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8 錦記茶行
星期日下午,霞海城隍廟的香客依舊很多,但走到貴德街彷彿就是進入了後巷,很難想像在清末時期這裡是國際化的茶葉貿易中心。
英國商人杜德先生在同治四年(1865)覺得茶葉生意發展潛力大,於是設立德記洋行,將福建安溪茶種移植來台,後來運往紐約稱為烏龍茶,名洋國際,洋商在劉銘傳鼓勵貿易的過程中透過大稻埕當地士紳的投資興建洋樓,開啟了當地的茶香歲月。
由於貴德街靠近淡水河,雖然靠近大稻埕碼頭,但是卻經常淹水,所以這邊的屋子多墊高,我們一行人看到陳天來的豪華房舍,巴洛克式圓柱,奇異的雕樑畫棟,可以感受到當時的富裕全在這立面表現出來,看到房內走出了送瓦斯桶的老伯,這裡應該還是有人居住。
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致力發展茶葉貿易到南洋市場而致富。曾任茶商公會會長,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皆是他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
很難想像這條街上有60多家茶行的盛況,揀茶葉的婦女在店裡面趕工也不復見。
貴德街也是我很想去的地方,
回覆刪除上一次實在時間太短了,
下次上台北再去那兒逛逛。
每次到貴德街都覺得是條小巷子,比鄰的西寧北路及環河北路都變成大馬路,這條街明顯地沒落了很多,新大樓比鄰蓋了起來,這些老舊的洋樓反而變成了配角,有時看著這邊的洋樓立面發呆,幻想人來人往的盛況。
回覆刪除很可惜聞不到茶香了!
回覆刪除台北人都該道貴德街走走的!!
貴德街在那裡我沒印象了, 但是你說到 60 家茶行和撿茶葉枝的婦女, 我大概知道在那裡了.
回覆刪除小時候跟媽媽去過, 聽說茶莊很多都關了, 我以為老茶行都已經拆建了說.
往昔的茶香傳百里, 如今只剩老洋樓孤立, 感慨繁華就像過往雲煙. 說到送瓦斯筒的老人家, 看來這座洋房還沒有 update 現代化, 是陳家後人居住嗎? 還是早轉賣了?
還在墨西哥看馬雅文化的 bonnie
水瓶子:
回覆刪除找不到留言簿,
所以在這兒寫了,
昨天謝謝你喔!
我還有一些問題,
如果處理不來再問你。
先謝啦!
聖誕節快到了,
也祝水瓶子聖誕快樂,
願水瓶子一家
喜樂平安
joe,去走走都不知道要看什麼東西啊!可能要請你多幫我們寫簡介了。
回覆刪除bonniechi,那條街都沒有茶行了,不過在西寧南路,或是在重慶北路,都有老店新開,原來都是重這裡發跡,還有些建築有保存,我覺得還直得幸慰。我猜想應該是後代有住在那邊,因為迪化街附近的房子從來沒有聽說有成交的紀錄。
小花,謝謝你,不過聖誕節沒放假,少了些許節慶的感覺啊!哈哈!
有些小意見,說貴德街是迪化街的後巷是有那麼些怪怪的,這兩條街的分工有點類似現在東區的仁愛路與忠孝東路~前者是高級住宅區,也有些特殊產業,後者則是小市民階級的天堂~雖然做為城市的核心,普羅商圈並不便宜.
回覆刪除貴德街的沒落跟環河北街(對沒看錯,以前是"街")拓寬,大台北防洪計劃,還有填平港仔溝建西寧北路有關,本來是後花園的小河瞬間變大路當然讓房子全部轉個彎,不過西寧北路依然是富裕的大稻埕在地商賈的首選,跟它的前世貴德街有同樣的功能.
eslite12,感謝您的解釋,台北這個城市的確長期的缺乏記憶,少了過往就顯得沒有未來,我只是想找回些懷舊的氣息。
回覆刪除至於"後巷",我只是形容貴德街的沒落而已,若不看建築特色以及過往的歷史,以街道的大小來看,貴德街的確很像後巷,沒有別的意思!這裡有李春生紀念教堂,陳天來錦記茶行、洋商帶來的各國領事館(現已不可考),一直到昌吉街還有,至今去看那些老房子的雕樑畫棟,有些不勝唏噓之感。
想著西寧北路的小河還可以運著茶葉還有中藥材南北貨的景象,河上有小橋,映襯這歐式洋樓,這一切都消失無蹤。
看過這裡的建築式樣,房舍雖然老舊,可以看出當時富甲一方的豪氣氣象,大稻埕跟艋舺的發展時期不同,會有不同的景象於氣息。
最近翻了幾頁"巴黎時間旅行",我一直在想台北為何沒有這類的書,或者我讀的書不多,但迪化街、貴德街得確是可以寫出這類創作的地方。
各國領事館的位置,就我所知如下:美國領事館原設於媽祖宮口(今民生西路底),後改向板橋林家租屋於西寧北路六館仔附近(現在樓下是家便利商店,真是...).
回覆刪除其他大稻埕各國領事館是有個使館區的,位置在今天的忠孝國中,不過後來到20年代應僅剩荷蘭領事館在那(至少手邊地圖這麼寫).
做為一位不土生不土長的大稻埕後代,我倒覺得以台灣的標準,大稻埕算是幸運的了,像我奶奶的故鄉士林的後港漧相對之下就少人書寫,而大稻埕(至少在舊永樂町北門町港町一帶)卻仍能吸引不少台北歸人或過客的目光...
大稻埕耆老莊永明先生寫的<台北老街>或許能符合您所提到的時間旅行的某些要求,不過我始終是覺得做為繁榮之境,大稻埕需忍受的變化與孤單是少的,她最需要的,恐怕是另一種注目吧!當然這或許也因為大稻埕不同於艋舺,不曾經歷過那種不透明的舊城時代(哈,所以香水的故事是不可能發生在大稻埕的...當然比較俗民的大橋町北邊有些痕跡,但迪化街特定區部分除了歸綏街口有舊隘門的痕跡~也就是路寬的奇妙變化~大稻埕始終是這樣半中不西的"波麗路"式的情調).
eslite12,謝謝您的說明,現在有很多的大企業都是從大稻埕出身,你說這種不中不西的情調正說明了我們台灣人移民的文化景象,艋舺人從福建同安移民過來,跟大稻埕的洋化有些許的不同,這種微妙的差異,似乎隨著時光被淡忘,誰會注意淡水河邊的建築式樣是中國南方庭園式的,亦或是日本式,甚至是歐式的呢?
回覆刪除小水溝變大馬路,變化的不僅是這裡的房屋的座像,更是生活型態的改變,每次到這裡就會長長的一嘆!
http://www.pixnet.net/album/eslitebear/1178794
回覆刪除我的大稻埕相簿,有空可以來瞧瞧.聖誕節快樂:).
這裡很棒 上禮拜我有來過~ ^^
回覆刪除歐失利姆,我看到你拍的照片了,很仔細。我一直在想誰認識住在裡面的人,想進去拍拍有什麼古老的東西。
回覆刪除這裡如果能整修好,並且能開放參觀 並且讓更多人認識這裡的文化, 我想以後就會有更多人會疼惜保護屬於自己的文化資產~ 還有很高興妳會來我的部落參觀歐~ ^^
回覆刪除其實這裡保存的不錯了,若是開放我想也很難收費,人來來往往,反而破壞的更快,這永遠是兩難吧!
回覆刪除我們的古蹟要怎樣活化?不是活化後就死掉,是需要大家一起來想辦法的,目前政府似乎沒有任何機制可以作為,日本實施信託的方式,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而不是要靠有能力的後代來經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