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散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散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3/24

【新竹】的街屋與公共建築令人驚艷,若能夠慢慢恢復,真是文化與觀光的亮點

#一尾魚工作室 #流水帳 Yiwei Peng

新竹的街屋與公共建築令人驚艷,若能夠慢慢恢復,真是文化與觀光的亮點。

新竹的第一間百貨公司、圓環轉角的街屋圓弧的流線造型,受到美國萊特影響,造型上具有水平流線型的美感,被高中同學帶著在小巷間穿越,猶如一場時空跳躍的旅行,瞬間跨越了一個世紀。

1. 新竹火車站
2. 影像博物館


3. 東門市場,名片喜帖傳統撿字印刷店,居然以前是在台北赤峰街搬過來的,店主念雙連國小,是我學長。一樓有一些居酒屋日式料理,二三樓有些透過再生計畫,希望未來變得有趣一些。


土地公廟有山門,是菸樓通風口偽裝的,是新竹最早的土地公。

4. 814麗香冰店
5. 新竹美術館
6. 新竹州廳
7. 消防博物館
8. 新竹信用組合
9. 新竹第一條街
10. 以前新竹市民眾活動中心,裡面有中正堂,改成了奇妙的"五分埔"市場
11. 經過一家"春藥行"
12. NET、LANEW、BIRKENSTOCK 的老街屋都很美,最好都不要租給"屈臣氏"與"燦坤",只會亂上顏色。
13. 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簡潔又特別的裝飾物。
14. 城隍廟、東寧宮,許多店家滿是排隊的人
15. 玫瑰色二手書店,看到了 劉叮噹 送來的花書,買了東京建築散步、安藤忠雄的建築彷徨。
16. 見域,買了新竹舊城散步地圖、貢丸湯,也認識了創辦人 吳君薇

感恩的一天

2019/02/22

【台北】到建中家長會演講:城南散步



第一次把建中的川堂(玄關)拍下來,突然想到中軸線對看的建功神社大殿,也算是拚場吧?

今天講城南,主要是從台北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講起,遷移的古蹟在日本時代重新定義了這棟建築的使用模式,而建中與之對望的建功神社,在中華文化復興的大旗下,也重新再生,那麼,建國中學的那尊卡在中間的老蔣銅像,在每一年學生的妝點下,呈現出不同的意義。

東扯西扯好像扯太遠了,大家對日本時代的台灣都不熟,講那時的台灣史,好像是發生在國外的事情呢!

2018/12/24

【宜蘭】舊城散步



真的很難啊!

今天來個簡單任務,宜蘭 Stay旅人書店 出版品,只要一百元,到宜蘭市區散步必備的指南書。閱讀很容易,但是這些地圖、資訊,都是在地生活很久很久的人才能製作出來的內容。

購買請洽全台灣各地的獨立小書店。

2018/10/24

【伊斯坦堡】巴拉特區 Balat Mahallesi 的咖啡館街道



從紫衣貴族宮步行下來,經過了有高牆的猶太教堂,牆上佈滿了金屬刺網,正式進入了巴拉特區,五顏六色的裝扮,各式各樣的建築元素出現在我眼前,有現代建築材質,也有古典元素,當然不少呈現廢墟狀態,有清真寺、猶太教堂也有基督教堂。冷不防會有一顆球從身邊飛過,不小心踏入車道,又會有驚嚇的喇叭聲,不時的有許多車子從身旁呼嘯而過,貨車、計程車、名貴跑車都有,地上鋪著排列整齊的石頭路,車子經過會發出石塊互相敲擊的聲音。

看到小朋友在玩跳格子的遊戲,仔細想想這不是四十年前的台灣嗎?不過,這又融入了現代異國元素,在上海、北京看到的文化園區,不就是這回事嗎?

巴拉特區在居住著猶太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等,所以有猶太教堂 Ahrida Synagogue、法那爾希臘正教學院 Özel Fener Rum Lisesi Ve Ortaokulu、亞美尼亞教堂與保加利亞聖斯德望堂 Bulgar Ortodoks Kilisesi,區內還有科奇教堂改為 Chora Museum,正凸顯伊斯坦堡是座包容的城市。還有興建於 1477年的公共澡堂 Cavus hamami。走在上上下下的街道,道路彎曲交錯,很容易就閃神走錯路,不過這正是其中漫步的樂趣。很可惜這些異國元素的教堂、學校都要經過申請才能參觀。


街道上充滿了各國觀光客


各種奇怪的廢棄物組成的藝術牆面


隨時隨地就看到不同的色彩


轉角的咖啡館是目光焦點,也是坐下來看人的好地方


廢置的空地有著許多塗鴉


童趣小店


小巧的Y字路,我覺得呼嘯而過的車子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說不出是怎樣的異國情調


突然有個現代的咖啡館


到了另一個街角用藍色妝點


跳格子


紅綠燈變成咖啡館裝飾品


有種街角遇到愛的感覺


科奇教堂改為 Chora Museum


Ahrida Synagogue 猶太教堂高牆深鎖


猶太教堂的門口布置彩虹傘,應該是整個商業區的共同風格,不過教堂門口布置成這樣,教友會不會非常尷尬?


對街高牆內,也是猶太教會 Balat Yanbol Sinagogu


聖喬治主教座堂 Aya Yorgi Rum Patrikhane Kilisesi

2018/07/20

從《台北小散步》到《台北慢步》,到全世界散步



今天去拜訪老夫子姊姊,喊了很久的書《高加索》(亞美尼亞、喬治亞與東土耳其)終於要交稿了,相信新書就要出來了。

從 2012 年出版我第一本散步書《台北小散步》六條路線,到現在也六年的時光,到現在《台北慢步》十條路線,台北有散步完的一天嗎?答案應該是永遠不會結束,散步的當下會有更多的主題出現,不同層次的散步串連這些點,讓台北呈現更多的樣貌。

右上的書架是 欒樹下書房 最近的主題:日本書展,這些相關的書,都是散步的各類主題,就用慢步的方法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吧!— 和林婉美和洪丞。

2018/07/07

《台北亂走》



部落格時代就一直看 freeleaf 在台北亂走的文章,尤其是大安區的文章很多,有關水圳道與大安森林公園等,讓我重新認識這地方。這本書應該是集結當年的文章,看了書上的照片,大部分的設施都不存在了,不過十幾年的時光,竟然留下來的,只是書封上左上角的水溝蓋與圍牆。

這是一本懷舊的書(無誤),僅僅十幾年前的台北跟今天就大不相同了。

一看到書封照片就覺得很熟悉,即使地上的箭頭不知道重劃了多少回,柏油路重鋪了多少回(大安區)這裡是青田街七巷與和平東路一段183巷的交會。

當我看到作者的『想起地理學』這一章節,跟我的從小到大對於看地圖的心理不謀而合,偏偏我是一個方向感很不好的人,手機GPS的普及真是一大福音,當時大學會選填地質系,完全是因為依照排名填入,唯一有可能的就是與地圖相關。

雖然作者沒能進入台大地理系就讀,但這十幾年的研究,為台灣地名的由來與考據,打破了傳統我們依照地名的漢字說故事的窠臼,還原當年念音與習俗來分析,對台灣歷史有極大的貢獻。

也請大家順便支持一下我的書《台北慢步》

2018/07/06

【台北】《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永樂座



這是今天《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感謝 倪可 拍照

結果,麥克風一拿起來,一口氣講了一個半小時,超過了半小時的時間,我完全無感。

今天想採取比較輕鬆的模式,放一些老照片,讓大家猜猜看這棟建築在哪裡?果然,今天來的朋友對這些老照片比較陌生一點。

下個星期就可以在博客來,或是在各書店買到《台北慢步》,若要搶先買到,請到永楽座書店。— 在永楽座。

2018/07/04

《台北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雖然說這種街區導覽帶了很多回,但是以書本的形式呈現,加上與讀者的互動,還是很少舉辦,有別於坐在冷氣房演講場地的分享,實際走動的導覽還是大不相同。

閱讀、導覽、講座互相整合,難度很高,節奏不一樣,很希望大家試著多參與這樣的活動,也試著規劃一條屬於自己的慢步路線。

重點是:導覽+一本書+台灣文學館文創品,只要 $499,實在太便宜了。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記得小時候上學路上,由於家離學校比較遠,每日總是提早出門,走不同的路線,腦中天馬行空亂想著,想像自己是坐飛行器、騎腳踏車、行船、開車,或者化身為麻雀、貓咪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放學的路隊,我們會在路上玩耍,走不同的路線,經過不同的地方,玩不同的遊戲。

  如今,在台北市遊走的上班族,即使是計程車司機,可能都不知道每一條馬路的由來,為何要這樣規劃,歷經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從清領、日治到民國時代的台北市,歷經了怎樣的變化?

  台北的都市紋理—道路、鐵路、水圳道、古蹟、遺跡,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許多歷史故事。台灣人不若日本人喜歡立碑,走在日本大小街道的角落,可發現數不清的大小石碑,根據石碑上的文字去網路上搜尋,都會有一大堆資料跑出來,但是走在台灣的街道,除了路名、商店廣告招牌外,看板上難得看到與在地歷史相關的資訊,反而常跳出「南京到長春壅塞」的資訊,彷彿身處中國的高速公路。

  打開不同時代的地圖、航照圖、照片,找出古地名、都市紋理的演變,居然發現我們不在意的角落背後有那麼多的連結。在台北慢步,跨越不同的時代,可以玩故事連連看,就會發現同一個巷弄可以用不同的主題串連,而在巷弄裡遊走,就好像玩爬樓梯遊戲,只要走不同的巷道,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台北市的歷史還不至於像許多考古遺址,不同文化圈的層層疊疊那麼複雜。台灣北部在西班牙時代,隸屬於菲律賓管理,是西班牙航海貿易的亞洲樞紐。在清領時期,台灣是中國沿海的一部分,不論是郁永河來開採硫磺時,或者是羅漢腳來農墾時,都是屬於邊陲地方。到了日治時期,將農業研究的中心放置在台灣,作為更進一步南向的前哨站,期望建立以島鏈為基礎的帝國。

  從這樣的歷史來看,不同的角度,慢慢的藉由步行省思,參訪大大小小的景點,串連出不同主題的散步路線,正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模式,將多元文化納入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收納融合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懷念兒時經過的水圳道,下大雨過後在圳道裡划小船、抓魚的往事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想要穿越歷史時空,回到當時。事實上,只要每一個人都規劃出一條散步路線,這樣累積起來的文化厚度,就足以媲美世界各國;即使這樣的目標非常長遠,但隨著年歲的累積,城市發展的文化厚度增加,相信是可以達成的。

活動紀錄:


2018/06/11

【台北】與川本先生、《東京人》姊妹們一起台北Y字路散步



當天被找去一起散步,其實我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只想說是不是要帶導覽,一見面就開始劈里啪啦的說明日本時代東門町的規劃,是1920年代的文化村,居住著總督府的官員們,因為戰爭疏開計畫,導致後來金山南路的形成,然後那邊是戲院,那邊是甚麼甚麼......

我看到負責翻譯的黃小姐實在太辛苦了,我講一句話她需要翻譯三句話,所以就停嘴,不然還有從清國末年的台北城到今日的信義路彎曲的達文西密碼可以講。

走到臨沂街這一側的東門市場路邊攤,川本先生問我戰後台灣人是否缺糧這個問題,我想了一下,的確戰後有短暫的時間缺糧,也應該是二二八事件的因素之一,不過,台北人應該沒有東京人辛苦,他們缺糧很久,我想這也是川本先生的童年記憶,在市場人來人往,總會想到小時候。

看了路邊大叔再賣淡水鰻,讓我想到了鱸鰻、竹雞仔的台語,食物形容流氓真是傳神,也都是市場內看的到的景象。回過頭來川本先生問說現在市場這邊還有流氓來收保護費嗎?

中場,帶大家進去野草居食屋晃晃,日本時代原是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院的石井稔家族所有,後來居住者是他的同事陳玉麟教授。

紀州庵,大致上說明了一下這邊與戰後文學家的地緣關係,還有這個文學展的小小八卦,大家去書店,意外的逛了很久很久,小小的書店有甚麼值得好逛的呢?

我喜歡川本先生的《遇見老東京》,每一短篇散記都是十分龐大的資料庫所構建的,舉凡電影的情節、拍攝地,小說的故事細節與作家們的想法,加上了每段都會出現的昭和某某年的說明,之前才看一頁我就決定買下來,但是這麼龐大的資料庫,實在難以全部下嚥,雖然閱讀下來十分流暢,但是若要深入了解,每一個關鍵字都要去查詢了解,我想除了蠹魚頭難有人出其右啊!

趕快在紀州庵書店買了川本先生的書給他簽名!

後來想想,這些人一輩子的工作就是閱讀、書寫、編輯、出版,生活就是散步、散步、散步,也難怪在大中午熱天走了兩個小時都還不累啊!

在這個Y字路的房子,雖是日本時代的雨淋板,排水道已經蓋上在地下流動著,這樣街景的成形,帶有許多跨時空的魔幻氛圍,這就是台北的巷弄風情吧?

中午,台電的酸菜白肉鍋,原本戰爭時期是水力發電的辦公室,現在是核能發電辦公室,時空的交錯,政策的轉變不勝唏噓,但人們的印象永遠記得好吃的料理。

照片上左到右:水瓶子、東京人編輯田中紀子小姐、川本三郎先生、在台灣尋找Y字路作者栖來光小姐、譯者黃碧君,還有一位總編輯楠瀨啟之先生幫我們拍的。— 和栖來光、 Ellie Huang和太台本屋 tai-tai books。

2018/03/26

【台北】貳月咖啡,圓碗的雜醬麵



因為是咖啡館,我還是不要露出雜醬麵的照片,想到雜醬麵,總是想到高中時代,存在感很低的過往。

一放學我就往圖書館跑,先去圖書館佔位置,然後就到附近的麵店,大概五點半就進去,點了一碗大的雜醬麵,因為客人不多,很多備料作業才剛開始,老闆總是會忘了我點的麵,可能雜醬麵太少人點了,等到六點半客人很多的時刻,當有別的客人也點雜醬麵,我的麵才會一起上桌。

可能因為我的存在感太低了,坐在麵館角落總被遺忘,我也覺得老闆很辛苦,也不需要三不五十去提醒人家,不好意思!

能夠在咖啡館想到學生時代的過往,咀嚼麵食與肉醬,面對著對面的老房子,經常來咖啡館門口喝杯熱咖啡就離開的大哥,在這邊閒聊著他的兒時記憶,也是因為這棟房子還存在,房子與食物的氣味,我們失去的到底有多少?— 在貳月咖啡。

2018/01/25

【台北】延吉街散步與東京代官山



剛剛在延吉街巷弄散步,延吉街因為鐵路縱貫線與兵工廠支線、水圳道,終戰前工廠林立,所以積零地很多,許多巷弄的道路有上下斜坡。

看到了東京的代官山的一些建築師作品,有時候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也學得不錯啊!?

2018/01/15

【高松】四國村內剛好休館的安藤忠雄博物館,商店街門面、建築等


清晨,就可以感受到高松建築的多樣性。日出,橙紅趕走了深夜的紫色,天際線訴說了一個城市的歷史。


安藤忠雄設計的博物館,在非常傳統的四國村建築,真的非常格格不入,因為沒有進去,或許會有與傳統結合的元素也說不定


琴電車站


傳統居家要花很多時間整理庭園


老寫真館


雖然這樣的建築很老了,但是整理的乾乾淨淨的


這是傳統的建築樣式,可是用現代建築材質,整個看起來就是怪怪的,叫做後現代主義嗎?


散步時經常看到這種現代建材,量體不大,但是通風採光都很好。


轉角的銀行建築,有安心的通道


這家診所的清水模水泥是木紋痕跡,與廣島和平紀念館一樣,也算是一種流行


非常佩服日本商店街的設計,不僅是上下班的走道,有些也可以讓腳踏車進入,生活機能很好,對觀光客也很友善


商店街之間的遮雨棚,看起來很輕盈


這個入口比較簡單一些,但也描繪出歌德式建築的元素



宮脇書店,很傳統的書店,不同樓層與不同樓都有,也算後現代主義的建築




像是一本書的建築


爬這樓梯很累人吧?跟哪一棟建築致敬呢?


仏生山車站,又傳統又現代


跟岡山的十月館有點神似,全部是清水模水泥


我比較喜歡這種簡潔的房子


轉角這樣的設計也太張揚了


仏生山大眾劇場,有點像柏青哥


好像是醫院,這一區只有醫院診所有新的建築


這是溫泉湯屋,好像是建案的樣品屋,映射出對面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