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下午在保安宮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下午,去參加大龍峒文史工作室的陳應宗老師的解說,悶熱的夏日午後,在雨中的保安宮讓我知道先民的智慧。
7/22(六)15:30 還有解說場次,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到【大龍峒文史工作室】部落格去報名
http://www.wretch.cc/blog/dounboun&article_id=3943628
世界各國的城邦歷史從希臘時代開始,就是透過政治力建城堡蓋宗廟,然後跟在地的農民收稅,或是外地的農民因為土地收入豐厚,有時也會移民加入某個城邦,這就是希臘雅典時代小城邦林立的運作情況。至於大龍峒(古稱大浪泵)的漢文化,也是這樣的經過。
陳老師從圓山遺址開始談起,這段歷史一直到清朝前的歷史至今仍無法解開,隨著這個城市的不斷地建設,真相是什麼?我想很難解的開來了。而清朝康熙開始注意到台灣這塊土地,派兵前來建立農墾的單位,大龍峒地方的原住民透過通婚就開始漢化。
清朝之前荷蘭人也在此建立過相當的勢力,來此的漢人多以同安人居多,1853年在艋舺發生械鬥,打敗的人遷移到北邊的大稻埕,甚至是大龍峒一帶,由於當時河港的商務利益很大,艋舺所在的位置比較好,北邊的大龍峒地區位置不佳,農業及商業生存不易更需要團結,所以比較容易進行各族群的結合。
清朝勢力進入後其實一直到乾隆時代,才百分之百的掌握整個大龍峒地區,也因此我們看到保安宮的山川殿以及大殿的匾額與捐款紀錄到處都是嘉慶年間的痕跡,而這個地區的學苑歷史悠久(這又是長篇大論,未來有時間在細述),看到這些移民把自己出來所在地以及讀書人頭銜刻在牆上,可以知道台灣這座島本來就是一部移民史。
從寺廟的建築歷史,很容易的可以觀察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的過程或許也有拆毀,例如台北城的官方孔廟在日治時期就完全被拆毀,舊址在凱達格蘭大道附近。而大龍峒的孔廟是民間興建的,日治時期也曾經遭受一些破壞,但是經過當地人的溝通,日本人才沒有拆毀,孔廟的建設因為經費不足,陸陸續續建設從1925年至1939年才完工。可以看到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總統副總統都曾經在這邊植樹紀念孔子至聖先師,民國40-50年間保安宮前的鄰聖苑開始建設,圍牆的龍雕圖騰都用古法製作,因為面臨孔廟,所以稱為鄰聖苑。
若下星期有興趣的去聽解說的朋友,可以先點下面的放大地圖,列印出來帶著,對各地的歷史地理位置加強記憶。

孔廟: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_14.html
保安宮: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_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