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6/10

【台北】中藥材與蟑螂腿,我也有這一天



大概在我中學時代,家裡經常瀰漫著中藥的味道,從小時候的衣櫃上放置的鐵盒子裡面養著吃中藥材的小蟲子,假日父親到山上去摘的夏枯草,還有針灸的器材等等。

父親那幾年學習中醫,書櫃還留有當時的講義。

可能到了同樣的年紀,看了中醫,去信賴的中藥店開了一些藥方給我,食道逆流這個長年的毛病居然改善了。

只是,從小到大打開中藥材那一剎挪都會很驚嚇,到底蟑螂會不會跑出來呢?而蟑螂是不是吃了中藥,所以生命力那麼旺盛呢?

其實照片中那是甘草,不是蟑螂腿

2018/06/09

吃香蕉的心意



這篇不是討論目前台灣香蕉盛產的事情:多餘的香蕉是否可以做成果乾,或者控制上游的產量,這些就交給專業的去處理。

大家有個總有一個錯誤的印象:我們總是把好東西賣到日本去?這對香蕉來說,好像有一點不公平,其實香蕉進入我們的口中,還有一個催熟的過程,在日本的水果店,總會有一個自然催熟的空間,或許是環境溫度濕度控制的比較好,香蕉就比較好吃。

父親到水果行,總是買還未催熟的香蕉,很有實驗精神的使用電石,或者用蘋果、奇異果,各種水果包在一起催熟,嘗試吃到不同的滋味。

如果催熟可以更有在地特色的話,如同咖啡生豆經過不同的烘焙師,或者咖哩融入在地食材的烹調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氣味,能夠吃到好吃的香蕉,心意是最重要的,如何呈現心意的文化,也是我們應該多多學習的。

我經常吃到的香蕉,是無可取代的父親的心意。

2018/03/11

【台北】果果的甜點,與都市腳踏車道



多次來果果,喜歡這裡圓形的燈飾,這幾年甜點為主的咖啡館逐漸多了起來,吸引眾多女性來,味蕾打開也填不滿的胃。

上次來有不少來拍照打卡的年輕人,拿書來墊高,吃完甜點離開後,看到桌上一片狼藉。雖然書櫃的書不多,但多少也可了解老闆的喜好。

假日,滿屋子女聲,還有親子小朋友,一般的餐廳可能是三代同堂,這裡沒有這樣的現象,是老人家不吃甜點嗎?



在台北市騎腳踏車跑來跑去,已經變成我生活日常的通勤方式,無論 uBike 或是 oBike 都有使用,對於腳踏車道高高低低,地磚內藏水,悾悾隆隆的聲音,騎一騎會撞到電線桿或路燈,路人大部分都使用腳踏車道抽菸,若以騎士的角度來看這些設施當然不及格。

不過,有些騎士貪快,橫衝直撞,一直按鈴,一下騎到騎樓走廊,一下人行道,一下又騎到馬路,發現這樣的騎士多半不是年輕人,而是年長者。

台北到底是不是包容的城市?大家的答案應該都不一樣。

十年前去維也納,因為不小心走到了腳踏車道,被按鈴有點不爽,但是在這座城市待了幾天,發現行人真的不敢踏入腳踏車車道,腳踏車行駛的速度很快,有腳踏車專用的紅綠燈,當然,車道也不會高高低低的。

隨著觀光客增多,目前的腳踏車還是在於休閒用途,不是通勤、運動專用,我們要進一步減少機車的數量,其實腳踏車道的規劃才是正解,要趕上這樣的公共建設,並增加民眾遵守使用的規則,仍有更多需要努力,而不是拼湊出來急就章的規劃。

進了咖啡館,剛開門經常是我一個人奢侈的占用這樣的空間,好聽的音樂,圓圓的燈飾,跟幾天前不太相同,牆面上少了一些植物,詢問之後原來是幾天前有人包場辦活動自己貼上去的,活動結束後就移除了,今天這樣比較簡單乾淨。

台北市,從陳水扁擔任市長開始的公車專用道,單行道政策,到了捷運開通禁止飲食用來區隔與公車不同的服務品質等等,其實就是使用空間、時間的區隔來舒緩交通,使用道路的總人數越來越多的情況,又不太可能新增道路,也只能轉換交通工具的使用方式了,這點跟我多使用平日剛開門的咖啡館是一樣的道理,只要避開尖峰時段,就會得到較好的服務品質,那麼交通也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吧?



甜品,是西洋飲食後最後一道小點,不知道何時象徵是有錢人,吃糖代表是富裕,後來變成下午茶必吃的配備,這樣的轉換,甜品蛋糕逐漸變成了某些咖啡館的主體。

2018/02/17

【新北市】台灣觀光地的平行時空



我喜歡到平溪線的小車站,不但平日沒人,假日人潮也不會到這邊來。

那麼假日人潮都怎麼出現的呢?

搭乘擠死人的平溪線火車,大家都在大站十分、平溪站下車,雖然菁桐站是終點站,人潮也只在車站附近,其實若能多走幾步路,到菁桐站一旁的皇宮茶坊,或是山上的石底大斜坑,嶺腳站一旁有蔡家古厝,望古站山上有滴水觀音,大華站旁還有瀑布,三貂嶺站旁有夢幻寺。

過年很多人去寺廟參拜,大家都直接把車開到廟前,下車走進去拜拜完就離開,可是一座大廟周邊還有小廟,或是其他的景點,非常可惜的全家大小都沒有去走走,也沒有登高望遠,對一個地方產生感情。

每次到日本都覺得去神社很有趣,參拜路線兩側有逛不完的商店,每個轉角都會有小神社,或是石碑,看板提示這個地方的故事,或是美景。停車場與車站到神社大殿都有相當的距離, 一座山又是一個神社的概念,自古從印度的宗教而來,但我們都習慣太"方便"的生活,而失去了更多"體會"。

看到一個節目請了一個俄羅斯人上節目,她嫁給了台灣人,可以說是台灣媳婦,當主持人問她台灣的特色,她講了很多句:非常很方便的話,尤其是開車、騎車都很方便的時候,真的覺得太"方便",遺忘了我們所擁有的小地方。

若是你覺得過年沒處去,到處都是人潮,其實只要想想許多小車站,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2018/02/10

【台北】有關年貨大街與牌樓等



很抱歉,我知道目前迪化街有些店家與住家,很討厭年貨大街。

因為,帶來了大量人潮無妨,但是帶來了大量的垃圾,還有大量外來的攤商,大量的噪音轟炸,失去了逛街的樂趣,買到的東西品質也很低落。

我也不喜歡年貨大街,但,如何改善與和平共處,如何與原本的店家能夠和平相處,甚至是讓原本的店家就可以賺到錢,我知道大家都有想法,也寄望政府處理,但,政府是我們選出來的,山頭林立的情況下,大家都有自己的厲害關係。

上午,到了207博物館分享昭和町的歷史,我們是2011年才開始經營青田七六,短短七年期間,遇到了好多出生於這個地方的灣生,每個人都心存感謝台灣人居然還能保存這樣的房子,但也有太多房子已經消失!訪談每位老人家的想法,也都有不同的五味雜陳。

迪化街,從1920年代後陸續的蓋起了華麗的長型街屋,每一棟房子也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台灣人找回失落的一角,或是找回五十年遺失的歷史,大稻埕與東門外的日本人甚至整塊台北市,應該可以拼圖拼出更完整的樣貌。

雖然短短百年歷史,送禮人生,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農曆年與新年,大稻埕的漢和文化融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雖然也是衝突,但是我們要看的是自然而然的"融合"。

年貨大街,我相信這幾年也有融合大家的想法,我期待大家更能有更多的創意來融合意見。

感謝207博物館給我這樣的機會,為一點點的文化交流,貢獻一點點的想法。— 在迪化207博物館。

每人每年都要過年,但我們使用一次的性材料來歡迎每個"年"

這些牌樓的木板,手提的塑膠袋,上面的塑膠燈籠,會不會我們未來每天穿的衣服,都會變成只使用一次而已呢?

去年的台北燈節在北門、西門中華路舉辦,主燈小奇雞,還有林默娘,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只能 google 去看看去年的身影,人的記憶其實很容易遺忘,我們是否可以擁有雋永的設計。

這幾年古蹟、歷史建築陸續整修,整修後才恍然大悟,以前看到的面貌只是貼皮、頂樓加蓋,拆除這些後來貼上的東西,原來裡面那麼漂亮,就好像一個人一輩子帶了面具,只有每年過年前會粉刷一下,把面具拆開,大整修後原來是個美人。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把大樓外的招牌拆除,是否會變得比較漂亮?把騎樓堆放的雜物清掉,大家是否走路更為舒適?

二十年前到波士頓旅行,發現星巴克的標誌居然不是習慣的綠色,配合那一棟建築更改了顏色,到了北京的星巴克也發現這樣的情況,這幾年來麥當勞、星巴克的招牌在世界各地,配合著建築,甚至是作業流程都做了修改,或許大家會說是大企業才有這樣的財力,我們一般小商家哪有錢做設計,於是掛出了一個個又大又醜的招牌,掩蓋了原本的建築,就怕路人看不到,毫無美感可言。

這幾年,公部門也有補助招牌的設計,但是似乎成效不彰,這些若不能從多方面下手,恐怕都只淪為"美學就是見仁見智"的想法!

建議大企業可以認養公共空間來美化,就算只是一年一次的年貨大街、燈節,廣告效益都很大,而官方不應該再擴大"一次性"材質的預算,開放更多商業模式讓廠商能夠自行募款,至於有沒有美感,可以在審查時使用投影或者製作模型來比較,我相信堅持了幾年,這種效果一定會出現。— 在台北市。

2018/01/18

【高松】機場的扭蛋機,日本觀光讓你掏出錢的方法有哪些?



本來在車站的書店旁,看到一個喜歡的扭蛋,剛好口袋的零錢不夠,於是到隔壁的書店去換零錢,但是書店櫃台人員說他們不換錢,只能到樓下櫃台,於是我想想就算了。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去坐機場巴士的途中,又經過了許多餐廳、便當、小禮品店,連便利商店都有很多價格便宜的小禮物,我完全不為所動。

到了機場後,由於我已經太晚到了,衝到航空公司櫃檯,在 CHECKIN 的時候,眼睛餘光喵到機場大廳不只是只有銀行換錢匯兌的櫃台,還有許多小東西賣店。心想反正等一下就登機,也沒甚麼時間了。



上樓準備要安全檢查,當時排隊的人很多,我對名牌、化妝品沒甚麼興趣,於是就逛逛書店吧!但是逛完書店排隊還是很長,看到一排扭蛋機,上面廣告寫著扭蛋可以把剩餘的零錢轉換成小禮品,摸摸口袋,所有的零錢不知不覺得情況下全部轉換成禮物了。

安全檢查完也出關了,這時候應該就要候機了吧!這時候更厲害的是還有一點點時間,於是又不知不覺得看了一圈唯一的一家免稅店,當然旁邊還有咖啡館與快餐店,繞了一圈之後覺得我甚麼都不需要,於是到了候機區划手機,這時候划一下剛剛在看到的保溫瓶若在台灣買,會是多少錢呢?還真的便宜很多,但想想我已經有保溫瓶了,應該不需要吧!

這時,好死不死手機沒電自動關機了,沒事做只好再去逛一下免稅品,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上機後,我的手上就多了一個保溫瓶。

在日本觀光,口字型或是井字型的商店街,燈光明亮音樂隨時調整,無論晴雨冷熱,都很方便行走,無論如何都一定會經過商店街,本來沒有購買動機的,因為早晚都會經過這些商店,假設你本來對A品牌的商品就很有興趣與忠誠度,早晚經過這些商店街,可能就會有三家以上A品牌的專賣店,每一家都逛了之後,等你在空閒的時候查一下台灣網站的價格,那麼,本來沒有需求要購買的商品,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穿戴在你的身上了。

這就是在日本觀光讓你掏出錢的方法了,實在是太厲害了!

不是嗎?

2018/01/13

【岡山】高粱市蔦屋圖書館,Hanako 雜誌竹內涼真介紹台灣的寺廟



上次來高粱市,看到眾多的觀光客,今天來圖書館還是坐滿中學生之外,少了一點觀光客,一樣大呼小叫的小朋友之外,中學生讀書不是很專心,喜歡男女女串門子聊天打屁,可能是因為星期六放假,穿著制服的學生不多。

備中高粱市是連結山陽與山陰的重要景點,我想是天氣冷,大家都跑到大賣場去了,看著大賣場的停車場停滿了車子,而且賣場內還有各式各樣的餐廳,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來圖書館也變成只有中學生來讀書了。


備中高粱周邊的山很多,雖不高但矮房子在其中還有河川流過,從圖書館的落地窗望出去,簡直就是一幅畫,在此念書非常享受。

不知道為何?是因為剛好去逛了安藤忠雄設計的成羽美術館,一進到蔦屋書店全部是與安藤忠雄相關的雜誌、書籍,翻開所有案例都是這兩天接觸的建築,感覺有點得到了安藤忠雄倦怠症,講好處一大堆,但是壞處也不少,當你要上廁所,或是要進入該建築的時候,總是要走的大老遠,而且透通性太強,有時候展覽的動線規劃不是很容易,經常會走錯順路的方向。


當圖書館、書店、咖啡館結合在一起,在地要閱讀要讀書的人,如何與旅行的人互相結合,相依的存在,這是我觀察的重點,我們每次都希望政府多著重地方建設,但是建設之後有時卻不太歡迎外來者共用這些空間,這如同這圖書館內的星巴克,2018年的一個字:磨,是不是如同我的解讀一般,每一個人互相的尊重,永遠是我們難以學習的重要課題。





今年這本女性雜誌的封面,用男性竹內涼真,最近一年來日本的雜誌很多主題是神社,談神社之美學,也有談到茶道、建築之類的,這期一翻開,才知道台灣的寺廟也可以被拍的那麼美啊!


蔦屋圖書館與書店的管理區域責任劃分說明


周邊的觀光地圖

2018/01/07

【奈良】平城京,大極殿



西元 710年天皇遷都至此,奈良時代於焉展開,好景不常,後來的皇室鬥爭與和尚權力結構的關係,天皇遷都長岡京,但運氣一直不好,只能再遷都到平安京,就是現在的京都。

1895年為了慶祝定都京都1100年,所以重建了平安京的一些建築,有的等比例縮小,就是現在的平安神社,但是建築材質比較不講究用當時的材料。

2010年,遷都平城京1300年,在原址用古法重建了大極殿,雖然該遺址只有大極殿與朱雀門對看,但考古出來的物件,還有原址的地基等,隨著更多資料的推測,慢慢的可以重新建構自己的歷史文化。據說還要挖掘100年以上。

我想這就是找尋自我的一個態度,即使非常緩慢,但是一個重要的宣示。

台灣呢?我們對文化遺址不夠重視,也只能挖掉興建汙水處理廠,或是蓋公路等等。

只能說,我們沒有能力找回自己的歷史嗎?— 在平城京。


朱雀門


朱雀門往大極殿看過去,地上市中央區朝堂院


這邊的聲音主要是近鐵電車從遺跡穿越


第一次大極殿,都是用古代工法


大極殿裡面,體驗拉大石頭


長屋遺跡


資料館發行的月曆,都是考古文物



很豐富的說明DM,大部分都有正體版

2017/12/11

【台北】終於有年輕粉絲,青田七六小書房成立



一直以來在網路寫作,總是覺得像是大叔碎念,從年輕一直碎念到現在居然也快二十年了,從電子報、明日報到部落格大爆炸的年代,能夠在存活到現在的生物,應該算是蟑螂等級的古生物了。

之前流行用部落格行銷,假日部落客總是在出任務,當時部落客們有深厚的情誼,遊山玩水不計成本,投資相機鏡頭不遺餘力,曾經何時竟然變成死要錢的代名詞!

現在在臉書發文發的很心酸,想要吸引目光,不但要顏質,還要口才好不能吃螺絲,直播要有梗不能冷場,當個 Youtuber 還要會剪接拍攝影片上字幕。

以前的網路平台,只要活在虛擬世界就好,但是現在的平台還要派員工參與做客戶服務,而且一場也沒收多高的費用,這次導覽跟這家公司合作的穿著彩虹衣服的彩紅小姐不但負責任,還要了解開課的老師,真的十分辛苦啊!希望這個平台可以成功。

此外,也推廣一下我們的小書房,為了讓大家可以共享這樣的空間,所以我放了許多雅俗共賞的書,希望大家了解地球科學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還有昭和時代的與台灣人相關的書。

有小粉絲,那我就繼續碎念吧!— 在青田七六。



2017.11.3
今天去把青田七六小書房的書架塞滿了三分之二(不是這面牆),應該在幾天就可以塞滿了,原以為這邊塞滿了書之後,我家書房的書就可以全部露出書背給大家看,可是竟然還是有些書架塞兩排,書房真是一個哈利波特的密室啊!可以藏那麼多書!— 在青田七六。

2017.10.29
一旁的書櫃!大概只放了五分之一滿,還不好意思拍給大家看,搬書分門別類上架的工作很不容易!先放一些有"地圖"兩個字的書名,沒想到跟地質學的關係都沒很深,不過跨學科多元文化是我想呈現的(好像很不負責任,隨便搬書來放就是多元文化)

2017/11/09

【台北】北門橋還是忠孝橋引道呢?



這個似乎放在北門旁邊會比較有意義,而不是在西區門戶計畫中的公園,放一些假的台北城牆石

2017/10/20

【台中】科博館



終於花了一點時間看完了台中科博館,缺乏脈絡,只能用非常失望來形容

仔細看每一個展,都很細緻,但實在缺乏世界觀,以漢醫來說,好像夏商周自己就生出一套系統,那麼波斯的草藥醫學是從漢醫來的嗎?印度古文明的一些醫學,也比漢醫早嗎?

看完了這個,的確是"科學"沒錯,但是缺少了世界文化交流,也沒有提到後來漢醫科學的發展。

難得有一小間"台灣的南島語族",但看到大洋洲那一館,好像兩個展又是獨立的個體,既然是是科博館,應該加入大洋洲與台灣南島語族的關係,加入DNA,或是考古學,通篇用傳統人類學的角度去詮釋,這是我們從小到大分科的缺點吧!缺乏整體認識,跨學科的整合,不就是博物館的任務嗎?

既然是自然科學博物館,應該用自然科學的角度,那個從中國來的科學展,我其實沒甚麼意見,但是去中亞的時候,看到一樣的東西,不知道哪個時代比較前,講到畢昇的印刷術,為何不順便提到古騰堡的印刷術有何不同?

可能我運氣好,許多岩石、化石的小房間好像沒有開放,但是可能有人參觀化石館,所以我就順便進去看了菊石與鸚鵡螺的化石,在地質科學這方面,岩石展示櫃散落各處,中央有個地球儀的影片,還頗具噱頭。但展出的實體物品,好像比我們地質系展覽館還要少啊!東西都藏到哪裡了呢?

看到一車車來校外教學的客人,一團一團不知道為何而來的中學生,導覽老師非常用心的導覽,專心的同學卻沒有幾個,一班班被帶進去看影片,出來然後上車,完全就是觀光行程。

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樣的博物館?

既然是自然科學為主,也不是不能談到人文,但串聯的脈絡就要以"科學"為主,一個個展廳好像是外包的展覽,分學科分得很仔細,我想是應該打破這樣的窠臼!

PS. 想碎念的還是很多,我想就先打住,走出博物館外頭全部是餐廳,也跟自然科學全部沒有關係的料理,買了外帶全部是破壞地球環境的材質,後悔!

2017/08/25

【宜蘭】茶屋。以及慘不忍睹的風景區


蘭陽博物館旁經常被誤認為是廁所的茶屋,不過,為何不開放賣茶呢?



慘不忍睹的風景區,是因為免費嗎?

台灣傲人的多樣生態,每每到風景區一逛,就整個搖頭失望,我有時候想把"破壞景觀的人"、"音樂"、"髒看板"、"多餘的設施"移除,還真的非常漂亮,維持自然狀況還真的不容易啊!

為什麼我們肯花錢買門票進去日本庭園,其實,又小又貴,全部是人工造景,石碑看板多,但是學習回來,美的事物經過一段時間沒有維護,就變成醜陋的東西。

我們還學不會,如何愛惜我們的土地!

2017/06/15

碎念

大家有沒有覺得台北紅綠燈變多,無論開車、步行、坐公車通勤時間都變長了!

每次出國旅行,或到圓山飯店、台北賓館參觀,都覺得外交部應該全部砍掉重練!
生意人覺得呢?

為什麼臉書時代認識的朋友,照片有頭有臉有真實姓名,都記不住!部落格時代,沒照片用匿名,卻印象深刻?

2017/01/17

【台北】尾牙



天很冷的尾牙,難得跟天好冷先生(冉天豪)的合照,我們關係企業天作之合劇場其實是同一個辦公室,這樣多樣性異質性的小公司同處一個辦公室下,能夠激盪出怎樣的火花呢?

事實證明這樣的激盪很有用,每次想要點『焦糖瑪奇朵』咖啡,都會想到『寂寞瑪奇朵』,而且青田七六的外場服務人員,居然愛唱歌唱到組成了小樂團,野草居食屋也有神似周杰倫的弟弟等表演熱舞的能力了,只能說這樣多元文化的交織,對於員工是有正面的影響。

但,除了目前有兩個學妹不得不接手多到爆的導覽場次,到底有誰有興趣想要來帶文化導覽呢?

值得高興的是真的有天作之合劇場的人來參加我們的街區導覽活動

2016/11/16

悼一個行業的消失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11/23/videoport/

大約在十幾年前去上海出差,假日主要的工作就是去盜版的 DVD 賣店,大量的進貨,然後偷偷摸摸的帶回台灣慢慢看。

經常去的那家賣店在菜市場的二樓一個隱密的房間內,每次詢問老闆是否有溫德斯,或是費里尼等名導老片,他總是能夠說出更多的資訊,甚至分析一下大國民與八又二分之一的橋段,甚至是剛上映的商業片,哪個演員、導演的其他相關的電影,都可以如數家珍的說出來。

我一直覺得那個老闆簡直可以做影評的工作。但,他寧願賣盜版影片收入還更好。

我相信這個行業消失了,但這些人才應該還是有工作可以做,只是到底轉型成甚麼行業呢?

2016/09/08

【台北】艋舺、大稻埕的幽暗面



書到用時方恨少,書要找時找不到,書要買時錢不夠,書櫃永遠不夠多。

下星期開始,我找了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可以整理書,也可以把我多餘的書搬過去,更可以有些時間讀書,時間確認了再公布。

2016/04/29

【台北】散步雜感



街頭散步,經常會遇到莞爾一笑的貼紙,也經常遇到樹生長在圍牆上,抬頭看樹梢開花的時候很漂亮,落葉飄落也是美,根部成為一種風景。

但,這樣的生長畢竟不穩固,為何城市中的人們,會放任這樣的開始?大樹美的不好收拾慘局

2016/04/05

碎念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埃及館


最近看到一些論調,說台灣的歷史太短,沒有甚麼好挖掘的,應該學習美國的方式來發展文化。

有關這點,我有點想巴那個人一巴掌!

的確,台灣漢人的歷史很短,但台灣有人住的時間很長很長,或許沒有留下甚麼文字紀錄,但是透過考古,透過動植物、古氣候研究,這些都是台灣的特色。更何況,從荷蘭人、西班牙人來那一段,更不用說對日本人統治的那五十年,甚至是國民黨白色恐怖怎麼來的,目前都還不清不楚的狀態下,我們真的有基礎可以學習美國嗎?

我們可以學習美國在十九世紀末快速的崛起,如何利用戰爭擴大影響力嗎?爵士樂、藍調、普普藝術、布雜建築,的確在美國發光發熱,但考慮其原由,都是先了解別的地方的文化,然後發揚光大的。

日本的明治維新,清國末年洋務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台灣蔣渭水文化運動等等,無論成功或是失敗,一再的說明這樣的過程,失根的社會,不可能建立可長可久的文化。

2016/01/27

【台北】維持古蹟,錢從哪裡來?可否嘗試公辦線上募款



最近柯市長去日本考察丟出來的幾句話,讓保護古蹟的文化工作者非常不開心,這部分來攏去脈很多人有寫,我就不重複,比較詳盡的可以看這一篇。

苗博雅/台北城市美學,關鍵在執政團隊的腦袋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aipei-urban

我這篇主要討論的並不是保存的問題,而是文化工作者長年來透過搶救的方式讓公部門指定為古蹟後,後續經營的解決方案。

最早之前,所有古蹟修復與維持,大部分都是公部門編列預算,高額的人事與維修的費用,壓的公部門喘不過氣來,這幾年透過與屋主捐出給公部門,然後公部門與學校單位、公益單位、企業贊助的合作,漸漸地很多古蹟的經營也畫上了休止符。

(應該多舉例子)

台北市上一任的文化局長推動的老房子文化運動,執行的結果,變成了建商的另類後花園,古蹟開不開放的議題也被大家詬病。

台灣的古蹟管理單位或屋主百百種,若在台北市,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利益,整體歸咎來說,都是"錢"的問題,公部門若可以利用法令保留,屋主通常不開心,因為無法轉變為獲利的來源,甚至是要損益兩平都很難,很多人寄望在星巴克、誠品的美夢也快破滅。

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

歐洲國家慣用信託的模式,在台灣好像一實施就遇到經營單位是否太商業化,死要賺錢的攻擊,商業化變沒有錯,中間的平衡點拿捏而已。所有大企業都有設立基金會或公益單位,為何不能強制命令接收這樣的古蹟經營呢?這也是為何日本銀行在京都、東京都有美術館的設立,某部分因此提升了企業形象,還能大賺藝術經紀的錢。

柯市長在選舉時,大大的利用網路媒體,也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贏得選民的心,上任後甚至用 i-Vote 來讓民眾表達公單位的施政滿意度,何不利用線上募款機制,公開透明的讓民眾認養古蹟,由公部門公開所有財務,海選經營單位,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讓民眾了解一棟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我們也正在創造故事。

2016/01/21

【台北】文湖線壅塞的另解



我曾經在內科園區上班,嘗過文湖線人擠人排隊等了好幾班捷運才上車,開車上下班塞在馬路上動彈不得的窘況。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開更多的馬路,行駛更多巴士,或者增加捷運輸運的能量,CP值最高的就是把車廂的座位給拆了,可以塞入更多的人,或者縮短班次的間距,甚至,把車開快一點啊!這部分我並不反對,日本的捷運車廂也有這樣的設計。

但,真的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嗎?

當時我公司實施彈性上下班,所以只能靠提早上班或晚點下班解決這樣的問題。晚點下班的內科,其實除了加班,周邊並無任何可讓人想要待下的理由,每一個人工作壓力大到只要下班,就想逃離那個地方。所以即使很多公司體貼的提供演講、音樂會、按摩、健身房等服務,使用的人還是寥寥可數,因為,這些活動還是在生冷的辦公室內,人們沒有轉換場域的心情轉變。

有關場域的機能使用不彰,讓大家轉換工作機能的最好辦法,就是公園綠地,想辦法串聯每一個地方,讓大家自然而然的一出辦公室,就可以放鬆下來,內湖依山傍水,原本已經是綠化地,但截彎取直的基隆河,正是我們改變水文後形成一個更快速流動的商業活動,原本河水流到此地已經要緩和下來轉彎,但人類硬生生改變了這個自然現象,今天,我們更要加速機能的流動,本身就是違反自然現象。

我的建議,就讓它慢下來,鼓勵大企業利用空地植樹綠化,人行道空間的擴充,其實內科並不大,用步行的離開這個地方也很快,在步行中增加一點機能,加蓋遮雨棚的商店街,讓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中順便購買日常生活用品,這些規劃都需要靠公部門整體配套,而不光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好了。

此外,若有公司找我去談談如何中年轉業的題目,也是一種另類的解決方案,不過應該沒有公司願意讓自己的員工離職轉業來紓解交通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