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30

【上海】霞飛路與淮海中路

很巧地前幾天收到兩張不同人寄來同一個地方的明信片,是1930年代的霞飛路與2000年現代的淮海中路,這兩條路指得是同一條路。


1930年代的霞飛路


2000年代的淮海中路

幾年前曾經在上海的柳林大廈工作過幾周,就是明信片中最右邊那棟大樓,每到上下班時間光等電梯就要等個十分鐘,所以我們經常跑到貨梯去等,奇妙的是載貨電梯內居然有電梯小姐,電梯內有個木頭凳子是給電梯小姐坐的,她負責幫我們按按鈕,除了這工作外,有時也會講笑話給大家解悶,只是那電梯小姐年齡約莫60歲。

每次下班已經很晚,我喜歡在淮海中路散步,這時街上的人少了,但是繁華的燈光,會讓我想像1930年代上海繁榮的景象,外國人搭著黑色大頭汽車,路上電車來回行駛,人力車來來往往。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都是充滿人與人的故事。當我走到附近的新天地,即使再晚,人潮依然很多,想要去看場電影,門口卻賣著不到票價十分之一的盜版光碟,一切總是令人感覺迷惑。

上海,正值法國梧桐葉落時節,妳說妳將會是一個人過。

妳結束了難以回想十年,難過流淚是必然的過程,祝福妳邁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妳說上海有另一段新希望,於是勇敢的前往工作;妳說妳將離開這塊傷心地,回台灣追求一段穩定的愛情,但天不從人願,就在度蜜月回來後要面對癌症的事實;妳說妳在上海有了小男人;妳說妳不喜歡上海的人際交往,卻還在此地遊戲人間;妳說妳父親是上海人,到了這好像才了解死去的親人;妳說......這上海有說不完的故事。

2007/11/29

【倫敦】《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到達倫敦的第三天,安排的行程最少,可是也是最累的一天,晚上很高興去歌劇院拿了票,看音樂劇《悲慘世界》。


2007.9.17

為了看這齣音樂劇,我把 DVD 複製到電腦,想要抽空複習一下劇情,沒想到在飛機上昏睡,到此兩天也沒時間看,躺下去就呼呼大睡。只好硬著頭皮去看歌劇,前面的劇情還好,可是到了尚萬強年老的時候,革命軍打來打去,我就完全聽不懂,也不知道大家跑來跑去砲聲隆隆在做甚麼?一下變成革命軍的堡壘,一下又變成酒店的場景,這舞台道具的創意倒是蠻吸引我的。

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講述主角尚萬強因為肚子餓偷麵包坐牢20年,假釋出獄後對人性仍然抱持強烈的懷疑,偷了神父的銀器後逃走,但這個神父不但不記仇,凡而還幫他圓謊免於入獄,尚萬強深受感動後改變對人性本惡的想法,利用獄友教導的專長發了大財,同時也救濟貧困弱勢族群。

後來尚萬強當上了市長,但是來上任的警察局長卻是當年尚萬強在獄中的典獄長,由於典獄長一生抓強盜小偷,無法接受這個市長,兩人恩怨就此展開。而這時有個貴族之後的年輕人加入了革命,警察局長當臥底進入革命軍被發現後,尚萬強還不計前嫌的放了他......。

總之,這齣戲不但描述了法國革命前後社會的扭曲、階級的不信任、親情的矛盾以及政府民間的對立等等,我最先是看了 1998年出版的音樂劇 DVD 版本,劇中的音樂震撼了我,後來看了 1958 年的電影版本,共四個小時的電影巨細靡遺的把該部小說演了出來,最近看了2000年大鼻子(Gérard Depardieu)演的版本,每部各有特色,我最喜歡的是 1958年的版本。

看完這部音樂劇,我回到旅店居然睡不著,一直哼著這些音樂,後來把電腦中的歌劇版本又看了一次。據說好萊塢將會推出電影版,而剛剛搜尋了 youtube 發現居然也有卡通版的悲慘世界。

2007/11/28

【倫敦】西敏寺

今天的行程只安排大英博物館及西敏寺,到達西敏寺已經下午三點,內部只開放到四點鐘,我幾乎是用衝的來這裡參觀。


2007.9.17 西敏寺上的小鬼

從外看西敏寺只能說非常繁複,繞了一圈,有歌德式的飛扶壁、尖塔、還有超長的中殿,也有華麗的巴洛克式,當然也有幾乎看不出來是文藝復興式的羅馬半圓式的拱門。從側面看跟從正面看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在外面看有很多修補的痕跡。一進去就都是金碧輝煌,到處都是皇室的陵墓,同時這裡也是英皇加冕的地方。

要真正看得懂西敏寺應該要非常熟知英國皇室的歷史,還有宗教的歷史。最早是10世紀時聖本篤會修士來此興建,後來一直不斷地增建變成今日的模樣。這些皇室的陵墓出入口都很小,大家都要擠進去看,我是看不出甚麼感覺,伊麗莎白一世與蘇格蘭的血腥瑪麗一世也葬在此地。此外在西敏寺的一角還有詩人之隅,可以找到莎士比亞、狄更斯等人的紀念碑。

在此逛了一個小時,最後很多區域都開始關門,感覺有點陰森,有不少中學生穿著制服,頭髮梳的很整齊,坐在各個角落畫畫,我偷看了幾個人畫的素描,畫的還真不錯。西敏寺的時間,就好像靜止在自己的歷史空間。

【巴黎】聖母院的小妖怪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5/blog-post_11.html
【巴黎】聖母院的嘎咕鬼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7/blog-post_28.html


2007.9.17 西敏寺的地鐵站

2007/11/27

【倫敦】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大英博物館

對我來說,太平洋上的許多小島,是個神祕的地方,一大片的海洋島嶼,一大片的澳洲大陸,這裡的文化似乎是被歐洲人的航海探險才產生的?


復活節島的大型石雕像(西元前1000年到17世紀都有)

但是真實的故事是這遼闊的海域原本都有人居,他們利用航海的技術,早就可以交流貨物與資訊,也造就了他們的強大的語言能力。據說當時歐洲人從大溪地帶到復活節島的隨行翻譯可以跟島上的人溝通,證明這片汪洋大海的語言是相通的。

17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發現位於南太平洋中的這個小島,在航海圖上記下了這個該島的位置,發現這裡時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所以記錄為「復活節島」。177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再次找到該島,一直到1914年才開始進行相關的考古與研究。

歐洲的航海時代,除了把基督教傳到世界各地外,比較負面的是帶來了疾病,同時也把當地的文化也毀滅了,這些太平洋島嶼上的少數民族因此人口減少。

《經典》2001年08月號 第37期:【南島新世界】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37/content.htm

2007/11/26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是依照年代來規劃展場內容,從人物呆版的歌德式繪畫、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巴洛克一直到印象畫派大師作品都有收藏。


1884年/安涅爾浴場/秀拉/倫敦國家美術館

夏天的熱浪,這些人們泡在塞納河裡,有的人慵懶地躺在河畔的草地,遠處的工廠排放廢氣,雖然整個氣氛是悠閒浪漫的,光線也是明亮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陰鬱的氣質。

秀拉用的技法是點畫,這幅畫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用白色的點來說明光線,河上的倒影,拉長的影像,若是在畫下來回的走動,會發現這個畫作是立體的。印象派我一貫的都是瞇著眼睛故意對焦不再畫作上,這對河上的倒影特別有效用,不過看久了頭會暈。

秀拉(1859-1891),成名的非常早,也非常早逝,如今留下來的畫作不多,但是每幅巨畫要完成前都畫了很多草稿,做了很多事前的規畫才完成的。

2007/11/25

【鹿港】官建的新祖宮

清朝的三大官廟是城隍廟、媽祖廟及孔廟。這個清乾隆53年(1788)年創建的媽祖廟據說和林爽文事件有關。


2007.10.20 新祖宮的匾是重修的

林爽文在1786年在大里反抗清朝,清政府派軍鎮壓,當時有颱風來襲沒想到竟然安全抵達鹿港上岸,士氣大振,逮捕了林爽文。後來乾隆就在鹿港建了這座媽祖廟,為了舊的媽祖廟區別,稱為新祖宮。

在廟前還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正殿前廣場的排場不小,可以給大官跪拜進入,四周建築有身在宮殿的感覺,而這邊的順風耳千里眼還有穿著官服,兩側均有舊的石碑記載建廟歷史,也有各大郊商捐錢的記錄。


2007.10.20 在鹿港街上遇到廟會遊行

當天在鹿港很熱鬧,到處都有抬轎拜神的儀式,居然覺得跟在印度的瓦拉那西很像的感覺!

2007/11/24

【尼斯】航空展海報

前陣子在英國的娜娜把她婚禮整理好的相簿傳來給我看,真是榮幸有一些是我拍的,這種練習機會不多,在國外大部分都在戶外舉辦婚禮,果然比拍照效果好很多。


2007.7 娜娜/尼斯

看到這個海報明信片上的飛行員丟出浪漫的玫瑰花束,想當然是與當時的未婚夫到這個度假勝地提前度蜜月,我對尼斯的印象非常模糊,只記得遊覽車從摩納哥附近的香水工廠出來,開了好久整個海灘上都是曬太陽的人,綿延不斷。

娜娜:尼斯的海真的很藍,海灘上也的確充滿不少想摘景的上空女郎,是個度假休閒的好地方,不過餐廳和計程車資實在貴的嚇人。


我只要收到沒有蓋郵戳的明信片,大部分是娜娜寄來的,不知道為什麼?問她目前生活是否安好,她的回答讓我覺得很幸福的感覺!

2007/11/23

【捷克】克倫洛夫(Cesky Krumlov)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收到來自捷克的相關訊息?Yellow 去了一趟奧地利與捷克,很高興收到她寄來的明信片。


2007.11.6 Yellow

看了 Yellow 的部落格,她似乎變不喜歡布拉格,但是卻很喜歡克倫洛夫這個古城。我對這個城市完全陌生,只知道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個漂亮的地標城之塔,此外五花瓣玫瑰節還很熱鬧。

野洛光影 Yellow Scene:野洛2007@奧捷
http://blog.roodo.com/huang625/archives/cat_455715.html

希望能快點有假期去捷克玩耍。

2007/11/22

【倫敦】南亞印度@大英博物館

今年去了吳哥窟與北印度,所以對印度這一區的文化特別有興趣,不過整個看下來,印度神話比希臘神話更難懂,翻譯成英文讀音更難了解,看下來還是一頭霧水。


約西元1000年/哈里哈拉的雕像,是毗濕奴(Vishnu)與濕婆神(Shiva)的合體

【吳哥】保護神毗濕奴 Mahavisnu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mahavisnu.html
【吳哥】濕婆大神的毀滅之舞 Siva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siva.html
【吳哥】濕婆大神修行娶妻與凱拉薩山的修煉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blog-post_27.html

印度在西元前8000年前就有人居,但一直到西元前3000年才發展出多樣的城市文明,發源地是印度河流域,目前還有一些印章上面的文字還沒有被解密。西元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衰弱,往西北印推進,有些部落使用的是印歐的語言。西元前500年,比較東方的恆河文化崛起,釋迦牟尼從瓦拉那西地區崛起,成為佛教世界的發源地。

印度的三個主神是毗濕奴、濕婆神跟梵天,這個雕像是兩神的合體,那就是非常無敵,經常看到日本卡通有合體的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緣自於印度?

2007/11/21

【倫敦】羅馬帝國@大英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的羅馬帝國古物當然不比羅馬要多,可是收集的還蠻多樣性的,充分表現羅馬帝國擴大後保留了當地文化藝術的特質。


密特拉神殺死公牛(西元二世紀)、米爾登霍爾珍寶上有希臘神話(四世紀)、不列顛的馬賽克
波特蘭寶瓶(一世紀)、銅製雕像、銀器
畫有希臘神話的陶器、尼祿焚城遺跡、銅製雕像

羅馬城,西元前753年由羅慕斯建立,據說是雙胞胎兄弟,所以羅馬也稱為雙子城,西元前509年國王被罷黜,羅馬開始了共和時代。羅馬城的建立因為周邊都是各種民族,所以一開始就是外來的文化,從神話故事、陶器、青銅器或是建築的式樣來看,幾乎全部都是來自希臘。但羅馬藝術也有自己的特色,人物的雕像重視寫實,無論是政治家、將領甚至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歡留下頭部的寫真。

羅馬的建築因為在帝國擴張或是在水利的取用都要求快速建造,發明了材質比較輕的混擬土建材,可以利用奴隸大量的建造大型建築物,這點跟慢工出細活的希臘世界有很大的不同。

羅馬軍隊的鐵盔甲或是盾牌上面也可以發現一些古羅馬的藝術痕跡,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遷到君士坦丁堡,讓羅馬失去的光茫,帝國建成之初終究擁有漂泊的個性。

《羅馬》再見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6/blog-post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