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這學期的附近小學地球科學導覽心得



每學期都有小學生來青田七六,介紹台灣島的形成,岩石的形成分類,本次重點我放在臺北盆地的形成,雖然不期望可以讓小朋友馬上了解,但是各式各樣我想像不到的回答,也讓我學了一課。

這次有幾班的老師很用心,有的老師在出發之前就發了資料,也真的有學生先看了(不過是少數),也有老師特地要學生抄筆記。

既然如此,我就加強同學們上台自我表達的能力。

我們已經要走多元教學的方式,就會犧牲掉填鴨教學下背誦答案的優點,但是應該會換來更多創意吧?如今各科目在網路上查詢到各種解答,我覺得培養多元思考能力才是正道。— 在青田七六。

書中的世界,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書中的世界,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註),每打開一本書就是另一個世界。我覺得只要擁有同一個作者的四本書,並且仔細的咀嚼後,應該算是這個作者的粉絲了吧?



野島剛,是藉由一個日本人來了解我自身存在的台灣,尤其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台灣近代歷史。

新井一二三,旅居中國、香港各地,回到東京介紹日本風土給台灣人。

茂呂美耶,出生於高雄市,日台混血,在台灣讀小學、中學後回日本,書寫的是日本文化。

以上這幾個作家,有幾個共同特點,就是擁有中、日、台的各類生活經驗,敏銳的觀察力,值得學習。
#每日一物 #逛書架

註:(取自維基百科)
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源自於希臘神話,是宙斯給潘朵拉的神秘盒子,但原本在神話中是壺,壺在古希臘中是盛載食品的器具。 宙斯要求潘朵拉不可以開,但是潘朵拉不敵好奇心的誘惑,還是偷偷的把盒子打開了,然而在盒子裡面裝的是許多不幸的事物,疾病、禍害等。

2017/03/19

《聖保羅炮艇》與蓬萊閣



這部講述1926年中國發生的國民黨北伐的事件,以美國人的觀點觀察中國內戰,這一事件也導致第一次國共內戰。這部片拍攝期間正值越戰,美國人也自我省思到底為何而戰!

美國的艦艇內,居然有中國人一起共生,而中國人居然影響了艦艇內的管理文化,剛剛進入這樣的Jake Holman(史提夫·麥昆) 十分的詫異,但是到了劇終,Jake Holman 受到了傳教士的影響,居然想要留在這樣的中國,是想要求死,還是要戰爭結束呢?

雖然該片當年被國民黨禁演,因為演出了不少國民黨所幹的壞事。看這部片有強烈的感覺,至今我們在管理上依然存在著許多惡習,原來是這樣出現的,美國人早已經從二十世紀的戰爭中覺醒,而我們依然仍在這塊土地中過著沒有身分的日子。

這部片也保留了不少台灣老建築的身影,美國人可以看中這些地方拍攝影片,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好好珍惜。從基隆港、龍山寺、板橋林家花園、大稻埕、淡水等地,1960年代的台北風景還真漂亮。照片中是蓬萊閣,位於今日的南京西路163號,當然已經消失。

2017/03/18

表面寧靜,心底卻十分不平靜的《寧靜咖啡館之歌》



有去住過海邊的人應該可以體會,海浪的聲音很大,潮起潮落的危險很多,尤其是住在海邊的漁夫,一出海捕魚,會遇到甚麼災難都不知道?

女主角永作博美在海邊生活,四歲時父母離婚,她非常自責她選擇了與母親一起生活,後來父親的漁船船難。七年後,她父親的債務人來找她還債,她因此一個人回到父親海邊的小屋烘焙咖啡豆過生活,她的記憶中,父親總是溫柔的彈著吉他陪著她。而這樣自責的心理,還有為何她從來不曾回來看父親的遺憾,跟她的人生好像抱持著一種過客的心態有關:

「這裡(咖啡館)只是豆子(咖啡豆)與客人相遇之前暫時落腳的地方。」

回到了海邊的小屋後,永作博美整修的咖啡館取名為『夜鷹』,就是她父親漁船的名字,也是宮澤賢治所寫的《夜鷹之星》,夜鷹是一種長相醜陋的鳥,但夜鷹的姊妹是峰雀、翠鳥,卻是很美麗的鳥,夜鷹之所以稱為鷹,是因為翅膀張開很嚇人,但是他的爪子並不銳利,因此這部片子用夜鷹來隱喻女主角,而翠鳥便是鄰居那個學歷不高,只能做酒家女工作的未婚媽媽佐佐木希。

此外,這部片除了那個小朋友之外,唯一出現的男人永瀨正敏是個遊手好閒的男人,他就像老鷹一樣到處掠奪,正當翠鳥看不順眼夜鷹的時候,老鷹打算性侵夜鷹,讓這兩個人合作起來,夜鷹燃燒著自己,利用自己烘焙咖啡豆的專業,養活了未婚媽媽一家人,也正呼應著女性主義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開場白寫著:「女人若要寫作,一定要有錢與自己的房間」。

經濟獨立,是女性走出自主的第一步。

船難過了那麼久,夜鶯已經失去『等待』的意義,永作博美離開後,小孩因為晚上怕黑,佐佐木希晚上會去開起咖啡館屋頂上的燈,就好像是一個燈塔,指引著失去目標的人。

沒有多餘的對白與畫面,表面上寧靜的畫面,卻讓人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PS. 我很喜歡的一幕是永作博美開車載著未婚媽媽與小孩,運鏡好像這台車是一艘船,載著人往一個有目標的前方。

【台北】杜鵑花節



韋禮安唱完,人雖然散了一部分,不過下一個團體的粉絲又把座位填滿

這個小眾的年代,這個舞台,就好像只是一個平台,公園有甚麼樣的功能,廣場需要甚麼元素,在一座都市的治理中,應該很重要,但我們好像從來沒有思考過。

2017/03/15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72-臺灣大學



來去臺灣大學!從日治時期的高等農林學校,歷經台北帝國大學,戰後接收成為臺灣第一所國立大學。臺大校門的門面並不大,以唭哩岸石蓋的小小警衛亭,進校門後迎面而來寬闊柏油路和筆直椰子樹,校園才展開眼前。椰林大道規劃人是園藝系中村三八夫教授,用意為何呢?小心,常聽說掉落椰子葉會砸傷人,可是,怎麼沒看過椰子砸傷人?原來,椰子樹品種不同,不會結果實。

水瓶子帶我們走另一條路線,從汀州路的自來水博物館開始導覽,原是「鐵路新店線水源地站」遺址,氣派的巴洛克建築,其中軸線正對著臺大校門口喔!進臺大校門後便是傅園,傅斯年校長的骨灰曾放置於此,現在則是衣冠塚,園內本是「南洋熱帶植物標本館」。接著右手邊的建築物博物館群,大多為農學院,聽水瓶子介紹物理系二號館,台大校史館圖書室,人類學博物館,館藏著台灣各族群的衣服,看南島語族散布全球的軌跡,以及磯永吉紀念室,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在1920年代運用高科技來研究稻米的研究室呢!臺灣大學的大小故事都在這集節目,打開聲音聽故事!(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3/11

彰化高中的同學來青田七六



好棒的高中老師,帶整班同學來青田七六,然後中午到永康街,下午到台大杜鵑花節,一整個豐富的行程,好羨慕!!!

很少遇到高中同學這樣專心的,我大概描述了一下馬廷英教授的研究,因禍得福得到了兩個博士學位。大部分的時間描述日本建築文化,還有這個街區的發展情況,1930年代因為台北帝國大學的設立,這個街區住了那些教授,多講了些磯永吉與馬場惟二教授的研究,希望高中生對台灣農業發展,有點認識。

我跟淑嫻老師分兩組導覽,老師有點經費,讓我們準備了甜點,在陽光室喝上午茶,說明歐洲航海殖民時代的溫室、標本室的發展,試著用日本加入帝國俱樂部來分析從1895到1945終戰後的心情,不同角度看事情,應有不同的體會。— 在青田七六。

2017/03/08

【台北】中研院建築導覽



婦女節來中研院參加母語空間所舉辦的導覽,除了歷史文物陳列館內眾多的文物之外,中研院的第一軸線建築,在王俊雄老師的說明下,覺得台灣許多現代主義的建築,有成功與失敗的,應該也可以當成一個導覽的主題。

中研院與台大,各大樓有許多文物館或是展覽館,應該有空要多花點時間更認識。— 在中央研究院 歷史文物陳列館。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71-文學故居3



作家以敏銳的眼光寫生活,把我們帶回到當時的樣貌,台灣保留古蹟不易,多半只能透過文學作品,尋找過往的地景地貌。地景文學作品以不同形式紀錄著人文、地理、風景、氣候,關注自己的生活以及生長空間,才有好書給我們閱讀啊!水瓶子介紹幾本和溫州、雲和街相關的書,記得找書來閱讀喔!

這集談談紀州庵以及王文興老師的作品,水瓶子朗讀二段文章,便能清楚描述出舊時的同安街,以及日本房子的樣子,玻璃門窗沒有紗窗,玻璃破時木板補上,古早的洋灰槽等等。王文興老師用動物的”牠”來描述房子,因為房子也是活的!

紀州庵在民國六十幾年時失火,陳水扁市長任內將閒置空間交由台大城鄉所調查,才獲得修復。紀州庵在日本時代是個料理亭,客人搭船捕魚,交給店家料理,曾經的熱鬧繁榮,打開聲音聽水瓶子說紀州庵!還有,現址有一間純文學的書店,來紀州庵時進去逛逛!(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308《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5:大稻埕歷史風貌區



以下原稿,本意是想要解釋清楚文化資產與歷史風貌區的不同,但似乎很難解釋!



迪化街街道風貌區與建築立面的保存,主要是1995年的『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通過。寬度大約只有七、八公尺的古老街道,1970年代迪化街原本計畫拓寬為二十公尺的道路,這些老建物頹廢危及公共安全,不少人希望拆除,經過樂山文教基金會、台大城鄉所、部分地主努力下,今日迪化街呈現熱鬧多樣的景象,逛街觀察建築立面,隨處可看到歷史的演變。

大稻埕原先的發展與逃難相關,1851年林藍田原本在基隆販賣雜貨,但常有盜匪侵擾,所以舉家搬到大稻埕的中街,是大稻埕最早的店舖。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趕走了同安人,同安人先逃至『大龍峒』投靠親戚,再轉到『大稻埕』落腳。

大稻埕後來的發展,是同安人與艋三邑人的競爭,與淡水河港口貿易息息相關,與淡水河平行的老街,長型的街屋後面的倉庫出口就是港口,今日的西寧北路當年就是淡水河畔,後來河砂淤積,才成為小的河流。

清代末期台北建城,並且興建鐵路、打造洋人街、各國領事館、製茶、南北貨商店,全部在大稻埕周邊,甚至鐵路還經過兩個車站,一是大稻埕車站,二是大橋頭車站。

日本統治之後實施都市改正計畫,拉直了中北街、中街,並且打通了南街,在今日霞海城隍廟、永樂市場旁原本有些水圳沼澤地,被整治後成為整個永樂町通商店街最熱鬧的地方。

1930年,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參加第四屆的台展,『殷賑』的日語是非常熱鬧的意思,圖中的台灣人穿著藍衫,有些人並沒有穿鞋子,霞海城隍廟的香火鼎盛,但並沒有陣頭、沒有放鞭炮,也沒有收紅包的陋習。左側的商店販賣台灣傳統工藝、農產、布,還有原住民的圖騰,右側除了中藥店,還有販賣時鐘的計時店,文化融合並走入現代化的歷程,在畫中顯露無遺。

日本時代,修改了農曆節慶的習慣,也就是說所有信仰都是用陽曆來慶祝,這個對於台灣人的影響應該是很大的,剛開始對於民俗慶典採用雙軌制。郭雪湖的老師是台灣傳統的畫師,他也是從那邊學畫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霞海城隍廟最熱鬧的時間是農曆五月十三日,但他卻畫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所有台灣人到此採買的盛況,西洋文化透過日本內地人傳到台灣,以資本主義商店的販賣型態,商店街的發展,讓傳統的中元節添加了更多的趣味。

日本盂蘭盆節與中元節日期是一樣的,都是陽曆七月十五日左右,在日本等同於清明節,是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也有在這個時候送禮物的習慣,所以南街上的旗幟說明了這樣的禮俗。畫中全部是台灣本島人,但是過節的習俗保留了原來的台灣傳統的優點,增加了台灣在地農產品與中藥南北貨等,有時想想如今每年迪化街舉辦的年貨大街,都沒有這幅畫來的那麼『文創』呢!

今日的迪化街,除了傳統興盛的行業外,也加入了新的文創賣店,政府多年來整頓市容,電線、有線電視的纜線地下化,我們還有更多更進步的空間,例如:不要使用擴音器叫賣、汽機車更能禮讓行人、騎樓多讓客人行走、商店大型廣告招牌的美化等等。

從閩南式建築到洋樓元素,仿巴洛克、現代主義等歐洲建築樣式,長型的街屋居住著傳統三合院才能容納的家族,商店、倉庫、製茶、布、服飾、煎煮中藥等全部在此。我們再度見證了一座城市之美,深入了解歷史脈絡後,期待每一條街道都是美麗的風景。





圖說:屈臣氏大藥房建築立面因『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而保存,可見證當年西藥進入台灣之歷史,如今已修復好(攝影日期:2005年)



圖說:農曆五月十三日霞海城隍廟前的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