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同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同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2/01

2018.02《Taipei Walker》No.250,水瓶子城市漫步16:維特咖啡廳,到萬里紅公共食堂、黑美人大酒家




照片:推測為1942年台灣神社祭,騎樓有 CAFE WERTHER招牌,來源:《看見李火增》王佐榮編

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口的兩層樓建築,上面打著『萬里紅公共食堂』的字樣,該棟樓大約興建於 1930年代,二樓本來是『維特咖啡廳』。

在日本時代,咖啡廳為文人雅士的文化沙龍場所,討論美術、時事、生意等,咖啡廳內歐式的裝潢、留聲機等音響設備,牆上掛有西洋畫作,擺設石膏像等,並且舉辦許多藝術展覽活動。

單純的文化沙龍咖啡廳很難經營,因此還提供和洋食餐點、咖啡、茶等飲料,甚至提供酒類飲料,有些咖啡館女服務生(女給)穿上西式圍裙,還可以摸摸小手,給男性客人有談戀愛曖昧的遐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食物的配給限制很多,咖啡館也只能往情色發展。

戰後,這些場所逐漸變質為風化場所,政府明令禁止陪酒,並且將所有的酒樓、酒館、咖啡廳改名為『公共食堂』,這也是為何台灣的餐廳、旅館,都不稱為『酒館』的重要原因。後來『公共食堂』這個詞也廢止。

萬里紅公共食堂,因為『紅』字與中國共產黨的『紅』衛兵相呼應,於是只好改英文名『All Beauty』,『All』取其台語諧音為『黑』,變成了黑美人大酒家。這個有紅轉黑的過程,在早年反共的政治正確,是很常見的改名。

我小時候(1980年代)經過那個熱鬧的地方,印象中是大千百貨公司與銀座服飾店,一氣呵成的建築外觀,而且是三層樓高度,沒想到歷史建築重新整修後,外面的貼皮剝除,把三樓增建的部分拆除,還原到當時維特咖啡廳的模樣,在兩條馬路的轉角非場搶眼。

目前一樓為森高砂咖啡館,主要提供台灣產咖啡、茶類飲品與禮品包裝,坐在咖啡館內看著窗外的人車走動,就好像走入時光機。原本隔壁的大千百貨在日本時代是亞細亞旅館,我會想像穿著和服、西裝、藍衫各式服裝的人在此往來,路上還有人力車、腳踏車、黑頭車、凸頭巴士,夜晚霓虹燈閃爍燈紅酒綠,甚至二二八事件的引爆,都在附近的天馬茶房。期待咖啡館的經營不只是相關的產品,若能增加一些文化沙龍的展覽,這樣距離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當年開設維特咖啡的理想更接近了一些。

從日本時代與歐洲一樣的文化沙龍咖啡廳,演變為風化場所,各類的用詞,因為特有的禁令,從單純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非常文青的咖啡館,歷經萬里紅公共食堂,演變為黑美人大酒家,應該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荒謬歷史。

2017/09/13

【台北】浮光書店,太胖的人上不來?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太胖的人要把兩扇門打開才能上來,要上廁所也是一樣!這也是老房子的一些趣味。

披頭四的海報,一排書牆,亮眼的咖啡吧檯,木頭桌上的銀行燈,我選了西蒙波娃的咖啡,加上新井一二三的書過了一個優雅下雨的下午。

離開後我還是不解,為何男士上廁所後要按按鈕沖水,女性就不需要呢?— 在浮光書店。

2017/08/18

【台北】建成圓環,兩個歐吉桑經過,問說:這甚麼?

兩個歐吉桑經過,問說:這甚麼?

另一個歐吉桑說:景觀啊!



午後豔陽,我特地來拍照,不知道這兩位指著是紅磚蓄水池,還是指著那群雕像?無論是指甚麼,前一陣子的新聞,還有公園的看板應該可以讓兩個歐吉桑恍然大悟,不過,我想講的是這幾面強化玻璃的歷史。

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耗資兩億元新建的「建成圓環美食館」,夏天變成了大熔爐,小吃攤不適合的空間設計。除了玻璃帷幕建築興建之後,市政府要委外經營一直失敗之外,這個快碎掉的玻璃,在2006年,十一年前,曾有人在此開槍把圓環當成練靶場,強化玻璃有彈孔,而且還裂成蜘蛛網狀。

歷經多年不適當的蚊子館,曾經有人妖秀,這段暗黑的歷史,終於回復到公園的模樣。

日本時代,大稻埕居民曾經抗議為何台北城中有新公園,在此成立了小小的圓公園,周邊旅社林立,林獻堂多次提到的高義閣旅館,還有許多中西藥鋪(甚麼堂的)、修車店、旅館、食堂、喫茶店、咖啡館。甚至,還是劉銘傳時代規劃的鐵道路過的地方,人字形的雙連埤都在此交會。

這樣的歷史,看板與公共藝術,絕對可以擺滿整個公園!

2017/08/07

【台北】 誠品R79 中山地下街與爐鍋咖琲



今天走文青吹冷氣的路線,長型的書店,走入一區或是一小格的書櫃,都有一些主題,第一次來雖然看不太懂分類的模式,不過還是很容易就找到了我想要找的類型。圓拱的門口設計,有點像是在老街的亭仔腳逛街的 fu,這是台灣老街的特色。

這兩年到處在日本、中國逛書店,卻忽略掉了誠品在台灣展店時的細心,實在非常抱歉。

這個地下街的攝影展,有把目前地下街周邊的景況描述出來,對人物的刻劃蠻深刻的。我覺得對歷史地理的交代還少了些,或者也是我的一廂情願,那些東西太難咀嚼難以下嚥,要透過一檔展覽轉換,要下一番功夫。

經過爐鍋咖啡,剛好遇到了盧郭夫婦,他說了這兩三個星期的開店觀察心得,真的也是另一種『台北物語』,非常值得書寫出來,看來我要來蹲點觀察看看。

雖然,不少同溫層的朋友對於誠品書店變成誠品百貨公司這件事情有些情感上的不願意,但地下書街目前觀察還是以書為主,與生活雜貨文具搭配的景況並不明顯,其實我還蠻期待誠品可以玩出更不同的風格,日本蔦屋是學習誠品青出於藍,但誠品目前在我來看還是比較保守的。— 在爐鍋咖琲 誠品R79 Luguocafe Eslite Underground 。

2017/08/04

【台北】乾元藥行,百年藥店的下一步

*年表:
1875年或1896年,張清河創辦乾元藥行
1911年,陳金清富出生
1917年,張清河過世,陳茂通接任乾元藥行
1930年代,陳金清富創立春元行
1936年,陳茂通過世,經股東朱樹勳、盧阿山等不同的經營者
1946年,陳金清富兒子陳鳳鎮出生
1960年,陳金清富接掌乾元藥行
1970年,陳鳳鎮結婚
1992年,陳金清富兒子陳鳳揚接手經營春元行
1994年,陳金清富過世,陳鳳鎮接手經營乾元藥行
1998年,陳鳳鎮過世,二兒子陳建忠接手經營乾元藥行
2011年,陳鳳鎮三兒子陳建國創上乾元蔘藥行

*參考資料:
吳密察、陳順昌,《迪化街傳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許麗芩,《百年迪化風華》,臺北:策馬入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陳文永、陳建忠、陳建國訪談

*圖說:

陳金清富與太太鄭寶珠,太太本名陳寶珠,因同姓結婚忌諱而改姓。陳金清富,曾經被「金」姓人家作為養子,所以名字改為陳金清富。


*主題:

乾元藥行,百年藥店的下一步

大稻埕的南北貨從1851年開始,林藍田、林佑藻等人在此蓋了房子,經營商號,本來中藥材就掛在南北貨之下,從中國、韓國進口藥材,給人抓藥、煎煮,並請漢醫師來駐店把脈看診,看完診就直接抓藥回家。

乾元蔘藥行的創辦人張清河,原本就是中藥同業公會的理事長,原本在南北貨的經銷體系下與中藥材的特性不同,所以由公會統一由海外進口,日本時代必須經過大阪報關,貨品從香港、上海轉運,其實非常麻煩。而且每種藥材特性不同,保存年限也大不相同。



1923年,陳金清富這個剛滿十三歲的少年,回到大稻埕故鄉,看著繁榮的河港,一箱箱南北乾貨、中藥材從海外進到台灣,同時在港口把台灣的茶葉、樟腦出口到海外。工人忙來忙去,同時不遠處的大稻埕火車站載著客人、貨品,有不少來台灣觀光的日本商人,指著河邊的夕陽大聲讚嘆美景,這些穿著西裝頭頂著帽子,乾淨整齊的日本人,旁邊有時會有台灣藝旦陪同,講話非常紳士有禮貌,但是晚上到了酒樓吃飯喝酒後,這些日本有錢人就在街上大呼小叫,有時連警察大人拿他們都沒有辦法。

或許是這樣的遇見,埋下了陳金清富想要學習一門獨到專業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都佩服景仰的生意。這個少年先到了中藥鋪前輩蘇榖保所開的捷茂行當學徒,蘇榖保非常照顧這個少年,或許是這樣的經歷,加上待人誠懇、工作認真,在老闆的支持下成立了「春元行」,以進出口中藥材為主。

乾元藥行在日本時代很活耀,1924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廣告,當地的商號組成永樂會,到商店消費會有抽獎券,在乾元藥行每消費壹圓就發給一張抽獎券,並且在永樂座戲院公開抽獎。1928年,臺北乾元藥行陳茂通等漢醫藥界人士應和「東洋醫道會」,成立「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展開「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希望可以修訂漢醫的許多特許規則,使漢醫合法化,並發展漢醫治法法律。

192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乾元藥行席設蓬萊閣,舉辦「開業三十周年紀念披露會」,1932年報導寄贈平安散一千包,給當時發生流行疫病的廈門地區。可見乾元藥行無論在政界、商界或公益服務,操作都非常靈活,規模已經很大。當時的經營者是股東陳茂通。陳茂通因熱心公益,捐款賑災或資助社會事業的義舉屢見報導,且曾經擔任臺北本島人藥業組合長、藥郊聯合會會長,為大稻埕聞人。

中藥材專家養成不易,早年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批貨,從產地、採集時間,已經藥材的形、色、氣、味等特性辦別,不只如此,在後續的煎藥、製成藥丸保存,也十分費工夫,煎藥有時要煮沸三天,還要不時的攪拌,藥丸要不斷的研磨,但溫度又不能太高。此外,藥材的價格波動也很大,沒有管理好也是傾家蕩產,這樣的特性讓中藥材的買賣成為一個封閉體性,一般人不容易進入這個行業,也因此乾元藥行原本是公會內理事長經營的模式,到了陳金清富之後改傳兒子。

1946年,中藥界前輩蘇榖保成立了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並擔任了第一屆的理事長,1960年,陳金清富擔任第八屆理事長,同時也接手乾元藥行。陳金清富斷斷續續擔任過幾任的理事長,也受聘於海關擔任顧問、衛生署中藥委員,也在許多公會擔任理、監事,可謂德高望重。陳金清富經營中藥行時非常勤勞,無論是找中藥材或是到各地中藥行,全台灣走透透。他也曾經建言政府要發給中藥商執照,避免假藥方便管理。

因為當年不能從中國進口中藥材,不是從韓國進口,就是從香港轉運。公會每年只要標得中國進口的紅黑棗,店門口就會有排隊的人潮。此外每年年底的冬季進補,客人購買藥材整個迪化街非常熱鬧,但今日購買補品這樣的盛況已經不在。

迪化街的商店很窄,但是縱深很長,從乾元藥行長度大約60公尺,家族居住、交易店面、晾曬藥材、倉庫甚至是煮藥草等加工作業都在這裡,所以空間的應用不能浪費,而且採多功能應用。

大概可以分成三進,每進之間也都有空間,或作為倉庫或是廁所鍋爐的天井,可以煮飯燒菜,也可以燒煮中藥材,有的中藥材一煮就要24小時不能停止,只能提煉出一點點的藥丸,所以天井的空間區格非常的重要。乾元曾經因為煮藥不慎引發火災,前兩進的木製樓板付之一炬而曾經改建過,現在室內有個電梯。

到了天井間,目前這裡已經不提供居住,所以都是先進的煮藥設備,有真空的器材,也有大的烤箱,以前都用炭火的磚瓦還在,但是已經改成用瓦斯管線,由於烤箱的溫度很高,還特別加裝了散熱的設備。

一樓的最後一進,以前是大量的藥材從屋後的小發財車要吊進屋裡的地方,木門有兩層,裡層的木樁還有機關不容易開啟,是為了預防來偷藥材的盜賊,藥材在此分類加工,研磨藥粉。

以往藥材的加工設備多是人工,但是我們到了二樓看到很多古老的機器設備,目前大多沒有在使用,例如手工可以把條狀的藥材一下變成藥丸,也看到了後來演變成自動化的機器。還有磨珍珠粉的堅硬石頭,把珍珠放入容器跟石頭同時放入旋轉,不時要加入薑汁,讓他旋轉七天七夜,就可以磨出珍珠粉,若沒有處理好,可能會中毒。

二樓的第一進是陳金清富與太太鄭寶珠的房間,三樓的第一進是客廳,三樓頂可以晾晒藥材。第二進就是給兒子媳婦住,很多地方還要堆放藥材,其實空間不是很大。

此外,我也看到了很多木製的老家具,厚實的椅子、中藥櫃,還有三層密不漏水的竹籃,雖然沒有整理,但是看了直呼過癮,很多也佈上了灰。陳文永師傅從1970年代來此工作,就沒有離開,如今兒子也在此服務,他一邊解說這些器材的使用,也一邊感嘆中藥加工經驗的流失,問他這些技藝有沒有寫下來,他說也沒有人做這個工作,消失也就消失了。

陳文永說明了製作水丸的過程,首要在竹篩上刷一層水,鋪灑藥粉,並用雙手搖篩,藥粉與水混和變成一顆一顆的水丸,然後不斷重複刷水、灑粉、搖篩,一直到藥丸漸漸變大,成為一顆顆大小適中水丸。做水丸和元宵是差不多的,市面上的一瓶水丸,大概要費時半天才能成形,如果量大則要耗費兩三天的功夫。而兩斤的藥粉可以篩出四、五斤的水丸,但功夫如果沒有到家,水丸不會變大,而且沒有藥效。篩水丸不但要用到掌力、臂力與腰力。

陳金清富後來把乾元藥行傳給了兒子陳鳳鎮,把春元行傳給另一個兒子陳鳳揚。陳鳳鎮的太太是屏東水底寮人,親戚到南部旅行時遇見,於是介紹給陳金清富當媳婦,傳統上嫁入了中藥行,代表的是辛勤的工作,媳婦要熬成婆時間很長。

陳建忠、陳建國兄弟,1970年代出生就在迪化街成長,上下學看著華麗漂亮的立面,也看了許多中藥行的興衰,國中起就在家裡幫忙。

陳建忠回憶說小時候曬龜殼,曾經看到有類似甲骨文文字的刻痕。每次聽他講到店面後方的儲藏空間,一桶一桶分門別類的中藥材,二樓已經從木箱改為鐵箱存放藥材,說著藥材有要酒製、蒸熟、醋製等等,每一次進去就好像進入了大觀園。

陳建國說當年樓下天井在煮藥不能中斷,而且只有夏天可以熬出膠質,要連續敖九天,晚上全家睡在樓上,又沒有裝冷氣,簡直是一個大烤爐無法入眠。他們兄弟經常苦中作樂,例如用炭火在鍋子上烤附子,把一片片附子切開,均勻的排放在鍋子上,等到烤完的時候,就利用剩下的炭火烤肉、烤香腸來吃,這也算是一種福利吧!

今日的中藥行面臨時代潮流的蛻變,民眾的身體健康,已經不需要補品,生病也經常只是去看西醫吃西藥,而普遍上漢醫也使用科學中藥粉,此外許多藥膳品紅棗、枸杞等也進入了便利商店販售,傳統中藥行生存不易。

即使如此,中藥行面對客製化的需求,還有百年來的傳承經驗,可以有獨特的配方,透過真空包裝保存,製作過程沒有添加防腐劑,我覺得仍舊十分有競爭力的。

2017/06/2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6-郭雪湖



介紹日治時期重要的畫家之一,郭雪湖,本名郭金火,大稻埕人。

小時候功課很好,考進工業技術學校,但他很喜歡畫畫,於是休學入「雪溪畫室」學習描繪神像等技藝,老師將他改名雪湖。在西洋藝術方面,家境緣故無法出國學習,於是奮力自學,到圖書館看畫冊臨摹、戶外寫生。知名的「南街殷賑」描繪大稻埕的熱鬧景像,畫中看到中元節旗幟,其實是日治時期節慶使用陽曆,七月中是日本清明節祭祖採買,人物穿著藍衫,並非浴衣和服,他在體制內畫出日本和台灣文化融合的樣貌,構圖採中國傳統直幅。

「圓山附近」是橫幅,描繪圓山景象,鐵橋路燈、農婦辛勤工作,波斯細膩畫的方式呈現東洋畫風,並揉和中國山水畫風;「新霽」描繪芝山岩,畫中有公燈、廟宇。畫作題材忠實呈現民間生活的樣貌,郭雪湖的畫參加台展,所向披靡,戰爭期間參加府展,戰後畫作「驟雨」參加第一屆省展,並參與籌辦,終其一生獻身藝術。(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5/28

【台北】迪化207博物館,老屋再生的生活味


對於台南自家老屋的改造,與周奕成的大稻埕街屋青創平台的實作,兩人的案例,都是現在進行式,也都是親身參與,能夠在這個老屋空間內被分享出來,別有意義。

我更期待能夠在老舊廟宇空間,或是更多老屋內分享的話,更棒!!!

周兄的分享很有意義,但因在他臉書他已經有分享,論述十分清楚,我就不多囉說!反倒是傅老師在台南用自家來實現老屋再生,在老屋內的生活,與頂樓綠化使用竹子當建材,除了復古之外,有別於目前大家都用鐵皮材料,這部分在台南我覺得還需要推廣。

傅老師說明了一些台南老屋再生的案例,十分重視老屋的結構問題,還有屋子的建築元素,不應該背離原本的使用方式,例如把紅磚牆敲開外露紅磚、鋼筋,或是把老木窗、鐵窗當成裝飾品掛在牆上、天花板當成裝飾。這部分假掰的老屋再生案例,個人也覺得不妥,但這條界線在哪裡?有時也十分的困惑。

以前在日式老房子內的玄關放個桌子用餐,或是在床之間內放個榻榻米當成椅子喝咖啡,甚至是把押入(衣櫥)錯用為床之間等等案例層出不窮,這部分我目前都視為趣味。

在房地產飆高炒作下,老屋的存在十分的辛苦,我們若能在政策上開放藝術家、表演團體、弱勢族群能夠居住使用,國外有眾多空間開發的案例,也不要排斥商業合作的方式,只要是公開透明,規定公開的時數,我想大家都可以感受到老屋存在之美。

今日在迪化207博物館,看到小小的老屋內,配置那麼多的志工人員,還有人拿著『寧靜場所』的牌子,投入那麼多的資源,十分佩服。

2017/04/11

【台北】圓弧造型的轉角街屋,佛來心的迪化207博物館



今天搶先踏入還沒開幕的博物館,是陳國慈女士自營的老屋博物館,自從他放棄台北故事館、撫台街洋樓的經營,就很期待他可以繼續策展,這次重出江湖,又再度出來燒錢,真的佩服她的精神、毅力。

一踏入老屋,@An-Chi Hua安綺 就跟我說,有關石子的建築工法有三種:抿石子、磨石子、洗石子,然後又說這棟房子有三個洗石子的樣式:人參、葡萄與蜜蜂,採光良好的三層樓的老房子,居然連頂樓露台也開放,相信所有人的童年記憶,都可以喚回來了。

在每一場的導覽中,我把自己當成策展人,即使是相同的路線,因應不同的人,我都會做相當的調整,但導覽只要我自己調整即可,長期作策展活動的安綺,這一路走來想必內心交雜吧?

幸好,看了這檔的老屋相關的展,還是有一部分的人脈可以再利用,也不全然是無中生有,我們要增加文化的深厚度,就是要有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情啊!

我也好想有棟老房子可以開二手書店!前提是不要負擔營運壓力。

1930年代汽車設計流線的造型,主要訴求是風洞實驗圓弧形可以降低風阻,當時的電冰箱、麵包機、黑膠唱盤等流行家電,都傳染上了這樣的造型,美國在加油站旁的餐廳、速食店,好像都有了這樣的流線弧度。

台灣 1960 年代在轉角的街屋,似乎也流行這樣的設計,有時因為水圳道通過,所以轉角就特別用圓弧形,由時候在這樣的路口看到這樣的房子,除了顯出趣味,其實還帶有一絲的品味,但是,現在的房子似乎沒有了這樣的設計,除了盡量隱私隱密點,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包入私用空間。

送了迪化207博物館的地址牌,真心的希望更多人投入老房子再造再生。

此外,經過了"簡單喜悅",掛上了這個橫幅藍底的圖案,好像藝術圖騰,我想大部分人應該不知道,一種有如原子筆頭大小的古生物--有孔蟲,放大到這麼大之後,充滿了感情,簡單喜悅內還掛有台灣地質圖等,經營者是黃敦友老師的女兒。

2017/03/19

《聖保羅炮艇》與蓬萊閣



這部講述1926年中國發生的國民黨北伐的事件,以美國人的觀點觀察中國內戰,這一事件也導致第一次國共內戰。這部片拍攝期間正值越戰,美國人也自我省思到底為何而戰!

美國的艦艇內,居然有中國人一起共生,而中國人居然影響了艦艇內的管理文化,剛剛進入這樣的Jake Holman(史提夫·麥昆) 十分的詫異,但是到了劇終,Jake Holman 受到了傳教士的影響,居然想要留在這樣的中國,是想要求死,還是要戰爭結束呢?

雖然該片當年被國民黨禁演,因為演出了不少國民黨所幹的壞事。看這部片有強烈的感覺,至今我們在管理上依然存在著許多惡習,原來是這樣出現的,美國人早已經從二十世紀的戰爭中覺醒,而我們依然仍在這塊土地中過著沒有身分的日子。

這部片也保留了不少台灣老建築的身影,美國人可以看中這些地方拍攝影片,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好好珍惜。從基隆港、龍山寺、板橋林家花園、大稻埕、淡水等地,1960年代的台北風景還真漂亮。照片中是蓬萊閣,位於今日的南京西路163號,當然已經消失。

2017/03/08

20170308《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5:大稻埕歷史風貌區



以下原稿,本意是想要解釋清楚文化資產與歷史風貌區的不同,但似乎很難解釋!



迪化街街道風貌區與建築立面的保存,主要是1995年的『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通過。寬度大約只有七、八公尺的古老街道,1970年代迪化街原本計畫拓寬為二十公尺的道路,這些老建物頹廢危及公共安全,不少人希望拆除,經過樂山文教基金會、台大城鄉所、部分地主努力下,今日迪化街呈現熱鬧多樣的景象,逛街觀察建築立面,隨處可看到歷史的演變。

大稻埕原先的發展與逃難相關,1851年林藍田原本在基隆販賣雜貨,但常有盜匪侵擾,所以舉家搬到大稻埕的中街,是大稻埕最早的店舖。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趕走了同安人,同安人先逃至『大龍峒』投靠親戚,再轉到『大稻埕』落腳。

大稻埕後來的發展,是同安人與艋三邑人的競爭,與淡水河港口貿易息息相關,與淡水河平行的老街,長型的街屋後面的倉庫出口就是港口,今日的西寧北路當年就是淡水河畔,後來河砂淤積,才成為小的河流。

清代末期台北建城,並且興建鐵路、打造洋人街、各國領事館、製茶、南北貨商店,全部在大稻埕周邊,甚至鐵路還經過兩個車站,一是大稻埕車站,二是大橋頭車站。

日本統治之後實施都市改正計畫,拉直了中北街、中街,並且打通了南街,在今日霞海城隍廟、永樂市場旁原本有些水圳沼澤地,被整治後成為整個永樂町通商店街最熱鬧的地方。

1930年,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參加第四屆的台展,『殷賑』的日語是非常熱鬧的意思,圖中的台灣人穿著藍衫,有些人並沒有穿鞋子,霞海城隍廟的香火鼎盛,但並沒有陣頭、沒有放鞭炮,也沒有收紅包的陋習。左側的商店販賣台灣傳統工藝、農產、布,還有原住民的圖騰,右側除了中藥店,還有販賣時鐘的計時店,文化融合並走入現代化的歷程,在畫中顯露無遺。

日本時代,修改了農曆節慶的習慣,也就是說所有信仰都是用陽曆來慶祝,這個對於台灣人的影響應該是很大的,剛開始對於民俗慶典採用雙軌制。郭雪湖的老師是台灣傳統的畫師,他也是從那邊學畫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霞海城隍廟最熱鬧的時間是農曆五月十三日,但他卻畫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所有台灣人到此採買的盛況,西洋文化透過日本內地人傳到台灣,以資本主義商店的販賣型態,商店街的發展,讓傳統的中元節添加了更多的趣味。

日本盂蘭盆節與中元節日期是一樣的,都是陽曆七月十五日左右,在日本等同於清明節,是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也有在這個時候送禮物的習慣,所以南街上的旗幟說明了這樣的禮俗。畫中全部是台灣本島人,但是過節的習俗保留了原來的台灣傳統的優點,增加了台灣在地農產品與中藥南北貨等,有時想想如今每年迪化街舉辦的年貨大街,都沒有這幅畫來的那麼『文創』呢!

今日的迪化街,除了傳統興盛的行業外,也加入了新的文創賣店,政府多年來整頓市容,電線、有線電視的纜線地下化,我們還有更多更進步的空間,例如:不要使用擴音器叫賣、汽機車更能禮讓行人、騎樓多讓客人行走、商店大型廣告招牌的美化等等。

從閩南式建築到洋樓元素,仿巴洛克、現代主義等歐洲建築樣式,長型的街屋居住著傳統三合院才能容納的家族,商店、倉庫、製茶、布、服飾、煎煮中藥等全部在此。我們再度見證了一座城市之美,深入了解歷史脈絡後,期待每一條街道都是美麗的風景。





圖說:屈臣氏大藥房建築立面因『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而保存,可見證當年西藥進入台灣之歷史,如今已修復好(攝影日期:2005年)



圖說:農曆五月十三日霞海城隍廟前的陣頭

2016/09/24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36–劍潭山、圓山、陳維英



水瓶子言道:「登高望遠,往西北看是士林天母,前方不遠處的社子島,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會處,或許百年前的人從來不會想到今天的車聲、飛機聲的人工噪音,會比山內的蟬鳴還要大聲吧?」聽水瓶子談劍潭步道、淡北八景之一劍潭夜光、清代舉人陳維英的作品、三腳渡等等地方趣事。(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08/3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29–蔣渭水紀念公園與男女平權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二十九集,這集的主題是男女平權,而蔣渭水紀念公園的周邊跟男女平權有何關係呢?蔣渭水可謂台灣提倡女性平等權利的第一人,他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書局、台灣民報,在日治時期雇用女性員工讀報,提供工作機會。紀念公園附近,歸綏街上頗有都更爭議的市定古蹟文萌樓、江山樓,曾是紅燈區,聽水瓶子說通學時候的趣事,曾被喊聲:「少年咧,進來坐喔!」。以前男女分校的年代,蓬萊國小是女校,日新國小則是男校,百年悠久的靜修女中也在這附近。而中山、雙連捷運站附近各行各業是怎麼男女各司其職,表現出平等的分工呢?點開Youtube聽水瓶子就對了!(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03/12

【台北】行冊,大稻埕散步,延平北路的車聲




隨時到大稻埕來,都有不少人車,假日台灣人喜歡來逛街買東西,平日則是各國的觀光客,充滿了活力,很多人對於打著文創名號的店家進駐迪化街各處,則顯得憂心忡忡。

剛去了一家新開幕的 岡達造物-迪化會館門市 ,除了香道香品之外,還有香皂、醋飲、苦茶油等產品,對於味道這件事情,從小在迪化街周邊聞到的中藥味,南北乾貨等,如今有這樣的店進駐,也算新奇。

遇到了隔壁的 天山行 的老闆,也走入了 Simple Pleasure 簡單喜悅 看一下有孔蟲的照片,意外的看到了 一青妙 的書《我的箱子》,一直要買卻都忘了,一青妙的父親顏惠民,出身基隆顏家,經營基隆九份金礦,而地質系的老師顏滄波也是她的親戚。

來大稻埕會有習慣走一樣的路,吃一樣的小吃,經過了慈聖宮前面的小吃攤,想想應該走不一樣的路,於是在小巷子內穿梭,延平北路上許多銀樓仍在此服務,跟四五十年前相比,應該是少了燈紅酒綠的酒店!

來到了很多朋友來吃過的地中海餐廳 行冊 walkingbook ,來到了三樓可以閱讀的空間,一小時八十元的收費,可想而知一個人都沒有,就我一個人在這裡奢侈的享受這樣的空間,我喜歡在木作的封閉空間內,現在播放著 an Evening in Caroline ,雖然延平北路的公車聲音很大,但是聽著歌劇等各式歌曲,彷彿回到 1930 年代的大稻埕咖啡館,或許有些年輕的台灣人,懷抱著想要去東京留學的夢想。

而蔣渭水在這裡開了大安醫院,也創立了台灣民報,為了突破報紙被警察查禁,在東京登記發行印刷後,再運送來台灣,我懷想著這群人,是不是在我現在的位置,討論著發行的策略呢?(蔣渭水過世,這棟樓有重新蓋過,目前是四層樓的老公寓)

很希望這樣的空間能夠持續的存在。— 在行冊 walkingbook 。

2015/09/16

【台北】大稻埕217號公館



今天來這邊工作,一進來樓上,又再度進入了一個小女孩的房間一樣的驚奇!

樓梯間的扭蛋,書架上滿滿各類型的書,書櫃上自行 DIY 的德國老房子,還有大富翁等桌游,滅火器放在微笑桶子內,舒服的沙發,給小貓喝水還有玩耍的豬八戒、貓熊玩偶,書櫃背面是反核旗幟,柯市長的萬象更新、改變成真,還有 OneCity OneFamily 的春聯,牆上還有很多個性貼紙,跟隨您的夢想,角落有樂團的樂器,仔細一看,居然還有師大附中的制服與書包。

抬頭看居然是壓力水管燈飾,還有銀行燈,兒童桌椅與數不完的布偶,更令人臉紅的是豹皮桌子,還有一個大木桌,看了桌腳大有來頭,我進來工作約莫兩個小時,獨自享受著爵士樂,吹著冷氣,每仔細看著屋內的任一物品,每一小個物件都可以說出一段故事,想必老闆是讓人有家的感覺吧?

今天還沒有看到老闆,應該是為了這個家出去打拼了!

我大概了解這就是混搭風,難得的斜陽打入了窗戶,照在地上貓熊的臉上,一付落難的表情,一閃一閃的聖誕節氣氛的燈光,不覺春天已經過了很久。來這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吧?

【台北】賣麵炎仔。金泉小吃店



今天中午經過,大排長龍,後來經過一個小時再經過,本以為已經賣完了,運氣極好的進入,時間是 13:45。

印象中第一次來,是父親在雙連國小任職期間,一個月考結束後格外輕鬆週六的中午帶我來吃午飯,強烈的陽光照在前方的洗石子餐檯,屋內的衛生環境不慎理想,但是客人摩肩擦踵,地上滿是殘渣油漬,不小心會滑倒,日期是 1977年的6月。

快四十年期間,每次經過都是大排長龍,不然就是賣的只剩下一點東西,今日有幸再踏入,窗明几淨,服務人員極為客氣,三層燒肉一樣極為好吃,吃的很飽才八十元,真不知道有沒有算錯。

大稻埕還是平日來比較好。

2015/09/01

【台北】讀人館,文學書店與旅人會所

寄件者 台灣‧台北3

進門一排的書架,我被這個不太像是骨董的骨董鐘所吸引,店員很熱心要幫我介紹書,但我習慣自己逛,或許是經常逛書店,一看這些選書,就是 Bookstore 1920s 的一部分。

沒花多少時間翻書,在獨立選書、賣得動的書、出版社的通路之間,小書店只能在種種夾縫中求生存,能像我走到一個角落買書的人應該也是少數的怪胎吧!

我喜歡地上黑白交接的大地磚,也喜歡有時間距離的大鐘,搭配上傳統燈籠的燈罩,一種傳統跨入現代的洋風。

我買了獨立出版的雜誌《五花鹽》,地方誌的概念,第二期講的是新店十四張,為了文史公園拆掉了一些老厝,敘事的方式有點像香港人的無奈,原來,我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了,以前社運的悲情牌完全無效,我們的社運已經是強顏歡笑了。

大稻埕一直是做生意的地區,這幾年觀光客逐漸變多,假日大家會一起來走走老街區。讀了劉捷在日本時代就寫了一篇大稻埕點話,從整個社會結構的流動與發展,還對人口階級觀察的入微。反觀現在的大稻埕的行業別還算少的,何時才能復興到日本時代這樣的熱鬧呢?

今天在大稻埕亂晃,遇到了許多朋友都努力在工作著

1. 佳興魚丸旁的魷魚羹好吃,但我太飽了,沒吃
2. 上乾元蔘藥行跟老闆聊了一下
3. OrigInn Space 大稻埕 客人雖不多,但經過的人都會想要進去逛逛
4. 爐鍋咖啡@小藝埕 董事長與老闆都在
5. UBook 問了學妹在哪裡買湯匙
6. 民生西迪化街口的肉包
7. 順手把肉包送去給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的邱董,辦公室四個人在努力面對電腦工作著
8. 高建桶店 的傳統木製品樣式變多了,旁邊賣農器鋤頭的店面,居然有一半也開始賣木製品了

從南街走到北街,這幾年的變化實在巨大,若在從我小時候對大稻埕的印象,這個地區,應該是這一百年來變化最多的地方吧?

【台北】大稻埕的鹹花生咖啡,令人回味的搖滾風

寄件者 台灣‧台北3

儘管這裡跟之前在泰順街的鹹花生有天壤之別,我還是抱持著一種搖滾革命精神前來朝聖!

室內的位置不多,一下子就坐滿了,聽著音樂好似回到從前,菜單當然大不相同,現在溶入了更多台灣在地的飲品,我點了一杯土肉桂茶,或許是在迪化街上有更多補品可選,周邊的咖啡館多了這樣的特色。

在師大附近有許多外國學生會在鹹花生做作業、討論功課,或者是每日休閒時光就在咖啡館度過,在大稻埕的鹹花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喝咖啡用餐,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外國客人,鹹花生都能滿足客人需求。

我看著一個服務人員在吧檯內忙來忙去,一下英文一下國語,一下又有人送貨來,雖應付自如,但可以發現她壓力很大,要做好服務業真的不容易,要開業的朋友,妳準備好了嗎?— 在鹹花生Salt Peanuts

2015/04/18

【台北】這城市的人們,理所當然的角色扮演


每次到了公共場所,就覺得為何台北市的人個性那麼鮮明,例如坐捷運的時候,孕婦、老人、小孩一定要坐在博愛座上。

我看到了某個胖胖稍有不方便的女士要求一定要坐在靠門的位置,還把一個不算老的太太趕起來,而這個不算老的太太旁邊坐的是行動稍有不方便的女兒。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在眼前不斷的流轉,我聽到了小朋友一定要坐在博愛座上大聲的喧鬧,下車的時候一定要奔跑、跌倒、哭泣,然後阿公阿嬤一定要上前去抱起來,父母則是在旁邊裝作不關心。

大陸的觀光客一定要在捷運吃東西、一定要不小心濺出飲料,然後歐美外國人一定要不知道路,日本人一定要拿一本旅遊書,香港人一定要揹著背包熟門熟路的行走,歐巴桑一定要豪邁的發表正義言論,歐吉桑一定要低頭的表演自己不存在,年輕人一定要一群人在一起表現出存在感,而大叔如我則是只能在臉書剩下一張嘴。

以上只是捷運內外、公園、路上行走的遇見,這些有強烈角色扮演慾望的城市人們,或許只佔不到一成比例的人,卻代表著我們這個城市的各年齡階層對彼此的認識。

更深入的,進入一家咖啡館,客人一定要過分的要求,來看看服務人員的反應,而服務人員一定要充分滿足路過不一定是該店的客人。這不是很荒謬嗎?

但是,每天看著大家 cosplay 各式各樣的角色,不能逾越,也不應該有別的表情。今天,你要表演怎樣的人呢?




今天在赤峰街周邊散步繞了三圈的導覽

繞了三圈的店沒有重複到,的確不容易,赤峰街在三十年前,都是五金雜貨,牆面有紅包場海報,牆面總是斑駁油油的小吃店,二十年前是修車廠與汽車零件,十年前有些店轉賣汽車音響。我不知道在淡水支線(北淡線)的鐵路旁,這裡有些甚麼?

最近看了李日章教授的《赤峰街五號》如今是個美髮店,在這巷道內散步,的確新舊交融,心裡是五味雜陳,導覽者張嘉行說:沒有好壞對錯,幾年後這邊就會像忠孝東路東區的巷內一樣,滿是服飾、餐飲店吧!

這城市變化的太快,我的確已經忘了他當年的容顏。

2015/02/28

【台北】葉倫會老師的大稻埕導覽

這個月有始有終,二月一日參加 葉倫會 老師的快樂台北城導覽,二月二十八日參加大稻埕導覽,快樂的結束。



大稻埕是台灣開港接觸西方文明改變最大的港口,台灣第一條鐵路在此交會,老街從大稻埕到大龍峒,目前都叫迪化街。

從永樂市場開始走,城隍爺也改變為月下老人,眾多的"改變"在大稻埕永不停止,若你從南往北走,走到大龍峒,再走入小巷道,應該會訝異這樣的多樣性。

從第一次跟葉倫會老師的大稻埕,天空的電線消失了一些,儘管行人還不是很方便,但期望這裡對人更為友善。

這次導覽途中,巧遇了周奕成伉儷,也遇到了蝴蝶夫人(麗娜姊)準備帶客人遊大稻埕,當然也有讀書會的成員來參加,最後,經過了第一唱片行的小玲姊,走一趟大稻埕,遇到各行各業的人,大家都為了生活努力著。

葉倫會老師還沒有導覽結束,我們就落跑去知貳茶館吃大餐了,進入後老闆硬喬了位置給我們,每一道菜一上來,很有創意的料理呈現方式,把台菜的精隨都端了上來,只能說很有誠意的呈現模式。

台菜有太多優點,我們經常大魚大肉整個上菜快速吃完,經常忘了裡面有太多的巧思,慢慢地上來慢慢地吃,才可以吃出台菜的特色。
感謝孟老闆與殷老師

2014/06/16

【台北】圓山文化遺址,從垃圾堆到河口貿易

大龍峒位於台北市的西北角,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開發晚於艋舺(萬華)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居地。如今飛機降落的聲音不時傳來,這個以前是淡水河、基隆河交會的河口,有文化遺址、河口貿易、農墾、廟宇、書院等,是個文風鼎盛、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臨濟護國禪寺與圓山文化遺址

在圓山捷運站旁,一進入臨濟護國禪寺,就好像到了日本的神社,看了書上描述:護國禪寺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目前雖已看不出原來的配置,但保留下來的大雄寶殿,即日式佛寺的本堂,還有寺左側的山門,兩者皆為純日式木構建築。(台北古蹟偵探遊)

木造的寺廟主體,有別於台灣七彩的交趾陶,原木色素雅的木樑,黑瓦屋頂,石頭基座,每根石柱刻上捐贈人的姓名。下雨時屋簷一滴滴低落的水滴,那種靜甯的時光,也只有在這樣的寺廟體會。走上後山腰,經過纖瘦的地藏王菩薩身邊,山上是靈骨塔,或許除了來祭祖的人才會上來,但我很喜歡遠眺遠方的四獸山,看著朦朧的台北盆地,懷想這百年來台北的變遷。

建於1910年的禪寺,是日治時期總督玉園太郎邀請日僧來台佈教,該塊土地由板橋林家捐贈。禪寺的側門外,有一塊刻有「無往生心」的大砥石,日本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宮原敦教授在圓山遺址發現的磨刀石,後來這塊磨刀石失蹤,這塊不知道是不是原來那一塊?今天的磨刀石上有刻字,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出了禪寺,沿著馬路往北走一小段,到了圓山遺址,五千年前,此地是一個鹹水與淡水交接的大湖泊,圓山地勢較高,原住民在此地生活,打漁的貝類食用完後,把貝殼堆丟在同一地,形成了圓山貝塚。圓山遺址不只是只有一層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後來的考古學家研究細分了更多時期的文化層。

*大龍商圈與四十四坎

大龍夜市在保安宮、孔廟、大龍國小這個區塊附近的大龍街上,在保安宮旁還有舊稱為四十四坎街屋的哈密街,雖然目前看不到當年這些商店的繁華景象,可是轉到了大龍街,倒可以感受到整個大龍商圈的活力。

大龍夜市(大龍街271號門前攤)有攤香菇赤肉粥,旁邊的大叔說他幾乎每周都會特別來吃,他住在三重,以前是個在附近做工,現在退休了還是習慣吃碗粥,看他大口大口的吞下去,可以吃個二十年不膩,實在佩服。鹹粥賣完兩夫婦就收攤,有可能中午去就吃不到了。

在大龍街上還有不少好吃的小吃,但我總迷戀小吃攤背後的老房子,一塊一磚的蓋起來的洋樓街屋任其頹廢,在心中總會假想若是修復好,會是怎樣的景象,油漬在磚瓦上已經留下了褪不去的痕跡。

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在台灣發生多起漳泉械鬥事件,最大規模還到達三千人互相打來打去。發生在1853年的頂下郊拼,泉州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泉州同安人為主的下郊發生械鬥,同安人落敗,逃到大龍峒投靠親友,傳聞連續下雨三個月,興建不了住家與防禦工事,於是移到大稻埕發展。

四十四坎傳說是當年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的建材,有錢的富戶合資廉價買下來,然後建造四十四間店舖而成,是保安宮通往河岸的必經之路。

*保安宮

中午到保安宮人潮並不多,可以靜靜地看這裡的非常細緻的木雕彩繪,若攜帶長鏡頭的照相機,可以拍下更清楚的照片。

保安宮位於大龍峒(以前稱為大琅泵),相傳1742年(清乾隆七年),同安先民把家鄉慈濟公保生大帝分靈過來,保生大帝生於979年(宋太平興國4年),博覽群籍長於醫道。目前這裡除了保生大帝,還有供奉神農大帝、孔夫子、關公、玄天上帝、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到這樣的大廟拜拜,無論是要保平安、求子、念書考試、做生意平順等等,都有相對應的神明保佑。

艋舺的龍山寺、清水巖與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與大稻埕地區佔地較小的廟宇不同,廟宇後有靠山,接近河邊,是觀察研究風水很好的地方。

保安宮開始有雛形是在清乾隆時期(約1742)就有保安宮的興建痕跡,如今的正殿前方有四根龍柱,若有興趣的可以觀察兩側的龍柱比較小隻,雕工也不若中央的兩支龍柱活潑生動,懷疑外側的龍柱是較早興建的龍柱,因嘉慶年間擴建的時候才把這兩隻龍柱外移,保安宮的完工大約到1830年才完成,依據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所有的廟宇建築時間通常都很長,慢慢興建,而擴建的過程,也盡量保存先前的遺跡。

1917年由地方仕紳陳培根等人捐資,為了讓廟宇的建築能夠完美,採用傳統的"對場"模式,就是由兩大師傅組成團隊,以正殿的中軸為界,互相對拼技藝,一邊是板橋的名匠陳應彬,另一側是大稻埕的郭塔,如今在前殿的壁面仍有重修的碑記。

潘麗水,1914-1995年,台南市人,從小就在父親潘春源的教導下,特色是肖像畫十分細膩。正殿旁的畫作,1973年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所作,主題有韓信跨下受辱、虎牢關三戰呂布等七幅。潘麗水融入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法原理,依據觀看者的視角,畫作中的歷史人物頭大身小,但在觀看的比例卻是正常的。

保安宮後進的圖書館,經常辦理社區活動,一旁解釋籤詩要抽號碼牌掛號才能進入,服務處上斗大的LED燈號碼,好像到了醫院看診。有時我會點兩根蠟燭祈求平安,看著到廟裡祈福的人,有的愁容滿面,或許尋求慰藉,或尋找答案。因求籤放的位置太高,有次幫一個歐巴桑拿了張詩籤,我看她的表情轉變愉快,我想這就是廟宇的功能之一。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為大批的官兵沒有地方住宿,正殿的兩側屋簷下簡易的圍起了帆布,就成為臨時的住所,這段歷史或許隨著時光而讓大家從腦海消逝。看著地上的大磚紅磚有正向排列,也有斜向排列,磚塊的大小、排列說明了寺廟的種種禮儀,抬頭望著梁柱的木雕,很難想像這樣精益求精拼技術的場面,到底是怎樣的過往!

*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樹人書院是陳維英1853年所創,當年在保安宮內,1932年遷到現址。

在文昌祠內看到樹人書院的歷史碑文,說1932年遷到這裡,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書院為何會遷移到這個地方?當時在保安宮旁邊有大龍峒公學校(大龍國小),是不是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學校,而當時時局比較穩定,所以要建立一個台灣人可以就學的場所就不得而知了。旁邊的孔廟在1925年由仕紳辜顯榮、陳天來等人開始規畫,一直蓋到1939年才有基本的規模。

我表列了一下這些建築的歷史:

1805年,保安宮稍有規模
1851年,陳維英中秀才
1853年,陳維英等人創建樹人書院(在保安宮內?或是旁邊?)
1859年,陳維英中舉人
???,陳維英任教明志書院、宜蘭仰山書院
1864年,陳維英擔任學海書院院長
1869年,陳維英過世
1895年,日本人來台
1896年,保安宮與龍山寺等14間寺廟加入日本曹洞宗,免於日人破壞,保安宮內從事教學工作,就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大龍峒公學校)
1925年,開始規劃建孔廟
1928年,在文昌祠現祉開始蓋樹人書院
1932年,樹人書院完工
1939年,民間捐款的孔廟基本架構完成

文昌祠地址:迪化街二段364巷14號

我來這裡好幾次,雖然是座小廟,可是來此地拜拜的准考證可不少,鳳梨罐頭是桌上看到最多的貢品。

*老師府

陳遜言自福建泉州同安隨父來台經商有成,1807年在此地蓋大厝,傳言這裡風水很好,陳家子孫稱為賺錢祖,傳說陳遜言曾經去考秀才(或是舉人?),看到很多人用買官的方式,因此憤而從商。後來陳遜言的大兒子陳維藻考上舉人,陳維英中了秀才,當時有傳言是靠陳家捐了三千兩銀子才買到了秀才。大哥陳維藻赴北京考試,長途跋涉積勞成疾客死蘇州,後來陳維英更被老婆嘲諷,因此陳維英發奮念書,1859年中舉,朝廷頒贈石旗桿,目前全台灣也只剩下這座保留完整。

陳家的家族公號是『悅記』,整修完成的公媽廳,並沒有開放,看到不少匾額,書本形狀的窗戶,用石竹子裝飾,放眼望去雖然殘破,可是可以感受到當時書香世家的各式文句教誨。

大龍峒的保安宮有陳維英書寫的對聯,寧夏街的也有一個陳德星堂是陳家的宗祠。艋舺的學海書院、泰山的明志書院、宜蘭的仰山書院,到處都有陳維英的足跡。

走在老師府裡面,雖然有些慘破,看到許多阿公阿嬤在此生活,有的很年輕就嫁到這裡,當時前面還有小河可以停小船,如今前面是抽水站,旁邊是高速公路經過,我想風水應該大不如從前。進去老師府總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當地文風鼎盛,在保安宮內不但有私塾學堂,在河岸邊的老師府更是當認很多書院院長的陳維英的家,圓山兒童育樂中心附近,陳維英自名為太古巢,在此吟詩遊憩直到過世,如今遺址已經消失。此地在松山機場的航道下,或許附近的居民已經習慣聽到飛機的聲音,對於一百五十年前的文風鼎盛這件事情,似乎沒有人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