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1

【台北】紀州庵五周年慶,作家的家,同安街一日表情




昨天在 後門咖啡 的新書分享會,大家感嘆日本時代的作家有關台北的地景地貌書寫,留下來的太少了,剛好日曜日式散步的導演也在場,的確要挖掘當時資料,有點困難。

戰後在同安街周邊的區域,居住著當年的新興作家,或許跟日本時代的連結性就只有這個區域的建築地景地貌,文訊與老作家的聯繫,一直不中斷,每年的活動,好像是讓老作家回家的溫馨。

開幕式先是三太子的表演,對街的天后宮,有打上湄洲兩字,看來位階不低。我這個不算是文學寫作的作者,傻傻的出席,然後還傻傻的簽名,還好只是坐在後面方便落跑的板凳,被主持人唱名,還排名在很多作家的前面,實在是嚇死我了。

進去看這一檔的展覽,主題是同安街,一日表情,隨便瞄了展覽上的文字,怎麼看起來那麼親切熟悉,跟我的感受百分之百的契合,原來是我上個月所交的稿件,還包含了當時採訪了陳正宏老師的內容,所以我寫的文字占了兩三個格子,還真的非常不好意思。

遇到了某老師,跟他閒聊了一下,他說國民黨內還有眾多當年白色恐怖的重要史料,這些史料目前兩黨都不願意公開,有太多人性的不堪,還有國家革命實踐院到底有那些學生參加過,當年政商媒的老闆們是否是因為有了革命情感而合作甚麼樣不法的勾當?

後來亮軒老師邀請上台,他非常簡短的說明了古蹟經營的難處,我還是相當的佩服他的演講技巧,言之有物,簡短有梗,也有迴盪,不知道別人是否體會得出這樣的情感呢?

看到小時候閱讀書籍的作者本尊出現在眼前,我回憶著到底誰寫過怎樣的文字,這樣多元文化的交融,我們應該更廣泛的認識這塊土地的歷史,從現在從自身開始做永遠都不遲,過了十年、五十年、百年,就是歷史了,永遠不要抹去這些記憶。

不知道日本時代有誰曾經在紀州庵這個料理亭作客,無論是日籍台籍,留下隻字片語也好,無論描述過去、紀錄現在,我們都應該好好的紀錄生活日常。— 在紀州庵文學森林。




同安街野草居食屋之前生

在同安街28巷巷口,獨特的一棟日式木屋,一般人經過時可能會好奇他的身世,我在巷口矗立,幻想1930年代坐在這棟老屋的緣側,面對著水圳道蜿蜒的流過,兩旁的綠樹蔭,左邊長慶廟旁大榕樹的綠茵,這裡是附近最涼爽的位置,清晨經常被太陽光喚醒,廟會時非常熱鬧,附近鄰居都會在廟旁的老榕樹下聊天。

*1930年代川端町的景象

或許,當年的路並不如今日那麼大,大黑頭車呼嘯而過會揚起一陣風沙,人力車夫在榕樹下等待客人,有些教授是要到帝國大學,有些是要到總督府上班的公務人員,或是到台北城中上班的上班族,假日經常有穿著西裝的人經過,到河邊料理亭談生意。

今日,經過同安街已沒有竹籬笆圍牆,也少有日式木屋,一棟棟戰後豎起的四、五樓小公寓,在同安街28巷的巷口,一棟小小不起眼的日式房舍,圍牆掩蓋大部分的屋體,眼尖的人或許看到黑瓦才知道有這麼一棟老屋。

說來認識曾住這裡的陳正宏老師的緣份很奇特,我念地質系大學時期是他的學生,但後來有機緣查詢這棟房子的身世時,只知道前任屋主是農化系陳玉麟教授,詢問農化系的學長,才知道原來陳玉麟的大兒子是陳正宏,就這樣繞了一圈回頭再找老師來談談這棟老房子的身世。

*台北帝大時期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正式由高等農林學校改制而成立,加上1930年代擴大台北市的都市更新計畫,一群日本研究農業的學者開始在台北市置產建屋。台灣是農業研究中心的政策,讓這些學者家族大量投入研究,就如同今日科技發展。茶葉、咖啡、甘蔗、林業等經濟產業,台北城市現代化的水、電、瓦斯管的大量鋪設,欣欣向榮的景象,似乎沒有被美國股市崩盤而影響。

陳玉麟教授(1921-1996),1942年獲得日本熊本大學藥學士,然後回台灣就在台北帝國大學的服務。1945年終戰後,台北帝大改制為台灣大學,陳玉麟教授一直在台大服務。

若要知道為何陳玉麟教授可以住在這個地方一直到1984年,要從台北帝國大學說起,當年負責農化研究室的主要是山本亮教授(1890-1983),於1935-1940年負責農藝化學第二講座主要負責食品化學及熱帶農產品的研究,山本亮的專長是除蟲菊精合成及人工除蟲菊精的研究,被譽為「日本近代農藥學的鼻祖」,如今較為人所知是有關包種茶、烏龍茶等製茶的研究,山本亮教授他非常喜歡台灣,戰後還是經常來台灣。

1940-1945年,大島康義接任山本亮的第二講座繼續研究,當時助教授為石井稔,1942年起,助手為陳玉麟。當年同安街28巷這附近有三排日式木造房舍,均為石井稔家族所有,現今強恕中學那塊地,原本是石井家所擁有的農園,種植花卉、菜園與實驗用途。

*台灣大學時期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石井家族離開台灣,將同安街28巷1號的私人房舍交由同在農化研究室的陳玉麟居住。教授一家六口加上叔叔七人,住在這棟小小的房子內,有四個房間,叔叔與四個兒女全都台大畢業。

老房子外本來庭院很大,旁邊是瑠公圳林口支線的下游,目前已經加蓋變成大巷道,就是牯嶺街95巷。因為以前的水圳並沒有很寬,大概不到三米,所以後院至少有六米寬,現在整個已經變成道路用地,因為水圳道的關係,到對面的長慶廟必須繞道同安街口的小木橋另轉其他巷弄才能過去。長慶廟內門前過去是一個廣場,經常上演野台戲(布袋戲及歌仔戲)及放電影,是附近居民的集會場域。

陳正宏老師小時候可以在圍牆的庭院內騎腳踏車繞行整棟房子,庭院有檳榔、老榕、芭蕉樹、木瓜哉、苦苓叢、葡萄藤、觀音粽竹等植物,偶有水果可採。早時煮飯燒熱水都是用柴火,經常要把庭院的樹枝留下來綁好放置,他經常負責起灶生火燒熱水的工作。後來逐漸改燒焦炭、煤油爐,最後才改為使用桶裝瓦斯。

日本房舍用水燒柴火的空間都在屋子的同一側,本來在浴室與廚房之間還有一間三疊的小房間,推測應該是日人設計給女佣所住的空間,陳玉麟教授居住期間曾經被改為飯廳使用。回想當年煮飯的爐灶要起火,洗澡浴桶要以柴火燒熱水的過往,回憶彷彿如同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小時候要做的房舍維護工作不少,颱風過後竹籬笆傾倒,去買一些竹子,綁好後要以鐵絲固定在水泥樁上。家裡的庭院有養雞,所以這些竹籬笆、綁雞籠等特別重要,不然雞就到處跑。紙門很容易破損,還要自己修護,利用紙張遇水會膨脹的原理,糊紙門前要將紙用適量水噴過,糊上乾了之後紙門就不會有皺紋。水噴多了乾了之後緊繃過度紙會撐破,噴少了紙面鬆垮不會平整,其中拿捏只有親自作過才能體會。有時颱風來襲,就要注意淹水,印象中有兩、三次曾經淹水到榻榻米,後續的清掃工作就非常辛苦。

陳正宏老師說,小時候晚上要等到最後一班火車經過才能安然入睡,從新店開過來最後一站是萬華火車站,因為載了大量的煤,經過古亭站的時候周邊的木頭房子彷彿搖籃一般震動,搖來搖去的,那時大約是晚上十一點半鐘。

1984年,陳玉麟夫婦感於整理維持老房子並不容易,又加上政府拓路拆屋之規畫,於是將房舍交還台大。

*赤川變成黑龍江

結束訪談後老師帶我走小小的同安街,經過南昌街,這附近的大馬路很多,但是走在同安街內彷彿又回到五十年前,這邊有家米店已經不在、那邊的順安青草店還在,教堂、廟宇都還在,只是都擴大了不少。同安街這條路在日本時代是碎石子路,本來就不大,巷弄間雞犬相聞,後因人口膨脹違建沿水圳興建,讓同安街的環境變得比較髒亂,如今水圳加蓋開拓成路,地下排水管線的普及,防火巷變得很乾淨。

在同安街28巷旁是牯嶺街95巷,原本是一條小溪流,在1990年代初才加蓋變成馬路,該小溪的上游是瑠公圳(霧裡薛圳)的林口支線,流入今牯嶺街95巷、三元街、西藏路,然後流入新店溪,在下游地段日本時代稱赤川,據說是清澈有魚的溪流,四、五月晚上可以看到很多螢火蟲發光,有座木橋稱為螢橋。可是到了戰後因為周邊違建不少,人口增多,家庭廢水都排入這條溪流,當地人戲稱為黑龍江。

很難想像曾經有火車在這個區域呼嘯著緩慢而過,那些竹籬笆木造房子,到處都是水圳道,一座座小橋跨過水道,下大雨颱風過後門口水位大漲,小朋友特別喜歡玩水,這些光景應該都不可能再出現了。

訪談陳正宏老師,在老屋內看著老師的眼神,彷彿回到兒時,在從小長大的屋子內,談著父親陳玉麟教授的研究、家庭生活與周邊環境,其實老房子承載的不只是歲月與記憶,還有先人研究改善生活的種種努力。

PS. 買了黃大叔的書與王文興老師的文庫本,黃總編的書可以在此露出,也算稀奇囉!

2016/12/10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58-台北原來如此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五十八集,介紹「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出版的《臺北.原來如此》,走在台北,馬路常是不連貫的,你瞭解台北的城市密度嗎?水瓶子以京都相比台北,同樣三面環山,鴨川流過京都北邊,台北亦有淡水河,且腹地類似大小。

台北三角盆地,一萬八千年前曾是鹹水湖,節目談過的圓山遺址,是原住民住在海邊為證,民國五六十年代經常淹水,在東北角打一個洞,員山子分洪道將水排到海裡,自此台北不淹水。早年淹水緣故,河堤蓋得高高,河景便隔絕於城市景觀,未來河堤如能降低,將還給台北城河流景象。點開Youtube,聽水瓶子談綠廊,連接大型公園的綠蔭大道,讓動植物在城市中悠遊生存,敦化南路林蔭大道連貫松山機場作為大森林公園的想像;金山南路,原來是二戰大轟炸時建的防火路;民生社區曾是松山機場的跑道,非正東西而是以風向為走向呢!彎彎曲曲的延吉街、忠孝東路周邊,有瑠公圳流過,水圳串連埤塘,所以才有三角型大樓啊!

台北並非沒有記憶的城市,從《臺北.原來如此》一探台北城市的前世今生!(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霧社事件是虛構的真實?還是未卜先知?


佐藤春夫──和鄭清鴻、邱若山和河野龍也,在後門咖啡。

河野提到了,日曜日式散步,也提到了台南的運河,還有廠仔的考據
憂鬱的先鋒
香港出版的《帝國旅人佐藤春夫行腳臺灣》這本的散步地圖有點錯誤
河野老師的考據《佐藤春夫讀本》
講到了黃天橫
森丑之助 楊南郡
台灣的文學館之少,文學散步

為什麼台灣老街都長得一樣,現在除了塗鴉想不出新招的嗎?

#為什麼系列 #時事建言


新竹北坪老街

這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思考了很多的作法,但是每到一條老街,好像大家都想不出辦法後,只好用當年最流行的作法,維持老街還活在當年的假象。

一條老街,承載著一個鄉鎮人們的生活生計,甚至是串聯一些地方的必經之路,加上時光荏苒,水路、陸路、牛車、馬車、台車、火車等不同時代的交通工具,並且考量當地物產等等,怎麼想每一條老街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才對。

若再加上泉州、漳州人來農墾,原住民、荷蘭人、日本人、戰後中國移民等關係,老街擁有的是豐富的底蘊。

最近淡水重建街的塗鴉,引發了大眾的討論,在我臉書的同溫層,多是驚訝失望居多。

或許是商業化的活化方式,或許大家對於歷史脈絡這件東西的認知不夠,也或許這些交錯的獨一無二無法被一般人了解與認識,有點懶得發想,居民意見太多,無法溝通協調,大家只能用現有的模式套用。

台灣人迷戀別人的成功經驗,卻乏自信,經常需要外國人的背書認證,拿現成的東西移植,是否應該放手給年輕人提案,小規模的實驗,用一棟或兩棟老屋在一定的時間內活化,然後再來檢討,不要一定馬上看到成果,只要有討論,有改善,有持續,並且有熱情,才是一條老街存在的價值。

2016/12/08

雨傘架的創新



這二十年來,無所不在的創新經營論,加上這兩年興起的網路集資"大平台",甚至是 Uber 都引發了眾多的討論。

大家有沒有發現,朋友之間有好多新的產品,新的樣式,新的概念,新的發想,每一個新的產品都有新的樣貌,有些雖然好用,可是不美觀,有的很漂亮像是藝術品,可是並不好使用,以雨傘為例,我們眾多用後即丟的雨傘,讓雨傘架變得好醜,而雨傘架的樣式也很多樣,這樣的惡性循環,讓我們的雨傘變成一項污染,不只是物品的浪費,還沒有美感,甚至容易刺傷皮膚非常危險。

因此,我建議是否有一種"創新",是減法的創新,我們是否選出雨傘的經典、傳統款式,或是在不改變舊的產品顏色、樣式的情況下,能夠有所創新。

我們是否鼓勵維修舊的產品,讓舊物找到新的主人,或是鼓勵廠商回收自家舊的產品,並且鼓勵研發不容易壞掉的東西,耐用的產品,是否把創新應用在這樣的商業模式呢?

台灣人不缺乏創新,而是缺乏對於傳統價值的認識。

【台北】黑色的墨西哥?



今天手沖了這一支,之前喝了感覺是亞洲豆,有點土味,有點苦味,今天喝了一下,怎麼有熱美式的味道,然後又喝了普洱茶,過了一回咖啡冷一點,才感覺到豐富的層次與味道,這是咖啡的迷人之處吧!

沒有去過墨西哥,想像墨西哥是黑色的國度,辛苦到美國打工的勞工,還有神秘的古文明遺址,驚奇的原住民文化。

原來我透過喝咖啡那麼簡單的動作,就體驗到一些不可思議。— ──和 LovelyShow Huang,在味覺小宇宙。

2016/12/07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57-桃園的書店2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五十七集,繼續上一集的主題談桃園的小書店,首先介紹「讀字書店」一位很年輕的老闆陳夏民,書店同時是出版社,採取與其他出版社合縱連橫的方式,合作出版書籍,位於巷弄中的書店空間很大,店內也有藝文展演。

位於龜山區 的「新星巷弄書屋」,地點絕妙,隱身在鐵工廠和五金店中間,當水瓶子探訪書店時,和做教育的老闆聊天,外頭有一位伯伯,在門口張望,老闆邀請多次才進門,伯伯要的算命書,書店內沒有,伯伯感到更不好意思的離開。其實逛書店無須擔心有沒有消費,可以放心的在書店內逛。

找桃園的書店可以從桃園市文化局的文化地圖中搜尋,如「望見書間」、「毛怪和他的朋友朋友們」、元智大學旁的「瑯嬛書屋」,還有一間「晴耕雨讀」書院,位在龍潭關西附近,空間非常大,開店時候遇到了困難,經銷商送書居然要外加運費,於是老闆決定從二手書開始做起,花了很多時間清除表面髒污,這間位於田中間的書店,讓水瓶子找到捷克攝影師的作品。

請點Youtube一起來逛實體書店,享受挖寶的快樂!(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遊山茶訪與永遠的國語日報社社長洪炎秋



與這位越南通的高挑帥哥第一次來體驗台灣茶文化,來到了目前為南投遊山茶訪所經營,以前為國語日報社社長的洪炎秋先生的家,1940年代所興建的日式住宅。

這段取自洪炎秋的維基百科部分:

1946年6月回到台灣,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後來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書,後調任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學校(現在的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二二八事變後去職,同時被撤職的還有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館長莊垂勝等台籍教育行政人員(蘇世昌《追尋與回憶;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引〈一生吃「國語飯」的學者社長─洪炎秋〉說是許壽裳介紹洪回台教書,二二八事變後洪蒙上「鼓動暴動,陰謀叛國」罪名,許替他辯護才平反)。
*********************

之前因為要多認識這號人物,所以買了他所寫的文學概論,也讀了他編寫的世界名著《丁香花下》,洪炎秋是鹿港人,小時候瞞著家人偷學日語,然後到北平(北京)去念書工作,戰後回台任教,歷經白色恐怖時期,一生在文學推廣上努力,後來又選上了增補的立法委員。

這個人的經歷實在太精采了,下回無論是文學故居的導覽,或是自由主義的導覽都可以提及這位老師。

喝著台灣茶,我詢問了眾多有關茶的製程,討論越南茶與台灣茶之異同,時間不太夠,或許從茶文化這個角度切入了解越南,是不錯的方法啊!

這幾年遇到不少年輕人,頭腦裡面裝的各式各樣博學的知識讓我非常的詫異,網路時代,只要透過搜尋閱讀後消化,所學的事物會比以前的人多好幾倍。

《大人的西洋美術史》



又要來推薦一本書,其實看過之後覺得這本應該是高中、大學生應該就懂得內容,可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可能教不出這思考模式的孩子,我想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老師,而是在於家長。

經常聽到家長問:有甚麼安親班,或是有甚麼值得學習的事情,我要讓我小孩去學,去體驗一下,導致到了最後,我們的小孩是大人想體驗的"大平台",因此小孩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之前去上一個寫作班,有一個媽媽幫大學剛畢業的女兒報名,結果女兒根本不願意來,因為媽媽繳錢了,所以只好媽媽來上課,其實上甚麼課,甚麼年紀都不會太遲的。

這本書用各式各樣的角度、方法,來歸納西洋美術畫作,真的是欣賞畫作的基礎,既然取名為"大人的",我想就是大人要去了解的了,這幾年公部門一直在推廣"美學",但是光是小孩了解了有甚麼用,應該是大人好好的去學好基礎,讓小孩長大了來改變這座島嶼的美學吧!

2016/12/06

《像我們 這樣的 文化 恐怖份子》在舊總圖的新書座談



本來以為《像我們 這樣的 文化 恐怖份子》這本書的新書分享會只有一場,後來在舊總圖又有了一場隱藏版的分享會,又是在黑夜來臨的時刻開始,真是太吸引人了。

來到這個地方發現來參與的多是阿宅鐵道迷,很多在學的學生,年輕充滿了熱情,這時候我才體會到,原來幹掉一個文化恐怖份子,還有千千萬萬的文化恐怖份子,這些人向軍曹一樣是無性繁殖的,而且"像我們"這三個字要用台語要唸"爛",意思就是大家都是文化恐怖份子啊!

洪致文老師這本書中難得可貴的不只是指出文化資產的價值,最重要的是給予了古蹟未來再生的時候許多經營使用上的建議,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對老東西的價值不瞭解,所以剷掉賣給財團開發,馬上可以收到好處,甚麼都不需要思考。

對於一個文化資產的價值,要能夠保留下來,洪致文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論述"能力,而且還要有"研究"能力,博物館也要有"典藏"能力,至於當前文化資產的困境,除了對於古物分類不夠完備,還有跨界的專業委員不足,我覺得很多事情事緩則圓,當我們開發的速度越快,文化資產的再生其實是要放慢下來。

當然文化資產的保留,的確是需要花錢花精神的,當全世界的東西都沒有了,可是在台灣保留了多元文化,全世界的人都會來學習,這樣的價值是無所取代的。



筆記:

鐵道→文化,日本好像沒有
掌握論述權
推廣論述,共同記憶
研究能力
溝通能力
建築專業、鐵道專業、文化資產專業
執行力
會移動的文化資產如何定義與保存?
文化資產法的困境
脈絡,製程,產業文化資產
共鳴


這樣貼出來,我大概中午敲門手就會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