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持續七天與七位朋友推薦七本好書:《NICHE 02 台灣建築探訪》《台南海線人文小旅行》《錢湯》《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台中歷史地圖散步》《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NICHE 02 台灣建築探訪》

經常遇到咖啡館達人說這家咖啡館是誰開的,那家咖啡館跟這家咖啡館有甚麼關係,透過咖啡的味道與館內的風格,還真的有那麼一點的關聯度。

咖啡之於咖啡館,就等於建築師之於建築物的關係了,翻開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棟建築跟那棟建築是同一個建築師設計,這棟建築是老師設計,那棟建築是學生的作品。台灣的建築有其系譜,也有符合這座島嶼氣候的獨特性,更可以看出這百年的歷史,花一點時間了解,收穫非常豐富。

雖然是2015年出版,建築有獨特的雋永性,見古知今,也可讓我們迎向未來。— 和Irene Chao 和 Hungyin Chen。



《台南海線人文小旅行》

海、河與陸地的交會處,是先人生活的地方,也因此產出最多的人文風情,除了打魚、交易、農作、廟宇祭典也多在這裡,你是否可曾想過以前人出國也是要經過海關,看過這本書內描述的變遷,才恍然大悟為何會變成今日的模樣。

名副其實的歷史散步,感覺已經不算是小旅行了,不彷帶著書在各古蹟間悠閒的慢步,若是你怕假日風景區都是人,那你就錯了,或許到了大景點人潮很多,但是拐個彎走入小巷弄,神奇的人潮就消失不見了,這也是台灣觀光不夠細緻之處,總是觀光到門面而已,期待有更多這一類的介紹,讓我們文化厚度可以加深。

台南不只只有美食,還有歷史、風景,歷史也不應該只有硬梆梆在課本中看見,而是在旅行中可以實際可以撫觸到的建築與地理景觀。

不知道要點名誰,只好點名在台南生活的朋友 歹逗陣





《錢湯》

這個看書名就不解釋了,今天點名經常去日本泡湯的大樹先生 Bigtree Lee 也來貼七天的書封面就好。

此外一樣是長腿先生的 Kevin Lee 要準備接招





《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今日點名 Paoning Yin 老師,應該隨便把書架上的書拍一張就有七本以上的書了吧?

看完了這本書,終於能體會小時候跟外婆相處的心情,原來她那時自由戀愛、自己設計洋裝旗袍,還可以自己精心打扮喜歡的髮型,那個曾經在台灣的社會,是多大的改變。

這本書談到了日本時代的除了謝雪紅外,還有許多台灣少女文青:

黃鳳姿,艋舺人,在少女時代就有著作七娘媽生》、《七爺八爺》等,被稱為「文學少女」。

楊千鶴,台北市人,進入台灣日日新報擔任文化記者,任職前爭取到與日人相同待遇,是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辜顏碧霞,三峽人,台北第三高女(中山女高)畢業,出版日文自傳小說《流》,後來牽連白色恐怖被關。

本書不但資料量很大,資訊量也很豐富,每閱讀一章,就會回頭思考那個時代的女性心理到底在想甚麼呢?

PS. 希望下次再版可以出一個人名索引





《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

點名 吳卡密,幫我們推薦七本書吧!





《台中歷史地圖散步》

#持續七天與七位朋友推薦七本好書
#第六天 No.06

點名航照圖大師 黃湯姆,幫我們推薦七本書吧!

ps. 被點名沒時間的朋友,也可以直接拍七本書在同一張照片上傳交差即可。





《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持續七天與七位朋友推薦七本好書
#第七天 No.07

這本書資訊量太多,實在消化不完— 和 Su Lee


2018/08/30

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希望未來如何?



這個男主角有「重播」的能力,靠著意志力回到小學五年級,獨立對抗即將發生的幼童誘殺事件,但是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對抗聰明的兇手。

後來他發現唯有透過團體合作才有辦法對抗兇手,而這個孤獨的兇手竟然要等待他從昏迷甦醒,才有了生命的意義,終於有了對手一決高下。

若我回到以前,我到底會做甚麼呢?我會更有勇氣面對難題嗎?

應該先把股價歷史資料背下來。

《臺風雜記》佐倉孫三



用漢文寫的台灣風俗紀錄,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是不同年代不同人的註釋評論,有點像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喜歡做的事情,透過不同的觀點來看風土民情。

閱讀過很多有關台灣以前的風俗,總想要找到源頭出自誰手,原來很大部分是這位警察佐倉孫三所記錄的。

市民大道的台北地下街與花蓮的將軍府,日本文化的想像



因為日本動漫深受台灣年輕人喜愛,這條地下街充滿了年輕學生,各式各樣日本來台的產品也在各個店鋪販賣,但是總有不少父母要帶小朋友來,所以就設立了各種裝飾,方便讓長輩拍照打卡。

我對這樣的打卡文化並不排斥,甚至本身就是愛好者,但是,我們陳設的圖騰、符號,背後有形成的原因與意義,是否可以做個簡單的看板,讓大眾了解,我覺得來此逛街扭蛋夾娃娃的年經人,可以說的故事都比我們還要深刻的多。

或者是在這個地理位置,放一些當年建築的照片,增加連結性呢?

地下街,我覺得可以當成"博物館"的概念來經營,把文化做的更深一點,或許每一條地下街、商店街都應該有一個策展人。

看到東南亞的商店,以台灣為中心,我們可以做的展覽還真的不少啊!

這九張照片夾雜了兩張花蓮將軍府,十幾年來的日式建築群,有一棟已經修復好了,或許沒有經費只能擺設這些日本圖騰,其實當時已經很洋化了,可以跟廣島的吳市做一點文化交流,展物就可以豐富起來啊?!

2018/08/29

《台北慢步》央廣的主持人#女文青22



我這輩子上最多次的節目,絕對是她主持的節目沒錯,現在的廣播主持人要三頭六臂,不但要會寫文案,剪接聲音、配樂,還要會寫文章,同時還要人脈廣會找來賓,遇到不太會表達的來賓(如我),還要能夠帶動氣氛。

我想未來的廣播,還要能夠直播吧!

有次上節目聊到菊元百貨,她說有次去大稻埕訪問,知道在南京西、延平北路口,已經改建,當時我並不清楚,回來找資料才找到了原來菊元百貨公司的前身起家厝真的在那邊啊!這才讓我從都市的地緣關係來看這些人發展的關係。

一個主持人的養成不是那麼容易,希望電台有更多人力,可以做為主持人的助手,也能培養年輕人進入廣播世界。

2018/08/28

《台北慢步》女文青慢步到台南去了 #女文青21



有一次淡大文茹老師說要帶幾個老師一起去三峽看李梅樹美術館舉辦的鹽月桃甫展,剛好有空就一起跟去了。

文茹老師說:



這位女文青是在台灣逐漸生根的日本教師,除了日語教學之外,對於台灣深度文化、人文歷史都有高度的興趣。



在三峽老街慢步的時候,這幾位老師用日語很豪邁的交談著,看著許多設施不知道討論甚麼?跟我在日本商店街觀察到的女性很不相同,尤其是在餐廳吃飯的時候,聊天笑聲大得驚人,我幾乎都想要裝作不認識這群人逃走。

後來想想,可能是老師的職業病,音量要大一點學生才聽得清楚。

我很能理解許多日本女性來台灣觀光下飛機解放的心情,彷彿到達了一個自由的國度。但是,這群人是已經在台灣生活好幾年,也在大學擔任教職。我想這應該算是從"入境隨俗"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吧?

不過,相當佩服來台灣生活、工作的日本人,在很多傳統刻板印象下被我們用放大鏡觀察,其實她只是融入台灣生活而已,是我大驚小怪了。— 與Kanae Nakamura 和 WenJu Lee在奉茶.十八卯

《南方的據點》復刻版與《時空旅人》



一本是1944年台灣總督府出版,紀錄日本時代台灣的政績,一本是2018年的雜誌,兩本書的封面與內文交叉比較,拼圖拼出比較完整的台灣。

現在來看這些書的主題大綱或許有些八股,《南方的據點》發行當時是戰爭期間,以台灣為中心輻射出去許多的國家,都說明了台灣的重要性,也是帝國的中心。

《時空旅人》雖然偏重日本時代的人事物,但為了市場考量還是加入了許多的飲食與夜市篇幅,最後一章也說明了台灣民主化的過程,雖不算完整,但也考慮周全。

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你認識她嗎?

2018/08/27

時空旅人 2018.9 月號,台灣



感覺主題、大綱對了,整本雜誌就有了生命,這本雜誌有提到台灣在日本時代的重要的人物,其中一人提到了足立仁教授,還有台灣歷任總督等,我想連日本人在戰後,也都遺忘了這些人。

今天是楊南郡先生的紀念日,他翻譯的書,伊能嘉矩、鳥居龍藏、鹿野忠雄、森丑之助,除了鹿野忠雄之外,都是人類學者。回顧前人調查的紀錄,我們還保留了多少?

前幾天經過松園別館與將軍府,除了太平洋國際詩歌節之外,我覺得可以做的展覽議題可以相當多,但目前有不少閒置、頹廢的空間,相當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要迎接中國觀光客,所以很多議題不敢談呢?

松園別館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是海軍的指揮所,還有神風特攻隊在此過往,也有放送局,那麼多樣的植物園是怎麼來的?美軍顧問團也曾駐軍在此,理論講故事應該非常豐富,結果,甚麼都沒看到。

從美崙山公園(神社)沿著美崙溪到將軍府、松園別館,這一路散步的風景宜人,若能逐步修復好,整個花蓮的容貌就立體了起來。

千人走讀城市慢步導覽,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女文青20



清芸姊這幾年非常支持水瓶子個人的書,每次出版散步相關的書都買百本以上,而且經常找我去帶走讀導覽活動。

從原本便宜又大碗的模式,不但免費還送咖啡包等贈品,時間還是四個多小時,還發給導覽老師費用,真是一家好企業回饋民眾,又能了解在地文化。還好後來這類活動都有收費,時間也縮短為兩個半小時,不然大家都沒有生意做了。

每年的千人走讀活動,要同時找那麼多導覽老師、導覽機,還要把路線錯開,避免大家全部擠在一塊,幕後有一個大功臣 Peter,凡是只要交代他,所有一切都搞定。

要拍女文青的照片,我還特地帶了單眼相機,裝上了把妹鏡,可是忘了帶閃燈,沒想到 Peter 用他雙鏡頭手機,就打敗我高貴的器材啊!

果然有好同事很重要,請關注 金車文教基金會 King Car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參與相關活動。

《塔》仰望高塔,俯瞰日本



這本書越看越有漸入佳境的感覺,仔細端看日本的每一座塔,的確長相都有不同,而且融入了在地特色,蓋塔的用意雖然是地標,但是絕對不只是比高而已,而是俯瞰周邊的地景。

最後一張都是摩天樓,已經快脫離"塔"的主題,還有大觀音像都出來了。

我覺得"俯瞰"最為重要,很快的認識當地地景與歷史,不會像浮萍沒有根,讓人有了"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