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6

【台北】師大美感論壇



這兩天在師大有這個展覽與走讀、講座論壇,從昨天傍晚的走讀溫羅汀書街,到今天中午的講座論壇,要說"美感"我覺得還太早,不過有感覺到打下基礎,而這個基礎,是美感的"感"這個字,我們終於把學生的"感覺"教育,花時間讓學生認真的去"感覺"了,至於"美",我想基本上也都有共識,不要再拿去"補課"要考試的科目了。— 和鄭勝吉。

《慢步江戶風情》



CG 大量的被使用在電影工業、電玩遊戲中,卻很少被拿來做文史教育用途,雖然這一系列的品質還不夠好,但搭配浮世繪、老照片、地圖,多少也能還原一下古代人的生活,不知道台灣文史出版有沒有這類的應用呢?

以日本橋為例,這幾年日本一直在重塑這類的精神象徵,羽田機場的購物街也重做了一個,要比照富士山這個意象還原日本橋,搞不好一百年後可以全部還原日本橋周邊的景色呢!

2018/10/05

【台北】誠品R79

一直不了解 R79 的意義,只知道原來中山到雙連捷運站地下街,原本是回頭書的聚集場域,後來變成誠品之後,人潮還算不錯,不知道買書的人有沒有提升呢?



不過真的還蠻好逛的!

一間間長型的書架,搭配著圓拱狀的門,意象是日本時代傳統的老街騎樓--亭仔腳。

這幾年這樣的改變,我覺得可以多一點展覽的場地,或者可以多一點椅子,讓人家可以坐下來讀書。

或許以往我比較沒有觀察童書的空間,R79 童書區真的規劃不錯。

今天,在導覽結束後,剛好有老師說想要帶中學生認識書店,要我介紹適合的書店,後來我想想,還真的不好推薦,後來想想茉莉二手書店的總店,裡面的書還有空間真的還蠻適合的。— 覺得很棒──在誠品R79 Eslite Underground 。

【台北】溫羅汀書街慢步



照片:茉莉二手書店台大店

今天是師大的美感教育活動,分七組導覽,我負責書街,金車有龐大的志工群與導覽老師的資源,很感謝可以找我導覽。

今天另外有書店老闆帶導覽,所以跟到我這組的老師們比較倒楣一點,我只是因為在大學成績太破爛了,所以才在書店混了很久的時間。

我的主題如下:
1. 台北書市聚集區:牯嶺街、重慶南路、中華商場、光華商場、國際學舍、溫羅汀

2. 各類型書店的形成脈絡:主題、複合、簡體、連鎖(忘了講)、二手書、骨董書、回頭書

3. 路線:舊香居、欒樹下、明目、女書店、雅博客、台灣ㄟ店、竹風、南天(經過)、唐山(經過)、古今書廊、茉莉影音、總店

4. 遇到的人:李志銘、舊香居吳卡密、永樂座石芳瑜、欒樹下的兩位老闆。

今天,在導覽結束後,剛好有老師說想要帶中學生認識書店,要我介紹適合的書店,後來我想想,還真的不好推薦,後來想想茉莉二手書店的總店,裡面的書還有空間真的還蠻適合的。

《東京圖鑑》



這半年買書量太大,堆滿了書桌,現在買書的時候會考量簡單易懂,又可以讓別人看,再來是可以放書架放久一點的書籍。

於是,就大量的買入圖鑑類型(不過有時也會踢到鐵板),即使是去東京好幾次,每次翻開這本書,怎麼發現這些地方還沒有造訪,又發現那個地方去過了,可是怎麼沒有從這個角度觀看,幸好有這類型的書,配合 google maps 可以重新神遊,讓我"好像"更了解了東京。

或許年紀大了,現在很在意"深度"或"廣度"這件事情,不是那麼容易詮釋的深度,那麼就多研究廣度,然後觀察事物可以更有"層次"就好了。

【台北】【舊金山】雙城故事



這一類的城市愛情故事,最容易引發共鳴,我要感謝編劇們的努力,把這齣劇的劇本,寫出了台灣的歷史層次。

我們的電視劇,往往只有單線進行,而且沒有與時事結合,這齣劇打破了我對台劇的看法。1949之後的這五十年,我們沒有對的台灣的詮釋,我們不僅僅失去了回憶的能力,也失去了詮釋當下的能力。

從魏德聖《海角七號》日本時代的雙城故事,到了戰後白先勇《台北人》在國共內戰後的雙城故事,到了今天台北、舊金山的雙城故事,儘管每個人有自己的雙城故事,但我期待有更多這樣的故事被大家認識與了解。

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38857789595166&id=918405574973723

2018/10/04

201810《東京人》雜誌,建築中的石材

石頭有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環境氣候下,變質岩、火成岩、沉積岩的解理各有不同,這種天然的建材,以前只在城堡、石頭路或是地基才會使用,到了近代建築用鋼筋作為支撐,使用面磚貼皮,庭園中的奇石,也成為建築裝飾凸顯身分地位的要件。


照片
1 2
3 4

1. 東京聖德紀念繪畫館
2. 東京人雜誌特別在東京尋找珍貴石材
3. 台大校史館的陰刻出圓拱石柱,也是一種石材使用的實驗,沉積岩在侵蝕作用下,保存不易。
4. 聖德紀念館地下室樓梯的化石。

同樣的主題,在台北也很值得做,真希望有台北人雜誌。 #每日一書— 和 Noriko Tanaka 。

【台北】MKCR 咖啡館



這是咖啡館閣樓的景,照片左至右是鐵道部、北門、三井倉庫、北車,沿著三線路的建築,沒有LV、GUCCI、CHANEL,也沒有電車火車穿越,當然也沒有大量的觀光人潮,只有經過不停留的車潮。

或許人潮都已經在地下街了,但美麗的建築都在地面上,我反而懷念起兒時周邊的人行天橋,行人可以通行無阻的在天橋看盡人生百態,當然,當時的空氣汙染也相當嚴重。

我期待這些車潮可以改道,把地面還給行人,北門內可以有更多展覽空間,重塑三線路林蔭大道的景象。— 在 MKCR 。

2018/10/03

【台北】行天宮社會大學2018年#05:台北城



今天講存在與不存在的台北城,採用建築的對照模式與故事型態,來講台北城的轉變,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後來才發現我講太多人名與名詞,本來以為大家都知道,所以以後在前面,應該先放一張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