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9

【摩洛哥】20130209@2_馬拉喀什

中午抵達卡薩布蘭加,出關因為是需要當地旅行社來協助落地簽證,所以多花了些時間,不過大抵說來還蠻快的,等到班機上的人都進入了之後,我們也順利的進入摩洛哥。


SONY A99 全景拍攝,直接上咖啡館頂樓咖啡座

第一個印象覺得摩洛哥的農業還蠻進步的,土地肥沃,看到不少灑水設備,也有現代化的農業機具,感覺比起中東一些國家還要進步。也或許這是大城市的周邊,才有這樣的現象也說不定。而高速公路的柏油比台灣的還要好,車子當然沒有比台灣多,打破了我對非洲很貧窮落後的第一印象。農園中的房子有很多很講究,看起來比較像是西班牙的風格居多。

到了 1985 年指定為世界遺產的馬拉喀什舊城,第一眼就是有很多很多馬車,都是給眾多觀光客乘坐的,跟城市名字馬拉喀什,跟『馬拉客』有很大的關聯度,最具代表性的是 70 公尺高的清真寺宣禮塔,剛好在橙色漸層的落日餘暉中看著它的剪影,人車來往繁忙更可以知道從 11 世紀建城之後,此地一直是交通的重要城市。

還沒有進到市場內,就看到傳統賣水的阿伯,身上背著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同的杯子。我們一直不敢拍照,因為他會跟大家要錢,等我給了第一個五塊錢後,更多穿著同樣的阿伯突然冒出來在我們面前,拍完後趕快離開,但第二個趕來入鏡的阿伯一直要錢,只好再給他五塊錢,不然他可能會一直跟在後面碎碎念。一路往夜市走,有穿著傳統服裝拍打著傳統樂器或吹著嗩吶的團體,還有雜耍、很扯的立蛋、玩蛇人、猴子五花八門,不過我們都不太敢拍照,拍了之後就要丟錢了。

進入夜市規模很大,炊煙裊裊感到一陣陣的生命力,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賣田螺的人,招牌寫著蝸牛五塊錢,攤位高高的老闆在中間好像是專門給人家拍照的表演,這個台北的夜市要好好的學學人家。

在廣場上拍照老是會有人來要錢,或是要賣東西,最好的方法是到一家咖啡館的樓頂,景觀超好,可以找個靠邊邊的座位,坐在座位上用長鏡頭慢慢找目標拍。但是入場費並不便宜,一瓶可樂20元,最便宜的是薄荷茶15元。

2013/02/08

【摩洛哥】20130208@1_飛機與機場之間,感謝 SONY 借我 A99機身

法蘭去年去了摩洛哥寄來了這張美女明信片,聽說摩洛哥的人並不喜歡被拍照,這次我要出發了,希望可以拍到美女照片。



星球國際旅行社摩洛哥的行程:摩洛哥北非魔幻王國風情10日


Casablanca 電影片段


感謝 SONY 借我 A99機身,讓我可以去拍美女與沙漠,其他的鏡頭與相機,就是我長期敗家的成果。

20130208@1_飛機與機場之間

在機場能做的就是逛街,也不想買甚麼東西,這次到摩洛哥的行程,到香港轉機到杜拜,然後再飛到卡薩布蘭加,原以為杜拜機場是金碧輝煌,有很大的免稅店,購物中心之類的,沒想到人潮多的跟市集一樣,連男性進廁所都要排隊。

這次飛行時間很長,所以看了不少新的電影,超時空情書(The Words)、梅莉史翠普的 性福特訓班 Hope Spring、亞果出任務等,也複習了不少以前看過的電影,愛在巴黎日落時 Before Sunset、伍迪艾倫的愛上羅馬、席維斯史特龍的超時空戰警。

我喜歡 The Words 描述一個作家如何成名的故事,有眾多的對照,故事中有故事,而現實故事比書中的故事還要虛幻。

2013/02/07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點假假的紀念碑

孤陋寡聞的我以為這張明信片是舊金山,也覺得那個紀念碑假假的,好像是繪圖軟體補上去的,看了右邊的城市名稱,在網路上查找,複習了一下阿根廷被殖民的血淚史。

Wiki:Buenos_Aires


2012/2/1 一年前寄來的明信片

2013/01/31

【台北】聖一的 UniCafe 人情味咖啡館

第一次來這家咖啡館是因為在巷子裡面找停車位,看到很像橄欖球的招牌以為是運動用品店,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咖啡豆的標誌,一進來這家咖啡館後,就莫名其妙的經常過來,我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每次在這裡都遇上俊男美女,都很迷惑這樣的小店,為何都滿座,而且在這城市的邊緣非商業區,隔壁還有賣菜的老人家,一整個很溫暖人情味的咖啡館。原來,老闆王聖一以前有參與電影、電視劇等演出,北藝大的老師住在附近,有不少學生會到這邊討論劇本。有不少演員也來這裡喝咖啡聊天,所以每次來都高朋滿座。

聖一自行開發一種手沖壺,到很多咖啡館都可以看到,是醫院放棉花罐改良而成的,長期投入咖啡豆產業,聖一在這裡有一片以人情味為主的天地,每個來的客人都跟他打成一片,甚至客人與客人間第一次見面,也可以聊的很愉快。聖一說他烘焙咖啡豆,是以咖啡本身的味道為主,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特色」,每個月舉辦一次咖啡同好會,可以讓大家品嘗各式風味的咖啡香。每次來喝咖啡,喝到各種不同產地的咖啡豆,總有一種醉醺的感覺。

剛開店的時候聖一的資金不夠,甚至沒有桌椅,但是運氣很好的聽說延平中學要淘汰一些課桌椅,於是他就去搬回來了,剛好我是延平中學畢業的,坐在這個課桌椅還真的有說不出的親切感。

而我每次來看到三隻本來是流浪在外的貓安穩的睡在咖啡烘焙機的下面,有時很優游的在客人腳邊散步,聽著一位演員說著老闆聖一原本是個浪子,因他女朋友交付照顧這三隻貓跟隨著這家咖啡館成長背後的故事,覺得真是神奇,聖一的咖啡館不但給城市人一股溫暖的出口,也喚醒了城市人原本冷酷的外表。

http://www.unicafe.com.tw/
地址:台北市金門街25-1號
電話:02-2364-0577


2013.6.19 主人,我要吃魚

2013/01/11

【台北】林芝姐的父親與盆景的故事

林學傑先生,1920-1997年,享年77歲。

林先生從小在家鄉福州市長大,在中國大陸期間在報館工作,曾任報社主筆,當時物資短缺報社為撙節開支,稿費不含標點符號,先生此後寫稿不標示標點符號一氣呵成,排字工人無法辨識,只得拿著文章求他斷句,後來報社只好標點照算字數給稿費。

先生還曾從事地下情報工作,跟易君左打過筆戰,來到台灣後母親齊女士堅決要求下,放棄寫作志業,以統計專業考上公賣局,卻不曾捨棄寫作與藝術設計等興趣。

齊女士生於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名繡釵,二十歲嫁入林家,育子女三人,三十三歲喪夫守寡,勤儉持家。她是個快樂的人,慈祥的面容少有焦慮、不悅的神情,總是笑咪咪地用福州腔調的軟語說話,經常開懷大笑。林先生四歲失怙,自幼母親教養中成長,可能因此非常珍惜家庭生活。

後來可能是家庭收入不夠,先生四處兼差,除了在財政部、公賣局編寫內部刊物外,還在中央銀行繪製簡報,在教育部秘書室幫部長、次長抓刀寫書法,因為不同人要用不同字體,所以練就各類書體。甚至還開設廣告社,接了許多廣告美術設計的大看板,當年總統府的十月國慶看板,先生也有參與設計與製作。

因為家中四個兒女就讀私立學校,學費不貲,當時公務人員的薪水很低,這樣辛苦的兼差或許是為了繳兒女學費,也同時滿足喜歡寫文章、作設計的興趣。

先生的藝術學養,在閒暇之餘照顧這些盆景更被激發了出來,小時候福州家鄉鄰居家有眾多的盆栽,可能因此引發了先生的興趣,來台灣後養了一百多盆的盆栽,有朋友在公路局任職,當年中橫公路開發時撿來眾多的石頭利用。但盆景的養殖必須長時間投入照顧,每天早晚都要花上兩個小時才能照顧好。曾經參與歷史博物館的畫會活動,有了許多次展覽,有篇中國盆栽的文章是他的第一次展覽的說明短文,很精準地把中國盆栽的歷史演變很簡單的表達出來。

聽完了林學傑先生的生平軼事,讓我覺得人的潛能真的是無限大,或許是興趣也或許真的有才能,先生做甚麼事情都能夠因為持續有毅力而達成,這樣的信念直接灌注在這些盆景中,能夠看到並且欣賞這樣的生命力,真的非常幸運。

在青田七六,可以看到林先生的一些盆景。

2013/01/07

【台北】信義書局,做公益的社區書店

 參加亮軒老師的新書發表會後,認識了在復興南路、瑞安街附近開業的信義書局老闆,有空經過一逛,我如獲至寶,這不是一般社區的文具店,而是真正的經過老闆選書的社區書局,於是我找了一兩天午後去跟老闆、老闆娘訪談。

[照片]

 成立於 1983年的信義書局,老闆林家成其實在1977年就在成都路一號的中國書城租下一個書店的小攤位,後來來到復興南路這邊開店,當時在附近只有和平東路、建國南路口的今日書局(1976-2010年)。當年台北市賣新書的書店的集散地不多,除了重慶南路、台大周邊、國際學舍(今大安森林公園),稍小的書店在光復南路信義路上,還有吳興街底有幾家,這是我小時候的記憶。

 後來這些社區型的小書店為了求生存,重點放在文具販賣,又當時流行電動玩具檯子,學生出入比較多,又會轉靠這維持生計。但是信義書局的林老闆堅持書局內外絕對不放這種遊戲機,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老闆自己選書,尤其在歷史人文那櫃書,是老闆娘最自豪的。另外還有眾多的雜誌櫃,以同等級的書店來說,信義書局的雜誌種類算是非常多的。這些書櫃也是老闆當年自己動手做木工,書櫃耐用至今快三十年的時間。這一類社區型的書局,到底要怎樣在現在這個網路時代存活下來,我想一直是這幾年一直在討論的問題。與其想這些事情,還不如想想甚麼是社區型書店的優勢?最終的答案應該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服務。

 信義書局這幾年一直有做回收舊書的服務,社區的人把家裡看過不需要的書拿到書局,然後定期會整理送到偏鄉資源較缺乏的部落、社區。林老闆當年看過『異域』這本書心理非常感慨,這幾年也在建安國小老師介紹的因緣際會之下,每年新曆年都會去泰北寫春聯,並做教學服務。看著書局上方掛滿了各種各式各樣的公益獎狀,老闆夫婦兩人都熱心公益並與社區活動結合。

 談到書法,林家成寫了一手好書法,曾經獲得日本外務大臣獎,書局的門口櫥窗有他寫得一手好字,加上最近出版的老闆選書,簡簡單單的就可以看出老闆的個性。老闆娘陳麗卿更是讀經老師,每次聊一聊她就會吟唱幾句,讓我覺得以前小時候背唐詩宋詞非常辛苦,早知道可以用唱的,應該就很好記憶了。

 我去的那兩天下午,都有社區的太太、年輕人進來,跟老闆娘攀談,感覺上她也負責了一些人與人交往的情感諮詢服務,就好像小時候,我跟媽媽到菜市場去買菜回來經過雜貨店,不知道為什麼她們就是跟老闆娘在門口站著聊天聊很久很久,也不找椅子坐下來喝杯水輕鬆的話家常,就要站著呢!在這裡,好像看到了當年的景象。

 老闆還帶我去附近散步,帶我走過許多名人住過的地方,甚至是以前出版社的位置,瑠公圳的遺址,如今那條路還在,只是水流跑到地面下變成臭水溝。

 雖然有時候進雜誌三本,又退回三本,但是知識經濟的效益很難評估,在網路書店殺價的景況下,信義書局今年也打算把書局做一些改變,適合讓社區的人來參與活動,回歸到人的需求性服務,我想無論經營甚麼行業,都應該可以生存下去。

《雙河灣》2013.01月號,從懷舊中找尋台灣的出路

推薦閱讀書單



* 台灣幸福百事/陳柔縉

每次拿到陳柔縉小姐出版的新書,無論再晚都要讀完,總是意猶未盡的一再翻閱,《台灣幸福百事》大抵是從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時代算起,當時跟幾個老友在一家老咖啡館翻閱這本書,大家讀的津津有味,也有一股懷舊老時光的回憶。

書中介紹1931年台中出現行動咖啡車,看照片像是個小巴士,客人可以坐在車上用餐,還有『女給』服務,讓客人好像剛交女友,重新體驗初戀的滋味。1931年「先端的職業No.1」電梯小姐出場,出現在政府機構,當年是總督府的遞信部大廈,因為當時電梯剛剛引進,可能在操作上若有女性服務,並協助開關門,更能突顯尊榮的感受。1957年牛車拉來第一部電腦,是IBM1400,使用者是台糖公司,這是一個很先進的設備,但是因為沒有適合的道路與貨車,所以用牛車慢慢運送,成為很大的對比。

這本書完全顛覆我對近代台灣的文明發展的印象,真是茶餘飯後很好的討論話題。

* 從書店窗口看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

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今年一個人到京都兩趟,或許是這本書裏頭一張法然院門口的照片,也或許是這本書寫出平常人平日的生活的悠然感。

我找到了書上介紹的《迷子》古書店,進入後老闆說只有咖啡,馬上想引導我到樓上的咖啡館,還可以有餐可以吃,我說我就是要來這裡,是想翻翻古書(二手書),這邊有一些黑膠唱盤,還有一體成形上面是黑膠唱機,下面是唱盤架,成套黑膠唱片,還有精美的包裝,在這裡我也看到一套套的古書包含精美的木盒或是書架。這邊的書都有半透明的書套,是老闆一本本把書套套上,並且用印表機印出書的價格與相關資料,雖然這裡的書不多,可是老闆這樣也很花時間吧!

老闆拿了《從書店窗口看京都》的日文版給我看,我覺得台灣版的封面比原版要棒的多,所有的頁次與編排甚至都一模一樣。我跟書的作者一樣上樓去借廁所,這家店的書店在一樓,咖啡館在二樓,跟台灣的商店思考邏輯不同,通常書店的經營比較困難,所以都選擇房租比較便宜的地下室或是二、三樓,迷子能夠坐落在這歐式建築中的一樓,雖然空間使用不大,畸零空間也不少,但是迷子的小東西很多,怎樣擺放都很自由,他有收集一月到十二月完整的火柴盒,看著抽菸的背影,我想他或許有更多火柴盒的收藏也說不定。

去京都的任何地方都不需要理由,只要推開一家店的門口,古老的寺廟,每個門口都清清楚楚寫著整座城市的規則與使用方式。讀一本書也是一樣,讀出一家書店與周遭的人事物,這就是活在當下吧?

* 氣候創造歷史/許靖華

我們以為許多歷史事件都是由於資源分配問題,引發戰爭,藉由宗教、種族、文明、科學等種種的藉口而發生的,這其實都是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因為氣候引發了人類的遷徙,才引發了那麼多的戰爭。

看了這本書對於地質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綜合性的討論歸納,有些事件讓我晃然大悟,原來農民的叛變和小冰河時期息息相關。匈奴為何一路打到歐洲,中世紀的暖化導致阿拉伯沙漠的改變,亞利安人從北歐到達印度等等歷史事件,可見氣候一直都影響著世界的運作。

*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米果

很羨慕台南人,除了有好吃的小吃,還有一種身為台南人的驕傲,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傳統,還是習慣,遇到台南人,都會好客的邀請你去他們家看看,我想多了解台南,不只是它是個古都,而是台灣其他的城市,到底有沒有鄉愁。

* 2013年的閱讀小計畫

對於 1930年代的台灣,當時是日本統治,總有模糊不清的感覺,到底蔣渭水當年在大稻埕做了哪些事情?當時的日本人在台北的生活圈與台灣人生活圈大不相同,到底有甚麼樣的差別,是我很想了解的事情,希望可以讀到這類的書。

另,1945年日本戰敗退出台灣,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中間這四年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政治紛亂台幣大貶,還有來自中國各省的文人學者來台,與台灣本土菁英當時是怎樣的競合關係,總覺得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距離那麼近,但卻又那麼遙遠。

* 個人平日(選)購書選書的心法

個人選擇的書都是有關旅行、歷史、宗教、神話的工具書居多,這類的書結構很嚴謹,對同一個主題又很全面性,可能是這樣的影響,讓我在選擇書籍的時候會很注重各章節的分類方式,若一本書有兩三個章節很吸引我,就會買下來回去慢慢閱讀。

現在書籍出版太多太快,在買書的當下,也會考慮這本書是不是十年後還是很有用,具不具有知識性,用這樣的考量,往往書架上的每本書都值得收藏與慢慢閱讀,也不會退流行。


2013/01/06

【馬德里】哥雅的瑪哈

瑪哈在西班牙文是漂亮少女的意思,就是今日的『正妹』,所以有人就懷疑這幅畫是畫委託人公爵夫人,也懷疑畫家哥雅跟公爵夫人有一腿。


哥雅/裸體的瑪哈/1797-1800年/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哥雅/著衣的瑪哈/1798-1805年/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我就很好奇的去找阿爾巴公爵夫人的畫像出來,還真的有點像。這樣的傳聞並不是沒有根據的。1796年,公爵夫人的丈夫過世,這段期間哥雅與公爵夫人待在一處住所,畫了不少公爵夫人的畫像。1802年,公爵夫人四十歲過世,雖然表面上說是肺結核,但是有人就臆測是中毒而死。


哥雅/穿白衣的公爵夫人/1795年

多年來藝術史學家都不願意證實哥雅與公爵夫人有一腿,也有說可能這幅畫作畫的是後來收藏這幅畫作的西班牙皇后,也有人說這是哥雅心目中的情人綜合起來的樣貌,我想或許哥雅與公爵夫人談的是柏拉圖式的戀愛,或者是單戀也說不定。

而這幅畫完成後並沒有公開展示一直被收藏起來,當時西班牙的風情保守,是不容許裸露的畫作,後來西班牙皇室被推翻,這幅畫被查封,教廷評定為『淫穢』,到了1900年這幅畫才被公開展示。

看《著衣的瑪哈》,會注重在女人臉部的表情,挑逗的眼神,這樣的姿勢實在令人遐想。轉眼在看《裸體的瑪哈》對照,就好像著衣的瑪哈是穿著薄紗,讓人亢奮。以往畫家有個習慣,畫作前的準備素描的作品時,必須先畫裸體,然後再慢慢地把衣服穿上去,這幅作品是不是因為哥雅突發奇想而畫下來則不得而知。

看過哥雅一生的畫作,其實非常多樣性,從早期的宮廷肖像畫到希臘神話暗指戰爭的恐怖,一直到活生生的寫實畫風,有人說他開啟了近代繪畫的一扇門。

2013/01/01

【馬德里】哥雅的《巨人》、《5月3日馬德里》

1807年,拿破崙的軍隊進入西班牙,把波旁王朝趕下台扶植法國的政治勢力,1813年,拿破崙同意斐迪南七世復位。不久,拿破崙帝國垮台。1823年到1833年,斐迪南七世鎮壓革命者,是西班牙歷史上「黑暗的十年」。


哥雅/巨人/1808-12/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這幅畫的《巨人》應該就是描述拿破崙入侵後,當時人民的不確定感,地上的人民與動物,四處亂竄,不知道是否是看到這個巨人則不得而知。巨人非常的高,甚至穿過雲霧,每次看到哥雅的畫作,都會覺得是一種無聲或失聲的抗議,充滿了巨大的無奈感。


哥雅/5月3日馬德里/1814/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但《5月3日馬德里》這幅畫中,寫實的紀錄了法國軍隊屠殺手無寸鐵的人民,哥雅或許是第一個從宮廷藝術家轉變為平民畫家,地下的大型油燈,照著驚恐的人民,有人抱頭痛哭,有人跪求軍人,地下躺著被槍尖刺死,鮮血已經凝結,反抗者的嘴巴張得大大的,眼神中透漏著絕望。在歷史中,這樣的場景不斷地重演,暴力者加諸的傷痛永遠無法被消彌。


哥雅/5月3日馬德里(局部)/1814/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