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9

【台北】小玩子的玩笑成真,五十次葛森午餐之五



今日苦主是來自基隆的插畫家,非常具有同理心,對於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都充滿了興趣,熱烈的觀察力,感覺開了另一扇窗。

我先說明一下這個午餐約會的源起,今年我創了一個私密社團,一年五十次的活動,有興趣參與的人要跟我討論一個目標,把每一次的活動都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練習了五十次,就成為一個習慣。剛好在葛森餐廳遇到了小玩子,我詢問她是否要參加這個社團,她想不出來能夠做甚麼五十次,於是話鋒一轉,說我可以來吃葛森餐五十次,要別人請客,並且與隔壁的蔡博士PK。PO上臉書後有一些人報名了,於是我就這樣傻傻的讓朋友請客了第五次。

真的不知道這樣的午餐約會,請我吃飯的朋友是否覺得有收穫嗎?就算是"大叔陪聊天"的服務,四個小時只要一千七百元,還附送兩人葛森全套十二道餐點,十分划算的。

另,我也公開幫小玩子徵求一下,是否有人要來與氣質美女小玩子來場午餐約會呢?

感謝這些朋友的因緣際會,認識各式各樣的人,而且朋友圈很小的,彼此都有互相認識的朋友,到了這個年紀,認識朋友容易,要找到能夠深談的朋友,真的不容易了。

《不真實的荒謬》與《岸邊之旅》



一部是用真實來描述夢境,一部是用夢境來體會真實人生,相同的都是夢。拿來比較之後,反而覺得不真實的那部比較真實,兩部片看完後,都叫人放下。

2016/03/08

《神鬼獵人》



看電影的時候讓我想到了1990年得獎的《與狼共舞》,同樣都是原住民相關的影片,表面上好像是新住民與原住民的衝突,但其實都是新住民的衝突,反而原住民是冷眼旁觀的。

這部電影皮卡丘與灰熊打架,是人類與動物的地盤衝突。而皮卡丘熟知印地安人各族群的個性,很理性能夠不引發衝突,倒是美國人之間因為自身利益而不顧道德信用。

後來法國人來攪局,殺了比較愛好和平族群的一個印地安人,弔在樹上並且在脖子上掛了『我們都是野蠻人』的牌子。當年羅馬帝國稱高盧人為野蠻人,互相爭戰,法國人的祖先,就是高盧人。歷史事件不斷的重複演出,在世界各地都有探險者與原住民的衝突,並且利用不同族群相處的矛盾而互相挑釁,爭奪資源。

電影中提到榮譽、信用,這部分與宗教信仰相關,舊約聖經中的十誡,就是一種合約關係,但是諷刺的是美國人之間雖然口頭訂了合約,但卻殺了皮卡丘有原住民血統的兒子,並且棄置不顧人的生死,反倒是印地安人有著一種與大地和平相處的約定。

1995年的《水世界》,同樣也是取材聖經大洪水的故事,也有不同族群的征戰,這一類的議題的確受到奧斯卡獎評審的青睞,或許人類以自我利益出發,真的永遠得不到教訓。

2016/03/06

【台北】凌宗魁老師,北門周邊的導覽



感謝 凌宗魁 老師來帶 青田七六 所辦理的北門到中山堂的導覽,其實,本來預計是要走到台博館的,但內容實在太豐富,實在沒有辦法講完,靜待下回續辦從中山堂到台博館的導覽。

在鐵道部的周邊,目前鐵皮圍牆的那一區,其實才是從清國到日本時代的精華遺跡所在,目前的台北工場(台鐵舊禮堂)還是被鐵皮包起來的,屋頂就是劉銘傳時代火車站的站體。曾經有人提過是否可以重新作為北門捷運站的出口之一,好讓民眾出入時體驗現代化歷史的美好,但目前公部門各單位的思維,可能無法真正的實現。

北門的周邊有鐵道部與郵局,以及三井倉庫,雖然很多民眾來此駐足散步,但很多有關城市的變遷並不是很清楚,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在北平西路旁,其實還有一個長的很像國父紀念館的屋頂, 凌宗魁老師比喻為必勝客的標誌,1958年成立的比薩店,可以快速的攻佔台北的街頭巷尾,還真的不容易。要說明一下,國父紀念館的屋頂是黃色,必勝客的屋頂是紅色的。

台北城內俯仰皆是歷史遺跡,用不同心情慢步,都會有不同體會。

我們或許都會用金錢與效率來衡量很多事情,但文化資產的保存剛剛好就是跟這些互相矛盾的,如何取其平衡,是我們的作業。

2016/03/05

【台北】青田七六的地球科學導覽


這是家長帶一些小一小二的小朋友來參加地球科學的導覽,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無法出算術的題目,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形成原因,或是海水面上升下降與山脈的隆起或是侵蝕作用,比較難以理解,好像要做找一個道具讓小朋友參與。

經常會問後院水池的功能,或者重述日出日落的景象,這部分的生活體驗,是小朋友比較無法接觸的,今天講到了掛蚊帳這件事情,還真的未來可能無人知曉那是甚麼東西了。

前半段好像是講給小朋友聽,到了後來反而大人的參與度很高,讓我又改變了解說的內容,這群小孩非常配合大人的要求,媽媽要他們舉手,就乖乖舉手回答。

不可否認我們從小就在父母的期待下成長,但如何的教育才是比較好的呢?每次有父母帶小朋友來,我總習慣的說可以請學校老師帶整班同學來,但又覺得老師在學校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再帶學生實在增加很多負擔!父母到底如何做好親子活動,實在是很難得一件事情啊!

2016/03/04

《溫羅汀的書店散步》國一生的專注力與觀察力問題



今天帶領是國中生的導覽,剛開始還覺得這一班的同學很專心,沒想到一開始走沒有三分鐘就破功了,我在想是不是我的開場白太引人注意了。

國一的第一次月考結束,老師很好心的規劃了一趟烤肉之旅,沒想到這一趟小小的活動,讓我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個改變是好是壞我不知道,但至少我知道被火紋身後的人生,閱讀、逛書店,佔了我人生很重要的位置。

由於今天是帶國一生,我只能就我國中、國小時代,逛書局文具、書店的經歷跟這些客人分享。當我講到念大學時代的時候,可能就已經無法理解了,更遑論牯嶺街、中華商場、光華商場這些地點了,我一直在想想地圖上這些空間的冒險,到底是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原來是我國中時買了腳踏車與台北市地圖的時候,有了初步的旅行因子。

大致觀察了一下這些國一生在過程中,要是沒有人刻意的督促,有一半的人心思是漂走的,跟同學出來玩,互相聊天也很好玩,大概有四分之一是有在聽,另外可以發現有一兩個,專注力與觀察力都很好,在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下,這一兩個學生,經常是被我們犧牲掉的,因為,我們的資優班應該也無法有餘力去照顧觀察力很強的學生,但,我覺得這是人生學習路上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今天走入了舊香居,剛好老闆在,請她講了一個高中生買了絕版的"源氏物語"的真實經過,希望這些國中生有聽進去。

感謝這些書店老闆,給我們這麼美好的空間。也真的佩服國中老師,那麼有耐心的教導這些孩子。

2016/03/03

【台北】奈美首次台灣的展覽會 2/22-3/6@台北 月見ル君想フ



奈美說她在日本看了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後,覺得台灣原住民的圖騰有了興趣,於是自己在網路上收集資料創作。

在網路上與一些原住民交流後,不斷的精進這些插畫。我看過後大吃一驚:

排灣族有貴族王室,所以畫個公主把當地的特產捧在手上,有著南島風格。魯凱族也有貴族制度,百步蛇、百合花、貝殼等華麗的裝飾。達悟族的獨木舟上的圖騰,還有祭典時候甩頭髮的動作,雖然沒有畫上獨木舟與飛魚,但是一眼就看出當地文化。

奈美去年開始到台灣的原住民部落旅行,透過親自參訪精進自己的作品,這次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作品。

我去用餐時很高興遇上了創作者駐點。這似乎已經是日本創作者、看展者的互動方式,多次進入日本的咖啡館,都有小型的展覽,然後創作者看我很有興趣,都會主動來詢問我的意見,台灣這樣的展覽,通常都是家人、朋友、同學來捧場,開幕時候有點心聚會大拜拜一下,然後一星期的展覽就空蕩蕩的,而親友來重點也經常不放在作品上。

非常汗顏,對於原住民,我們除了小米酒與原住民樂天的腔調之外,還認識了甚麼?有時候看表演看到演員頭戴阿美族的羽毛高帽子,脖子戴上排灣族的項鍊,穿著魯凱族的衣服,都覺得我們對文化的認識太過粗糙了。

透過這小小的展覽,從日本人的角度來詮釋我們原住民文化,有不少收穫。— 在台北 月見ル君想フ。

2016/03/02

【台北】小玩子的玩笑成真,五十次葛森餐之四



今日一起來吃午餐的是大學心理學相關的教授,念的是我崇拜的社會學,西方的心理學是比較開放討論,不怕衝突的佛洛伊德,一聊到潛意識,就一發不可收拾。

跟這位老師認識的機緣其實是她的乾兒子在資訊公司上班,想要跟我們公司合作,於是也約了她乾媽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公司經營的方式。後來因為我臉書上有葛森餐廳的訊息,就說要來跟我聊天,並且了解葛森博士的研究。

畢竟是大學老師,學養豐富,談到大學的教育,也有很正面的看法,聊到了催眠與心理學,突然害怕聊天完,她已經完全掌握我內心的狀況,會不會被當成精神病把我關起來呢?

對於西瓦心靈圓夢術,還有葛森救命聖經這兩本書,也一直翻閱,這是我難得的經驗,應該是我太緊張了,原來跟博士聊天,也非常家常。— ──和大玩子,在葛森實驗室 (Gerson Lab) 。

《謎樣的雙眼》



今晚電影社團由我選片,放了這部我五年前看過的電影,主人更新了藍光等級的投影機,在這邊看電影,比在電影院的影像還要清晰。

上次看這部片的心得在此

http://trip.writers.idv.tw/2011/02/blog-post_14.html

這次看了許多電影拍攝的技巧,許多一鏡到底的場景,加上長鏡頭拍攝人的表情,或者是用廣角鏡拍攝所有人的活動,我們的雙眼看到的是否是真實的世界,的確值得商榷!但看到別人的雙眼,卻是真實的內心世界,觀看與被觀看,全部都靠著雙眼。

最後一幕,男主角班傑明追查到了少婦老公把兇手囚禁在他家的地牢,在鏡頭下這三個男子好像都在鐵牢中,一個是班傑明始終無法打開對女上司的愛,一個是少婦老公還活在25年前與少婦的愛情中,而另一個自然是兇手。

而少婦的老公就用無意義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回敬這位兇手,但這兩人都度過了空白的25年。班傑明終於想通了,在女上司追火車後的25年,他終於關上門勇敢的表白,而女上司桌上的玫瑰花,也變成了兩朵。

雖然討論的是愛情,但是隱喻著司法體系的崩壞,還有當年軍人政權胡安‧裴隆(Juan Domingo Peron)的統治,電影的頓號選擇在1974年裴隆過世那一年,非常諷刺的是新上任的女總統特赦了這個強姦犯作為她的保鑣。

這部電影內男主角書寫的小說,情節充滿了後設性,但卻是最真實的事件。

「人的一生可以改變任何事,人可以改變他的外貌、他居住的地方、他的家人、他的女友、他的信仰,甚至他的上帝,但是他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對他喜愛的事物的熱情(passion)。」

《丹麥女孩》




變性或是同性戀,會被當成精神病的時代,要如何突破禁忌,勇敢的活出自己,並由男性改變為女性的心理,有了深入的探討。

舞台劇的腳色經常會有強烈的對比,而這部片中的太太葛雷塔(Gerda Gottlieb),接受了即將變性的先生,而後女裝的先生也認知了同性戀的朋友,後來小時候的玩伴與太太微妙的關係,這種戀情、朋友、同學等交織的情感,演出了我們傳統的感情觀是多麼狹隘,原來,人與人之間是多元的交往關係。

埃恩納(Einar Wegener)是我以前喜歡的風景畫家,看完電影後發現她的風景畫透漏了心底的秘密,是我以前沒有發現的。

該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想想為何不是最佳女主角呢?原來這部片的男女主角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