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北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5/30

【台北】京町八號



在書架上看到一位朋友十年前出版的書,跟安藤忠雄看建築,這十年安藤忠雄又多了好多委託案,大宗是以博物館為主,我覺得比較驚嘆的是寺廟建築,他如何說服這些和尚做大膽的嘗試與改變?

隈研吾也是近年熱門建築師,我坐在咖啡館,往右看是台北郵局的拱窗,往左看是撫台街洋樓的拱形迴廊,也剛好午後一場雷雨,我並不需要擔心等下要淋雨,因為有騎樓可以躲雨,就可以直達捷運站入口(或許要衝過一個街口)。

建築是我們日日接觸的,除了遮風避雨也帶給我們美感,而這些建築元素從人類歷史上的發展都有特別的意義,雖然不是念建築的人可能不了解來由,但是每天看這些建築語彙,看久了就變成一種對美感的追求。

從日本時代美麗的台北城,變成醜陋公寓,到處林立的招牌,絲毫不管周邊的空間,頂樓的違建,咨意出現的鐵窗,柱子上的書架或櫃子,公共空間還給行人,天空留給我們的眼球,好像不過這十年來的努力。

整理好我們的建築、街道、天際線後,我們到底是需要怎樣的生活空間,其實真的需要大家認真的投入討論!

2018/03/24

【台北】3.5h 從青田七六到台博館的導覽



今天走得比較多一點也走的快,意外的陽光,與上次走四個小時下著雨,心情似乎比較愉快。

從青田七六出發,大致上把瑠公圳簡單的歷史,與台電核火辦公室與台灣電力清代開始失敗,與日治初期的失敗,甚至是1911年台北失明三個月的慘狀說明一下,在南昌街與我們無緣的變電所設施,這樣華麗的建築,是否有可能讓我們改變心態,電力設施是現代化的一環,可以蓋漂亮一點,而不是隱藏起來。

以下是關鍵字:青田七六、昭和町、總督府山林課兩排的古蹟、台灣油杉、台電核火、大甲溪水力發電所、南菜園、北白川宮、兒玉源太郎、井手薰、古亭變電所、陸聯廳、孫立人、水道課與土木課分道揚鑣、學租財團、森山松之助、近藤十郎、淺井新一、南風原醫院、到美麗島、南風如歌、小白宮、鴉片、樟腦、久須乃木神社、南海學園、建中、建功神社、商品陳列館、武德殿、欽差行臺、公賣局、南門、文武廟、台北賓館、臺大醫院舊館、雕像的基座、台北新公園、台北車站、鐵道旅館、吾妻旅館、華南銀行、館前路中軸線以前的建築方式與圓頂、塔樓、公賣局、愛國婦人會、菊元百貨前

解散。

另外檢附上一次類似路線的導覽、森鷗外的事蹟連結

【台北】四小時連續不間斷的馬拉松導覽,從青田七六走到北門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1/blog-post_99.html

【奈良】鷗外之門,短歌五十首,還有腳氣病與征露丸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2/blog-post_22.html

2017/12/31

【台北】鐵道部前


這棟建築對著北門,西區門戶計畫的車流量很大沒錯,但是要拍到這樣悠閒的畫面也不難— 在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這棟對著南門


這棟對著西門


這棟遙遙對著小南門


這棟對著東門的已經拆了

2017/12/27

【台北】京町八號



京町在哪裡?應該很少人知道,位於現今的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中間的博愛路八號,前後都有門的咖啡館,兩邊看出去都是古蹟,這樣的借景,比坐在古蹟內喝咖啡,看著外面的人一直往內拍照,實在有不同的風情。

這幾年一直在台北各大小街道慢步,不然就經常一個人坐在咖啡館敲著鍵盤胡思亂想,今日踏入京町八號咖啡館,剛好清志老師前幾天在聯合報寫了一篇城中區咖啡文化的復興,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年齡層偏高,意外的我偷聽到了許多的看法與想法,目前媒體的同溫層實在太厚了,能夠接觸到不同人也算是收穫良多。

我想著在若一路往北,延平北路的咖啡館們:

南京西路口:森高砂,以前的維特咖啡。
保安街口:第一唱片行,亭仔腳也有類似的風情。

馬路的轉角,是適合被欣賞的角落。

是否可以用一條街列出這些咖啡文化的昔今,一個街區的興衰,若能有一家咖啡館,最好是老咖啡館,那麼那樣的歷史是不是就能被凍結在那段時光呢?

每次來撫台街洋樓前,我靜靜的望著這街景,百年來從無到有的街道,政權的更替,我們有為了自己留下些甚麼嗎?日人來西門附近,開設了台灣第一家咖啡館,門口有種著一顆椰子樹,象徵著日人對南島台灣的想像,我期待我們的咖啡館有這自己的想像力。

在北門二樓開家"陳法咖啡"如何呢?

看到客人翻閱著書架上朋友寫的書,我是否要去跟老闆打聲招呼呢?然後再置入水瓶子的書,或許下次來再說!

【台北】鴻儒堂書店



幾次進入鴻儒堂,不少日文介紹台灣的書,翻開來看好像我們生活的台灣是兩個世界,嚴格的來說,應該是以 1945 年為一道牆,但是這道牆在日文與漢文中間居然有了交流,很感謝有這樣的書店與出版社。

回頭想想 1949年後的台灣與中國,不正也是兩個世界,那麼,1945年的這個界限又如何呢?感覺上我們應該有一些中性的用語來描述這些地方這些地區的政治實體,但,我們從來沒有仔細去理解這些用詞的意義。

真的會有這樣的時代來臨嗎?

或許台灣就是一個沒有"根"的地方,板塊一直在運動,要用中立的眼光看世界本來就不容易,隨時有各處的壓力,小小的書店,好像是這樣的一個起點。

1936年的書店到現在的歲月,之前發生了甚麼事情,也是我很想了解的。— 在鴻儒堂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7/11/30

【台北】遮雨,屋頂與權力



今天是何良正醫師的導覽,從台北公園繞台北賓館到台大人文醫學博物館,雖然已經聽過不同導覽老師講二二八公園的今昔,今日又有不同感受,二二八公園光繞一圈,就可以導覽三四個小時了吧!

不過,我還是蠻喜歡人文醫學博物館內許多的小故事,台灣醫學菁英當時為台灣貢獻良多,還好還有這博物館可以說說前人故事,不過仍是以西方醫學為主,不知道大稻埕是否有誰有興趣來做漢醫的科學博物館呢?

而台灣的畫家哪裡有專屬的美術館呢?光靠後代努力維持一些地方展覽館,真的非常的辛苦。

雖然台灣目前還不是一個國家,但是宣揚在地文化,利用閒置空間做這些展示,找回我們遺失的歷史,怎樣都不嫌少的。

2017/11/27

【台北】古地圖漫步今昔臺北城



撰文/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刊登於台北市立圖書館的雜誌
http://www.tpml.edu.tw/ct.asp?xItem=346598660&ctNode=61847&mp=104021#1

兩張老地圖,可以觀察到清領到日治初期,臺北城發展的鉅變,也奠定了目前臺北市大致的樣貌。

一張是1895年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雖然地圖的比例有誤差,但大致上把臺北城、大稻埕、艋舺這三個地方重要的街道、鐵路、建築物、城牆、埤塘約略的都畫出來了(圖1)。

另一張是1903年,測量比例非常精準,草地、竹林、水田、樹林、山、城牆、鐵軌、各級馬路、水圳、建築用途等等都標示非常清楚(圖2)。

圖右.1895年8月10日測製,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四千分之一縮圖

圖左. 1903年1月1日發行,最近實測,臺北全圖附圓山附近,六千分之一縮圖

我會想像若我是出生在那個時代,從原本大稻埕走到西門一帶,1895年以前,從北門進城後,城內除了公署、寺廟、小家廟之外,有很多竹林、沼澤,住在這裡的人不多,甚至有點陰森森的感覺。

到了1903年,城牆被打掉了一些,許多沼澤地被填起來,筆直的道路延伸出城,可以看到火車跑來跑去,在城內也不時聽到轟隆隆的聲音。城內的建築物多了起來,舊的公署還在使用,多了很多日本長形木屋,一排一排蓋過去,尤其是城內的東邊,出現了現代化的洋醫院。

我們來比較這兩張地圖的細節,可以發現很多相異之處:

◎臺灣縱貫線成形

原本劉銘傳時代規劃的兩條鐵路線基隆到大稻埕、大稻埕到新竹,在大稻埕車站交會,所以當時的觀念是海運與陸運的轉運站概念。後來大稻埕到新竹這條鐵路因為效能不佳而改路線,所以縱貫縣的臺北車站改位置,而拉直的鐵道經過北門走過臺北城牆的西邊,也就是今日的中華路。

◎淡水支線完成

1901年,淡水支線通車,與大稻埕到新竹的鐵路線並不相同,原本的路線位於雙連埤的西邊,後來的淡水支線穿越了「人」字形的埤塘,因為城市開發的需求,埤塘陸續填平作為棋盤式都市改正計畫鋪路蓋屋之用,大稻埕得以擴大發展。

◎南邊城牆有臺車道

這條臺車道往右延伸到軍隊駐地,也就是今日中正紀念堂,這時也在興建臺北刑務所(監獄),這條臺車線路也是運送拆除的城牆石來興建刑務所的圍牆、地下水道、主建築等等。

◎臺北城牆逐步拆除

由於城牆讓城中的居住環境不佳,不但沼澤蚊蟲聚集,而且通風不良,傳染疾病很多,地圖上的城牆部分拆除,原本只有五個城門的臺北城,已經打開了總共十一個門。

◎城內的道路

原本清領時期,城內的道路大多為正東西、南北走向,但因應城牆拆除變成馬路,整個城內的道路除了原本的道路之外,還有稍微與城牆水平的道路,這也就是為何現在走在那一區,因為高樓林立找不到地標而經常迷路的主因。

◎城內的建築

日治初期官方的辦公室,還是沿用清代的官署,所以總督府還是布政使司衙門的位置,但是已經規劃出臺北新公園(二二八紀念公園)、總督官邸,監獄位於臺北城的東南方,臺北病院(臺大醫院)規模很大。

◎街區的命名

雖然街區的名字沿用清領時期的名稱,但是其實「街」的意義是一個區,等同於日本「町」的概念,還有一丁目、二丁目標示。

◎寺廟改朝換代

原本臺灣的寺廟逐漸消失,在不同地方興建起了來自日本的寺廟,西門外就有弘法大師、日蓮宗、西本願寺。

僅僅觀察這兩張的地圖就十分有樂趣,八年的時光差異便如此巨大,更不用說後來都市往東的發展、城門變成了圓環,三線路、林蔭大道、公園的規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中研院臺北歷史百年地圖的網站來交互比對,了解更多臺北市都市發展的歷史。

2017/10/30

【台北】車站前的表町通(館前路)


有打圈圈的是有圓頂或塔樓的設計,底圖為 1945年美軍航照圖


台北停車場


1. 大阪商船


2. 吾妻旅館


3. 鐵道旅館

4. 明治生命


5. 華南銀行


6. 三井物產


7. 台灣博物館


8.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現在是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


9. 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戰後是幼稚園



每一棟房子都有他的身世,其實在日本時代已經轉來轉去,租來租去,這兩側的房子,大抵上是1911年開始開發,1922年町名改正,命名為表町。

當然日本的會社居多,但板橋林家的大成火災保險公司與華南銀行當時也在這條街上占了地盤,投資「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的經營不順利,1925年減資,1944年再增資,官方的臺灣銀行持股超過半數,板橋林家失去經營權。

翻閱以前的職業明細地圖,以及設址在此的公司,除了保險銀行金融業之外,還有醫院、旅館、建築公司、吳服店、書店、自轉車商店、法律事務所、商店、大商社辦公室等,比現在還要多采多姿,不過,辦公室會不會很擠啊?

2017/04/09

【台北】何醫師台大醫學人文館的導覽



上週去參加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的導覽,三個小時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很累人的,這場融合台北賓館+台大醫學人文館+臺大醫院舊館外的導覽,我其實喜歡後半段,但大家到後面可能都累垮了。

何醫師是牙醫,也是保安宮的董事,保生大帝也是醫師,何醫師的父親也是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也都是這個銅像堀內次雄的學生。

不知道為何念醫學院的學生,多帶有家族傳承的意味,並且很感謝每次來醫學人文館,都讓我驚奇,這次走廊上展出了氰酸鉀的作品,其中李鎮源退休後投入台灣建國推動的工作,很希望氰酸鉀可以發行相關文創產品,有我最喜歡收藏的撲克牌就好了!

以自己所學,導覽自己就學中的歷史,我覺得是最珍貴的活動,真希望各科系都可以有這樣的人出來導覽,也舉辦各式的展覽,讓台灣人可以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