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12/29

【柏林】塞尚@老國家美術館

塞尚說:「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他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形象被解構,然後再重新結構的樣子。這不是立體派的理論嗎?

德國‧柏林
1881年/Mill on the Couleuvre at Pontoise(蓬圖瓦茲的磨坊)/柏林老國家美術館

一般把塞尚的藝術分期為:早期1858-1871、印象派時期1872-1877、結構時期1878-1887、晚期1888-1906年,因為塞尚並不擅於交際應酬,一般的藝術家會喜於在巴黎朋友的交往,但是塞尚從1882年回到勒斯塔克後,雖然也到處到不同地方畫畫,但其實他過得如隱士般的生活,他眾多的風景畫也都是描述山裡、小鎮、小工廠等。

蓬圖瓦茲位於法國北部,是玉米交易的集散地,所以這裡也林立了一些玉米磨坊,這些屋子的線條互相平行,從近到遠方的線條明顯地由粗大變細小,真的非常具結構化。

德國‧柏林
1888-1890年/鮮花與水果/柏林老國家美術館

塞尚有170幅有關水果、花的靜物畫作,藉由這些元素不同的排列方式,不同的構圖,顏色的變化、配色的多樣性,在這樣的組合下,可以找出規律的世界中有其複雜性。

2010/12/27

【柏林】畢沙羅在盧孚西安的生活@老國家美術館

1869-1872年間,畢沙羅住在巴黎西方的近郊盧孚西安,這段時間,莫內、雷諾瓦、希斯勒(Sisley)都有去拜訪。1870年普法戰爭畢沙羅短暫到倫敦居住,與茱麗結婚,後來還是回到盧孚西安居住。

德國‧柏林
1870年/17.75*21 英吋/柏林老國家美術館

這時期畢沙羅的生活艱苦,但是還是持續的創作,他在倫敦期間賣了兩幅畫作,並欣賞了倫敦泰勒、康斯塔伯的畫作,但是他還是不習慣倫敦的生活,於是回到盧孚西安。戰爭的原因,畢沙羅有1500幅的畫作全都毀了,只剩下40幅作品。

而這幅畫中的人物,不知道跟普法戰爭是否有關係?

2010/12/25

【柏林】雷諾瓦畫的家人@老國家美術館

無疑地,雷諾瓦非常熱愛作畫的,印象派畫家中,他沒有梵谷受到磨難的熱情,也沒有高更探尋生命的來去,雷諾瓦看似華麗的畫布,其實描繪了對平淡生活的滿足,從平凡中看見城市中中產階級的愛。

德國‧柏林
麗絲/1868年/33.5*23.25英吋

麗絲,是雷諾瓦第一任女朋友,也是他的模特兒,1868年第一次獲選進入沙龍畫展的畫,是畫於1867年撐傘的麗絲。上面這幅麗絲沒有正面看著畫家,頭髮零散,不經意的裸露出身體,背後若隱若現的光線透過綠葉來表現,模特兒身上的光則來自畫室,整幅畫好像用大光圈的照相機,然後對模特而打著閃光燈拍出來的照片,非常的寫實。

德國‧柏林
Wargemont 小孩的午後/1884年/50*68.25英吋

艾琳,1881年冬天,他愛上了艾琳,並與之同居,1890年4月14日才結婚。1881年起,雷諾瓦到義大利旅行,這三年的旅行返鄉後,受到古典主義的影響,構圖變成嚴謹,這些人物的位置明顯地被安排過,線條出現了,明亮又清楚的配色,但是右上角的窗外景像還是保留了攝影中『景深』的描繪,Wargemont 這個地方是雷諾瓦在1879年認識的一個金融家朋友的住處。

柏林的老國家美術館這兩幅雷諾瓦的畫在1906-07年間取得。

2010/12/16

【柏林】Anselm Feuerbach 希臘式的饗宴@老國家美術館

每次想想西洋美術史中19世紀之後的重要畫家,往往都把重點放在法國巴黎,到了德國逛博物館發現好多不認識的畫家,其實,這些畫家技法都很棒,構圖與內容也都令人駐足思考很久。

德國‧柏林
饗宴/Anselm Feuerbach/1871-1873年/400*750cm/柏林老國家美術館

希臘時期有個傳統,就是在用餐後一群朋友喝酒享樂,在紅酒下肚後,然後討論哲學、辯論,甚至是享受性愛歡愉,與朋友共享。也就是上面這張圖,畫中的壁畫、陶瓶、神龕內的雕像,再再都想要引回希臘時期的景況。畫中右方的人物在討論,有人在沉思,上方的壁畫形成小的對比,但是右方有人跳離討論往左看左邊那青年的擁抱許多美女,與中間的青年不知道在打賭甚麼?

這是畫家畫的第二版作品,第一版作品是柏拉圖的饗宴,沒有那麼華麗,對比也沒有那麼強烈。希臘的饗宴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放浪形骸,是有遊戲規則的,發言須要有順序,座位也有特別的安排,或許跟這幅畫的結構類似,是有些對仗與對比的。這樣巨幅的畫作放在老國家美術館的三樓樓梯口,好像把德國人拉回到希臘時期的那種感覺。

維基百科:Anselm Feuerbach

Anselm Feuerbach,1829-1880年,是新古典主義的畫家,特色是繪畫所用的色彩多樣。曾在杜塞爾多夫、慕尼黑學藝術,又到安特衛普、巴黎學習,然後到卡爾斯魯厄、威尼斯、羅馬、維也納等地,對於希臘文化的追求,從畫中就可以了解。

2010/12/13

【德勒斯登】魯本斯,收到大衛來信的拔示巴@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看到巨幅的畫作,然後肥肉一團團的,八成就都是魯本斯的作品,這幅是舊約聖經裡的故事,大衛王因為偷看到一個拔示巴寬衣沐浴,而愛慕上她,於是利用權勢將她老公害死,取拔示巴為妻。

寄件者 德國‧德勒斯登
收到大衛來信的拔示巴/175*126cm/1635年/魯本斯/德勒斯登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這幅畫左上角的宮殿上有個小小的人,就是大衛王,他吩咐下人送信給拔示巴表達愛意,腳邊有一隻狗,表示拔示巴對丈夫的忠貞。大衛王後來如願取了拔示巴為妻,並生下來最聰明的兒子所羅門王繼承王位,聖經中解釋因為大衛王犯了姦淫的戒律,又害死部下,所以無法建立聖殿,而這個遺願由他兒子所羅門王執行。大衛王在晚年因為兒子太多互相爭執,嚐到苦果,也盡力的彌補生前所犯的過失。

維基百科:拔示巴

這幅畫的模特兒是魯本斯的第二任妻子海倫娜,在第一任妻子伊莎貝拉去世4年後,53歲的魯本斯又娶了16歲的海倫娜為妻。他與伊莎貝拉有3個孩子,與海倫娜生有5個孩子,最小的一個直到他去世後8個月才出生。

維基百科:魯本斯

2010/12/07

【德勒斯登】終極宗教神秘感,拉斐爾的西斯汀聖母@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拉斐爾一直被大家稱為聖母畫家,看這些作品會有一種超級完美不真實的感覺,或許是拉斐爾的人際關係,也或許他很年輕就成名,大部分的畫作會討好委託人,到了他晚期30歲之後的作品構圖,有些讓人深思的想像,若是拉斐爾活得久一點,會不會有更多的作品讓人破解?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西斯汀聖母(Sistine Madonna),1512-14年所畫,201*269cm,是要紀念教宗所重建的西斯汀禮拜堂所畫,1574年前放在教堂的神龕上,1753年才被賣到德勒斯登的博物館,中間這一百多年,不知道這幅畫在哪裡流傳?

沉穩的金字塔三角形構圖,其實並沒有用遠近法,不過從遠方走進的時候,感覺聖母是緩緩地走下來,光著腳丫聖潔而端莊,聖子健康而肥胖,上方雲端有很多天使的臉孔,下方兩個天使天真無邪更是西洋禮盒中常用的圖案。

拉斐爾的畫作中不處理衝突,只注重和諧,中規中矩的完成教堂的委託,有人說這幅畫有別於拉斐爾以往的畫風,帶有一點神秘感,而我現場看到的確又非常莊重的氣息,但是我說不出來有甚麼不同,或許是燈光或是巨大,人物很少所以有不同的感受吧!

2010/12/01

【德勒斯登】凡‧艾克的三連祭壇畫@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每次看到教堂內的祭壇畫,總會覺得是巨幅刻版的哥德式呆版畫風,可是這個小巧又細緻的祭壇畫雖然人物眼神有點呆版,但是暗藏眾多寓意的玄機,是北方文藝復興大師凡‧艾克一貫的畫風。


1437年/凡‧艾克/德國‧德勒斯登/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每次看到凡‧艾克的畫還有時間,就會有疑問到底文藝復興是從北方傳下去南方的,還是是從佛羅倫斯傳到北方的?就技法來說凡‧艾克已經是絕頂超凡,可以在那麼小的油畫版描述的那麼細緻。這幅畫曾經被認為是杜勒的畫作,1521年,杜勒為了欣賞百年前凡‧艾克的畫作,特地前往北方(目前的比利時)的教堂,後來許多杜勒的作品,都可以看到模仿凡‧艾克的痕跡。與北方一樣貿易興盛的海港城市威尼斯,也很早就受到這種技法的影響,因此威尼斯畫派的肖像畫,也有那麼有一點凡‧艾克風。

左邊的大天使米歇爾,曾經有故事說制服了撒旦,是猶太民族的守護神,通常會拿槍拿劍穿著盔甲,保護著聖母或是教堂的主神,跟台灣道教的寺廟的門神有異曲同工之妙。跪在大天使旁邊的就是捐贈者,很多教堂的畫作都會把出錢的人入畫,以表虔誠之意。右方的聖卡特麗娜帶著王冠,因為拒絕羅馬皇帝的婚事,受到帶有釘子車輪的酷刑,當時閃電擊中了車輪,所以在地上有個車輪,來代表這個事件。而當時把女子畫成懷孕的模樣似乎是種祝福。

中間聖母的表現,用遠近法(跟透視法不同?)來突顯聖母的座位非常的神聖,拉斐爾與達文西所畫的聖母,也有很多的角度姿態都跟這幅畫類似。我最為驚嘆的就是那個地毯,是法蘭德斯特有的特產,地毯上有象徵國王的獅子圖案,聖子手持的銘帶上面寫著:『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習,因為我心裡柔和謙卑。』--馬太福音

2010/10/26

【德勒斯登】魯本斯畫的大力士海克力斯@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在德勒斯登的博物館,另外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幅對看的酒醉的海克力斯,據說是畫的大小沒有調整好,所以魯本斯又畫了一次,不過我看標籤上的說明,說是他學生擬摹的作品。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1611年/酒醉的海克力斯/魯本斯/德勒斯登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海克力斯的故事有很多版本,這幅畫是說明海克力斯被半人半獸的美女所誘惑,喝得不醒人事,然後回家錯殺了妻子的故事。後來海克力斯為了贖罪,要達成12項任務,中間也曾經沉淪過,在安法莉女王那做了三年的僕人,後來覺悟後又做了一些好事,才成為神祇。

維基百科:海格力斯

魯本斯眾多巨大的油畫作品,在很多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多才多藝的魯本斯的畫室有很多學生助手,能夠這樣多產,應該要靠眾多助手的幫忙才能完成吧!

2010/10/19

【柏林】高更的大溪地女漁夫@新國家美術館

在新國家美術館並沒有看到這幅畫,回來翻畫冊,研究高更的時候才覺得很值得一看。

From 德國‧柏林
1891年/高更/71*90cm/大溪地女漁夫/新國家美術館

在河邊的三個女人,應該是在整理魚網,半圓形穩重的構圖模式,加上背後一個提水的女人,好像是一種聯想,或者是一種暗示,畫冊上說明這種畫法來自西方藝術家,例如:普桑、安格爾、德拉克洛瓦等。高更的畫充滿了西方藝術與古埃及、異國土著文化藝術的綜合體,似乎都可以找到受到很多藝術家影響的元素,但是他自己也創造出別豎一格的自我風格。

高更1891年到達大溪地,畫作內還充滿了很多西方的構圖方式,但是用色非常的強烈大膽。這個時期的畫作大都寄到哥本哈根去賣,更在藝術展展出他50幅的作品,1893年高更離開大溪地去了哥本哈根、法國等地,1895年正式回到大溪地長期的定居,此後的作品純熟,留下了充滿大溪地土地與古老習俗的故事。

老實說,上述的說法還是站在法國觀點,高更後期的畫融入了宗教題材的省思,還有深刻對自我的剖析,一點歐洲的影子都沒有,帶點神秘的氣息,很讓人回味。

2010/10/10

【德勒斯登】高更《大溪地的兩個女人》@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高更的畫作很容易辨識,只要是皮膚黑黑的女性,加上色彩鮮豔的黃色調,八成是他的作品。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1892年/大溪地的兩個女人/高更/67*92cm/德國‧德勒斯登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高更1891年已經搬到大溪地去住,44歲的高更與大溪地女性泰弗拉同居,但他的畫布上畫著充滿生命力的女人,高更離開歐陸後,在這裡似乎找到了一個舞台,雖然他還是靠著妻子經紀他在大溪地的畫作,在大溪地,除了有他父母與外祖母努力的痕跡,作為被殖民地區,他似乎有一種潛藏在心裡的任務,要幫這些人解放。

From 法國‧巴黎
1891年/大溪地女人,在海邊/高更/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在奧賽美術館的畫作應該是高更比較早的作品,很自由的躺在沙灘上,但兩人的表情不太一樣,右方的女人似乎不願意入畫,或是穿著比較怪異。後來收藏在德勒斯登的這幅畫,雖然眼神相同,可是右方女人的衣服比較自然一點。

有時候我看到這些畫,都會想著比較『落後』的地區心靈比較富有,還是都市人日復一日的工作的人比較富有,這應該永遠沒有答案,從股票市場退出到大溪地找尋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高更,這些土著給他了所有的力量。

2010/10/08

【德勒斯登】利奧塔爾(Jean-Étienne Liotard)的巧克力女孩@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我來德勒斯登的博物館前,並不認識這個畫家,看這幅畫時覺得人很多,而且她放置在地下室的重要位置,跟柏物館收藏巴洛克時期、新古典主義等畫作都有很明顯地不同。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巧克力女孩/1744-45年/82.5*52.5cm

利奧塔爾,1702-1789年,是瑞士日內瓦人,他的父親是珠寶商,1685年到瑞士。長壽的利奧塔爾一輩子似乎到處旅行去學畫,留下了眾多的肖像畫,他的畫風不像巴洛克時期對光影的重視,而是對於細節的描繪。他的專長是銅版畫、玻璃畫與瓷器上的繪畫。

這幅畫畫在洋皮紙上,非常粉色系的明亮畫作,栩栩如生的畫出『巧克力』在當時社會的時尚性,玻璃杯折射、反射的光影,中國的瓷杯內裝著巧克力。16世紀初西班牙探險家前往墨西哥取回巧克力後,在歐洲各國間留傳,成為高貴的聖品。這幅畫是畫家在維也納皇室幫貴族繪製肖像畫期間,幫送巧克力的女僕所畫,也因此讓王子瘋狂的愛上了這女僕,最後成為麻雀變鳳凰的佳話。(這幅畫1745年從威尼斯買來,還真奇怪)

在街頭上可以看到街頭藝人模仿這樣的穿著,十分有趣,由巧克力與咖啡的歷史,可以知道海洋殖民時代的過程,這幅畫除了巧克力,還有中國的瓷器,背後可說的故事還真不少。

2010/10/02

【德勒斯登】林布蘭的 CosPlay@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路加福音15章的11-32節,描述小兒子要求分家產,於是跑到遠方去放蕩,散盡家財後回家悔過的故事,對父親而言是失而復得,對兒子而言是浪子回頭。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林布蘭與莎斯姬亞(Rembrandt and Saskia in the Scene of the Prodigal Son in the Tavern)/1635年/161x131 cm/德國德勒斯登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這畫作,他的妻子皮膚細膩吹彈可破,身上的裝飾衣服的細膩,穿金戴銀,可見非常奢華。原本這幅畫還有一個酒館的圖像,酒館內還有彈琴的人,後來不知道甚麼原因被塗掉。有人說這幅畫是林布蘭利用妻子後擠身上流社會的證明。

From 俄羅斯
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1668年/262x205 cm/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我在德勒斯登看到林布蘭的作品,林布蘭的一生,就好像福音書這一段的故事,他的確畫了不少的宗教畫,至於林布蘭有沒有信主,則不得而知。

2010/09/13

【法蘭克福】達爾文特展@錫恩美術館

會到這家博物館是因為旅遊書上說有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的重要作品,但是一進去,諾大的博物館好像只有一個達爾文特展,我到處亂闖,一個樓層一個樓層去找,感覺警衛一直盯著我,我只好乖乖地跑去看達爾文展。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我回台後去看網站的介紹,這個博物館還真的都是以特展為主,都沒有常態展的介紹,不知道這麼多的收藏都藏到哪裡去呢?不知道是放在另一個館,還是真的堆在倉庫裡,還是因為要過復活節,沒有人力就乾脆把門關起來,不讓觀光客進去看。柏林、法蘭克福都發生這樣的情況,想要看的展都找不到,也不知道是不是展覽館在整修?都沒有告示說明,或者是有我看不懂德文?我留下一堆問號。我甚至還指著旅行書上的照片去問?導覽人員還說不要問他,他不知道,害我整個傻眼。

不過,也就是這三家博物館有這種情況,比例來講還算低吧!去德國復活節假日的因素,整個法蘭克福的路上只有觀光客在活動。

以下是從博物館官方網站翻譯的介紹文字,希望我的旅遊書不只是翻譯這個介紹而已。
錫恩美術館是歐洲著名的展覽機構。自1986年以來,已經辦過180多個展覽,有關維也納藝術風格,新浪漫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等,林林總總的研究,包括知名的藝術家,如康丁斯基、夏卡爾、馬諦斯等等。這個地方是個老城區,二次戰後被破壞,直到這裡被重新規劃,成為另一個有別於河畔的博物館街的市中心點。



相關網址:
達爾文特展
【柏林】遇不到貝克曼(Max Beckmann)的作品@新國家美術館(包浩斯)
找不到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常態展→【柏林】Cardiff & Miller 的烏鴉謀殺案多媒體裝置藝術@漢堡火車站現代藝術博物館

至於達爾文的展覽,除了介紹達爾文所發現的自然生物科學外,好像還介紹了一點達爾文因為素描記錄的需要,所創造的藝術,不過我已經忘光了。

2010/08/29

【法蘭克福】世界文化博物館

逛完斯德爾美術館,豐富的館藏,讓我好像要再看甚麼博物館都覺得吃力,美茵河畔的博物館路上晃過幾個博物館,都覺得票價太貴,也沒甚麼感覺,隨著跳蚤市集一路逛,逛到了賣一些非洲原住民的攤子,很有興趣買幾個木雕,可是實在太大件又很貴,就放棄了。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每個展覽館都有一個 Memory Card,讓你記住這個展覽館的重點

來到了世界文化博物館的入口,在一個幽靜的小路,看著人來人往的跳蚤市集,抱持著探險的踏入這個博物館,沒想到剛好假六免費,大中午就當吹吹免費的冷氣。

這個博物館有20個左右的小小展覽廳,從一樓延伸到二樓,主要是一個南美洲的小島,比較原始住民的考古經過紀錄,並且把當地生活用品,捕魚的器具,造船的方式等等都詳實的記錄。該考古隊返鄉前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原住民送了好多禮物給考古隊,於是就全部整理介紹放置在這個博物館內。



最後,守門的歐巴桑不知道是真的免費,還是因為太少人來,很熱情的要幫我整理 Memory Card,看著我手上好像有短少,於是拿了一盒新的給我,還一直說 Free,我看標價是3美元,讓我有賺到的感覺。

2010/08/13

【法蘭克福】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北方文藝復興的維納斯@斯德爾美術館

光光這個美術館我就寫了好久,因為裡面的畫作都是在西洋藝術史書上重要轉折點的代表作,有時候覺得藝術史上的派別與年代,有時不是那麼的絕對與壁壘分明,或許是教科書要分類的必須,可是每個藝術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就他存在的環境去評斷。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1532年/克拉納赫/維納斯/37.7*24.5cm/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

很多藝術史的書總是以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現今都是義大利)這個地方的角度出發,對於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藝術作品,總帶有就是從南方傳過去的想法,而北方在新教與傳統天主教的革命中,所引發的宮廷貴族間的鬥爭,宮廷畫家如何政治正確?他們的畫作中又隱藏了哪些秘密,現在來研究還蠻有趣的。

這幅畫雖然是畫女神,可是跟南方所畫的女神的完美身材比例有很大的差異,據說是用真實的女性去描繪的,在感官上表現了女性的美,在跳舞的維納斯,嫵媚的眼神,跳脫以傳統母性的描繪方式。身為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好友,克拉納赫這類的裸體畫深受大眾的喜愛,很多人下訂單要買,同時期的畫家杜勒、霍爾班同是當時德國有名的畫家,被認為是開創德國文藝復興的先驅。

克拉納赫的畫作,充滿了對抗南方文藝復興傳統的感覺,雖然藝術史上都說他們都嚮往到南方去學習,但是畫出來的精緻度與所涵養的精神,跟南方是大大的不同的,那邊繼承哪邊的道統與技法,我覺得好像沒那麼重要去理解與討論的,重點應該是當時的政經環境與畫作中所表現的美感才是重要的。

2010/08/06

【法蘭克福】梵谷與嘉舍醫生@斯德爾美術館

梵谷自殺前,照顧他的舊是嘉舍醫生,他給梵谷的藥,是油畫顏料、畫布與畫筆。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1885年/努南農家/60*85cm/梵谷/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

上面這幅畫是收藏在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梵谷1883年12月,回到他父母的家--努南,在那邊畫了不少農村的生活,也描繪了不少農人與婦人,這時的畫風跟米勒很類似,而這段時間梵谷並沒有賣出任何一幅畫。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1890年/嘉舍醫生/68*57cm/梵谷/私人收藏

梵谷在精神病院的時候,能夠勇敢的面對自己,不斷地畫畫,而且也幫他的醫生畫下肖像,手上並拿著治療憂鬱症的毛地黃植物,在這幅畫中看到了憂鬱的神情,或許真的是嘉舍醫生的心情,也或許是梵谷心裡的鏡射。這樣的畫風在梵谷的心中已經定型,透過不斷地練習,一筆一畫的塗上顏色,所以梵谷的畫經常畫了很多幅,有時換個顏色,有時會修飾一些細節。

From 法國‧巴黎
1890年/嘉舍醫生另一版本/68*57cm/梵谷/巴黎奧賽美術館

1911年這幅畫曾經被這家博物館所收購,1933年被藏了起來,然後二次戰時被德國納粹認為是個墮落的畫作,1937年趕緊賣到阿姆斯特丹去。畫作畫好的100年後,1990年這幅畫在紐約拍賣價,是7500萬美元,加上10%的佣金,整幅畫的價值到了8250萬美元,在1990年是歷史上拍賣價最高的一幅畫。獲得這幅畫的日本人齊藤曾經快破產,揚言要把這幅畫燒掉陪葬,他1996年過世時就沒有人知道這幅畫的下落了。這百年來從一文不值得畫作到如今這樣的高價,背後都有瘋瘋癲癲的故事呢!

2010/07/30

【法蘭克福】維梅爾與天文地理學家@斯德爾美術館

在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看到這一小幅維梅爾的作品,這一路上到的大博物館,都有維梅爾的作品,小小的,卻只有一幅或兩幅,在維也納的還借出去到日本展。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地理學家/維梅爾/1669年/53*46.6cm

有人評論說維梅爾的這個作品是象徵著理性與感性,科學家的凝望窗外,精準的科學量測與藝術作品的連結,是維梅爾喜歡用來對比法。畫內的人左手握著科學的書,右手還拿著圓規,後面還有地球儀,這所有的配件都象徵著科學,畫家慣用精準的透視法,這些畫就好像攝影一般,把當時的光線完美的保留到現代。

From 法國‧巴黎
天文學家/維梅爾/1668年/巴黎‧羅浮宮

在羅浮宮的天文學家,兩幅畫是兄弟畫,也是少數維梅爾脫離畫女性的主題,而這畫背後的內心世界,就好像維梅爾想要給我們知道他的想法,也不少人說這是自畫像,但我覺得因為維梅爾這個人遺留給後代的資料太少,很多人只是猜測而已。

有很多評論家都認為維梅爾是最好的社會觀察者,他利用畫作還原當年的生活方式,還說明了當年在荷蘭的科學發展情況與中產階級經濟的崛起,少少的幾幅畫分散在不同國家不同博物館,維梅爾短短43歲的人生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很夠讓人尊敬的。

2010/07/16

【法蘭克福】荷蘭的烏特勒支卡拉瓦喬畫派@斯德爾美術館

沒想到在荷蘭還有卡拉瓦喬畫派,我想卡拉瓦喬一輩子應該沒有去過荷蘭那個地區,年紀輕輕就死在沙灘上的卡拉瓦喬,後世居然有這麼多的追隨者。


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內的特展,跟台灣的博物館政策很不同,台灣的特展票價很貴,但這裡的特展票是含在整個美術館的門票內,所有票價加加起來台灣的特展票價還真貴。

我當時很高興以為有眾多的卡拉瓦喬畫作集合在這個特展裡面,沒想到只有門口的兩幅是卡拉瓦喬的真跡,其餘裡面都是這個畫派的作品,看起來畫風很像,畫作很新的感覺。我想卡拉瓦喬應該不知道他的作品對荷蘭的影響那麼深,而他應該會喜歡荷蘭這個地區,畫畫不用侷限在宗教畫上。

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是跟隨歐洲的巴洛克藝術,但荷蘭也主導了靜物畫、風景畫、肖像畫等發展。因為宗教革命與航海貿易帶來的中產階級興起,而卡拉瓦喬運用一般市井小民來當聖人的模特兒,剛好成為這個時代的流行畫法。荷蘭有名的畫家,林布蘭、維梅爾、雅各布·范·雷斯達爾等人,個個領導不同的畫風或畫派,可以想見當時荷蘭地區的藝術氣息是多麼的多元化了。



維基百科:卡拉瓦喬荷蘭的黃金時代
這個展的一些記錄

這個展覽裡面還包含一些音樂的搭配,也有介紹當時的一些樂器,這些樂器有些在畫中出現,這樣的研究把卡拉瓦喬的畫當成歷史考古來研究,有趣!

2010/07/08

【法蘭克福】波提且利的西蒙奈塔夫人像@斯德爾美術館

去法蘭克福,最重要的就是去參觀斯德爾(Stadel)美術館,我覺得有國家級的水準。我一早10點進去美術館,待到下午一點才拖著疲累的身軀走出來,至今翻了美術館的書回想,印象深刻的就只是這幅畫。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波提且利/年輕女子肖像畫(可能是西蒙奈塔)/1480年左右/81.8*54.0cm

波提且利早年的畫風飛長的奔放,例如《維納斯的誕生》,還有《春》,但是後期的畫風保守了起來,顯然是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這種回復到古希臘時期開放的思潮,其實並沒有多久,1497年,佛倫羅斯的保守勢力就開始反撲,在領主廣場燒死異教徒的那段過往,波提且利也差一點就被抓去,或許是這樣讓他的畫風有很大的改變。

而我的推測是,早期波提且利的作品都是放在貴族的臥室裡面,並沒有公開,後來比較有名的時候總是教堂的委託,所以比較沒有那麼自由的創作。而令我比較好奇的是1476年西蒙奈塔夫人就死於肺結核,為何波提且利在她死後畫的眾多側面的女人畫像都很相似,也因此有人推測他的不婚,就是為了這位美麗的女子。她出殯的那一天,棺木並沒有合上,就是要給佛羅倫斯市民瞻仰。

維基百科:波提且利西蒙奈塔市立美術館(英)

這幅畫美麗的頭髮,上面有珍珠的裝飾,脖子上掛的小肖像畫,就是梅迪奇家族的飾品,顯示該年輕女人是該家族的成員。

2010/07/03

【法蘭克福】城市內具有歷史性的老教堂

奧捷德三國五城的最後一個城市是法蘭克福,會選擇這裡當最後一站,除了是航空公司的班機回台的機場之外,十幾年前來過一回,想看看德國統一後法蘭克福有沒有甚麼改變。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2009/4/10 Katharinenkirche 卡特琳娜教堂一角,有座法蘭克福第一座太陽能充電站,這個雕像是大衛打敗巨人哥利雅的聖經故事,請點入照片看住在法蘭克福的網友的回應。

由於我去的時候剛好是復活節那天,幾乎所有的教堂都不對外開放,隔天開放的教堂也很觀光性質(會不會整個法蘭克福教堂都博物館化?),其實感覺不出來甚麼特色,拿了下面這張介紹,我就稍微查了一下資料,希望下回去轉機的時候再去走走。



1. 卡特琳娜教堂 St. Katharinenkirche, Hauptwach.
 在一個安靜的街角,哥德在此受洗,據說有音樂會。外部有一個哥德式的『瑪麗新月』?
2. Liebfrauenkirche, Líebfrauenberg.
 1308年是個紀念聖母的小教堂,裡面有歌德式的雕刻
3. Heiliggeistkirche, Kurt-Schumacher-Straße 23.
 13世紀就有屬於新教派的教堂,裡面有 Adam 所做的彩繪玻璃。
4. Deutschordenskirche with the Ikonenmuseum, Brückenstraße.
 德國騎士團教堂(羅馬天主教),特色是哥德式祭壇與壁畫。
5. Dreikönigskirche.
 1781年的 Three Kings Fountain.
6. St. Leonhardskirche, Mainkai.
 『等候跳馬』的洗禮堂
7. 羅馬廣場的尼古拉教堂 Alte Nikolaikirche, Römerberg.
 教堂外面有尼古拉的砂岩雕塑,裡面有1370年的雕塑:人類的煩惱
8. 大教堂 Kaiserdom, Domplatz 1.
 哥德式的青銅大門,國王在此加冕,裡面有睡美人碼麗祭壇。



維基百科:法蘭克福

看了這些簡介,這些教堂幾乎都建於13,14世紀,不過有幾共同點,大部分都是歌德式,二次大戰期間被炸毀,全部都是戰後重建的,無怪乎我進去看都沒有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