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水瓶子上媒體的紀錄



【台北】九年級的中學生導覽



今天分兩組,結果我被分到男生組,果然非常的活潑,要讓這些學生記得清楚重點,還真的要花不少腦筋,小學生用騙的方法也已經行不通了。

後來測試了一下,發現用"演"的方式最能夠吸收,然後多講一些比較"重"的形容詞,學生比較能夠接受。我也發現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不錯。

非常辛苦的老師,熱天還要帶學生來校外教學,學生很不好控制,帶出校門要承擔不少風險,但相信他們的收穫不少。

《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要看日式住宅的書,大部分要去找日本出版品,或者是翻譯過來的書籍,但是很少提及日本在1920年代在台灣興建的小型的住宅。

因為在台灣跟日本內地日式住宅有了不同的脈絡,因為台灣的氣候炎熱,使用與日本相同的材料,可能會有蟻蛀而有不同的工法,加上當時流行把洋式的房間融入到日式住宅內,兩館合一已經過時,這樣的設計其實要克服的不少事情,舉例來說,廁所到底要放在哪裡?

在台灣的住宅,通常除了主人一家人居住外,還會有設計給傭人(女中)的房間,很大的炊事場,或者有兩三個可以接待客人的小房間,這都是類似招待所的概念,這都是台灣特有的住宅,也只有那個時代才有的日式建築。

很感謝作者跑了台灣那麼多獨特的日式住宅,幫我們解析這些專業用語。

【台北】亞典藝術書店,有展覽區與咖啡座



每一陣子就要來逛一下亞典,除了看看國外的藝術類大部頭圖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來發現到底誰來買這類的圖書呢?

數位時代改變了各行各業,雖然出版業被打的業績屢創新低,但是這麼厚重大本的圖書,還是很難電子出版取代,不過一般人現在真的也很難花那麼多錢買這麼大的書籍,不是每一所學校或公家機關可以編列這樣的預算來買這樣的書籍,我很難想像一百年後,要看到那麼有質感的書,都要跑到博物館的典藏室去翻閱了吧?

之前來亞典書店的客人,我發現還是藝術、設計、建築相關研究的老師、學生,或者一看就知道是藝術家,今日來看,或許天氣炎熱,天龍國的貴夫貴婦推著嬰兒車來喝杯咖啡,文人學者坐在咖啡座討論秦始皇與中國現代化,好像是老闆級的人物跟店長聊天。

雖然我不常來,剛好今天坐櫃台的大哥認識我,原本需要幫書包書套,整理圖書等工作,今天要幫我手沖咖啡,雖然不算是很難學的技能,可是一家書店這樣的轉變,對員工、老闆來說,到底是不是好的轉變,其實我也說不出一個答案。剛好書店門口放著王詩鈺的新書《咖啡館創業核心關鍵》,不知道有沒有人想要寫《書店創業核心關鍵》呢?

圖片:因為這裡面不能拍照,所以用官網截圖來代替

1945.5.31【台北】大轟炸七十三年


圖片
12
34

圖片1:1935年職業明細
圖片2:目前金義合行
圖片3:1945年6月美軍航照圖
圖片4:1957年航照圖

1945年,總督府應該已獲情報美軍要大轟炸台北,於是下令許多木造房子必須拆除,建立許多防火空間,若是美軍丟下燃燒彈,整個台北的房舍必然全部燒毀。

在萬華車站北邊的這一大片,看起來是沿著鐵路北側的房舍消失,是受到轟炸失火全部拆除,還是轟炸前就計劃性拆除?從《二戰時期臺北市之疎開空地帶》洪致文老師這篇論文中並沒有說明到這一片是所謂的疎開空地帶。

但有一些例外,就是金義合商行至今還存,有誰知道真正的原因嗎?


2018/05/30

【奈良】【京都】寺廟秘境,體悟庭園禪學,建成扶輪社演講紀錄



感謝扶輪社讓我去分享,每次都可以飽餐一頓,在捷運上就遇到扶輪社社友俊明大哥,剛好他擔任我的介紹引言人,與俊明兄初次會面在青田七六,感覺十分有緣分。

今日主要是整理我認為日本庭園形成的脈絡,並用文藝復興後西洋藝術史常用的透視法來說明日式庭園的觀看方式。要了解日本這個國家真的不容易,冷凍建築去蕪存菁,我覺得是最好的形容詞。

雖然是寺廟才有庭園,但從古都奈良的都市計畫,到枯山水庭園的規劃,神社的參拜方式,到了近代百貨公司、商店街的發展,甚至是逛博物館這樣的行為,應該都可以從同樣的觀點去了解日本。

建成扶輪社的文化,也給我同樣的感受。

【台北】京町八號



在書架上看到一位朋友十年前出版的書,跟安藤忠雄看建築,這十年安藤忠雄又多了好多委託案,大宗是以博物館為主,我覺得比較驚嘆的是寺廟建築,他如何說服這些和尚做大膽的嘗試與改變?

隈研吾也是近年熱門建築師,我坐在咖啡館,往右看是台北郵局的拱窗,往左看是撫台街洋樓的拱形迴廊,也剛好午後一場雷雨,我並不需要擔心等下要淋雨,因為有騎樓可以躲雨,就可以直達捷運站入口(或許要衝過一個街口)。

建築是我們日日接觸的,除了遮風避雨也帶給我們美感,而這些建築元素從人類歷史上的發展都有特別的意義,雖然不是念建築的人可能不了解來由,但是每天看這些建築語彙,看久了就變成一種對美感的追求。

從日本時代美麗的台北城,變成醜陋公寓,到處林立的招牌,絲毫不管周邊的空間,頂樓的違建,咨意出現的鐵窗,柱子上的書架或櫃子,公共空間還給行人,天空留給我們的眼球,好像不過這十年來的努力。

整理好我們的建築、街道、天際線後,我們到底是需要怎樣的生活空間,其實真的需要大家認真的投入討論!

2018/05/29

【台北】千歲町市場與明月堂


12
34
56

目前這個路口是羅斯福路、林森南路、南海路、金華街的交接口,有棟街屋屋內還長出了大樹穿出了屋頂,那個位置就是明月堂的舊址,不過,房子老早在1945年就拆掉了,現在的房子是戰後重蓋的。

千歲町市場是台北早期的市場,戰後改名為南門市場,一直到 1979年才拆除重建大樓,至今這棟大樓又要拆除了。

這個路口附近,根據 1932,1936年的職業明細圖,有世界館、活動館,應該是電影戲院的分店,不知道是否有老照片可以看看當年樣貌?



照片1: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
照片2:明月堂老照片(取自明月堂粉絲專頁)
照片3: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
照片4:1957年航照圖(中研院)
照片5:千歲町市場,1931年南國寫真大觀社出版(台大數位典藏)
照片6:南門市場,約1970年代,國家文化資料庫

2018/05/28

【台北】大灣草圳的第一次分享:台北在日本時代的都市計畫(生態旅遊協會)



去大灣草圳導覽志工的分享這個題目,這是第一次覺得講這個題目沒有障礙的一次。每次秀出日本時代的航照圖、地圖,或是不存在的建築物,台下的人臉上都會有茫然感,覺得這些建築會長在台北這塊土地上嗎?但是這些導覽志工每個人都很有信心的回答正確答案,看來下回要有進階版的問題了。

很感謝各位導覽志工老師們的捧場,斜槓不只是青年,大家都是學無止境的斜槓人。

《令人懷念的小學圖鑑》



翻開書幾乎全部是小學時代的回憶,這應該是我輩共同的記憶,時光挪移再也不會有相同的記憶了。

到底日本統治台灣這五十年,留下了多少的生活習慣,哪一些事每個國家每個小學的共同記憶?哪一些是只有台灣特有的,我們很少做這部分的研究與省思。

現在小學還有蒸便當嗎?

輪到值日生要去抬便當,蒸氣下的菜肉味,抬便當箱的時候手很痛,有時打翻同學的便當盒種種的回憶,也只停留在那個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