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祕魯】20160820@09:庫斯科飛利馬、伊卡的酒莊 Santiago Queirolo 皮斯可酒的文化交流、華卡其納綠洲沙丘、帕拉卡斯

祕魯的相簿 https://goo.gl/photos/XvNUqS3T5cRTncba9


一早飛到了祕魯的首都利馬,看這些警察的表情,真是如臨大敵,星期六的上午,有那麼緊張嗎?不知道是有誰要來?


雖然只是攤販,但是攤子的顏色可都是很講究的


機車隊在加油站就換起衣服了,這一路高速公路上(利馬到伊卡)據說都是有錢人的度假別墅


靠近酒莊,許多當地人露天野餐喝酒、划手機,還有一隻貓


祕魯的皮斯可(Pisco)酒的取名,出口的港口為皮斯可港,從西班牙殖民時代,天主教禮拜時需要紅酒,開始在此種植葡萄釀酒,竟然比西班牙釀製的還要好喝,據說馬克吐溫也喜歡喝這樣的烈酒。

殖民時期釀酒的故事很多,也有不少超越母國的品質,個人認為本來就是必然的,因為釀酒的氣候、水質等因素,經過了不同地區的洗禮之後,加上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必定會激發不同的火花。

台灣在日本時代開始現代化釀酒,梅酒、清酒、啤酒製程,都有很好的品質。此外利用蔗糖再提煉出酒精燃料這部分,在二次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後勤補給的功能。另,原住民與公賣局的小米酒供銷,影響了原住民的生活習慣。

酒,在文化交流中,有著重要的角色,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中哈克的爸爸是個酒鬼,這樣的角色設定,不知道跟皮斯可酒有沒有相關呢?

PS1. 這個酒莊的設計師很厲害,大量使用懷舊品,搭配陽光與顏色,好好拍。
PS2. 飲酒過多有礙健康— 在 Santiago Queirolo 。


酒莊除了供餐,還有住宿、游泳池等休閒設施



來自中國的燭台,還有機械計算機、裁縫機,說明了文化交流



華卡其納綠洲沙丘,看到當地人的休閒活動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26–臺北書街歷史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二十六集,帶我們繼續逛書店,到溫羅汀周邊的二手書店挖寶絕版珍本。現在二手書店與以往印象中的舊書攤不同,書本都經過消毒整理,和新書一樣呢!聽水瓶子談台北書街的歷史,著名的牯嶺街舊書攤,從二戰後1950年代興起聚集,之後舊書攤商移動到中華商場、光華商場、重慶南路,還有現在已不常見的回頭書展,出版社為了銷庫存在假日租借大安森林公園憲兵隊場地,還有,當愛書人看到書本以秤斤論兩來賣的複雜心情,都在這一集的Youtube喔!(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08/19

【祕魯】20160819@08:馬丘比丘(天空之城)、薩克塞華曼、庫斯科太陽神殿與西班牙教堂

祕魯的相簿 https://goo.gl/photos/XvNUqS3T5cRTncba9


一早五點出來排隊搭巴士進入馬丘比丘,到了六點半才上車,一天有2500人進出這座城市,我想是印加帝國與西班牙殖民時代沒有想像到的事情吧!



2005年,馬丘比丘與佩特拉成為姊妹市,印象中的佩特拉,光進入園區就花了很多時間,走了一整天,這座做生意的城市目前看到的都是巨大的陵墓,棺木安在?還有更多的神殿藏在地底等待挖掘。

許多荒廢的古文明城市,在人類航海殖民,取得農業、礦產開採經營之後,就是考古學的競賽,佩特拉是瑞士人重新發現,吳哥窟是法國人,而馬丘比丘是美國人,也代表著從第一次大戰,到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強權的帝國。

為何強權那麼急於得了解各地的文化?除了寶藏之外,應該還有其控制的意義?只要了解該地的文化,掌握這些傳統生活的知識,宗教的信仰,就可以吸收進而融合。

進入馬丘比丘也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看到皇室的避暑空間,蓄水池、排水道,把石頭當成木頭一樣製作卡榫,讓建築避免毀於地震,精準的太陽神廟座向。一個遺世獨立的山頭,上面就有足夠的採石場提供大石頭蓋神廟、蓋貴族的家,不知道世界上是否還有這樣未被發現的古文明遺跡呢?


不同角度的石切面,用來測量季節


栓日石,妄想把太陽留住,是在這山丘的制高點,也是附近山頭與太陽時重要的軸線




考古


羊駝 or 駱馬


太陽神殿,底下是大地之母的神殿


紀念章,很多人會蓋在護照上,但不建議


努力工作的人們



靠著鐵道過生活的人,火車上的服務人員,除了倒水、拿點心、介紹啤酒外,還要走秀賣紀念品,真是十項全能。



看看在地人的服裝


薩克塞華曼,謎一樣的大石牆


仿里約的大耶穌像


小販


旗幟代表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的彩虹旗(不是同志旗)


好像迪士尼的花木蘭


庫斯科的商店


太陽神殿


晚上的表演,顏色十分鮮艷


又看了一次《天空之城》,好多元素跟印加帝國的石刻技術,還蠻神似的,尤其是天空之城的巨石崩落的時候。

吸取不同文化的精隨,然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一點我們何時才能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