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紀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5/07

【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去柏林的時候就住在這教堂的旁邊,每日一大早坐地鐵經過的時候總是好奇想進去看,但都還沒有開放,晚上回來的時候已經累翻,也沒機會進去看。

From 德國‧柏林

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建造,紀念皇帝威廉一世,1895年9月1日完工,帶有哥德元素的新羅馬式風格,裡面有馬賽克、浮雕和雕塑,也是當時柏林最高的建築,有113公尺高。在二次大戰中受損嚴重,本來戰後要全部拆掉重建,但是因當地居民反對,所以保留教堂鐘樓殘骸,在周圍建造了新鐘樓、禮拜堂等,舊建築和新建築有極大的壓迫感。

維基百科: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我一直再想凡事要求完美的德國人怎麼可能還留著殘破的教堂不整修,原來是要警惕戰爭這層的意義,在外頭看一些浮雕,頗有西班牙聖家堂的風格。溫德斯的電影《慾望之翼》在這個鐘樓拍攝過天使跳下來自殺的場景。

2008/11/27

【布拉格】馬爾他騎士團的廣場與教堂@小區

這個廣場叫做馬爾提斯廣場,一旁的雙塔教堂叫做鎖鍊教堂,跟馬爾他騎士團有很大的關係。



鎖鏈教堂創立於12世紀,國王送給馬爾他騎士團,會叫做鎖鍊教堂,是中世紀時用來關閉修道院鐵門的鏈子,會建成這樣雙塔,我想是跟防守相關,雙塔的內部就是修道院生活的中心。並沒有時間進去教堂逛逛,可是看到不少老外團體對這裡很有興趣,在外面指指點點,從古老的羅馬式建築型態一直到哥德式,教堂有翻修加入巴洛克元素,不過因為沒有進去,實在觀察不到,據說祭壇上有1571年史克列塔(Karel Skreta)的壁畫,是聖母瑪麗亞與施洗者約翰去幫助馬爾他騎士團在海上打敗土耳其人的故事。

至於馬爾提斯廣場上的雕像群,又有施洗者約翰,建於1715年紀念黑死病結束。

在廣場的周圍,混搭著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洛可可型態的建築風格,當然也有比較簡單的新文藝復興建築特色,不過我不太會看,廣場周圍有看到日本、荷蘭的大使館,常舉行音樂會,希望下次能有時間進入參觀。

2008/11/26

【布拉格】小區廣場的黑死病柱@小區

在捷克看到的廣場上的圓柱,目前為止都是紀念黑死病後的紀念標誌,在羅馬看到圓柱都是紀念戰爭勝利的,有很大的差異。


小區廣場停滿了車,電車上上下下,感受不到是生活的中心

這裡的房舍有點擁擠,從中世紀以來一直到文藝復興、巴洛克的式樣都有,沒有整體的風格就是這裡的風格,教堂的尖塔很多,有時分不清楚入口在哪裡,小區廣場周邊的建築有很大的迴廊,或者是花園豪宅的圍牆隔開,或者就是商店,有時一個轉角會有電車衝過來,走在這裡真的要特別的小心。

黑死病圓柱採用三位一體的模式,所謂三位一體指的是聖父、聖子、聖靈,這個柱子上的符號好像在美元紙鈔也有類似的符號,三角形中間有個眼睛,電影國家寶藏第二集古籍秘辛也有出現這個符號。

維基百科:三位一體

2008/05/09

【波士頓】龐克波紀念碑

雖然波士頓是三年前去的,可是在那邊的印象非常深刻,依照當地觀光路線規畫的自由蹤跡,這裡剛好是最後一站。


2005.3.17 紀念1775年革命領袖約瑟夫將軍的紀念碑

獨立戰爭期間,英國還不願意放棄波士頓,英國與美國獨立義勇兵作戰,當時的領袖是約瑟夫(Joseph Warren)將軍,在紀念碑前還有這名將軍手持長劍的肖像。1775年因為英軍不肯撤退,所以革命軍等到華盛頓派來的部隊抵達,然後把英軍趕到海上,這條步道從古北教堂那邊就是英軍撤離的路線。

這個紀念碑是 1823年開始籌建,一直到 1843年才完成,高67公尺,裡面沒有電梯,總共有294階,在華盛頓華府前的紀念碑(1885)還沒有完成前,是全美最高的紀念碑。


2005.3.17 路邊的樹上都有放鳥食

走著這條自由蹤跡的步道,雖然沿路的地上都有清楚的標示,可是最後經過一條臨時的鐵橋,汽車廢氣很多,而整個波士頓因為公路的地下化工程的施工,空氣也不怎麼好,這條步道全長4.8公里,從上午的波士頓公園出發,先走黑人權利步道,然後中午在走自由蹤跡,到最後一站已經下午4點鐘,真的是蠻充實的一天。

在這紀念碑周圍看到不少小朋友在玩球,觀光客不多,應該是當地的居民在玩樂。

2008/04/19

【台北】蘆洲李宅與李友邦

花了一百元的門票進去這座大古宅,工作人員就放一部紀錄片給我看,原以為是縣政府拍的,看完了才發現是中國國民黨拍的。不過這裡是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在經營,屬於私人經營私有古蹟的模式。


1857年就開始興建的蘆洲李宅,四周是高樓公寓與學校

李友邦,1906-1952年,日治時期有參加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這個大宅也曾舉辦過協會的聚會,後因抗日逃到杭州,參加黃埔軍校,因為只會台語、日語,當時反而引起孫文先生的注意,後來在福建、廣東加入台灣義勇隊等組織。

李友邦當年在中國大陸,被蔣介石清黨運動而入獄,後來二二八事件又被抓到南京,幸虧老婆嚴秀峰到南京去拜託蔣經國先生後來才被釋放,回台之後擔任臺灣省黨部副主委兼改造委員會委員。但嚴秀峰在白色恐怖下入獄,好像與謝雪紅(台灣共產黨)有關,入獄15年,在獄中的1952年李友邦因匪諜案被處決。

蘆洲李家近代最有名的當然是李友邦與老婆嚴秀峰,古蹟內眾多的印章,說明了對古蹟保存不遺餘力的嚴秀峰,救人醫病的李雲章,還有作育英才的李樹華,李家的人是各方面都有名人。從剛進門的門牌,到了裡面的石碑,到處都有政治人物的簽名與照片,倒是在古蹟古厝中非常難得的現象。

這個古厝的結構十分良好,倒覺得跟大溪的李騰芳古厝,還有圓山附近的林安泰古厝有點神似。

【台北】林安泰古厝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_25.html

【大溪】李騰芳古厝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html

2007/11/11

【宜蘭】開蘭吳沙紀念館與石板橋

星期六午後到了吳沙紀念館,前面有塊大空地,上面寫著吳宅舊址,有條大狗被綁在這裡,看旁邊有個吳沙紀念館的指標。


2007.11.3 吳沙紀念館前

這座古厝應該是吳沙的後代所居住,看起來兩側廂房還有人居住,我大膽的走進去,有些吳沙來此開拓的說明看板,中間的神桌牌位應該每天有人打理敬拜。

吳沙是福建漳浦人,1731年生,1773年渡海來台,從基隆到貢寮,最後想到蘭陽平原開墾,1796年得到淡水富豪的支助,打入葛瑪蘭人開墾的頭城一帶,遭受全力抵抗,改採合作的方式與葛瑪蘭人一起開墾,隔年因為流行天花,吳沙施藥救助,於是整個蘭陽平原就順利的開墾。


2007.11.3 在四城車站旁的石板橋

武暖這邊有條河川,當時這條河還可以走小船,就在四城火車站旁,這邊還保留當時往來宜蘭南北的重要道路石板橋,石板橋不大,但可以感受到當年南來北往的貿易熱潮。在這裡也可以看到太魯閣號的身影,今昔比照之下各讓宜蘭的魅力突顯出來。

2007/10/16

【倫敦】特拉法加(Trafalgar)廣場

這個廣場(Square)真的是廣場,不再是小公園了,沒預期要在這裡待很久,才到一個城市的第一天,我通常是會到河邊看日落,不然就是往高處了解一下整個地理環境。


2007.9.15

不知道是時差造成的疲倦,明明泰晤士河就在旁邊,就是不想走過去,在國家美術館的特拉法加廣場上人潮很多,除了小朋友在玩鴿子之外,很多公共藝術品在廣場四周目不暇給,河邊的倫敦眼大摩天輪,還有吵雜的為了和平的演唱會聲音,正對面是安靜地抗議帝國主義連署的攤位,兩方的對比還蠻明顯的,可是廣場前80%是觀光客,我想沒人在關心這些事情。


2007.9.15

這座廣場大部分是納許(John Nash)設計,建於1830年代,是倫敦主要的集會廣場,廣場中的石柱是紀念一個海軍將領 Nelson,他在 1805年對拿破崙的特拉法加(Trafalgar)戰役中殉國,如今這個廣場除了紀念這個將軍之外,我想這隻大獅子應該是最多人爬在上方照相的主角。

寫了那麼久的倫敦,我還在寫第一天的見聞,想想在國家美術館的名畫那麼多,可能寫個三個月都寫不完,所以先跳開先寫其它的事情。

2007/02/28

【台北】二二八紀念碑與新公園


二二八紀念碑

1995年在二二八和平公園內有座高聳的紀念碑,用立體石塊像積木般的公共藝術品,外表看起來簡單的造型,代表的意義可是不凡。

紀念碑的中央有個水池瀑布,上面有手掌痕,立方體、鐵架、珠子、琮、北回歸線球體碑等等,皆有很深的寓意,詳細介紹可以看二二八紀念館的網站,網址如下:

http://228.culture.gov.tw/web/228/228-c1.htm


新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前身)未建之前的老照片

起建於1899年的台北公園是第一座都是計畫設置的都會公園,1907年建好,但落成的時間比圓山公園(1897)晚,所以稱為新公園。此地原來只有座天后宮,後來日治時期建成公園後,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就是目前台灣博物館的前身,公園規劃區內有一些官署宿舍,就是上面照片的木屋。

每次到二二八公園看到這個藝術品,背後的新光摩天大樓陪襯下,有一股莊重的氣氛,公園內的公共藝術品很多,還有很多歷史古蹟,是個假日散步的好去處。

2007/01/04

【台北】藝術與宗教展@國父紀念館


2007.1.1 國父紀念館

今年的第一天就跑去看展覽,大有砥礪自己要多利用假日跑完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今年我想就把北部地區的博物館、書店、老街走過一趟應該就很厲害了。

知道這個展覽很久了,或許是我對藝術作品期待太高,也太重口味,往往要看到頭昏腦脹,才覺得夠本而歸,花了150元的門票,加上150元的導覽手冊,進去逛了一圈,其實我有點失望。或許是我去年才去義大利幾個博物館看過,才有這樣的感覺。

話雖如此,還是要對這個展覽的主辦單位的規劃給予肯定,從藝術切入來看宗教是比較容易讓人了解。能夠借到這些博物館的畫作,而且能夠貫穿耶穌從小出生到長大被盯上十字架,而後復活升天的所有藝術創作,實在是不簡單,導覽手冊說明的深入淺出,也是讓人了解藝術創作的重要參考資料。

展覽官方網站:
http://www.museumstudies.fju.edu.tw/artandreligion

到國父紀念館去放風箏,看完展覽後觀賞降旗儀式,度過今年的第一天。

2006/08/23

【金門】八二三紀念碑



 有人說台灣在八二三砲戰後,就已經獨立了!

 1958年(民國47年)8月23日下午6時30分,共軍對金門展開砲擊,持續44天的砲戰中,金門群島的落彈量是474910發,平均每平方公尺有4發砲彈,創下全世界落彈量密度最高的紀錄。這場戰役除了顯示金門的地底防禦工事良好之外,也造就了金門菜刀的美名,每每看到師傅拿著碎裂的炮彈殼進去鑄燒,出來是一把把的菜刀,我會有那麼點對戰爭歷史的悸動,或許沒有親身經歷過,這份感動少了很多。

 這座八二三砲戰紀念碑位於鵲山圓環的中央,是我每次從駐地陽翟到山外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要到鵲山出操的苦難路標。當時每個圓環還都有衛兵站崗指揮交通,優美的交通指揮手勢是來往的軍民營車輛的紅綠燈,如今這些圓環的衛哨全部都撤除,軍車少了,白手套及哨聲也沒了,少了熱鬧的感覺。

 我很喜歡鵲山這個優美的地名,圓環紀念碑有著肅穆景象,但在紀念碑後駐軍將環境整理的很好,可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所以長官會特別注意。現在駐軍離開,這圓環顯得單調了許多。

2006/06/13

【羅馬】人民廣場


2006/2/18 16:00

從西班牙階梯下來,或是從奧古斯都陵墓往北邊的人民廣場走,這一路上是行人步道區,不知道是因為假日才不讓車子走?還是所有時間都這樣?

這一路上都是觀光客,走三步就一間小教堂,走五步就有比較大的教堂,一走進去就開始欣賞祭壇上的名畫,有時祭壇的燈光是沒有亮的,必須有人投下香油錢才會亮著一分鐘。這樣三天下來,有點麻痺了,而且早上才去梵諦岡博物館,吸收了太多資訊,下午連拍照都懶的拍,只想在街上看人,這條街滿足了我的欲望,年輕男女應該有一半以上是觀光客,逛著名品服飾店,帶著耳機聽音樂搖滾著身體,讓我不由得隨之起舞,這股節奏到了人民廣場,我心達到了沸點。

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人民廣場與人民城門,典型的雙胞胎城市建築,奧古斯都皇帝從埃及帶回的方尖碑兩側又有對稱的兩座教堂,一座是聖山聖母教堂,另一座是奇蹟聖母教堂,均建於西元17世紀下半,其實注意看可以發現兩座教堂的穹頂不太相同,一個是圓頂一個是橢圓,視覺來看是對稱的。人民廣場這個地方曾經是公開行刑血淋淋的場所,也曾經是賽馬的起跑點。

廣場的意義在哪裡?號稱人民廣場給人民集會自由的場所,雖然大部分的時間是有正面價值,但確也是悲劇發生的地點。



看到不少朋友拍回的照片都有這個街頭藝人,羅馬在墨索里尼年代創立了電影城,或許是社會主義的宣傳手法之一,在二次戰後的黑暗面的電影,也是羅馬寫實主義的獨特氣氛。


人民聖母堂內祭壇內的壁畫有兩幅是卡拉瓦喬的作品

2006/05/16

【江南】清明時節雨紛紛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父親站在這一大面刻著南京大屠殺罹難者名字的紀念牆前,「馬忠華」三個字對他來講是既陌生又熟悉。望著父親背影,我不知此刻他的思緒究竟在想些什麼。

父親生在民國26年農曆5月,換算成國曆是7月2日,正好是抗戰烽火席捲的前五天,就算到了南京大屠殺的冷颯12月,他仍只是個襁褓中的嬰孩。父親對祖父的記憶,就像是鋼筆字沾水暈開的模糊不全,多半是被長輩告知的殘破片段。祖父死於日本人刺刀下之後,祖母不久也抑鬱而終,因為在傳統大家族中,孤兒寡母最是被人欺侮,父親回憶說:從小他就被叔伯嬸姨等長輩指著罵「剋父親」,吃了許多明虧和暗辱。

一進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區內,父親就著急的尋找這面牆,因為從親人那裡輾轉得知,祖父的名字也在上面,而家中祖墳也因大時代的顛沛流離,早已不知流落何方。日軍當年屠殺了30萬的南京市民,這是官方數據,還有許多無名的黑數,人數太多,無法逐一備載,我不知道列名這面牆上的標準為何,但對祖父的思念,父親似乎一股腦全都存託在這面牆上。我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從密密麻麻的字海中找到祖父的名字,彷彿有種無形的指引。嘴巴上不說,但我從父親泛紅的眼眶中,看得出他的激動,裡面的史料陳列,父親並沒有停留太久,他說:「看了難過。」對他來說,又再一次勾起他不好的記憶。

我只記得,唸書的時候只要讀到南京大屠殺這一段,總是會熱血沸騰,國仇感受不多,但家恨卻難忘。不知道算不算也是另一種巧合,這一天,剛好是清明節,從垂髫小兒到斑髮老人,父親終於在離鄉58年之後,帶著我某種形式上的弔唁祖父,而就只剩下這麼一個名字。南京這一天沒有雨紛紛,但歷史與家族的回憶卻教人欲斷魂。

2006/04/13

【上海】魯迅公園


2006/4/12 魯迅公園大雨

來上海幾天,都在辦公室趕作業,悶了四天,一早想說偷閒跑出去晃晃,沒想到淋了一身濕透回來。

坐上輕軌三號線,往北坐到虹口足球場,沒想到才兩年多沒來,地鐵票價漲了50%以上,人民幣五元對當地人來說應該很貴吧!不過地鐵的服務不錯,每個出入口有直勤的人員,都有穿制服,問什麼問題都能很快的回答,也很親切,或許我坐的時候非上班時間,所以人潮不多,車廂跟車站都很乾淨,但是當然比不上台北捷運了!

到了魯迅公園附近,雨開始大了起來,我想我的超級防水雪絨衣還有防水防滑靴子應該可以抵擋的住,沒想到走著走著竟然失靈了,我趕緊躲到公園的走廊,這裡有一些老人在玩象棋,還有一個老人拿著上海地圖在看,不像當地人,可能也是像我來觀光的吧!

印象中四年前來此的時候只要外地人進來公園還要入門票,很多老人在此運動,唱戲劇下棋,充滿了和樂的氣氛,我也是衝著當時的氣氛而來,沒想到還看到一個老人在偷釣魚。

這一區的老人算是很富裕的一群吧!魯迅公園的確是上海難得的綠地,雖然不大,但比較看得到一個城市休閒的方式與循環的機能,跟台北不同的是,這裡的小孩真的很少,都跑去哪裡了呢?

2006/04/09

【羅馬】蒙特奇托里歐大廈


2006/2/17 13:30

這棟大廈目前是市政府辦公的地方,其實整個廣場是不規則狀,但這大樓因為弧形的樓面,所以顯得壯觀,這又是貝尼尼設計的作品。

目前在整修,所以整個大樓都包了起來,可能是市政府比較有錢,所以並沒有難看的廣告,前面還有放了一幅很有馬諦斯味道畢卡索的藝術作品,很多人在那幅畫前面駐足聊天,看起來不像是觀光客,可能是前來洽公的民眾。這個廣場部份圍起來當作停車場,或者是方便施工的車輛停駐。



前面的這個方尖碑是西元前10年奧古斯都皇帝在此地附近設立的大型日晷,上面的指針是遠從埃及帶回的花崗岩,可惜50年後,這個日晷就不準了,猜測是地層下陷的緣故,九世紀的時候方尖碑仍在這個廣場上,但是約在1503-1513年間,是在房屋下發現這個碑,一直到1792年教皇庇護六世才重新豎立在這個地方。

方尖碑的歷史起源或許來自埃及,上面的埃及象形文字據說是開啟亞當墮落前的智慧之鑰。

2006/04/06

【羅馬】奧里略圓柱前的抗議活動


2006/2/17 13:15 Colonna 廣場

來到這個廣場看到了一些黃色的汽球,本以為是什麼園遊會,仔細一看原來是來市議會前抗議的人,大約有三十人,跟大氣球的數目相當,而一旁人高馬大的警察輕鬆的聊天,大約二十人,採訪的記者只有兩組。

我在這廣場走來走去,或許是這批人嚇走了觀光客,在這廣場的人不多,我仔細看著這個跟圖拉真圓柱很類似的作品,其實感受不到當時他的功勳,或許回憶一下之前在博物館看到的奧里略皇帝像,會有些感覺。


2006/2/17 13:15 奧理略圓柱

這是西元180年紀念他戰勝多瑙河的日耳曼蠻族所設立的,跟圖拉真圓柱差了約70年,但是表現的手法不同,並不強調羅馬士兵的英勇特質,而是強調被征服者的尊重,或許這是哲學家皇帝的思考使然,在電影神鬼戰士中的第一幕就是表現這場戰役,戰爭的殘酷讓這東征北討的皇帝覺悟了嗎?

圓柱上的皇帝像在1588年換上了聖保羅的像,柱高30公尺,直徑3.7公尺,內有螺旋梯可以爬上去。

2006/04/02

【羅馬】濟慈雪萊紀念館


2006/2/17 12:15

爬上西班牙階梯,前面有個粉紅色的房子很顯眼,濟慈1820年曾在此養病。

濟慈出生於1795年的倫敦,是傑出英詩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員。1818年夏天在旅行途中得知他的兄弟得了肺結核,濟慈趕回家照顧,但年底時他兄弟湯姆死了,濟慈搬到一個朋友在漢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在那裡,濟慈遇見並單戀上了年輕女鄰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疾病與經濟一直困擾著濟慈,但他卻寫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聖艾格尼絲之夜》、《夜鶯頌》、《致秋天》等。

詩人是不是早逝才會有名?讓我想到了中外一些知名的詩人的例子,搞不好活的久了,年輕時候的創作就不會被人所了解呢?濟慈簡介

醫生建議羅馬乾燥溫暖的氣候,會對他的病情有幫助,1820年3月,濟慈第一次咳血,迅速惡化的肺結核,1821年2月23日去逝,享年25歲。1906年此屋被安格羅美國協會買下來,改裝成博物館,除了展出濟慈的手稿、繪畫、書籍之外,還有展出雪萊和拜倫的私人物品。

我看著一個油漆工在公寓內辛勤的工作,他的作業模式還是很古老,不像我們會用一些快速的工具來刷油漆,望著出神的我竟然被他發現了,我不好意思的閃躲我的目光。

2006/03/23

【羅馬】康比托利歐廣場@探索之旅


2006/2/16

逛完博物館出來,天色已經暗了,雨後的廣場配上燈光,左右對稱的建築,有種說不出的崇敬。

在個廣場據說在羅馬城市的創立者羅慕斯的時期就有了,曾經是個庇護所,保護人民的聖堂,我看著復原的模擬圖片,然後又複習了幾次"羅馬帝國淪亡錄"這部老片,附近有座神廟,還有十座拱門,但如今完全看不到,其實很難想像這個廣場有這輝煌的歷史。

1536年,米開朗基羅為教宗保祿三世設計這個廣場,配合建築外觀,不過一直到十七世紀才完工,左右兩棟對稱的建築是新宮和保守者大廈,也就是卡比托山博物館。這個廣場橢圓形的幾何造型中央,放置著奧理略皇帝的雕像複製品,來看看衛星圖就知道雖不是很大的廣場,可是也讓人駐足良久。


剪自Google Earth

此時,又下起雨來了,我把萬用防水羽絨衣外套的帽子戴上,準備回旅館休息,僅僅一個下午的廢墟閒逛,讓我累的眼皮下垂。

2006/03/12

【羅馬】君士坦丁拱門@探索之旅


2006/2/16 14:30 君士坦丁拱門

逛完圓形競技場之後,往古羅馬廣場廢墟回走,最先看到的就是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312-315年慶祝皇帝在位十週年紀念。

羅馬的建築特色當然是從古希臘而來,但是為了能夠大量快速的蓋好這些龐大的建築,羅馬人發明了利用混擬土充填的技術,所以並不需要大量大石塊精準的切割技術,或許在君士坦丁在位的時候也不那麼有錢,所以這座拱門是從好多先前皇帝建築的浮雕拆卸下來,然後再裝上去的,反而君士坦丁那個時期的作品的人物呆版,素質沒有先前的作品生動。這個凱旋門高21公尺,寬26公尺,深7.4公尺。

君士坦丁是第一個改信奉基督教的皇帝,變成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後,他與東羅馬帝國皇帝李錫尼共同發布“敕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324年統一羅馬帝國,330年君士坦丁遷都到東部古城拜占廷,並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而君士坦丁創立的拜占庭帝國則延續到1453年巴列奧略被殺害才結束。

這裡廢墟真的不少不同顏色的貓,長得肥大,可見吃的不錯。

2006/03/08

【羅馬】圖拉真圓柱@探索之旅


2006/2/16 12:30 圖拉真圓柱

圖拉真圓柱建於西元107-113年間,是羅馬帝國最壯觀的廣場,可是現在實在看不出來,只是圍起來的廢墟,這個圓柱目前也在整修。

圖拉真(98-117,在位期間19年)打敗了達契亞人,獲得充足的財源,所以建了這個圓柱還有廣場,由於這裡本來是個山丘,所以可以想像當年要開出長330公尺寬180公尺的大廣場是多麼的困難,這個廢墟有兩座圖書館,裡面收藏著希臘的著作以及拉丁文作品,今日可以看到插入抽屜的凹口。廣場旁有石磚建築的有很多商業區及街道,據說到了四世紀,還是一個很繁榮的地方。

而這個圓柱有螺旋狀由下而上的連環圖大理石雕像,高40公尺,表面是210公尺長有155幅,描述戰役的狀況還有圖拉真赦免逃漏稅的德政等,也可以看到羅馬當時一些建築物的背景,而這個年輕皇帝的骨灰就埋在圓柱底下。

可能是因為下雨,或者什麼原因沒有開放,不過我看到很多貓安穩的躲在這個待挖掘考古的廢墟,冒大雨拍了下面這張的復原說明圖。若由衛星空照圖觀察廢墟,就在大蛋糕的東方而已。

2006/03/05

【羅馬】維多里奧‧艾曼紐紀念堂@探索之旅


2006/2/16 羅馬守護女神明內瓦(Minerva)

還沒有走到威尼斯廣場前,就看到這巨大的建築,建於1885年為紀念統一義大利的首任國王,1925年啟用,在二次大戰期間,很多閱軍的照片背景都是這裡。

剛放了行李就衝了出來,開始後悔沒有帶廣角鏡出來,怎麼拍都無法把整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拍下來,常被戲稱為結婚蛋糕或是打字機的壯麗建築上面有一大堆神祇的雕像,兩側高聳屋頂讓我印象深刻,裡面有免費的博物館,紀錄的年代並不久遠,很多一次至二次大戰期間的戰爭文物,還有名人的照片及雕像陳列。爬上這座紀念堂,可以眺望羅馬市區,後面還可以看到古羅馬市場的遺跡。

這個在正中央的羅馬女神明內瓦(Minerva)對應到希臘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她是天神宙斯跟老婆希拉賭氣,從自己身上蹦出來的女兒,沒有母親,象徵智慧與正義的戰爭女神,她頭上的鋼盔是從頭上長出來的,最厲害的武器是雷霆,也是處女神之首。

在這邊逛的時候下起了大雨,路上都是兜售雨傘的人,我把防雨的外套扣緊,躲到紀念堂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