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印象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印象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12/08

【倫敦】梵谷不同的向日葵@國家美術館

梵谷曾研究收集過日本的浮世繪,有人說他的畫作內也有這樣的風格。


1888年/向日葵/梵谷/倫敦國家美術館

梵谷所畫的眾多向日葵,若全部可以放在同一個展覽室並列欣賞的話,我想應該是研究梵谷心裡最好的方法,梵谷的書信中描述,他有計畫的想畫出12幅向日葵的作品,全部放在一起就會像是藍色與黃色的交響曲。

高更與梵谷交換了一些畫作,梵谷還將這幅畫重新『複製』了一份並簽上名送給高更,高更同時也畫了《畫向日葵的梵谷》來記錄,後來梵谷與高更關係不好,割耳後高更嚇得離開他。高更1901年在大溪地畫了《扶手椅上的向日葵》也算是某種程度的紀念與道歉吧!

這幅向日葵本來是倫敦國家美術館向喬安娜借過來展覽的,後來不想歸還還千方百計要西奧的遺孀賣給博物館,喬安娜本來不願意,不知道為什麼就答案賣給了博物館。而與這幅畫類似的向日葵在1983年的拍賣場上以3990萬美金賣出,買者是日商安田公司,或許梵谷與日本浮世繪的因緣是最好的歸宿。

黃色粗況的筆觸,永遠朝著太陽的熱情向日葵,就好像梵谷的心。

【倫敦】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柯陶學院美術館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紐約】梵谷的星夜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2008/12/03

【巴黎】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原創作與後續

今天突然想看一下馬奈的作品,於是利用 google 查了一下草地上的午餐,終於被我找到《帕里斯的審判》版畫,也是馬奈偷學的原創作品。


右下角的構圖與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作品類似



有人說馬奈這幅畫破綻太多,好像是故意的錯置,背後的樹林畫的好像在室內的布景,一點都沒有透視法的景深概念,而且後面那個沐浴的女子畫的太大,另外前方的那個女主角線條很粗,顯然是故意畫出的裸女,而不像傳統的畫作那樣的唯美,皮膚白裡透紅的光滑柔潤,這幅畫作在1863年的沙龍展中想當然遭到淘汰,然而拿破崙破例讓這些作品在副展中展出,這幅畫還是受到相當多的爭議,很多人稱這次畫展為『恐怖屋』!

這幅畫的右下角有青蛙,表示這個女子是娼妓,而畫中的這個女子在X光照射下本來的模特兒是馬奈的老婆,後來經過刮去顏料重畫,才改用比較消瘦與《奧林匹亞》相同的模特兒。畫作的右邊中間的船,樹上還有一隻鳥,左下有掉落的水果,凌亂的衣物顯示這名女子的衣服還蠻高級的。

在那個時代這樣的技法應該是不及格才對,既然不是印象派的光與影,也不及新古典主義的唯美畫風,有人說馬奈的技法是形式上的突破,是後來現代主義技法的先驅,或許我自己沒有研究那麼深刻,可是我覺得馬奈的畫風是讓人反思這些藝術畫作的意義與諷刺當時社會流行的畫風。

馬奈最後是得了梅毒,截肢治療仍不治身亡,1832-1883年,享年51歲。



草地上午餐相關的重製作品
【巴黎】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倫敦】馬奈的酒館@柯陶學院美術館
維基百科:愛德華·馬奈

2008/07/21

【台北】路西安‧畢沙羅的庭園@故宮博物院畢沙羅展

這張畫是畢沙羅的展覽中,我最喜歡的一幅,是畢沙羅的長子路西安的作品。


1894年/庭園門口,艾平/路西安‧畢沙羅/牛津美術館

畢沙羅的兒子路西安也參加過印象派的畫展,這幅點描的作品是他居住英國的庭院,雖然表現的風景非常的平順,構圖四平八穩,可是這樣的陽光斜照過來,就好像一股微風徐徐吹來,樹幹彎曲的生長似乎說明了他的心情。有人說路西安的作品只描述英國鄉間的景色,不帶有任何的情感,可是我覺得他繪畫的技巧在眾多的嘗試中反而比父親畢沙羅更有特色,光線的反差與背後的房子都表現中與眾不同的神秘感。

路西安與父親的書信往返中討論了繪畫創作的技巧,從小就有不少印象派知名畫家經常到家裡作客,在這樣耳濡目染之下,畢沙羅的兒女都往繪畫或是藝術方向發展,而畢沙羅本身的家族並不是藝術世家出身,能有這樣的成就,影響了兒女與整個家族,而長子路西安更是受影響最大。

【台北】印象畢沙羅(Pissarro)@故宮博物院畢沙羅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7/pissarro.html

初看這幅畫感覺跟幾米的繪本有些神似,或許就是那股神秘感吸引著我吧!

2008/07/14

【台北】印象畢沙羅(Pissarro)@故宮博物院畢沙羅展

這幾年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大英博物館與華麗巴洛克,讓我跑了好幾趟,這次印象派的畢沙羅也在故宮展出,這個展出的全名是 Camille Pissarro: Family and Friends。


1888年/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局部)/畢沙羅/牛津大學美術館

這幅畫是 1880 年代畢沙羅學習點描畫(新印象派)的代表作品,用三原色點出一整幅畫作,他的兒子的很多幅畫也有同樣的技法,畢沙羅的經紀人並不喜歡這類的作品,但他仍堅持這樣的創作技法。印象畫派中每個畫家有各自的特色與技巧,每個畫家都會找尋自己的突破,而畢沙羅是少數能夠學習與融合自己的畫風,或許是這樣,在印象畫派中長期被人所遺忘,但印象畫展中唯一一個八次的畫展都參加的人,就是畢沙羅。

畢沙羅(1830-1903),出生在加勒比海的丹麥殖民地,他是葡萄牙裔的猶太人,在航海時代這樣異國長大的經驗,更讓畢沙羅懷抱了悲天憫人的心胸,本來應該繼承家業的他勸服了父母讓他在巴黎學畫,或許是受到了柯洛的影響,也受到了巴比松畫派的影響,畢沙羅的風景畫很有這類田園農家的印象。

【東京】柯洛(Corot)的光與追憶的變奏曲@國立西洋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7/corot.html

畢沙羅的經濟並不像柯洛家裡那麼有錢,可以長期資助他做畫,那時印刷術正蓬勃的發展,他必須不斷地創作才有微薄的收入。工業革命後的城市與鄉村關係正在大轉變的同時,正好給畢沙羅很好的機會,但他又不像孤傲的藝術家只重視自己,喜好與藝術家朋友做交流,塞尚、高更、梵谷與馬諦斯都受過他的引導與影響。

這次來展出的畢沙羅畫作並不算多,可是配合展出的印象派朋友的畫作,還可以看到米勒、雷諾瓦等大師的作品,以及他兒子、孫女等畫作一起欣賞,不但可以看到從巴比松畫派走向新寫實主義的痕跡,也看到了新印象派(點描)與野獸派的色彩轉變,在故宮的展場比歷史博物館要寬大,是值得花一個下午慢慢欣賞的畫展。

2008/05/12

【巴黎】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在我印象中,這幅畫在巴黎的奧賽美術館看過,但是又在倫敦的柯陶學院美術館用看到,在倫敦時一直懷疑我的記憶力,回來翻照片與書本,證實這兩幅畫都是出自馬奈的手。


1863 年/草地上的午餐/馬奈/巴黎奧賽美術館


1863-68 年/草地上的午餐/馬奈/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這幅畫當時稱為《沐浴》,在官方的沙龍展被拒絕,當時的社會風氣可能覺得裸女是傷風敗俗,而這幅畫中的兩男兩女,女性一絲不掛,一個在前面陪伴著兩名衣著整齊的男子中間,後面那個女人則在沐浴。這樣強烈對比,再這樣中央為重點的古板構圖中,讓人驚訝馬奈怎會選擇這樣的題材來表現!反而左下角的野餐只是陪襯而已。

但是仔細再看翻倒的水果藍,凌亂的衣服,把靜止的人物鮮活了起來。這些人物的眼睛注視的看畫的人,又彷彿要告訴我甚麼?這樣強烈的對比,人物眼神中有些不安的表情,但又好像沒有發生甚麼事情,就好像冰塊跟熱水混在一起,冰塊不會融化的感覺。

這幅畫據說是臨摹《帕里斯的審判》雕刻版畫的局部舊作,但是我找不到這個作品。

【倫敦】馬奈的酒館@柯陶學院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04.html

【巴黎】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原創作與後續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12/blog-post_03.html

2008/04/28

【倫敦】秀拉的巴黎情懷@柯陶美術館

印象派的開山祖師莫內強調的是在室外的光影,而秀拉的點點畫到了他創作的後期,描述著城市人們孤寂的一面。


1890年/神秘女子/秀拉/倫敦柯陶美術館
(每到一個博物館我喜歡買撲克牌,不但小巧容易攜帶,有52張畫作也很值回票價)

一鳴驚人的秀拉在塞納河邊畫了《大碗島》、《安涅爾浴場》後開始把點點畫帶入了室內,剛開始用裸體的女模特兒,後來又轉入咖啡館、酒館、街頭賣藝人與馬戲團等主題,而秀拉這幅在後台化妝的神秘女子,把印象派從戶外帶入到了室內。

工業革命後的世界,才是真正現代城市興起,工商業的發展,在工廠工作大量生產的人們平日的娛樂趨向糜爛,看表演上酒店,秀拉的畫描述了這些娛樂產業的藝人,但是很奇怪的是這些人的表情都是寂寞不快樂的,呆滯的表演就好像日復一日的例行事務而已。

據說這幅畫的女子是秀拉情人瑪德蓮的畫像,一點一點的色點就好像瀰漫在空氣中的香粉,彷彿都可以聞到粉味,還有漸層感呢!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26.html

2008/04/14

【紐約】高更的黃色基督

高更在梵谷發瘋前就與他意見相左,梵谷割耳後不久,高更就創作了這幅畫作。


1889年/黃色基督/高更/紐約州水牛城諾克士美術館

高更,1848-1903年,他的人生是非常極端的,就好像現代人在自己熟悉的工作做了十幾年後,又轉換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而高更從海軍退役後經商成功,接觸繪畫,與富商女結婚並育有五個兒女,但他在1890年後獨自放逐到大溪地,他的畫作散布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用色鮮豔,構圖大膽令人驚嘆,是印象派後期描述城市人們生活狀況背景後又忠實記錄毛利族生活的畫家。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黃色基督描述的是高更自己,此時的他有些創作的瓶頸與無奈,他的繪畫技巧不像莫內、雷諾瓦這樣純熟精湛,可以在生前就受到大家的敬重,高更年輕時雖然在巴黎的股票市場獲利很多,可是毅然轉行投入繪畫世界中,就沒有獲得同樣的掌聲,與梵谷到法國南部去創作,想當然爾是非常的失意。

高更搬到大溪地後,只回法國一次,這樣追求原始與野性,想走出自己獨特的創作力,我想他做到了描繪毛利族原住民的傳統,在人生中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實現。

2008/04/02

【倫敦】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柯陶學院美術館

1888年,梵谷前往阿爾,邀請高更去同住,12月後來梵谷病發拿刀要殺掉高更,高更逃跑後,梵谷就把自己的左耳割下來。


1889年/耳朵綁上繃帶的自畫像/梵谷/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後來因為附近居民聯署要求把梵谷關起來,於是梵谷就被關在一間房間裡,而到他自殺死前的這一年多的時間,醫生拿給他畫筆在房間內不斷地創作,這些自畫像可以看到他內心的世界,而這些畫作本身就是一種治療,要畫一幅人像,就好像是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畫出來,當時梵谷面對鏡子中的自我,要把內心畫在畫布上,是多麼不簡單的一件事情啊!

這幅自畫像中,黃色與綠色的大膽基本配色,表現出一股躁鬱無奈的氣氛。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7.html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4.html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8/04/01

【倫敦】竇加的芭蕾舞者@柯陶學院美術館

每次看到芭蕾舞的畫作,想當然而就是竇加的作品,這個雖然是印象派的畫家,但是卻是一個蠻獨立的個體,畫作非常古典,但同時也表現出城市人生活的寫實一面。


1874年/兩位芭蕾舞者/竇加/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竇加(有時也翻譯成狄嘉),1834-1917,在巴黎出生,父親繼承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家業,是富有的銀行家,因此年少的竇加在藝術學院求學的時候就拜安格爾為師。一生未娶的竇加時分的孤僻,不喜歡和人交往,只喜歡在畫室內做畫,跟當時喜歡到戶外捕捉光影的印象派有所不同。

以芭蕾舞為例,竇加跟這些舞者混的很熟,不只是畫舞台上的亮麗表演,而是畫下了這些舞者在後台努力想要表現最好的一面給觀眾的自我要求。當時的巴黎,很多這一類的表演藝術,不見得受到大家的尊敬,竇加可以觀察的那麼細膩,甚至是洗衣婦、歌女、咖啡館內發呆無神的市井小民都用他的畫筆記錄了下來。

巴黎在 1850年代出現了七千多家的咖啡館,很多文學作品與畫作都用咖啡館為背景。雷諾瓦、竇加、馬奈的畫作中有很多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描繪,雷諾瓦的世界比較溫馨感人,馬奈筆下會有很多衝突與省思,而竇加的人物就比較有疏離感,這或許跟他的性格有關。

竇加在蒙馬特的鄰居→【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倫敦】雷諾瓦的包廂@柯陶學院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3/blog-post_23.html

【倫敦】馬奈的酒館@柯陶學院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04.html

2008/03/23

【倫敦】雷諾瓦的包廂@柯陶學院美術館

小時候開始就很喜歡雷諾瓦的畫,尤其是鋼琴前的少女這類型的畫作,整個溫馨昏黃的燈光下,少女的膚色比真人照片還要真實。


1874年/包廂/雷諾瓦/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柯陶美術館展出的畫作不算多,但是印象派重要人物的畫都有收藏,雷諾瓦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還是很窮的畫家,印象派初期總是喜歡在戶外捕捉自然的光線,但雷諾瓦這幅畫的主題是在巴黎劇院的包廂內,帶著珠光寶氣的婦女很專注的在看戲,身後焦點模糊的男子拿著望遠鏡往上看,而不是對著下面的舞台,畫中用了很多很多的黑色,更可以表現出婦女白色的皮膚與脖子上的珍珠項鍊。

雷諾瓦,1841-1919年,也是個很長壽的畫家,早年不是很有名的時候是幫人家畫肖像畫為生,1881年後因為受到畫商杜朗的賞賜,固定買進他的作品而經濟大為改善。到了1890年代雷諾瓦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畫家,但是也得到了風濕性關節炎,只好到法國南部定居。

跟提香一樣,長壽的藝術家通常都存很多錢,影響力也很大,雷諾瓦的一個兒子後來還是著名的電影導演--尚雷諾。

2008/03/10

【倫敦】塞尚玩紙牌的人@柯陶學院美術館

塞尚是法國印象派後期的畫家,也是一個死後才受到大家注意的畫家。


1890-1892年/玩紙牌的人/塞尚/倫敦柯陶美術館

上面這幅畫是塞尚一系列的玩紙牌的人,總共五幅,巴黎奧賽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有展覽。看起來非常陰暗的用色,仔細觀察顏色用的並不多,但是卻表現出拿著紙牌的手上有光線照射進來,兩個人思考鬥智的心情。塞尚的畫作非常重視結構,也就是構圖,那個酒瓶就是中線,兩個人非常的對稱。仔細觀察塞尚有一堆人物的畫作,多半構圖都非常嚴謹,大部分都有三角形的對稱,整個畫面非常的勻稱。

塞尚1839年1月19日(是水瓶座)在法國南部出生,死於1906年,早年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在與朋友的書信往返中經常提到對大自然的感受。在1860年代畫了不少的大自然畫作,後來在大自然下進行人物畫作,一堆男體或是女體的人在森林中脫光衣服在河邊沐浴,塞尚也曾經模仿馬奈的畫《草地上的午餐》,不過線條用色就比較抽象點,沒有那麼寫實。

塞尚被認為是立體派的開山祖師,色塊式的上色技法,好像整個人物立體了起來。

2008/02/04

【倫敦】馬奈的酒館@柯陶學院美術館

柯陶學院美術館應該算是我在倫敦最後一個博物館行程,像趕場一樣,倫敦的博物館好像用瀏覽的方式也看不完。


1881-1882/佛麗‧貝傑爾酒館/馬奈/倫敦柯陶學院美術館

馬奈的創作題材包羅萬象,有靜物、生活、風景、肖像、宗教、社會寫實等等,也有許多大膽的突破,看似單純的風景畫,樹下卻坐著上流社會的裸女。上面這幅畫後邊畫出一個大鏡子,右方的男酒客與服務生在交談的樣子,但是看了畫中的服務生卻呆滯的望著欣賞畫作的人,而我們不就是右邊的那名酒客嗎?

走在柯陶學院美術館的附近到處可以看到年輕的學生,可能周邊有不少學校。這個學院是紡織企業家柯陶在 1931年創立,展示他收藏的印象派畫作,雖然這博物館不大,但是樓層多,展出的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畫作都是名家,有波提且利、貝里尼、魯本斯、梵谷、高更、塞尚、雷諾瓦及馬奈等人作品,雖然可以拍照,可是光線不怎樣明亮,不是很好拍下來,可以在一樓的精品店買到印刷的複製品、明信片或撲克牌,都是很好的收藏方式,撲克牌我當然不會錯過。

馬奈雖是被歸類在印象派,但是卻堅決不參加印象派的展覽,或許藝術家都有某些奇怪的堅持與想法吧?

2007/12/07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因為有人想要跳河,所以我找了一家酒吧靠窗的位置,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寫明信片,另外算是湊熱鬧看看那個在千禧橋想要跳河的男子。


2007.9.18 泰德現代美術館旁的二手藝術書店

從酒吧喝完難喝的熱巧克力出來,體力恢復了,那名男子也被警察帶回警局,結束了一場鬧劇。突然看到一家書店的指示牌,剛剛在美術館最大的藝術書店甚麼書也不想買,一進這家書店,看到眾多的二手書,標示著1英鎊、2英鎊或是5英鎊,書況不是很好,有很多年代久遠,大概翻了一下覺得看不太懂,原來大部分不是英文,有荷蘭文或是法文,本來想要放棄走出來,可是這家書店的地板不好,人走在上面一直吱吱叫,很不好意思走來走去,於是我慢慢地在亂翻一些書。

沒想到被我挖到一本梵谷的畫冊,放在1英鎊區,這本書的第一版是1968年發行,但這本書裡面的顏色像是10年不到的印刷技術,我想應該是再版的,裡面有眾多梵谷在死前一年的作品,這些作品充滿了黃綠橘的田間色彩,讓我意外地是這些我們常看到的風景畫裡還有聖母與耶穌的宗教題材,這些畫更顯出梵谷在自殺前所感受的痛苦,還有梵谷這一輩子種種不順遂的集合。此外,還有更多的人物素描,雖然只是幾筆線條帶過,有他早年在礦坑作畫的人物,也有辛勤地農夫、做飯的婦人等等。


2007.9.18 梵谷畫冊的封面是梵谷的書簡

在書店逛了夠久,好像沒有別人來逛書店,只有我與帥氣的店員在同一個空間,我拿這本書去結帳,沒想到是2英鎊,原來是書擺錯位置了,雖然有點不爽,不過想想也蠻便宜的。今天遇上兩個自殺的人,心情其實是有點低落的。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4.html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7/12/04

【倫敦】《梵谷傳》內座椅@國家美術館

梵谷無疑是一個旅行者,從荷蘭一直往南經過亞耳、安特衛普、巴黎等最後在普羅旺斯作畫,一輩子沒有成名,瘋狂的創作,雖然只活了47歲,最後10年的創作就有800多幅。


1888年/梵谷的座椅/梵谷1853-1890/倫敦國家美術館

梵谷的從事過很多職業,有傳教士、銷售畫作的店員、老師、牧師等,一輩子好像不是很順遂,靠著他弟弟迪奧的支助,目前梵谷的故事都是藉由與迪奧的書信往返得知。梵谷是舉槍自殺的,而他並不是馬上就死去,他弟弟隔日趕到他住的地方,因槍傷痛苦而緩慢地死亡的。

梵谷的畫作充滿了黃色的快樂熱情氣息,但這件在亞耳的創作則充滿了些悲傷,他在此與高更鬧翻,有人用這菸斗來說明梵谷的生命將如煙霧散盡。



最近看了《梵谷傳》這部電影的DVD,是紀錄片的模式,沿著梵谷旅行經過的足跡,拍下當地的美景,配上音樂加上他的繪畫作品,雖然梵谷活的不久,卻留下了一個人眼中世界的真實記錄。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7/11/26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是依照年代來規劃展場內容,從人物呆版的歌德式繪畫、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巴洛克一直到印象畫派大師作品都有收藏。


1884年/安涅爾浴場/秀拉/倫敦國家美術館

夏天的熱浪,這些人們泡在塞納河裡,有的人慵懶地躺在河畔的草地,遠處的工廠排放廢氣,雖然整個氣氛是悠閒浪漫的,光線也是明亮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陰鬱的氣質。

秀拉用的技法是點畫,這幅畫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用白色的點來說明光線,河上的倒影,拉長的影像,若是在畫下來回的走動,會發現這個畫作是立體的。印象派我一貫的都是瞇著眼睛故意對焦不再畫作上,這對河上的倒影特別有效用,不過看久了頭會暈。

秀拉(1859-1891),成名的非常早,也非常早逝,如今留下來的畫作不多,但是每幅巨畫要完成前都畫了很多草稿,做了很多事前的規畫才完成的。

2007/11/10

【巴黎】莫內的睡蓮@橘園美術館

很高興收到雙羊寄來的明信片,是印象派大師莫內晚年的作品。


1914-1926/睡蓮/莫內/巴黎橘園美術館/2007.10 雙羊寄

莫內生於1840年的巴黎,早年是以諷刺畫作得名,就是那種把人頭畫的跟老鼠頭一樣,鼻子很堅挺的漫畫,1860年莫內去當兵然後得了貧血症而回家,回到巴黎後進入畫室創作,但是當時經濟困頓,也進入不了藝術沙龍的主流,1874年展出的印象日出這個作品,被藝評人罵得一文不值,還以印象派來譏笑這些畫家。1890年後莫內有能力買了一棟房子,就在巴黎的近郊布置他的園藝世界,也在此創作非常巨幅的畫作。

在橘園美術館的三幅畫作是莫內生前答應要捐給政府的,他為此還建造了很大的第三畫室,一直到莫內在1926年後去世的隔年才安置到圓弧型的橘園美術館展場內。莫內觀察一片片的睡蓮,透過他的畫法,雖然只看到光與影,但是仔細觀看,也看到了睡蓮與莫內的生命。

《法國 Paris》橘園博物館 (Musée de l’Orangerie)
http://labsente.blogspot.com/2007/11/paris-muse-de-lorangerie.html

小時候在畫冊上看過不少印象派的作品,總是領悟不出甚麼光與影,三年前我到奧賽美術館,博物館逛累了在椅子上打瞌睡,不知道過了多久睡眼惺忪看著窗外,剛好雨後露出了陽光,揉了揉眼睛,突然覺得塞納河景很像一幅畫。然後走到印象派畫室,驚然的發現雙眼只要不對焦到畫作上,那一閃一閃的陽光跟河面的倒影就會出現在我眼睛裡,看久了雖然頭會有點暈,可是可以感受到畫中的大自然溫度,看梵谷的畫就覺得身處很熱的夏季,看莫內的日出就好像寒冷的清晨有一絲的暖意。

這幾年花比較多時間研究文藝復興前後的繪畫,今日重看印象派莫內的一生,在西洋美術史中莫內應該是重要的轉捩點。

2005/03/11

【紐約】梵谷的星夜@MoMA



梵谷 Gogh, Vincent(1853-1890),是荷蘭印象派畫家。

在MoMA最有名的畫作是《星夜》,感受到創作人內心影響的作祟,我傳染了梵谷悲劇性的性格。星期五晚上在紐約的現代博物館,已經在外面排隊拿免費票排的一肚子氣,進去後因為我的背包要寄物又排了很久,運氣更差的是我把免費票放在背包裡,要拿背包又再排了一次隊,我今天從下午到進入博物館,排了三個多小時的隊伍。

一進入人數眾多的博物館,馬上衝到印象派畫作頂樓,圍在梵谷的畫作旁的人數眾多,燈光陰暗,實在不容易拍好照片,這張搖晃的星夜算是紀錄了我當時很狼狽的心情。

梵谷的叔叔是國際畫作交易的股東,因此梵谷被派在海牙分公司,1873年到倫敦,追求房東女兒未果,於是開始了梵谷不幸的開端,被壓抑的熱情帶給他的影響太大。1876年回英國擔任學校的助手,然後又擔任牧師,但後來因對基督教教義解釋有異,遭到解除職務。

唯有藝術才能給人性應有的慰藉,梵谷以唯一的信念,瘋狂地創作,經濟狀況很差,身體也不好,甚至自己割下耳朵。他生命中最後十年貢獻出約八百幅油畫。

http://www.vangoghmuseum.nl/

2004/09/21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梵谷於1886-1888住在這間他弟弟的屋中

蒙馬特地區有一大堆藝術家,來到這裡散步的觀光客來來去去,但是找故居的人不多,而幾家景觀很好的小咖啡店,似乎裝不下那麼多的人。

我看著日本人寫的旅遊書,詳細寫著很多藝術家在這邊的故事,但是走到了這個地點,不顯眼的門牌,毀壞的門,往往不知道這裡以前就住著那麼有名的人,我跟幾個香港人來回的找著,原來看著是同樣一本日文翻譯書,裡面有舊書店簡介,也有二手玩具店的說明,但是找了老半天,就是找不到。

在這裡,真是難以找回十九世紀初的畫家風華,或許在一些賣布的絢爛色彩中,才能找到一絲絲藝術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