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9

五十次美日美食紀錄


20190109 No.01 壞性子 #墨魚 No.01

有我喜歡的墨魚燉飯,不能多吃,會變得很胖。大約三年前,有發起一個到葛森餐廳與朋友吃飯的活動,但是因為餐廳倒閉而中斷,自閉了三年,這陣子跟許多朋友聚會,應該再來發起找朋友到餐廳、咖啡館聊天的相關活動才對。


20190111 No.02 我一定要在睡前放美食照片,讓夜貓子流口水,豬肝米粉,吃肝補肝


20190113 No.03 豬腳麵,膠原蛋白,米酒味


20190114 No.04 海膽蓋飯,我看到口水都流出來了,最好芥末是師傅當場磨粉,嗆到頭皮發麻


20181212 No.05 明蝦、海鹽,各式做法都很美味。建宏結婚


20190114 No.06 鮭魚卵丼飯,繼續來流口水


20190116 No.07 鹹豆漿,其實真的不好做,外觀雖然差不多,可是種種配料入口的互動,十分的奇妙


20190117 No.08 泡麵,雖然是貧乏的滿漢大餐,但是吃宵夜就是要這一味啊!


20190118(去年在福岡) No.09 手打烏龍麵


20190120 No.10 臭豆腐,凌晨零時三十分,終於等到臭豆腐餐車,也知道為何他的口味比固定擺攤的年輕人好在哪裡了?各行各業都有眉角,熱情是主要決勝點!


20190121 No.11 #墨魚 No.02 #朋友聚會 No.07
墨魚燉飯已經貼過,今年跟朋友相約的主題是墨魚,一起來吃烏罵罵的墨魚系產品吧!@簡卉玲俱樂部— 在 ConfitRémi 黑米Café‧Bistro


20190122 No.12 拉麵,找到一個漱漱叫的時機


20190123 No.13 熱騰騰稍微小辣的牛肉咖哩螺旋麵,加半熟荷包蛋,灑上很多起司粉,然後加一點油蔥。(光打這段文字,我就流口水了)


20190125 No.14 #墨魚 No.03 墨魚麵,達海水聚會,海豚上人要我捨棄"次數",這果然是我的迷思— 和江巧文。


20190126 No.15 一個消失的味道


20190126 No.16 滷肉飯,還是魯肉飯呢?豬瘟千萬不能來台灣啊!


20190127 No.17 #墨魚 No.04 #朋友聚會 No.09 這家的米是歐洲來的喔!吃完居然忘了照牙齒,這家餐廳的服務人員很貼心,很正也很面熟,問了之下原來以前在某咖啡書店服務過,一時覺得我的記憶力真的很差,也不知道怎麼改善了,真糟!


20190129 No.18 油拌飯,時蔬,雞


20190129 No.19 戚風蛋糕+橄欖油+某種醋(我還是忘了是哪種醋:巴薩米可紅酒醋) 好吃,配上單品咖啡也很棒。— 在幸田咖啡。


20190131 No.20 松露菌菇佐牛肉飯,香氣滿溢的松露飯遇上老眷村家鄉味滷牛腱,陶鍋的溫度懷舊的滋味,令人久久難忘懷。PS. 以上是菜單上的文字— 在 Coffee Naps 蓁澄咖啡手作坊。


20190201 No.21 這張照片拍攝的沒有甚麼說服力,現在各家拉麵店標榜可以調整麵的味道與硬度,橫濱家系大和家拉麵這家可以調整的除了硬度之外,還可調整湯的鹹度與油脂度。要吃拉麵,就要點特濃超鹹油脂最多的啊!

賣咖啡豆的老闆們說:吃蔥致癌的比例很高!食道逆流最好的方法就是晚上六點後不要吃任何食物!(我覺得賣咖啡豆的老闆都是博學專家)點了一碗中拉麵特濃的黃金湯汁,捨棄了我最喜歡吃的蔥,我的肚子從下午五點多,飽到現在凌晨零點。


20190204 No.22 吃飽飽的家常飯,便宜大碗又好吃— 在 City廚房。


20190205 No.23 高鐵素食便當,飯,好吃!不吃大魚大肉,反而覺得很踏實,吃到台灣的土地風味。


20190207 No.24 壽司,越單純的美味,越不可得。



20190207 No.25 佐藤咖哩,覺得吃完看到碗底有換獎品的活動!

No.26-50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2/no26-50.html

2019/01/07

【台北】渡邊義孝與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野草居食屋



多年在網路上跟隨渡邊老師,今天終於見面,連同渡邊老師的新書翻譯者高小姐,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的穿著一模一樣深藍色的衣服與褲子,第一眼見面討論老房子的故事,難以停止。

到達野草居食屋,趁客人還不是很多的時候看了一下沒有天花板的屋頂結構,高小姐說那個屋頂上有個比較細的小斜樑是祈福用途。

直覺這兩個人真是超人啊!渡邊老師一邊畫在兩個本子,顯然一本是草稿一本是直接可以拍照上傳臉書,用單眼與手機拍照,完整記錄當下。

看到這樣的排場,我也只好火力全開,把所有我知道這棟房子的身世,為何會成為台大的宿舍,以及周邊的故事全部講出來,可是我發現這兩位完全沒有休息,渡邊老師又提問又紀錄,高小姐一直忙著翻譯,反倒是我可以大吃大喝。

已經上菜半個小時,渡邊老師一直紀錄都沒有辦法吃,所以我只好停下來不要多講那麼多廢話,不然可能整頓下來渡邊老師都在畫畫。

渡邊老師是尾道老房子銀行 NPO 組織的理事,從 2007 年來成功的搓合了百間老房子再生的契機,所以問了許多問題,或許是剛好尾道這個地方是非常接納外地人的地方,山坡地的老房子多屬於寺廟,消防法規限制無法改建,在地人又非常挺在地建商,所以老房子得以保存,也造就了外地人一直在尾道租屋旅居,並且能夠持續經營這些老房子。

以 20dB 書店為例,這個老闆既不是這間老屋的後代,也不是這個診所的關係人,從外地來的經營者居然能夠使用藥袋圖案來做文庫本的書衣,而且很熱情的述說著老屋的身世。

沒錯,整個感受到的就是"熱情",這也是看過渡邊老師的書與接觸這個人的印象。至於高小姐已經從一個翻譯者,晉升成為渡邊老師在台灣的經紀人。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這幾年日式建築在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包裝下,顯得熱鬧滾滾,大家對於古蹟再生、再利用、重用、活化也都有自己的解讀,儘管南轅北轍的想法,以及再利用時,很多人會有各種不同的擔憂。翻完了這本書,我只能說我們同時都在一艘船上的人,感謝渡邊老師給我們了一條路,我的結論就是:大家持續前進!

渡邊老師的調查,我想就是紀錄再紀錄,把遇到的人事物,當下就記錄下來,或許對你我來說就只是紀錄,但是有關老房子屋主後代、周邊鄰居所說的話寫下來,或許這些長者的記憶有誤,但是至少都是這些人對於這棟房子的記憶。

的確,台灣長年在各種政權統治時所長出的建築,以及主體性的論述,會隨著政權有很大的變化,在台灣的建築像是有機體如同向日葵般會隨著時間長出不同的方向。

一棟建築代表甚麼樣的意義,我們需要更多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宗教信仰要解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們該往哪裡去?

我想這本書是一個認識"我是誰?以及我從哪裡來?"很好的書,看懂了這些,自然而然的我們就知道應該往哪裡去了!

2019/01/06

《萬福》



安藤百福與他妻子家的故事,每一集都有拉麵梗,看完了都想吃泡麵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7216734878024&set=a.133574932138


看許多日劇,都覺得隱藏了眾多企業經營者應該有的思考模式,這個鏡頭對攝影來說,應該是不及格,對焦沒有對到人,但是重點是後面的化工瓶子,是工廠研究生產重要的工具。當然,生產所需,重點還是人的管理。

《茶與美》


來永康街的半畝院子,準備下午三點的活動,一進門遇到文青,真是大驚奇,沒想到除了去咖啡館會遇到臉友,現在到茶館也會遇到認識的人了。

永康公園有小農市集


為什麼會主持,或是串場這本新書分享,我非常的"勉強"看了這本書好幾次,受用無窮,但卻還覺得我是門外漢。

啟彰是我國中同學,文茹是因為導覽機緣認識的殖民研究的學者,意外的透過我紹介,才讓這本書翻譯本的可以通過龜毛的日本人同意發行。

這個"勉強",應該也可以翻譯成"學習"吧?

我書寫咖啡館相關的書,沒那麼困難,對於咖啡的味道,只要說出自己的觀感,但若是書寫茶館相關的書,可能就十分的困難了。品嘗咖啡經常用著我們認為"十分"科學的度量方式,在時間、溫度、咖啡豆粗細等工具之下,沖煮的咖啡味道,雖可能沒有專業咖啡師的那麼層次分明,但也至於太差。

但是喝茶,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日本茶道傳達的一期一會,時令、茶器,還要搭配參加者的身分地位等等,全部都是考量的重點,那麼這樣繁複的"道",到底"美"的標準在哪裡呢?

我們經常會說:美是見仁見智,沒有一定的標準。但,真的是這樣嗎?

柳宗悅雖然不是茶人,但是給製作茶具的職人,給了一條出路,那就是民藝之路,而這本《茶與美》,閱讀後覺得很多是禪學、佛學的體悟後,給予茶人的建議。

千利休霸氣的說:美,我說了算!柳宗悅到了1920年代開始書寫這本書的這些內容,給我們一些美的鑑賞方法,很直白地說出了,只要「用」就是「美」,最後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之美。

無論在民藝、茶器、茶葉製作,我們有很厲害的技術,但是最缺乏的就是為什麼要這樣的「論述」能力了!這本書希望能夠給我們一些標準。— 和 WenJu Lee 。


擔任《茶與美》柳宗悅的翻譯新書主持,雖然不是我的主場,但我的同學與好友花了好幾年才翻譯出這本書,不但是人生的體驗,也是器物與使用之美,再深入一點的話,已經到了禪的境界。




2019/01/05

【台北】3%搖滾安迪咖啡攤車



今天都用玻璃咖啡器皿,很容易看到咖啡的顏色與水量,還有在濾杯中與水氣的交融,突然想到好像沒有人製作玻璃的手沖壺!

我覺得我的心很容易被看透,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對方在想甚麼?玻璃雖然表面上是固體,沒有形成晶體,仍凍結在液態的分子排布狀態,所以還算是液態吧!不是很穩定的。

今天手沖了安迪的配方豆,果然有烘豆師描述的味道,只是這樣的配方豆要多年維持,也只有烘豆師可以做到,台灣在這部分好像還沒有飲用的習慣,或許小七、星巴克就算是一種配方豆吧?

3%搖滾安迪咖啡攤車

來找找有沒有玻璃的手沖壺,但,似乎沒有必要嗎?還是用銅的比較溫暖

2019/01/04

【台北】中學生文學故居導覽



今天從古亭捷運站走到紀州庵,走巷弄裏面走到梁實秋故居,然後經雲和街、溫州街、青田街走到青田七六結束。

請同學念了下面幾篇散文的一兩段落,發現大家的語言能力都不錯

1. 劉墉,一條小小又大大的河
2.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3. 王文興,家變
4. 梁實秋,雅舍小品(德惠街一號那篇)
5. 楊佳嫻,雲和、我的溫州街
6. 林文月,從溫州街到溫州街
7. 彭明敏,逃亡、自由的滋味
8. 亮軒,青田街七巷六號

以下是沒有念的參考資料

9. 殷海光,自由中國
10.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

這一代中學生比十年前要好得多,希望這些學生能更了解在地故事,從文學作品中了解當地背景,重建歷史記憶,真的需要靠年輕人了。

PS. 突然看到窗外一位老教授騎腳踏車經過,是心理系黃光國教授,經常在溫州街遇到,他講他父親黃子正到滿州國行醫,也是一段身分認同的問題。

2019/01/01

2019年的一年五十次斷捨離 No.01-10



No.01 衣服一批,試著養成習慣,每個月檢視一下那些衣服很久沒有穿了,也不會再穿了,在衣服上貼上日期是很好的方式。


No.02 一批沒有用的 3C 產品,照片只是冰山一角


No.03 一批扭蛋公仔,送到咖啡館去了

No.04 空白明信片、酷卡一批,我還沒有整理完,我想我大概至少有兩百張以上吧!有出國購買的風景、古蹟明信片,也有明星、電影、歌手等人的明信片。需要的人跟我說,等我整理好快遞寄過去給你,不能挑,需要全部接收,請私訊給我,沒有人需要的話,我就只好丟去回收了。


No.05 書一批,總共大概五十本,上星期上架讀冊10本,這次再15本,其他的直送二手書店。處理書本是長期的事情,有進就要有出


No.06 一批鐵盒,未來還要持續整理掉


No.07 長年收藏的地圖、博物館DM 等,其實多年來 review 很多次才留下來的,今年打算掃描後就丟掉。不過目前掃描很慢,希望年底可以清完。


No. 08 一些過期藥品,還有過期無效的痠痛貼布


No.09 捨去了一些咖啡器具與濾杯,當然不是直接丟到垃圾桶,而是親自送給了咖啡同好


20190407 No.10 不知道放了多久的茶葉,一批

1988.1.1-2019.1.1 報禁開放31年



這三十一年來報紙張數變多,網路興起後許多媒體面臨數位化的浪潮,縮編裁員倒閉,今天有報紙漲價,媒體環境惡劣到這個程度,我們的鄰居大哥從文攻武嚇,到了介入媒體,如何期待未來呢?

新年第一天的心情就很低落。

【台北】2019 年第一杯咖啡的心情故事



天氣冷降溫很快,使用銅的濾杯有些優勢,旋轉的 V.60 濾杯,出水口很快的宣洩而下,但是透過一點點的旋轉,我幻想著每一小顆的咖啡粉都感受到銅的溫度。

妳說我一直遺忘很多事情,似乎沒有把妳放在重要的位置!透過一杯咖啡,我想找出一個永遠不會遺忘的位置。

今年要斷捨離五十次的物品,但要產出五十杯咖啡的心情故事。

【台北】【東京】紅白歌合戰



每年跨年各縣市舉辦的演唱會,同時再看日本的紅白歌合戰,感受十分深刻,藝人的穿著表演,節目流程的安排,主持人的功力,燈光、攝影等等。

若我們當成給藝人一個練習的舞台,或許心情比較愉快些。

圖上這個海報藝人的服裝,看起來十分的隨便啊!而且出場的時候,搞不好又不是這一件了,看來我真的十分挑剔。

表面看起來紅白歌有許多傳統的歌曲,但是卻能夠創新,而這個創新又有其脈絡,默默地帶出傳統或是襯出傳統,這個我們能學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