竹籬笆、綁雞籠等特別重要,不然雞就到處跑。有時候紙門損壞,還要自己修護,利用熱漲冷縮的原理,要糊紙門前要將紙用些熱水燙過,糊上去後因為冷之後紙門就不會有皺紋。有時颱風來襲,就要注意淹水,印象中有兩、三次曾經淹水到榻榻米,後續的清掃工作就非常辛苦。

*研究與興趣

陳玉麟教授在日本熊本大學念的是藥學系,但是在台北帝大時期做的是農業研究,他是台灣化學肥料的開創者,把藥學與農業研究合一。當時不少調查局的法醫鑑識人員還經常來拜訪,因為當年有不少人喝農藥自殺,或是用農藥下毒加害別人,都會來找陳玉麟教授協助調查,找出是哪些農藥成分。

陳玉麟教授除了教學與研究之外,平日最大的喜好興趣就是集郵,他收集世界各地的郵票,還有原文的介紹書籍,日文的郵票寫做『切手』,陳玉麟教授故意騙小孩不要去碰他的收藏,碰到手會被切掉。他的收藏最專精的是四方連的郵票,一定要有中央印製廠的字樣,原來也有收藏首日封的信封,後來因為太占位置,也太麻煩,就沒有繼續收藏。這部分我還真的很期待一睹陳玉麟教授的收藏,這些郵票或多或少也可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除此之外,陳玉麟教授應老一輩的藥界邀請,也負責一些藥學雜誌的編寫。

*同安街的庶民生活

陳正宏老師結束後帶我經過小小的同安街,經過南昌街,這附近的大馬路很多,但是走在同安街內彷彿又回到50年前,這邊有家米店已經不在、那邊的順安青草店還在,教堂、廟宇都還在,只是都擴大了不少。同安街這條路在日本時代是碎石子路,本來就不大,巷弄間雞犬相聞,戰後因為有水圳,政府默許一些違建存在,讓同安街的環境變得比較髒亂,但如今,很值得大家來散散步,回想往昔學者風範。

2011/11/27

【台北】昭和町文物市集,挖寶落入兒時的回憶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60號
營業:約中午過後店家會陸續開業

聽說昭和町文物市集的店家老闆,以前專門去收集日本老房子遺留下來的家具、裝飾品,這幾年來以骨董買賣為主,有不少小東西、老照片,這類裝飾品對沒有用的人來說是垃圾,但個人回憶紀念價值很高的物品,則是無價之寶,有空也可以來挖挖寶,落入兒時的回憶中。

2011/11/26

【台北】火金姑工作室,讓一個空間充滿了故事性

一進入火金姑工作室,看著牆上、天花板、地上滿滿地骨董燈飾,日式簡樸風格,沒有複雜的圖案與線條,一看到造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75巷21-1號
電話:0916397432 楊老闆
營業:每日17:00起(時間不定,詳細請洽店家)

跟楊老闆一聊,才發現對於哪類的房子放置怎樣形狀的燈飾,非常有研究,老闆像極了藝術家的長髮造型,說起話了來不急不徐,他特別對燈光明暗與人際關係有精闢的分析,或許一個簡簡單單的骨董燈,就可以讓一個沒有華麗裝潢的店面充滿了故事性。

2011/11/25

【台北】永遠的醫學院二號館

這幾年開始覺得台北的博物館、展覽館越來越多,可是參觀的民眾好像還是像大拜拜的模式去參觀,一些用心的小博物館每日參觀人數寥寥可數,實在非常可惜。



醫學院二號館在台大醫院建築群的一個小角落,經常會被忽略,1990年代是被荒廢在蔓草中,有些婚紗公司會偷偷跑進去取景。1913年,陸續增建的醫學院二號館大廳完成,在1930年曾經發生大火屋頂被毀,而台大醫院在興建過程中拆除了講堂,所以一面講台原本是在室內的空間,目前是暴露在外面的,1995年起台大跟校友募款修復這棟具有歷史象徵的建築,如今是「醫學人文博物館」。

走一趟博物館,可以發現很多展覽室經費都是校友捐贈,具有知識性的內容非常豐富,但是沒有導覽的情況下,看的非常吃力。我對「台灣人哪裡來?」常設展中的「南島語系」特別有興趣,從醫學解剖的角度,加上語言學、考古學、細菌學等,目前的「出台灣」模型論點,推論南島語族非常是有可能從台灣擴散出去的。

另外,「航向福爾摩沙」特展,對西方醫學進入台灣的歷史,有詳細的介紹,雖然沒有很炫的多媒體說明,但是透過圖文看板加上用聲音說故事,也很容易讓人了解。我想若有導覽人員帶領,或許收穫會更多吧?

網址:http://mmh.mc.ntu.edu.tw

2006年寫的→【台北】台大醫學院二號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2/blog-post_02.html

【台北】剪髮街,中山雙連捷運站中間的店面

這條捷運線以前是台北到淡水的鐵路支線,1988年結束營運,1997年捷運淡水線在地下通車,這樣的改變,讓這附近的人潮重新的聚集,地下化後多出的公園綠帶,除了傳統鐵路線旁的小吃、市場外,目前更演進為流行的剪髮街。



從傳統的家庭美容院開始,連鎖美容院大行其道,原先都是婦女、菜籃族洗髮聊天話家常的地方,傳統男士的剃頭店越來越少,美容院開始走向男女平等,不再把重心只放在婦女的剪、燙、染、吹髮身上,對男士也同等的對待。小時候被媽媽帶去美容院剪髮感覺有點怪怪的,如今走入連鎖的美容院,男性經常還比女性還要多人,目前來看是女男平等的行業,雖然從業人員還是女性居多,可是來剪髮的客人男女一樣多。

或許產業就是要聚集才會擴大,這條街數不清的剪髮店不斷更替,最近還衍生出美甲店,應該也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行業。

2011/11/24

【台北】年輕人跳舞的練習場,捷運中山至雙連地下街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捷運中山站到雙連站中間的地下街,靠近捷運公司大樓的那段區域,每到假日就有很多年輕人練習跳街舞,有時是啦啦隊,有些牆面有鏡子,年輕人自行帶著音樂播放,有人是掛著耳機自行練習,看他們專心忘我練習的模樣,由衷的產生無限的敬意,能夠「專心」做好一件事情,是最美的。



「跳舞」這檔事情,在30年前,還是很不正經的一件事情,好像只有成績不好的人才會去練舞,這是非常不好的刻板印象。最近這幾年看了眾多的舞蹈表演,要演出完美,舞者必須不斷地練習,不但要強烈的自我要求,還要團隊合作,甚至所有的表演動作都跟自己的心靈相關,從跳舞這件事情,可以看到人生歷練中很多的層次,是值得讓所有人分享的。

每次經過駐足,這些年輕人願意把美好的假日在這邊練習,不知道是甚麼樣的動力?有時會覺得這樣的安全措施很不夠,我們的公共空間其實非常缺乏,難得有這樣的場所讓年輕人「專心」練習一種技藝,是不是有關單位能夠做些防護措施呢?

【台北】Cafe Bastille

我喜歡這家咖啡館的外面的街景,坐在鐵框格子狀的玻璃落地窗內,可以感受與附近居民生活的連結,也可以享受一個人在咖啡館內自閉的空間,當然,也可以與朋友來此點輕食喝啤酒啜咖啡,無論是陽光從窗外照射進來,還是夜晚蕭瑟的街景,在咖啡館內都是溫暖的。



學生下課放學的時段,除了學童放學回家外,還會看到外傭推著輪椅,有聲有笑的準備回家做飯,對街的蘿蔔絲餅排隊的人潮,與傳過來陣陣的香味,讓我很快的肚子又餓了。突然響起:「土窯雞,好呷ㄟ土窯雞又個來了,四物雞、笳苳蒜頭雞,顧筋骨體會好消化,土窯豬腳,燒酒螺(聲音上揚),手扒雞,香噴噴的手扒雞,肉棕,燒肉棕,好吃的肉粽又來了......」,這聲音響起,配上店內音樂,有很大的違和感!

Cafe Bastille 雖然放的音樂是很輕鬆愉快的美國鄉村、爵士歌曲,可能是在溫州街外人車吵雜的關係,我來的時候都顯得非常鼎沸的情況,不過只要把耳機戴上,還是很棒的一個工作環境,我坐在靠窗的鐵桌座位,木椅酷似梵谷畫過的那張,牆上掛著慕夏的廣告海報,一盞盞泛黃的燈泡,酒還沒有喝,就有點讓人沉醉的氣氛。

【台北】打鐵街,只適合男性的行業

台北打鐵街分布在雙連捷運站一帶,興城街、萬全街、赤峰街的巷弄內,都可以找到汽車、五金店面,有時候經過還會聽到鋸鐵的聲音,但是已經聽不動叮叮咚咚的打鐵聲,想像燒紅的火炭,赤裸的師傅汗流浹背的工作,已經快完全消失的行業。



曾經訪問過一個打鐵師傅,老闆雖已經六十幾歲,從他紅潤的臉,壯碩的身型,絲毫看不出這樣的年紀,他說他十八歲開始入行,在旁邊燒鐵燒了十年,父親才開始讓他打鐵,這樣的技藝全憑經驗的累積,是急不來的。鐵與鋼混和的比例,哪裡要打的比較密,每一項器具都有一個中心軸,重心在哪裡?老闆如數家珍的一直說,傳統的手動鼓風爐、打鐵的器具,他一樣樣一直把玩著。

如今走在興城街上,很難看到打鐵人,看著滿滿排排整齊展示在店門口的馬達,好像變成藝術品一樣的牆面,現在人大部分買新的馬達零件更換上,而這些老舊的東西大多就沒有利用價值,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一種浪費?也不知道回收融掉或賣到其他地區,會不會有其他的使用價值?

感覺上農業社會耕作的鐵器,應該都是用一輩子的東西,打鐵這個行業的消失,也宣告這樣的品質應該很難再存在了,用壞了再買新的觀念已經深植在人們的觀念裡。

因為必須長期的經驗累積,所以大部分這類的行業都是父傳子,需要很強很精準的手勁,也只有男性才適合。至於打鐵人的個性,樂天知命,逆來順受,一再重複的動作造就獨特的人生哲學,這樣的歷練在其他行業實在難以找到。

2011/11/23

【台北】大稻埕的女子學校,蓬萊國小

蓬萊國小,是1898年創立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的女子部,當時僅有女學生兩名,1911年獨立為女子公學校,但是到了1917年校舍蓋好才搬遷出來。太平公、蓬萊媽就是這樣流傳而來的。


現在蓬萊國小已經完全看不到1917年蓋好的紅樓校舍,1983年就拆除掉,這幾年在大門口重修,想把當年紅樓的門面意象重建出來。

看著網路上蓬萊國小的老照片(日本時代昭和17年的蓬萊國小畢業紀念冊),女子學校畢業時老師還要非常慎重的穿和服拍照,以及升旗、灑掃、排隊、校外教學等等,回想我的小學教育就是這樣,沒有甚麼變化,男女分班、分校也應該就是從日治時代就開始。到了高中那個年代,男女合校、合班,再來髮禁的解除,如今回頭來看,這樣的轉變真的很大。

蓬萊國小也出過不少名人,立法委員藍美津、創意人姚仁祿、藝人王月、鐵道專家洪致文都是在此畢業。或許現在大家對蓬萊國小的印象,只會記得是寧夏夜市好吃的蚵仔煎對面那個校門,但蓬萊國小卻代表著日治時代對女子教育的重視,台灣北部最早的女子學校是馬偕醫師1883年創立的,女生可以跟男生一樣平等的受教育不過是這百年來的事情而已。

【台北】大同分局,日本時代的北署

每次經過大同分局,就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念過雙蓮國小,附近都是一堆違章建築,很多木材、五金、小吃店,中午時間人來人往交通繁忙,父親有時會帶我在附近吃飯,有時也會拿糧票到米店換米。



2011.11/大同分局外觀與內部樓梯

當年蔣渭水因日本皇太子來,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名義去請願而被拘留,因為多次出入北署,而北署位於日新町,所以他戲稱這裡為日新旅館。不過蔣渭水進出的北署,應該是目前大同分局對面的家樂福,1931年過世時,這棟建物還沒有興建。

印象中,米店在一個高大的石牆旁,我想應該是大同分局的旁邊的圍牆,日本時代這裡是台北北警察署,裡面有個水牢,可想而知這裡高聳的圍牆就是怕犯人逃脫,而圍牆的石材據悉是1900年代拆除台北城牆搬過來的。

1933年,臺北北警察署完工,從對街看過去流線的L造型,三層樓的水泥樓有典雅的西洋圓柱,窗子是新藝術拉高型態,窗子上方是拱形半圓狀。進入這棟建築物左右都可以上樓,看著簡單的圓柱上方的花紋,被塗上厚重的水泥漆,快80年的歲月,仍然可見建築的風采。

目前大同分局後方已經蓋起了新的警察局,旁邊原來是警察宿舍的老建築也拆除了,目前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在三樓,這個曾經關過「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的地方,搖身變成紀念館,還真的蠻諷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