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迪化街的年貨大街又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南北貨與人群,特地跑到美術館想去找找1930年郭雪湖畫的南街,也就是現今的迪化街,可惜沒有展出。
【台北】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07.html
1957年/百合圖/郭雪湖/台北市立美術館
上網查過市立美術館的典藏,其實真的不少,但是每年固定展出的作品不多,2007/3/10 到 2008/2/10 展出的主題是靜物,這個主題的範圍很廣,就表現形態與西洋美術對照來看,台灣畫家表現出來的從學習巴洛克時期梅維爾的畫法,一直到印象派、超現實或是抽象派的畫作都有,大部分反映出二次戰後的台灣社會,少有對生活環境對人的思考。
1990年代之後,有了批判的精神,這時後現代主義思維因為報禁開放,電視媒體也開放,藝術作品呈現出一種爆炸性的噪音,這些噪音有些無法理解,或有超現實的感覺,也有懷舊風,當然畫作不只用油彩、水彩,實驗性的創作也不少。
上面這幅郭雪湖的作品也是用膠彩,不知道是怎樣調色的,或許這次展的是靜物畫,沒有我想看的人氣,整體來看畫作的技法與廣度很廣,不知道甚麼原因我卻感受到沉悶的氣氛,或許這就是戰後台灣社會的氣氛吧?
除了靜物這主題,三樓有展出台灣超現實,而一樓也有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展(我覺得叫公仔展比較貼切),過年放假有空閒就請大家去看看吧!美術館的空間我是覺得可以展出更多東西,門票也可以收貴一點,導覽活動也可以多一點。
【台北】美術館前的公共藝術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4/blog-post_111672741838556725.html
【台北】市立美術館前的公共藝術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7/blog-post_26.html
2008/01/31
2008/01/29
【倫敦】渥特豪斯(Waterhouse)的夏拉特之女@泰德英國館
這幅畫是詩人丁尼生的作品主題,描寫中世紀一個被關在夏拉特島高塔的女人因為愛上了英俊的騎士蘭斯洛特,註定了要死亡的悲歌。
1888年/夏拉特之女/渥特豪斯/倫敦泰德英國館
夏拉特坐上了無人掌舵的小船,唱起來最後一首悲歌,隨著流水而下,帶著神秘憂愁的表情,船頭的三根蠟燭只剩下了一根還有微光,夏拉特只有織著布,兩眼無神的航向未知的未來,她絕望的思緒,即使岸邊還有其他的騎士,也不會在多看一眼。
渥特豪斯(1849-1917)對史詩神話中的人物情有獨鍾,很多畫都是這類的主題,奧非莉亞、海精、夏拉特之女等等作品,不但表現出了拉斐爾前派對古典美的追求,更在這些背景中加入風景畫的元素,畫作中多是悲悽柔美的感覺。
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集
渥特豪斯生於羅馬,後來進入皇家藝術學院,整個畫作的表現就是女人與花,最後死與倫敦。
1888年/夏拉特之女/渥特豪斯/倫敦泰德英國館
夏拉特坐上了無人掌舵的小船,唱起來最後一首悲歌,隨著流水而下,帶著神秘憂愁的表情,船頭的三根蠟燭只剩下了一根還有微光,夏拉特只有織著布,兩眼無神的航向未知的未來,她絕望的思緒,即使岸邊還有其他的騎士,也不會在多看一眼。
渥特豪斯(1849-1917)對史詩神話中的人物情有獨鍾,很多畫都是這類的主題,奧非莉亞、海精、夏拉特之女等等作品,不但表現出了拉斐爾前派對古典美的追求,更在這些背景中加入風景畫的元素,畫作中多是悲悽柔美的感覺。
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集
渥特豪斯生於羅馬,後來進入皇家藝術學院,整個畫作的表現就是女人與花,最後死與倫敦。
2008/01/28
【倫敦】米雷(Millais)與《哈姆雷特》的奧菲莉亞@泰德英國館
不知道何時看了一部電影,就為了等這幅畫的場景,整場電影沉悶的可以,如今連片名也忘了。
1851-52年/奧菲莉亞 Ophelia/米雷 Millais/倫敦泰德英國館
米雷是少年天才畫家,父母在他小時候就上了美術學校,11歲的時候獲得皇家美術學院的入學許可,是最年輕的入學者,他也常去大英博物館臨摹。米雷與漢特是好朋友,並與羅塞蒂等人於1849-1853年間籌組拉斐爾前派兄弟團。
這幅畫的故事是取自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的第四幕,王妃說奧菲莉亞已死的場景,在茂密的樹叢小溪中上面漂浮著花草,這些花草好像是奧菲莉亞頭髮上的裝飾物,隨著死亡的少女散落漂浮在河上,創造出唯美色彩。
【倫敦】霍爾曼‧漢特(William Holman Hunt)的世界之光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william-holman-hunt.html
【倫敦】羅塞蒂(Rossetti)與受賜福的碧雅翠絲@泰德英國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24.html
《城市書選》藝術裡的地獄天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8/b_15.html
不知道誰知道這部電影的片名?或許現在重看會有些感覺也說不定!
1851-52年/奧菲莉亞 Ophelia/米雷 Millais/倫敦泰德英國館
米雷是少年天才畫家,父母在他小時候就上了美術學校,11歲的時候獲得皇家美術學院的入學許可,是最年輕的入學者,他也常去大英博物館臨摹。米雷與漢特是好朋友,並與羅塞蒂等人於1849-1853年間籌組拉斐爾前派兄弟團。
這幅畫的故事是取自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的第四幕,王妃說奧菲莉亞已死的場景,在茂密的樹叢小溪中上面漂浮著花草,這些花草好像是奧菲莉亞頭髮上的裝飾物,隨著死亡的少女散落漂浮在河上,創造出唯美色彩。
【倫敦】霍爾曼‧漢特(William Holman Hunt)的世界之光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william-holman-hunt.html
【倫敦】羅塞蒂(Rossetti)與受賜福的碧雅翠絲@泰德英國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24.html
《城市書選》藝術裡的地獄天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8/b_15.html
不知道誰知道這部電影的片名?或許現在重看會有些感覺也說不定!
2008/01/27
花蓮的《台灣玉》
前陣子跟以前大學同學要了幾部紀錄片來看,很汗顏最近才有時間消化,我很佩服她對地球科學普科教育的努力,畢業十幾年來,她參與製作編輯的書籍與記錄影片不計其數。
呆黑蘑
http://terre-et-moi.blogspot.com/
博客來書店 - 台灣玉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8242
這部 DVD,讓我複習了一次大一的普通地質學課程,台灣東部的兩次造山運動是全世界最難得地質景觀,也蘊藏有豐富的礦產。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豐田這個地方發現豐富的石棉礦,於是大量的開採,可是他們竟然沒有發現與石棉共生的閃玉礦石,這種礦石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台灣玉,但找到珍貴的台灣玉之前,大部分是蛇紋岩與黑色片岩,而第二次造山運動的擠壓之後,才造就堅硬的台灣玉。
礦物的共生結構是地質系大一的基本常識,在我工作這麼多年後居然忘的一乾二淨,玉器在人類石器時代的文明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台灣的卑南遺址時代挖掘出不少台灣玉,可見5000年前的人們就已經懂得玉石的開採,也找到台灣雲豹的藝術玉石圖騰。而分布在東南亞石器時代的遺址與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有台灣玉的痕跡,可見當時台灣原住民是這些島國民族的原鄉。
看完了紀錄片,除了看到堅持學術專業的教授,以前的老師,也看到了花蓮豐田人當年創造全球台灣玉的經濟奇蹟,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買來看看。
呆黑蘑
http://terre-et-moi.blogspot.com/
博客來書店 - 台灣玉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8242
50、60年代,花蓮豐田盛產的「台灣玉」享譽全球,為台灣賺進大筆外匯,並締造產量第一的世界紀錄,至今仍穩擁寶座。國家電影資料館館藏的台影新聞資料片,讓我們有幸目睹台灣玉供不應求的榮景;四十多年前掀起採玉熱潮的成功大學廖學誠老師,第一次接受採訪,娓娓道出這段關鍵歷史。花蓮台灣玉專賣店的姜錦源老闆、三重寶石店的鄭清海老闆,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熱心協助我們重現當年加工的盛況……。可惜,這段短短不到十年的輝煌歷史,早已逐漸被人淡忘,甚至有許多人不知道台灣有土生土長的寶玉。台灣玉以漫長的時間、以親身的經歷寫下精彩故事,藉由本片讓人了解台灣玉的玉礦再台灣島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刻意義。
這部 DVD,讓我複習了一次大一的普通地質學課程,台灣東部的兩次造山運動是全世界最難得地質景觀,也蘊藏有豐富的礦產。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豐田這個地方發現豐富的石棉礦,於是大量的開採,可是他們竟然沒有發現與石棉共生的閃玉礦石,這種礦石就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台灣玉,但找到珍貴的台灣玉之前,大部分是蛇紋岩與黑色片岩,而第二次造山運動的擠壓之後,才造就堅硬的台灣玉。
礦物的共生結構是地質系大一的基本常識,在我工作這麼多年後居然忘的一乾二淨,玉器在人類石器時代的文明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台灣的卑南遺址時代挖掘出不少台灣玉,可見5000年前的人們就已經懂得玉石的開採,也找到台灣雲豹的藝術玉石圖騰。而分布在東南亞石器時代的遺址與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有台灣玉的痕跡,可見當時台灣原住民是這些島國民族的原鄉。
看完了紀錄片,除了看到堅持學術專業的教授,以前的老師,也看到了花蓮豐田人當年創造全球台灣玉的經濟奇蹟,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買來看看。
2008/01/26
【吳哥】塔普倫寺與樹木的共生《古墓奇兵》
建於1186年的塔普倫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紀念母親所建的寺廟,經過長年的戰爭,國王改信佛教後建了不少佛教寺廟與醫院。
樹木與寺廟的共生結構
印度人決定這座寺廟要保存發現時渾然天成的狀態,所以目前印度人維修的方式不是拆掉重建,而是維持現狀,太大的樹木修剪樹根,快要倒的牆面或高塔用支柱去支撐,頹倒的迴廊與地面上的石塊就留在原地,另外建了木頭的走道讓觀光客進入欣賞。也因為這樣,攝影師與藝術家,甚至是電影的取景經常在這邊找到意想不到的靈感。
而這樣的創意,誰都不會懷疑由印度這個國家來執行的效果!吳哥王朝的信仰宗教由原先印度教,闍耶跋摩七世改信佛教,雖然時間並不長,但因為戰爭時間過長,百姓生活不安定,或許是這樣,這個國王所建的寺廟大多是普渡眾生的佛教信仰,在大吳哥城四周的雕刻作品,描述著是平民百姓的生活。而這座塔普倫寺的規畫,想像當時在此誦經的僧人,應該是萬人以上的規模。
到了印度,可以看到各種宗教、各種種族、各種階級與各類建築共生的情況,如今的塔普倫寺,森林在此也超過了400年以上,人們實在沒有權利因為要回復建築而把樹木砍掉,若是清除掉樹木後的塔普倫寺,牆面也會傾倒,用著現代的機具雖然也可以重建當年的風華盛況,但是這已經不是真正的塔普倫寺了,目前中國認養的幾座寺廟,已經是全新的寺廟,完全感受不到歲月所留下的痕跡。
看著樹木與高塔的共生,只要任何一樣東西離開,這樣的景象就不保,或許我們難以領悟為何要保留來,人類在地球上也不過是個過客,如何學習相處,我想才是最重要。
我在這裡另外一個震撼是看到一對白種人的父母帶著領養來的小孩到此旅遊,因為階梯上上下下,天氣也很熱,小男孩在旁邊哭鬧著要父母抱,但同樣年記與同樣膚色的小孩在旁邊拿著明信片叫賣,光著腳跑來跑去,看到白種人父母抱著小孩的場景,那賣明信片的小男孩非常不解,一直望著哭鬧的小孩。發生在這塔普倫寺的廢墟,無論是誰,恐怕都要想想生命的存在意義?
【吳哥】塔普倫寺與叢林四百年的對抗‧1186年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4/blog-post_9647.html
【吳哥】微笑高棉@巴揚寺‧1186年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4/blog-post_27.html
【吳哥】紀念父王的寶劍寺‧1191年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3/1191.html
樹木與寺廟的共生結構
印度人決定這座寺廟要保存發現時渾然天成的狀態,所以目前印度人維修的方式不是拆掉重建,而是維持現狀,太大的樹木修剪樹根,快要倒的牆面或高塔用支柱去支撐,頹倒的迴廊與地面上的石塊就留在原地,另外建了木頭的走道讓觀光客進入欣賞。也因為這樣,攝影師與藝術家,甚至是電影的取景經常在這邊找到意想不到的靈感。
而這樣的創意,誰都不會懷疑由印度這個國家來執行的效果!吳哥王朝的信仰宗教由原先印度教,闍耶跋摩七世改信佛教,雖然時間並不長,但因為戰爭時間過長,百姓生活不安定,或許是這樣,這個國王所建的寺廟大多是普渡眾生的佛教信仰,在大吳哥城四周的雕刻作品,描述著是平民百姓的生活。而這座塔普倫寺的規畫,想像當時在此誦經的僧人,應該是萬人以上的規模。
到了印度,可以看到各種宗教、各種種族、各種階級與各類建築共生的情況,如今的塔普倫寺,森林在此也超過了400年以上,人們實在沒有權利因為要回復建築而把樹木砍掉,若是清除掉樹木後的塔普倫寺,牆面也會傾倒,用著現代的機具雖然也可以重建當年的風華盛況,但是這已經不是真正的塔普倫寺了,目前中國認養的幾座寺廟,已經是全新的寺廟,完全感受不到歲月所留下的痕跡。
看著樹木與高塔的共生,只要任何一樣東西離開,這樣的景象就不保,或許我們難以領悟為何要保留來,人類在地球上也不過是個過客,如何學習相處,我想才是最重要。
我在這裡另外一個震撼是看到一對白種人的父母帶著領養來的小孩到此旅遊,因為階梯上上下下,天氣也很熱,小男孩在旁邊哭鬧著要父母抱,但同樣年記與同樣膚色的小孩在旁邊拿著明信片叫賣,光著腳跑來跑去,看到白種人父母抱著小孩的場景,那賣明信片的小男孩非常不解,一直望著哭鬧的小孩。發生在這塔普倫寺的廢墟,無論是誰,恐怕都要想想生命的存在意義?
【吳哥】塔普倫寺與叢林四百年的對抗‧1186年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4/blog-post_9647.html
【吳哥】微笑高棉@巴揚寺‧1186年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4/blog-post_27.html
【吳哥】紀念父王的寶劍寺‧1191年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3/1191.html
2008/01/25
【澳門】郵政總局
澳門這個地方經過好多次,總覺得有造訪過,可是已經想不起來有去過哪些名勝古蹟。
2007.12.9 老王寄/郵政總局大樓
對澳門的認識不多,就只知道以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念書的時候還不少澳門的僑生一起念書,總覺得他們的世界是跟我們不同的,一下課就整個不見人影。自從澳門回歸中國之後,澳門地區的競爭力從轉機的觀點來看是非常成功的,台商進出中國從這邊轉機不但班次多,連結也很順暢,不到半天就可以到上海、北京。此外,澳門的觀光賭博事業也因為是轉運站而延伸出來的附加價值。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認知,這幾年來澳門也在文化遺產與都市的美化整修有很深的努力,若有短暫的假期應該是觀光的好地方。
老王的流浪大夢:流浪在澳門
http://www.wretch.cc/blog/zbrazz&category_id=11108208
澳門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E%B3%E9%96%80
2007.12.9 老王寄/郵政總局大樓
對澳門的認識不多,就只知道以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念書的時候還不少澳門的僑生一起念書,總覺得他們的世界是跟我們不同的,一下課就整個不見人影。自從澳門回歸中國之後,澳門地區的競爭力從轉機的觀點來看是非常成功的,台商進出中國從這邊轉機不但班次多,連結也很順暢,不到半天就可以到上海、北京。此外,澳門的觀光賭博事業也因為是轉運站而延伸出來的附加價值。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認知,這幾年來澳門也在文化遺產與都市的美化整修有很深的努力,若有短暫的假期應該是觀光的好地方。
老王說:很喜歡澳門,充滿了驚喜與變化,郵政總局裡面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郵票。
老王的流浪大夢:流浪在澳門
http://www.wretch.cc/blog/zbrazz&category_id=11108208
澳門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E%B3%E9%96%80
2008/01/24
【倫敦】羅塞蒂(Rossetti)與受賜福的碧雅翠絲@泰德英國館
到倫敦前還不知道拉斐爾前派的特色,只是覺得有很多很浪漫的仕女畫像,也不少穿著大膽清涼的作品。
1864-1870年/受賜福的碧雅翠絲/羅塞蒂/倫敦泰德英國館
羅塞蒂是拉斐爾前派畫家的先鋒,1828年生於倫敦,他的個性強烈,態度跟當時保守的英國社會有所不同,在同期拉斐爾前派的畫家中,他的技法並不是最好,但他的畫作總有一股優美的音樂旋律響起的感覺。羅塞蒂研究水彩,發展出自己的技法,他用有透明感的顏料描繪,與古典的手法大不相同。
羅塞蒂在繪畫和文學上的發展都受生命中交往的女性所影響,他的妻子伊麗莎白‧西德爾(Elizabeth Siddal)的去世是因為生下死嬰後,吸鴉片而死,難過的羅塞蒂把他的詩作與妻子一起安葬,後來在 1871年被朋友勸說挖掘出來出版。
除了帶有憂鬱感傷氣氛的畫作之外,羅塞蒂的作品也有宗教畫,但這類的宗教畫跟文藝復興時期大不相同,穿著現代的聖母,甚至比現代還要摩登,髮型也很吸引人。他的畫作中的女性非常形式化,成為拉斐爾前派的特殊風格,死前的最後幾年大量的吸食鴉片,沒有甚麼創作,1882年死於英國的肯特郡。
1864-1870年/受賜福的碧雅翠絲/羅塞蒂/倫敦泰德英國館
羅塞蒂是拉斐爾前派畫家的先鋒,1828年生於倫敦,他的個性強烈,態度跟當時保守的英國社會有所不同,在同期拉斐爾前派的畫家中,他的技法並不是最好,但他的畫作總有一股優美的音樂旋律響起的感覺。羅塞蒂研究水彩,發展出自己的技法,他用有透明感的顏料描繪,與古典的手法大不相同。
羅塞蒂在繪畫和文學上的發展都受生命中交往的女性所影響,他的妻子伊麗莎白‧西德爾(Elizabeth Siddal)的去世是因為生下死嬰後,吸鴉片而死,難過的羅塞蒂把他的詩作與妻子一起安葬,後來在 1871年被朋友勸說挖掘出來出版。
除了帶有憂鬱感傷氣氛的畫作之外,羅塞蒂的作品也有宗教畫,但這類的宗教畫跟文藝復興時期大不相同,穿著現代的聖母,甚至比現代還要摩登,髮型也很吸引人。他的畫作中的女性非常形式化,成為拉斐爾前派的特殊風格,死前的最後幾年大量的吸食鴉片,沒有甚麼創作,1882年死於英國的肯特郡。
2008/01/23
【倫敦】名牌聚集 Sloane 街
一直以來對名牌店並沒多大興趣,不過到各大城市去都要走走這樣的街道,走起來很舒服,看著來往的人就好像進入電影片場的感覺,夢想能夠看到電影明星。
2008.9.20 Sloane 名牌街
在倫敦的牛津街,或是在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紐約的第五大道,走在兩側都是名牌的商店,人潮都是擁擠不堪,要買個很貴的東西還要排隊,店員跩的要死,也很不歡迎試穿,但是只要離開主要名牌街,人潮就少了很多,服務也非常的好,這條在騎士橋地鐵站出來的名牌街就在 Harrods 百貨公司的旁邊,閒逛起來很不錯,可惜當時飄著雨,沒有多拍一些照片。
Sloane街,這個地方在 1960年代開始原本是藝術家聚集的住宅區,現在是銀行家與商業人士的豪宅區。附近的貝爾格萊維亞(Belgrave) 也是一個貴族區,從1824年開始的都市計畫,成功的把這個原本是村莊的地方發展成為上流社會的住宅,如今在此行走看到很多豪宅前不是有警衛,就是門禁森嚴,或者是插上各國國旗的大使館。
偶而會看到名牌跑車呼嘯而過,或是高級車停下來載著兩手都是名牌手提袋的血拼族。
【巴黎】香榭大道 Louis Vuitton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louis-vuitton.html
【紐約】第五大道 GUCCI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gucci.html
【東京】表參道的第一念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5/blog-post_08.html
2008.9.20 Sloane 名牌街
在倫敦的牛津街,或是在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紐約的第五大道,走在兩側都是名牌的商店,人潮都是擁擠不堪,要買個很貴的東西還要排隊,店員跩的要死,也很不歡迎試穿,但是只要離開主要名牌街,人潮就少了很多,服務也非常的好,這條在騎士橋地鐵站出來的名牌街就在 Harrods 百貨公司的旁邊,閒逛起來很不錯,可惜當時飄著雨,沒有多拍一些照片。
Sloane街,這個地方在 1960年代開始原本是藝術家聚集的住宅區,現在是銀行家與商業人士的豪宅區。附近的貝爾格萊維亞(Belgrave) 也是一個貴族區,從1824年開始的都市計畫,成功的把這個原本是村莊的地方發展成為上流社會的住宅,如今在此行走看到很多豪宅前不是有警衛,就是門禁森嚴,或者是插上各國國旗的大使館。
偶而會看到名牌跑車呼嘯而過,或是高級車停下來載著兩手都是名牌手提袋的血拼族。
【巴黎】香榭大道 Louis Vuitton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louis-vuitton.html
【紐約】第五大道 GUCCI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gucci.html
【東京】表參道的第一念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5/blog-post_08.html
2008/01/22
【台北】蒙藏文化中心
每次經過青田街都是星期日,想要進去看看蒙藏委員會裡面藏了甚麼好康?終於有個周六跑去看,剛好是遊牧記憶的藝術展開幕。
2008.1.5
不可否認的蒙族與藏族都有悠久的文化,為什麼蒙藏人士會來台定居?這段歷史我一點也不清楚,是跟著國民政府一起過來的嗎?不過可以在台北就看到蒙古包等遊牧的器具,也可以看到藏族的轉輪以及用人骨或動物的骨頭做出來的器物,算是很難得。
我對唐卡蠻有興趣的,是指一種可掛可收藏也便於攜帶的捲軸掛畫,我一直以為是卡片,內容有各種神佛、宗教人物、壇城、教義等等,也有關於天文、曆法、醫藥、歷史、神話、寓言等故事性的風土民情。
唐卡/六道輪迴圖
這裡展出的器物有:蒙古包、蒙古馬車、馬頭琴、金剛舞的面具及服飾、西藏的帽子、茶桶、面具、風馬旗、脛骨法號、長喇叭、寶盒、轉經筒、金剛鈴、金剛神像,還有彩色沙堆出來的曼陀羅。雖然小小的展覽館,藏的東西還真不少。
你知道風馬旗上面印甚麼嗎?代表著甚麼意義,有空可以來這裡走一走,不過開放的時間要先查清楚,不要撲空了。
蒙藏委員會
http://www.mtac.gov.tw
2008.1.5
不可否認的蒙族與藏族都有悠久的文化,為什麼蒙藏人士會來台定居?這段歷史我一點也不清楚,是跟著國民政府一起過來的嗎?不過可以在台北就看到蒙古包等遊牧的器具,也可以看到藏族的轉輪以及用人骨或動物的骨頭做出來的器物,算是很難得。
我對唐卡蠻有興趣的,是指一種可掛可收藏也便於攜帶的捲軸掛畫,我一直以為是卡片,內容有各種神佛、宗教人物、壇城、教義等等,也有關於天文、曆法、醫藥、歷史、神話、寓言等故事性的風土民情。
唐卡/六道輪迴圖
這裡展出的器物有:蒙古包、蒙古馬車、馬頭琴、金剛舞的面具及服飾、西藏的帽子、茶桶、面具、風馬旗、脛骨法號、長喇叭、寶盒、轉經筒、金剛鈴、金剛神像,還有彩色沙堆出來的曼陀羅。雖然小小的展覽館,藏的東西還真不少。
你知道風馬旗上面印甚麼嗎?代表著甚麼意義,有空可以來這裡走一走,不過開放的時間要先查清楚,不要撲空了。
蒙藏委員會
http://www.mtac.gov.tw
2008/01/21
【台北】委拉斯蓋茲與瑪格麗特@華麗巴洛克
昨日又去了一趟故宮看華麗巴洛克的繪畫展,這次的感受又有點不同,事前有做作業,漸漸地分辦出巴洛克時期的特色。
1656年/穿白衣的瑪格麗特公主/委拉斯蓋茲/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巴洛克時期的開端的創始者應該是卡拉瓦喬,大部分是在室內有一個光源特性,來表現畫中幾個人物各自內心所外顯的表情,利用構圖的位置來突顯一個故事的衝突與誇張,這點跟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風有很大的差異,而威尼斯畫派正好就是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中間的轉淚點。
委拉斯蓋茲(1599-1660),1623年變成為西班牙的宮廷畫家,他一輩子就是服務菲利浦四世。1629年聽從魯本斯的建議,前往義大利研究丁托列多和提香的作品,1631年才回西班牙。他早期的作品有模仿卡拉瓦喬的痕跡,但是進入宮廷後的作品大部分就是王室的肖像畫,但是這類的畫作並非沒有創新,無論是這些王宮貴族的姿勢、角度、眼神,甚至是所在的位置,再再都可以說一大堆的故事,尤其是利用鏡子來表現畫中畫。
上面這幅小公主的畫作是這次來展最有名的作品,近看可以看到衣服的蕾絲,遠看可以看到這些衣服所表現出來的光澤,小公主這時只有五歲,眼神中還透露出無憂無慮的童真,可是大家看到最底下那幅畫,八歲的公主沒有表情的眼神,可見王室生活與從小就決定好的婚姻是多麼的無奈。
1656年/宮女/委拉斯蓋茲/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上面這幅宮女最左邊就是委拉斯蓋茲在作畫的情況,他畫的人就是在中央鏡子內的國王與王后,鏡子下方的瑪格麗特公主與這些宮女反而是在觀賞國王與王后,與畫家是同樣欣賞的角色,這樣把畫者與被畫者的角色對調,而我們的觀賞者反而變成主角的感覺。畢卡索在 1957年利用抽象畫的特性有重新描述過這幅作品。
1659年/八歲的小公主瑪格莉特肖像/委拉斯蓋茲/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委拉斯蓋茲在繪畫的成就不只是單純的畫家而已,在他平面畫中表現出的空間都是立體的,不只是三維的空間,畫中人物的表情還會帶人進入古老的思緒中。在他平凡的生活中的作品來看,算是一個不平凡的藝術家。
【台北】華麗巴洛克@故宮博物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18.html
【倫敦】委拉斯蓋茲與維納斯@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0/blog-post_10.html
1656年/穿白衣的瑪格麗特公主/委拉斯蓋茲/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巴洛克時期的開端的創始者應該是卡拉瓦喬,大部分是在室內有一個光源特性,來表現畫中幾個人物各自內心所外顯的表情,利用構圖的位置來突顯一個故事的衝突與誇張,這點跟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風有很大的差異,而威尼斯畫派正好就是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中間的轉淚點。
委拉斯蓋茲(1599-1660),1623年變成為西班牙的宮廷畫家,他一輩子就是服務菲利浦四世。1629年聽從魯本斯的建議,前往義大利研究丁托列多和提香的作品,1631年才回西班牙。他早期的作品有模仿卡拉瓦喬的痕跡,但是進入宮廷後的作品大部分就是王室的肖像畫,但是這類的畫作並非沒有創新,無論是這些王宮貴族的姿勢、角度、眼神,甚至是所在的位置,再再都可以說一大堆的故事,尤其是利用鏡子來表現畫中畫。
上面這幅小公主的畫作是這次來展最有名的作品,近看可以看到衣服的蕾絲,遠看可以看到這些衣服所表現出來的光澤,小公主這時只有五歲,眼神中還透露出無憂無慮的童真,可是大家看到最底下那幅畫,八歲的公主沒有表情的眼神,可見王室生活與從小就決定好的婚姻是多麼的無奈。
1656年/宮女/委拉斯蓋茲/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上面這幅宮女最左邊就是委拉斯蓋茲在作畫的情況,他畫的人就是在中央鏡子內的國王與王后,鏡子下方的瑪格麗特公主與這些宮女反而是在觀賞國王與王后,與畫家是同樣欣賞的角色,這樣把畫者與被畫者的角色對調,而我們的觀賞者反而變成主角的感覺。畢卡索在 1957年利用抽象畫的特性有重新描述過這幅作品。
1659年/八歲的小公主瑪格莉特肖像/委拉斯蓋茲/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委拉斯蓋茲在繪畫的成就不只是單純的畫家而已,在他平面畫中表現出的空間都是立體的,不只是三維的空間,畫中人物的表情還會帶人進入古老的思緒中。在他平凡的生活中的作品來看,算是一個不平凡的藝術家。
【台北】華麗巴洛克@故宮博物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18.html
【倫敦】委拉斯蓋茲與維納斯@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0/blog-post_10.html
2008/01/19
【台北】魯本斯自畫像@華麗巴洛克
明天下午又要去故宮看華麗巴洛克的畫展,這次是第二次去,有老師導覽應該會很不一樣吧!(期待中)
心靈小憩的藝術的交流與省思
http://life.fhl.net/phpBB21/viewtopic.php?p=72497
1638-1640年/魯本斯/自畫像/維也納藝術博物館
魯本斯是法蘭德斯重要的畫家,17世紀也稱為黃金時期,由於宗教革命的影響,教會對畫家的贊助減少,畫作縮小讓一般家庭也可以掛上,反而讓畫家更有機會畫出比較世俗貼近中產階級的作品。
這自畫像畫出魯本斯的老態,也畫出右手戴上手套柱著拐杖,雙眼有疲憊的眼神,這樣的肖像畫成為英國的典範。魯本斯早年到義大利學習,作品有些威尼斯畫派的影子,學習提香、卡拉瓦喬、米開朗基羅等畫風,看魯本斯的作品,會看到所有畫家的影子,無論是構圖、色彩運用,都顯示他學習前人並運用在自己作品上的痕跡。
【台北】華麗巴洛克@故宮博物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18.html
【佛羅倫斯】魯本斯的酒神@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1/blog-post_10.html
【倫敦】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19.html
心靈小憩的藝術的交流與省思
http://life.fhl.net/phpBB21/viewtopic.php?p=72497
1638-1640年/魯本斯/自畫像/維也納藝術博物館
魯本斯是法蘭德斯重要的畫家,17世紀也稱為黃金時期,由於宗教革命的影響,教會對畫家的贊助減少,畫作縮小讓一般家庭也可以掛上,反而讓畫家更有機會畫出比較世俗貼近中產階級的作品。
這自畫像畫出魯本斯的老態,也畫出右手戴上手套柱著拐杖,雙眼有疲憊的眼神,這樣的肖像畫成為英國的典範。魯本斯早年到義大利學習,作品有些威尼斯畫派的影子,學習提香、卡拉瓦喬、米開朗基羅等畫風,看魯本斯的作品,會看到所有畫家的影子,無論是構圖、色彩運用,都顯示他學習前人並運用在自己作品上的痕跡。
【台北】華麗巴洛克@故宮博物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18.html
【佛羅倫斯】魯本斯的酒神@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1/blog-post_10.html
【倫敦】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1/blog-post_19.html
2008/01/18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這是熱氣球捎來的明信片,雖然是大樓很多的浦東,背後寫的是巷弄中的悠閒。
2008.1.6 熱氣球寄
已經兩年沒有踏上上海的土地,浦東的發展在我眼中覺得不可思議,一大片荒涼沒有人居的重畫區,到今日這樣高消費繁華,不過是這10年的故事,以往的商業區一到了晚上就好像死城一樣,都不敢一個人走在路上,現在晚上到了浦東這端的黃浦江河邊,有很多餐廳,在餐廳享用晚餐,望著對江的當年殖民地區歐式建築,有時候會覺得時代潮流的演變,會一直給我們警惕。
【上海】外灘夜景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4/blog-post_24.html
我還沒有去過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據說觀眾的水平還不是很好,但我想應該會越來越好,希望未來有機會去的時候能看場精彩的歌劇。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http://www.shoac.com.cn
2008.1.6 熱氣球寄
已經兩年沒有踏上上海的土地,浦東的發展在我眼中覺得不可思議,一大片荒涼沒有人居的重畫區,到今日這樣高消費繁華,不過是這10年的故事,以往的商業區一到了晚上就好像死城一樣,都不敢一個人走在路上,現在晚上到了浦東這端的黃浦江河邊,有很多餐廳,在餐廳享用晚餐,望著對江的當年殖民地區歐式建築,有時候會覺得時代潮流的演變,會一直給我們警惕。
【上海】外灘夜景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4/blog-post_24.html
熱氣球說:我喜歡走在城市的巷弄中,發現城市的悠閒,上海的舊巷弄,就讓我難忘那在地的生活情。
熱氣球的藍色冒險
http://blog.xuite.net/omiomi/balloon
我還沒有去過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據說觀眾的水平還不是很好,但我想應該會越來越好,希望未來有機會去的時候能看場精彩的歌劇。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http://www.shoac.com.cn
2008/01/17
【台北】水返腳老街
2008/01/16
【台北】認識大同區簡報檔
這是記錄片工會所辦的紀生在三街的活動
http://blog.roodo.com/docunion/archives/4606381.html
沒想到陰錯陽差變成第一砲演講,這個題目我也沒講過,希望大家多多給予鼓勵!未來這些簡報或演講座談會含在圓環文化工作室的服務範圍內。
http://ok.writers.idv.tw
http://blog.roodo.com/docunion/archives/4606381.html
沒想到陰錯陽差變成第一砲演講,這個題目我也沒講過,希望大家多多給予鼓勵!未來這些簡報或演講座談會含在圓環文化工作室的服務範圍內。
http://ok.writers.idv.tw
2008/01/15
【台北】華山園區的麻豆外拍
算是第一次去外拍麻豆吧!地點是我剛買這台單眼數位相機時練習的華山園區。
2007.12 水瓶子/麻豆迷與攝影師
這裡真是拍照的好地方,不過有很多區域還在整修還未開放,頹廢的工廠、傾倒的牆壁、塗鴉、裝置藝術、梅子工廠、酒廠、很高的煙囪、鐵路地下化的中介點,還有綠地、老建築等等元素,適合花半天在此尋找光影的空間。
翻開鄧南光的攝影作品集,有不少大稻埕、延平北路的街拍,也有請模特兒來的攝影會的朋友,原來經過了50年,所有喜歡攝影的朋友活動都還是一樣的。
1950年/鄧南光攝/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
1930/鄧南光攝/東京攝影迷
華山文化園區
http://huashan.cca.gov.tw/
[台灣319] 台北‧華山文化園區‧Frances的私房景點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454413
[攝影] 華山藝文特區‧外拍插花記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442553
。No Frame 。 Only Rosita and Freedom 。。攝影班結業成績
http://www.wretch.cc/blog/rositachu&article_id=11254721
小沙米的影子:我也成了別人的MODEL先決
http://www.wretch.cc/blog/serena7312&article_id=26880590
2007.12 水瓶子/麻豆迷與攝影師
這裡真是拍照的好地方,不過有很多區域還在整修還未開放,頹廢的工廠、傾倒的牆壁、塗鴉、裝置藝術、梅子工廠、酒廠、很高的煙囪、鐵路地下化的中介點,還有綠地、老建築等等元素,適合花半天在此尋找光影的空間。
翻開鄧南光的攝影作品集,有不少大稻埕、延平北路的街拍,也有請模特兒來的攝影會的朋友,原來經過了50年,所有喜歡攝影的朋友活動都還是一樣的。
1950年/鄧南光攝/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
1930/鄧南光攝/東京攝影迷
華山文化園區
http://huashan.cca.gov.tw/
[台灣319] 台北‧華山文化園區‧Frances的私房景點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454413
[攝影] 華山藝文特區‧外拍插花記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442553
。No Frame 。 Only Rosita and Freedom 。。攝影班結業成績
http://www.wretch.cc/blog/rositachu&article_id=11254721
小沙米的影子:我也成了別人的MODEL先決
http://www.wretch.cc/blog/serena7312&article_id=26880590
2008/01/14
【台北】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樹人書院是陳維英1853年所創,當年在保安宮內,1932年遷到現址。
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在文昌祠內看到樹人書院的歷史碑文,說1932年遷到這裡,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書院為何會遷移到這個地方?當時在保安宮旁邊有大龍峒公學校(大龍國小),是不是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學校,而當時時局比較穩定,所以要建立一個台灣人可以就學的場所就不得而知了。旁邊的孔廟在1925年由仕紳辜顯榮、陳天來等人開始規畫,一直蓋到1939年才有基本的規模。我表列了一下這些建築的歷史:
1805年,保安宮稍有規模
1851年,陳維英中秀才
1853年,陳維英等人創建樹人書院(在保安宮內?或是旁邊?)
1859年,陳維英中舉人
???,陳維英任教明志書院、宜蘭仰山書院
1864年,陳維英擔任學海書院院長
1869年,陳維英過世
1895年,日本人來台
1896年,保安宮與龍山寺等14間寺廟加入日本曹洞宗,免於日人破壞,保安宮內從事教學工作,就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大龍峒公學校)
1925年,開始規劃建孔廟
1928年,在文昌祠現祉開始蓋樹人書院
1932年,樹人書院完工
1939年,民間捐款的孔廟基本架構完成
文昌祠地址:迪化街二段364巷14號
我來這裡好幾次,雖然是座小廟,可是來此地拜拜的准考證可不少,鳳梨罐頭是桌上看到最多的貢品。
仰山書院附近→【宜蘭】楊士芳紀念林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blog-post_22.html
【台北】學海書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8/blog-post_115623368076808563.html
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在文昌祠內看到樹人書院的歷史碑文,說1932年遷到這裡,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書院為何會遷移到這個地方?當時在保安宮旁邊有大龍峒公學校(大龍國小),是不是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學校,而當時時局比較穩定,所以要建立一個台灣人可以就學的場所就不得而知了。旁邊的孔廟在1925年由仕紳辜顯榮、陳天來等人開始規畫,一直蓋到1939年才有基本的規模。我表列了一下這些建築的歷史:
1805年,保安宮稍有規模
1851年,陳維英中秀才
1853年,陳維英等人創建樹人書院(在保安宮內?或是旁邊?)
1859年,陳維英中舉人
???,陳維英任教明志書院、宜蘭仰山書院
1864年,陳維英擔任學海書院院長
1869年,陳維英過世
1895年,日本人來台
1896年,保安宮與龍山寺等14間寺廟加入日本曹洞宗,免於日人破壞,保安宮內從事教學工作,就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大龍峒公學校)
1925年,開始規劃建孔廟
1928年,在文昌祠現祉開始蓋樹人書院
1932年,樹人書院完工
1939年,民間捐款的孔廟基本架構完成
文昌祠地址:迪化街二段364巷14號
我來這裡好幾次,雖然是座小廟,可是來此地拜拜的准考證可不少,鳳梨罐頭是桌上看到最多的貢品。
仰山書院附近→【宜蘭】楊士芳紀念林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blog-post_22.html
【台北】學海書院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8/blog-post_115623368076808563.html
2008/01/13
【台北】乾元蔘藥行百年風華盡在其中
這是去年拜訪這家中藥店所寫,這樣的老店已經不多,還想再去看看。
乾元蔘藥行立面頗具後現代特色
大稻埕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街,假日這裡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地,經常看到導覽的人拿著麥克風跟大家講這條街的歷史,每逢過年,這裡總是擠滿了辦年貨的人。
參加過一次葉倫會老師辦的導覽,又翻了幾次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台北市歷史深度旅遊,總覺得認識不深不過癮,於是請大龍峒文史工作室的陳應宗老師帶我去看看迪化街的中藥店。陳老師的外公是迪化街的進出口藥商,小時候經常在此地遊玩,他帶我到進入了有百年歷史的乾元蔘藥行參觀,真是讓我開了眼界。
1875(1896?)年成立的乾元蔘藥行,店內所有藥材都嚴格挑選,不賣其它南北貨,堅持專賣中藥材。目前是第三代在經營,還保留了很多很舊有設備,雖然很多已經不用,還是保存完好,包藥的時候用白紙慢慢包起來,本以為他們生意不太好,所以沒有購置新設備,哪知道從我進去到出來一個多小時,他們幾個服務人員的工作從來沒有停過,陳師傅帶我們進去走了一圈,一樣樣介紹中藥的後置設備,看的我眼花瞭亂。由於我個人對中藥實在認識不深,以下若有介紹錯誤還請多多指正。
乾元蔘藥行立面,不像附近幾戶的立面的巴洛克式,用的是水平直線屋簷,樣式非常的簡單,竹節式的璧柱也是日治時期常見,在林春生紀念教堂對面,可以看到很多這種竹節式的排水管,其實是包覆著排水設備的簡單裝飾。乾元蔘藥行的匾額十分老舊,顯示從開店到現在的歷史悠久。
迪化街的商店很窄,但是縱深很長,從 google earth 測量長度大約60公尺,由於家族居住、交易店面、晾曬藥材、倉庫甚至是煮藥草等加工作業都在這裡,所以空間的應用不能浪費,而且採多功能應用。
大概可以分成三進,每進之間也都有空間,或作為倉庫或是廁所鍋爐的天井,可以煮飯燒菜,也可以燒煮中藥材,有的中藥材一煮就要24小時不能停止,只能提煉出一點點的藥丸,所以天井的空間區格非常的重要。乾元曾經因為煮藥不慎引發火災,前兩進的木製樓板付之一炬而曾經改建過,現在室內有個電梯。
到了天井間,目前這裡已經不提供居住,所以都是先進的煮藥設備,有真空的器材,也有大的烤箱,以前都用材火的磚瓦還在,但是已經改成用瓦斯管線,由於烤箱的溫度很高,還特別加裝了散熱的設備。
一樓的最後一進,以前是大量的藥材從屋後的小發財車要吊進屋裡的地方,木門有兩層,裡層的木樁還有機關不容易開啟,是為了預防來偷藥材的盜賊,藥材在此分類加工,研磨藥粉。
以往藥材的加工設備多是人工,但是我們到了二樓看到很多古老的機器設備,目前大多沒有在使用,例如手工可以把條狀的藥材一下變成藥丸,也看到了後來演變成自動化的機器。還有磨珍珠粉的堅硬石頭,把珍珠放入容器跟石頭同時放入旋轉,不時要加入薑汁,讓他旋轉七天七夜,就可以磨出珍珠粉,若沒有處理好,可能會讓人中毒不治。
二樓的第一進是第二代陳老先生跟夫人的房間,三樓的第一進是客廳,三樓頂可以晾晒藥材。第二進就是給兒子媳婦住,很多地方還要堆放藥材,其實空間不是很大。
此外,我也看到了很多木製的老家具,厚實的椅子、中藥櫃,還有三層密不漏水的竹籃,雖然沒有經過整理,但是看了直呼過癮,很多也佈上了灰。陳師傅從民國60幾年來此工作,就沒有離開,如今兒子也在此服務,他一邊解說這些器材的使用,也一邊感嘆中藥加工經驗的流失,問他這些技藝有沒有寫下來,他說也沒有人做這個工作,消失也就消失了。
台灣的家族企業,兒子生的多,媳婦娶進門後,就要負責全家的飯菜,天還未亮就要起來忙碌,每星期七天輪由一個媳婦負責,因為家丁過多,還因此僱請幫傭來幫忙煮飯。
較新的匾額
門口看進去,還是保留非常舊式的裝潢,天花板還有監視員工的天窗
老算盤與磨藥工具
測量重量,分配包藥
老藥罐與藥櫃
藥材是世界各地進口的
老保險箱
舊式烤箱換上新瓦斯管
加工設備
古老的磨藥石頭器具
天井,可以發現沒有其他的建材,完全用磚頭蓋成,通風排水功能齊全
後面的厚重木門
藥丸的製程
手工藥丸設備
倉庫庫存表
椅子附上裁切中藥材的工具
結實的木梯
三層的竹籃
磨出珍珠粉的瓷球
第二代陳老先生夫婦
乾元蔘藥行
迪化街1段71號,1875(1896?)年成立至今
網路參考資料:http://www.ylib.com/taiwan/main.asp?DocId=sky1&SNO=25
2017 年更新下方的家族資料***********
*年表:
1875年或1896年,張清河創辦乾元藥行
1911年,陳金清富出生
1917年,張清河過世,陳茂通接任乾元藥行
1930年代,陳金清富創立春元行
1936年,陳茂通過世,經股東朱樹勳、盧阿山等不同的經營者
1946年,陳金清富兒子陳鳳鎮出生
1960年,陳金清富接掌乾元藥行
1970年,陳鳳鎮結婚
1992年,陳金清富兒子陳鳳揚接手經營春元行
1994年,陳金清富過世,陳鳳鎮接手經營乾元藥行
1998年,陳鳳鎮過世,二兒子陳建忠接手經營乾元藥行
2011年,陳鳳鎮三兒子陳建國創上乾元蔘藥行
*參考資料:
吳密察、陳順昌,《迪化街傳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許麗芩,《百年迪化風華》,臺北:策馬入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陳文永、陳建忠、陳建國訪談
*圖說:
陳金清富與太太鄭寶珠,太太本名陳寶珠,因同姓結婚忌諱而改姓。陳金清富,曾經被「金」姓人家作為養子,所以名字改為陳金清富。
*主題:
乾元藥行,百年藥店的下一步
大稻埕的南北貨從1851年開始,林藍田、林佑藻等人在此蓋了房子,經營商號,本來中藥材就掛在南北貨之下,從中國、韓國進口藥材,給人抓藥、煎煮,並請漢醫師來駐店把脈看診,看完診就直接抓藥回家。
乾元蔘藥行的創辦人張清河,原本就是中藥同業公會的理事長,原本在南北貨的經銷體系下與中藥材的特性不同,所以由公會統一由海外進口,日本時代必須經過大阪報關,貨品從香港、上海轉運,其實非常麻煩。而且每種藥材特性不同,保存年限也大不相同。
*
1923年,陳金清富這個剛滿十三歲的少年,回到大稻埕故鄉,看著繁榮的河港,一箱箱南北乾貨、中藥材從海外進到台灣,同時在港口把台灣的茶葉、樟腦出口到海外。工人忙來忙去,同時不遠處的大稻埕火車站載著客人、貨品,有不少來台灣觀光的日本商人,指著河邊的夕陽大聲讚嘆美景,這些穿著西裝頭頂著帽子,乾淨整齊的日本人,旁邊有時會有台灣藝旦陪同,講話非常紳士有禮貌,但是晚上到了酒樓吃飯喝酒後,這些日本有錢人就在街上大呼小叫,有時連警察大人拿他們都沒有辦法。
或許是這樣的遇見,埋下了陳金清富想要學習一門獨到專業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都佩服景仰的生意。這個少年先到了中藥鋪前輩蘇榖保所開的捷茂行當學徒,蘇榖保非常照顧這個少年,或許是這樣的經歷,加上待人誠懇、工作認真,在老闆的支持下成立了「春元行」,以進出口中藥材為主。
乾元藥行在日本時代很活耀,1924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廣告,當地的商號組成永樂會,到商店消費會有抽獎券,在乾元藥行每消費壹圓就發給一張抽獎券,並且在永樂座戲院公開抽獎。1928年,臺北乾元藥行陳茂通等漢醫藥界人士應和「東洋醫道會」,成立「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展開「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希望可以修訂漢醫的許多特許規則,使漢醫合法化,並發展漢醫治法法律。
192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乾元藥行席設蓬萊閣,舉辦「開業三十周年紀念披露會」,1932年報導寄贈平安散一千包,給當時發生流行疫病的廈門地區。可見乾元藥行無論在政界、商界或公益服務,操作都非常靈活,規模已經很大。當時的經營者是股東陳茂通。陳茂通因熱心公益,捐款賑災或資助社會事業的義舉屢見報導,且曾經擔任臺北本島人藥業組合長、藥郊聯合會會長,為大稻埕聞人。
中藥材專家養成不易,早年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批貨,從產地、採集時間,已經藥材的形、色、氣、味等特性辦別,不只如此,在後續的煎藥、製成藥丸保存,也十分費工夫,煎藥有時要煮沸三天,還要不時的攪拌,藥丸要不斷的研磨,但溫度又不能太高。此外,藥材的價格波動也很大,沒有管理好也是傾家蕩產,這樣的特性讓中藥材的買賣成為一個封閉體性,一般人不容易進入這個行業,也因此乾元藥行原本是公會內理事長經營的模式,到了陳金清富之後改傳兒子。
1946年,中藥界前輩蘇榖保成立了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並擔任了第一屆的理事長,1960年,陳金清富擔任第八屆理事長,同時也接手乾元藥行。陳金清富斷斷續續擔任過幾任的理事長,也受聘於海關擔任顧問、衛生署中藥委員,也在許多公會擔任理、監事,可謂德高望重。陳金清富經營中藥行時非常勤勞,無論是找中藥材或是到各地中藥行,全台灣走透透。他也曾經建言政府要發給中藥商執照,避免假藥方便管理。
因為當年不能從中國進口中藥材,不是從韓國進口,就是從香港轉運。公會每年只要標得中國進口的紅黑棗,店門口就會有排隊的人潮。此外每年年底的冬季進補,客人購買藥材整個迪化街非常熱鬧,但今日購買補品這樣的盛況已經不在。
迪化街的商店很窄,但是縱深很長,從乾元藥行長度大約60公尺,家族居住、交易店面、晾曬藥材、倉庫甚至是煮藥草等加工作業都在這裡,所以空間的應用不能浪費,而且採多功能應用。
大概可以分成三進,每進之間也都有空間,或作為倉庫或是廁所鍋爐的天井,可以煮飯燒菜,也可以燒煮中藥材,有的中藥材一煮就要24小時不能停止,只能提煉出一點點的藥丸,所以天井的空間區格非常的重要。乾元曾經因為煮藥不慎引發火災,前兩進的木製樓板付之一炬而曾經改建過,現在室內有個電梯。
到了天井間,目前這裡已經不提供居住,所以都是先進的煮藥設備,有真空的器材,也有大的烤箱,以前都用炭火的磚瓦還在,但是已經改成用瓦斯管線,由於烤箱的溫度很高,還特別加裝了散熱的設備。
一樓的最後一進,以前是大量的藥材從屋後的小發財車要吊進屋裡的地方,木門有兩層,裡層的木樁還有機關不容易開啟,是為了預防來偷藥材的盜賊,藥材在此分類加工,研磨藥粉。
以往藥材的加工設備多是人工,但是我們到了二樓看到很多古老的機器設備,目前大多沒有在使用,例如手工可以把條狀的藥材一下變成藥丸,也看到了後來演變成自動化的機器。還有磨珍珠粉的堅硬石頭,把珍珠放入容器跟石頭同時放入旋轉,不時要加入薑汁,讓他旋轉七天七夜,就可以磨出珍珠粉,若沒有處理好,可能會中毒。
二樓的第一進是陳金清富與太太鄭寶珠的房間,三樓的第一進是客廳,三樓頂可以晾晒藥材。第二進就是給兒子媳婦住,很多地方還要堆放藥材,其實空間不是很大。
此外,我也看到了很多木製的老家具,厚實的椅子、中藥櫃,還有三層密不漏水的竹籃,雖然沒有整理,但是看了直呼過癮,很多也佈上了灰。陳文永師傅從1970年代來此工作,就沒有離開,如今兒子也在此服務,他一邊解說這些器材的使用,也一邊感嘆中藥加工經驗的流失,問他這些技藝有沒有寫下來,他說也沒有人做這個工作,消失也就消失了。
陳文永說明了製作水丸的過程,首要在竹篩上刷一層水,鋪灑藥粉,並用雙手搖篩,藥粉與水混和變成一顆一顆的水丸,然後不斷重複刷水、灑粉、搖篩,一直到藥丸漸漸變大,成為一顆顆大小適中水丸。做水丸和元宵是差不多的,市面上的一瓶水丸,大概要費時半天才能成形,如果量大則要耗費兩三天的功夫。而兩斤的藥粉可以篩出四、五斤的水丸,但功夫如果沒有到家,水丸不會變大,而且沒有藥效。篩水丸不但要用到掌力、臂力與腰力。
陳金清富後來把乾元藥行傳給了兒子陳鳳鎮,把春元行傳給另一個兒子陳鳳揚。陳鳳鎮的太太是屏東水底寮人,親戚到南部旅行時遇見,於是介紹給陳金清富當媳婦,傳統上嫁入了中藥行,代表的是辛勤的工作,媳婦要熬成婆時間很長。
陳建忠、陳建國兄弟,1970年代出生就在迪化街成長,上下學看著華麗漂亮的立面,也看了許多中藥行的興衰,國中起就在家裡幫忙。
陳建忠回憶說小時候曬龜殼,曾經看到有類似甲骨文文字的刻痕。每次聽他講到店面後方的儲藏空間,一桶一桶分門別類的中藥材,二樓已經從木箱改為鐵箱存放藥材,說著藥材有要酒製、蒸熟、醋製等等,每一次進去就好像進入了大觀園。
陳建國說當年樓下天井在煮藥不能中斷,而且只有夏天可以熬出膠質,要連續敖九天,晚上全家睡在樓上,又沒有裝冷氣,簡直是一個大烤爐無法入眠。他們兄弟經常苦中作樂,例如用炭火在鍋子上烤附子,把一片片附子切開,均勻的排放在鍋子上,等到烤完的時候,就利用剩下的炭火烤肉、烤香腸來吃,這也算是一種福利吧!
今日的中藥行面臨時代潮流的蛻變,民眾的身體健康,已經不需要補品,生病也經常只是去看西醫吃西藥,而普遍上漢醫也使用科學中藥粉,此外許多藥膳品紅棗、枸杞等也進入了便利商店販售,傳統中藥行生存不易。
即使如此,中藥行面對客製化的需求,還有百年來的傳承經驗,可以有獨特的配方,透過真空包裝保存,製作過程沒有添加防腐劑,我覺得仍舊十分有競爭力的。
乾元蔘藥行立面頗具後現代特色
大稻埕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街,假日這裡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地,經常看到導覽的人拿著麥克風跟大家講這條街的歷史,每逢過年,這裡總是擠滿了辦年貨的人。
參加過一次葉倫會老師辦的導覽,又翻了幾次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台北市歷史深度旅遊,總覺得認識不深不過癮,於是請大龍峒文史工作室的陳應宗老師帶我去看看迪化街的中藥店。陳老師的外公是迪化街的進出口藥商,小時候經常在此地遊玩,他帶我到進入了有百年歷史的乾元蔘藥行參觀,真是讓我開了眼界。
1875(1896?)年成立的乾元蔘藥行,店內所有藥材都嚴格挑選,不賣其它南北貨,堅持專賣中藥材。目前是第三代在經營,還保留了很多很舊有設備,雖然很多已經不用,還是保存完好,包藥的時候用白紙慢慢包起來,本以為他們生意不太好,所以沒有購置新設備,哪知道從我進去到出來一個多小時,他們幾個服務人員的工作從來沒有停過,陳師傅帶我們進去走了一圈,一樣樣介紹中藥的後置設備,看的我眼花瞭亂。由於我個人對中藥實在認識不深,以下若有介紹錯誤還請多多指正。
乾元蔘藥行立面,不像附近幾戶的立面的巴洛克式,用的是水平直線屋簷,樣式非常的簡單,竹節式的璧柱也是日治時期常見,在林春生紀念教堂對面,可以看到很多這種竹節式的排水管,其實是包覆著排水設備的簡單裝飾。乾元蔘藥行的匾額十分老舊,顯示從開店到現在的歷史悠久。
迪化街的商店很窄,但是縱深很長,從 google earth 測量長度大約60公尺,由於家族居住、交易店面、晾曬藥材、倉庫甚至是煮藥草等加工作業都在這裡,所以空間的應用不能浪費,而且採多功能應用。
大概可以分成三進,每進之間也都有空間,或作為倉庫或是廁所鍋爐的天井,可以煮飯燒菜,也可以燒煮中藥材,有的中藥材一煮就要24小時不能停止,只能提煉出一點點的藥丸,所以天井的空間區格非常的重要。乾元曾經因為煮藥不慎引發火災,前兩進的木製樓板付之一炬而曾經改建過,現在室內有個電梯。
到了天井間,目前這裡已經不提供居住,所以都是先進的煮藥設備,有真空的器材,也有大的烤箱,以前都用材火的磚瓦還在,但是已經改成用瓦斯管線,由於烤箱的溫度很高,還特別加裝了散熱的設備。
一樓的最後一進,以前是大量的藥材從屋後的小發財車要吊進屋裡的地方,木門有兩層,裡層的木樁還有機關不容易開啟,是為了預防來偷藥材的盜賊,藥材在此分類加工,研磨藥粉。
以往藥材的加工設備多是人工,但是我們到了二樓看到很多古老的機器設備,目前大多沒有在使用,例如手工可以把條狀的藥材一下變成藥丸,也看到了後來演變成自動化的機器。還有磨珍珠粉的堅硬石頭,把珍珠放入容器跟石頭同時放入旋轉,不時要加入薑汁,讓他旋轉七天七夜,就可以磨出珍珠粉,若沒有處理好,可能會讓人中毒不治。
二樓的第一進是第二代陳老先生跟夫人的房間,三樓的第一進是客廳,三樓頂可以晾晒藥材。第二進就是給兒子媳婦住,很多地方還要堆放藥材,其實空間不是很大。
此外,我也看到了很多木製的老家具,厚實的椅子、中藥櫃,還有三層密不漏水的竹籃,雖然沒有經過整理,但是看了直呼過癮,很多也佈上了灰。陳師傅從民國60幾年來此工作,就沒有離開,如今兒子也在此服務,他一邊解說這些器材的使用,也一邊感嘆中藥加工經驗的流失,問他這些技藝有沒有寫下來,他說也沒有人做這個工作,消失也就消失了。
台灣的家族企業,兒子生的多,媳婦娶進門後,就要負責全家的飯菜,天還未亮就要起來忙碌,每星期七天輪由一個媳婦負責,因為家丁過多,還因此僱請幫傭來幫忙煮飯。
較新的匾額
門口看進去,還是保留非常舊式的裝潢,天花板還有監視員工的天窗
老算盤與磨藥工具
測量重量,分配包藥
老藥罐與藥櫃
藥材是世界各地進口的
老保險箱
舊式烤箱換上新瓦斯管
加工設備
古老的磨藥石頭器具
天井,可以發現沒有其他的建材,完全用磚頭蓋成,通風排水功能齊全
後面的厚重木門
藥丸的製程
手工藥丸設備
倉庫庫存表
椅子附上裁切中藥材的工具
結實的木梯
三層的竹籃
磨出珍珠粉的瓷球
第二代陳老先生夫婦
乾元蔘藥行
迪化街1段71號,1875(1896?)年成立至今
網路參考資料:http://www.ylib.com/taiwan/main.asp?DocId=sky1&SNO=25
2017 年更新下方的家族資料***********
*年表:
1875年或1896年,張清河創辦乾元藥行
1911年,陳金清富出生
1917年,張清河過世,陳茂通接任乾元藥行
1930年代,陳金清富創立春元行
1936年,陳茂通過世,經股東朱樹勳、盧阿山等不同的經營者
1946年,陳金清富兒子陳鳳鎮出生
1960年,陳金清富接掌乾元藥行
1970年,陳鳳鎮結婚
1992年,陳金清富兒子陳鳳揚接手經營春元行
1994年,陳金清富過世,陳鳳鎮接手經營乾元藥行
1998年,陳鳳鎮過世,二兒子陳建忠接手經營乾元藥行
2011年,陳鳳鎮三兒子陳建國創上乾元蔘藥行
*參考資料:
吳密察、陳順昌,《迪化街傳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許麗芩,《百年迪化風華》,臺北:策馬入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陳文永、陳建忠、陳建國訪談
*圖說:
陳金清富與太太鄭寶珠,太太本名陳寶珠,因同姓結婚忌諱而改姓。陳金清富,曾經被「金」姓人家作為養子,所以名字改為陳金清富。
*主題:
乾元藥行,百年藥店的下一步
大稻埕的南北貨從1851年開始,林藍田、林佑藻等人在此蓋了房子,經營商號,本來中藥材就掛在南北貨之下,從中國、韓國進口藥材,給人抓藥、煎煮,並請漢醫師來駐店把脈看診,看完診就直接抓藥回家。
乾元蔘藥行的創辦人張清河,原本就是中藥同業公會的理事長,原本在南北貨的經銷體系下與中藥材的特性不同,所以由公會統一由海外進口,日本時代必須經過大阪報關,貨品從香港、上海轉運,其實非常麻煩。而且每種藥材特性不同,保存年限也大不相同。
*
1923年,陳金清富這個剛滿十三歲的少年,回到大稻埕故鄉,看著繁榮的河港,一箱箱南北乾貨、中藥材從海外進到台灣,同時在港口把台灣的茶葉、樟腦出口到海外。工人忙來忙去,同時不遠處的大稻埕火車站載著客人、貨品,有不少來台灣觀光的日本商人,指著河邊的夕陽大聲讚嘆美景,這些穿著西裝頭頂著帽子,乾淨整齊的日本人,旁邊有時會有台灣藝旦陪同,講話非常紳士有禮貌,但是晚上到了酒樓吃飯喝酒後,這些日本有錢人就在街上大呼小叫,有時連警察大人拿他們都沒有辦法。
或許是這樣的遇見,埋下了陳金清富想要學習一門獨到專業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都佩服景仰的生意。這個少年先到了中藥鋪前輩蘇榖保所開的捷茂行當學徒,蘇榖保非常照顧這個少年,或許是這樣的經歷,加上待人誠懇、工作認真,在老闆的支持下成立了「春元行」,以進出口中藥材為主。
乾元藥行在日本時代很活耀,1924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廣告,當地的商號組成永樂會,到商店消費會有抽獎券,在乾元藥行每消費壹圓就發給一張抽獎券,並且在永樂座戲院公開抽獎。1928年,臺北乾元藥行陳茂通等漢醫藥界人士應和「東洋醫道會」,成立「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展開「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希望可以修訂漢醫的許多特許規則,使漢醫合法化,並發展漢醫治法法律。
192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乾元藥行席設蓬萊閣,舉辦「開業三十周年紀念披露會」,1932年報導寄贈平安散一千包,給當時發生流行疫病的廈門地區。可見乾元藥行無論在政界、商界或公益服務,操作都非常靈活,規模已經很大。當時的經營者是股東陳茂通。陳茂通因熱心公益,捐款賑災或資助社會事業的義舉屢見報導,且曾經擔任臺北本島人藥業組合長、藥郊聯合會會長,為大稻埕聞人。
中藥材專家養成不易,早年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批貨,從產地、採集時間,已經藥材的形、色、氣、味等特性辦別,不只如此,在後續的煎藥、製成藥丸保存,也十分費工夫,煎藥有時要煮沸三天,還要不時的攪拌,藥丸要不斷的研磨,但溫度又不能太高。此外,藥材的價格波動也很大,沒有管理好也是傾家蕩產,這樣的特性讓中藥材的買賣成為一個封閉體性,一般人不容易進入這個行業,也因此乾元藥行原本是公會內理事長經營的模式,到了陳金清富之後改傳兒子。
1946年,中藥界前輩蘇榖保成立了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並擔任了第一屆的理事長,1960年,陳金清富擔任第八屆理事長,同時也接手乾元藥行。陳金清富斷斷續續擔任過幾任的理事長,也受聘於海關擔任顧問、衛生署中藥委員,也在許多公會擔任理、監事,可謂德高望重。陳金清富經營中藥行時非常勤勞,無論是找中藥材或是到各地中藥行,全台灣走透透。他也曾經建言政府要發給中藥商執照,避免假藥方便管理。
因為當年不能從中國進口中藥材,不是從韓國進口,就是從香港轉運。公會每年只要標得中國進口的紅黑棗,店門口就會有排隊的人潮。此外每年年底的冬季進補,客人購買藥材整個迪化街非常熱鬧,但今日購買補品這樣的盛況已經不在。
迪化街的商店很窄,但是縱深很長,從乾元藥行長度大約60公尺,家族居住、交易店面、晾曬藥材、倉庫甚至是煮藥草等加工作業都在這裡,所以空間的應用不能浪費,而且採多功能應用。
大概可以分成三進,每進之間也都有空間,或作為倉庫或是廁所鍋爐的天井,可以煮飯燒菜,也可以燒煮中藥材,有的中藥材一煮就要24小時不能停止,只能提煉出一點點的藥丸,所以天井的空間區格非常的重要。乾元曾經因為煮藥不慎引發火災,前兩進的木製樓板付之一炬而曾經改建過,現在室內有個電梯。
到了天井間,目前這裡已經不提供居住,所以都是先進的煮藥設備,有真空的器材,也有大的烤箱,以前都用炭火的磚瓦還在,但是已經改成用瓦斯管線,由於烤箱的溫度很高,還特別加裝了散熱的設備。
一樓的最後一進,以前是大量的藥材從屋後的小發財車要吊進屋裡的地方,木門有兩層,裡層的木樁還有機關不容易開啟,是為了預防來偷藥材的盜賊,藥材在此分類加工,研磨藥粉。
以往藥材的加工設備多是人工,但是我們到了二樓看到很多古老的機器設備,目前大多沒有在使用,例如手工可以把條狀的藥材一下變成藥丸,也看到了後來演變成自動化的機器。還有磨珍珠粉的堅硬石頭,把珍珠放入容器跟石頭同時放入旋轉,不時要加入薑汁,讓他旋轉七天七夜,就可以磨出珍珠粉,若沒有處理好,可能會中毒。
二樓的第一進是陳金清富與太太鄭寶珠的房間,三樓的第一進是客廳,三樓頂可以晾晒藥材。第二進就是給兒子媳婦住,很多地方還要堆放藥材,其實空間不是很大。
此外,我也看到了很多木製的老家具,厚實的椅子、中藥櫃,還有三層密不漏水的竹籃,雖然沒有整理,但是看了直呼過癮,很多也佈上了灰。陳文永師傅從1970年代來此工作,就沒有離開,如今兒子也在此服務,他一邊解說這些器材的使用,也一邊感嘆中藥加工經驗的流失,問他這些技藝有沒有寫下來,他說也沒有人做這個工作,消失也就消失了。
陳文永說明了製作水丸的過程,首要在竹篩上刷一層水,鋪灑藥粉,並用雙手搖篩,藥粉與水混和變成一顆一顆的水丸,然後不斷重複刷水、灑粉、搖篩,一直到藥丸漸漸變大,成為一顆顆大小適中水丸。做水丸和元宵是差不多的,市面上的一瓶水丸,大概要費時半天才能成形,如果量大則要耗費兩三天的功夫。而兩斤的藥粉可以篩出四、五斤的水丸,但功夫如果沒有到家,水丸不會變大,而且沒有藥效。篩水丸不但要用到掌力、臂力與腰力。
陳金清富後來把乾元藥行傳給了兒子陳鳳鎮,把春元行傳給另一個兒子陳鳳揚。陳鳳鎮的太太是屏東水底寮人,親戚到南部旅行時遇見,於是介紹給陳金清富當媳婦,傳統上嫁入了中藥行,代表的是辛勤的工作,媳婦要熬成婆時間很長。
陳建忠、陳建國兄弟,1970年代出生就在迪化街成長,上下學看著華麗漂亮的立面,也看了許多中藥行的興衰,國中起就在家裡幫忙。
陳建忠回憶說小時候曬龜殼,曾經看到有類似甲骨文文字的刻痕。每次聽他講到店面後方的儲藏空間,一桶一桶分門別類的中藥材,二樓已經從木箱改為鐵箱存放藥材,說著藥材有要酒製、蒸熟、醋製等等,每一次進去就好像進入了大觀園。
陳建國說當年樓下天井在煮藥不能中斷,而且只有夏天可以熬出膠質,要連續敖九天,晚上全家睡在樓上,又沒有裝冷氣,簡直是一個大烤爐無法入眠。他們兄弟經常苦中作樂,例如用炭火在鍋子上烤附子,把一片片附子切開,均勻的排放在鍋子上,等到烤完的時候,就利用剩下的炭火烤肉、烤香腸來吃,這也算是一種福利吧!
今日的中藥行面臨時代潮流的蛻變,民眾的身體健康,已經不需要補品,生病也經常只是去看西醫吃西藥,而普遍上漢醫也使用科學中藥粉,此外許多藥膳品紅棗、枸杞等也進入了便利商店販售,傳統中藥行生存不易。
即使如此,中藥行面對客製化的需求,還有百年來的傳承經驗,可以有獨特的配方,透過真空包裝保存,製作過程沒有添加防腐劑,我覺得仍舊十分有競爭力的。
2008/01/11
【京都】舞妓人生
最近國人去京都旅遊,大多會安排一場舞妓的表演秀,我是沒有看過,聽說表演的動作很慢。
2007.12.27 莎賓娜寄
『舞妓』是『藝妓』在學習時期的名稱,是表演藝術的女性工作者,除了為客人服務餐飲外,主要是表演舞蹈、樂器等。古代的舞妓從10歲學藝,訓練到16歲才升級為藝妓,現在因法令的規定,必須到了國中畢業才能開始學藝。學習過程很艱苦,包括禮儀、文化、詩書、彈琴等等。
台灣當年日本統治的影響,在艋舺及大稻埕地區也都有舞妓、藝妓的表演,多是以琵琶自彈自唱,在日治時期藝妓必須是要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才可以營業的。
蓬萊閣
http://ok.writers.idv.tw/2007/09/blog-post.html
不過我覺得那些藝妓應該是觀光客,去租衣服來穿而已,現在日本很流行這樣的體驗旅遊方式。
2007.12.27 莎賓娜寄
『舞妓』是『藝妓』在學習時期的名稱,是表演藝術的女性工作者,除了為客人服務餐飲外,主要是表演舞蹈、樂器等。古代的舞妓從10歲學藝,訓練到16歲才升級為藝妓,現在因法令的規定,必須到了國中畢業才能開始學藝。學習過程很艱苦,包括禮儀、文化、詩書、彈琴等等。
台灣當年日本統治的影響,在艋舺及大稻埕地區也都有舞妓、藝妓的表演,多是以琵琶自彈自唱,在日治時期藝妓必須是要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才可以營業的。
蓬萊閣
http://ok.writers.idv.tw/2007/09/blog-post.html
來到祉園前,很多人提到能不能在街上遇見藝妓,只能靠運氣!而我真是走運,一連兩天都遇上,還有藝妓姐妹淘遊清水寺逛大街
不過我覺得那些藝妓應該是觀光客,去租衣服來穿而已,現在日本很流行這樣的體驗旅遊方式。
2008/01/10
《大同區古蹟》總覽
2008/01/09
【台北】消失的稻新街
大稻埕這地名的由來是因為稻穀收成後在這地方曝曬,而稻新街的由來是因為日治時期這裡是米店的集散地而來,現在的街名是甘谷街。
2005.10攝/甘谷街的和德祠
清代劉銘傳把大稻埕火車站設立在今日中興醫院附近,就是貴德街與長安西路口,不但方便外國人居留區的外國人進出,也方便貨物的運送,到了日治時期,台灣成為日本的米倉後,鴉片被查禁,茶葉也因為不是主要食物而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當然就是“米",而稻新街因為位置就在大稻埕火車站,此地開設『正米市場』,一直到了1930年代國際經濟大蕭條,這裡的米市才又沉寂了下來。
這裡還有一段歷史是1912年,329黃花崗烈士之一的羅福星,出生印尼,祖籍在苗栗,算是台籍的華僑,他1913年在此發動抗日活動,但是還沒有行動就被日本人查獲,遭受絞刑而死。在附近不遠的國父史蹟館也有羅福星的照片,並記錄這段歷史。
羅福星-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7%A6%8F%E6%98%9F
如今甘谷街已經聞不到稻香,所有米店都離開這裡,當年的建築也沒有留下任何遺跡,但卻有1887年劉銘傳城裡的『茶郊永和興』公會,茶葉公會的前身,有棟『茶商業大樓』座落在甘谷街22號。
2005.10攝/甘谷街的和德祠
清代劉銘傳把大稻埕火車站設立在今日中興醫院附近,就是貴德街與長安西路口,不但方便外國人居留區的外國人進出,也方便貨物的運送,到了日治時期,台灣成為日本的米倉後,鴉片被查禁,茶葉也因為不是主要食物而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當然就是“米",而稻新街因為位置就在大稻埕火車站,此地開設『正米市場』,一直到了1930年代國際經濟大蕭條,這裡的米市才又沉寂了下來。
這裡還有一段歷史是1912年,329黃花崗烈士之一的羅福星,出生印尼,祖籍在苗栗,算是台籍的華僑,他1913年在此發動抗日活動,但是還沒有行動就被日本人查獲,遭受絞刑而死。在附近不遠的國父史蹟館也有羅福星的照片,並記錄這段歷史。
羅福星-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7%A6%8F%E6%98%9F
如今甘谷街已經聞不到稻香,所有米店都離開這裡,當年的建築也沒有留下任何遺跡,但卻有1887年劉銘傳城裡的『茶郊永和興』公會,茶葉公會的前身,有棟『茶商業大樓』座落在甘谷街22號。
2008/01/08
【台北】六館街(南京西路)散步
走在南京西路靠近淡水河堤防,與貴德街的交際處,如今已經看不到當年洋樓建築。
2005.10 攝
「六館」的由來有兩種,一是說這條街上有六家茶行,另一傳說是板橋林維源捐助劉銘傳的各項建設而獲得欽差的官職,因為劉銘傳沒有錢幫林維源蓋行館,所以林家就自己蓋了六間行館。林家的後代的確在此地有經營建祥茶行,當年是台灣最大的茶行。
昔日六館街都是洋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台北歷史深度旅遊‧遠流)
六館街、建昌街、千秋街(今為貴德街)當時是外國人居留區,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南京西路一路往東除了茶行,還有眾多布行、西裝店,日治時期茶葉比較沒落後,布的批發曾經佔了全島的70%的市場。續續往東走,會經過法主宮,每年農曆9月23日會舉行大龜會,全台的善男信女會來此地,可能是希望簽六合彩或是樂透不要摃龜吧?旁邊就是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地天馬茶行。
持續往東走,會走到昔日熱鬧的台灣小吃聚集地--建成圓環,當時攤販聚集,日本人本來不准許在此地營業,但是後來攤販成立自救會跟政府談判,官方才允許可以在下午五點後營業。日治時期熱鬧的地方從貴德街逐漸往東移到圓環這邊。
最近十年圓環改建,附近的寧夏街夜市仍然是人潮的聚集地,到了假日最熱鬧的地方應該在中山捷運站,新光三越百貨附近。
2005.10 攝
「六館」的由來有兩種,一是說這條街上有六家茶行,另一傳說是板橋林維源捐助劉銘傳的各項建設而獲得欽差的官職,因為劉銘傳沒有錢幫林維源蓋行館,所以林家就自己蓋了六間行館。林家的後代的確在此地有經營建祥茶行,當年是台灣最大的茶行。
昔日六館街都是洋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台北歷史深度旅遊‧遠流)
六館街、建昌街、千秋街(今為貴德街)當時是外國人居留區,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南京西路一路往東除了茶行,還有眾多布行、西裝店,日治時期茶葉比較沒落後,布的批發曾經佔了全島的70%的市場。續續往東走,會經過法主宮,每年農曆9月23日會舉行大龜會,全台的善男信女會來此地,可能是希望簽六合彩或是樂透不要摃龜吧?旁邊就是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地天馬茶行。
持續往東走,會走到昔日熱鬧的台灣小吃聚集地--建成圓環,當時攤販聚集,日本人本來不准許在此地營業,但是後來攤販成立自救會跟政府談判,官方才允許可以在下午五點後營業。日治時期熱鬧的地方從貴德街逐漸往東移到圓環這邊。
最近十年圓環改建,附近的寧夏街夜市仍然是人潮的聚集地,到了假日最熱鬧的地方應該在中山捷運站,新光三越百貨附近。
2008/01/07
【台北】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
以往每星期一介紹的畫作多是西洋藝術,今天發現我對台灣本土的藝術家居然認識的只有陳澄波、李梅樹等人,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大稻埕的畫家郭雪湖。
1930年/郭雪湖/南街殷賑圖/膠彩
郭雪湖,本名郭金火,1908年生,1917年進入台北日新公學校讀書,老師發現他具繪畫才能,就教導學習藝術。後來念土木科,志趣不合就退學在家自修,1925年到蔡雪溪「雪溪畫館」學畫,改名為郭雪湖。
1927年,日本人舉辦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入選,有「台展三少年」之稱,聲名大造。郭雪湖一生獻身藝術,勤跑圖書館自學成功,他曾說:「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
由上面這個畫作來看,當時迪化街已是中藥、南北貨、布、農產品、算命等行業集中地,從右邊「乾元」元丹本舖的店面與霞海城隍廟的位置來看,應該是從目前永樂市場前由南往北看過去,整個被拉高的迪化街建築(或許當時三層樓就算是高樓吧?),具體的表現出迪化街南段各家店鋪在中元節熱鬧非凡的景象,路上行走的人更反映了當年的穿著與生活方式。
這幅畫不知道現存在哪?不過我知道在大稻埕的偶戲館的一樓有巨幅的複製品,有興趣可以去逛逛迪化街後往偶戲館懷舊對照一下今昔。
1930年/郭雪湖/南街殷賑圖/膠彩
郭雪湖,本名郭金火,1908年生,1917年進入台北日新公學校讀書,老師發現他具繪畫才能,就教導學習藝術。後來念土木科,志趣不合就退學在家自修,1925年到蔡雪溪「雪溪畫館」學畫,改名為郭雪湖。
1927年,日本人舉辦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入選,有「台展三少年」之稱,聲名大造。郭雪湖一生獻身藝術,勤跑圖書館自學成功,他曾說:「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
由上面這個畫作來看,當時迪化街已是中藥、南北貨、布、農產品、算命等行業集中地,從右邊「乾元」元丹本舖的店面與霞海城隍廟的位置來看,應該是從目前永樂市場前由南往北看過去,整個被拉高的迪化街建築(或許當時三層樓就算是高樓吧?),具體的表現出迪化街南段各家店鋪在中元節熱鬧非凡的景象,路上行走的人更反映了當年的穿著與生活方式。
這幅畫不知道現存在哪?不過我知道在大稻埕的偶戲館的一樓有巨幅的複製品,有興趣可以去逛逛迪化街後往偶戲館懷舊對照一下今昔。
2008/01/06
【台北】貴德街看不見的遺跡1
走在貴德街,應該是不會嗅出1860年代,這條街上有60幾家茶行,到處是打扮時髦的婦女在涼亭仔腳(騎樓)撿茶葉。
2007.12.23 莊協發雜貨店舊址,也是莊永明老師的家
在古早以前,西寧北路本來是條小河,上面可以行船載貨,當年有不少畫家來此取景,就好像威尼斯一般,如今這條河上是條大馬路,而貴德街反而變成一條小巷子,看到這裡的老房子的一樓都刻意的墊高,就知道河水上漲的高度。
從貴德街與長安東路口往北散步,可以經過幾個重要的茶行:
2007.12.23 莊協發雜貨店舊址,也是莊永明老師的家
在古早以前,西寧北路本來是條小河,上面可以行船載貨,當年有不少畫家來此取景,就好像威尼斯一般,如今這條河上是條大馬路,而貴德街反而變成一條小巷子,看到這裡的老房子的一樓都刻意的墊高,就知道河水上漲的高度。
從貴德街與長安東路口往北散步,可以經過幾個重要的茶行:
- 德記洋行,長安東路303號,如今已經變成德記大樓,1845年創立於廈門,台灣開港之後,1867年英商德記洋行率先來設立分行,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的進出口貿易。
- 文山茶行,貴德街15號,找不到遺跡,王添灯1901年生,1946年選上省議員,直接點名貪官,而後在二二八事件被淋上汽油活活燒死。
- 三井會社,貴得街19號,找不到遺跡,日治時期後的1896年,日本人成立的茶商,想要壟斷台灣茶葉,是當時日本人在台灣的最大財團。
- 怡和洋行,貴德街36號,完全找不到遺跡,1813年東印度公司特許到期,所以一個船醫改經營與中國的茶葉、鴉片的買賣,怡和洋行曾經與胡雪巖、李鴻章、伊藤博文、張學良都有些關係。
- 李春生紀念教堂,貴德街44號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30.html
- 吳文秀故居,貴德街57號,現已拆除重建。吳文秀是台灣茶葉外銷的談判高手,1873年生,1900年從法國巴黎的萬國博覽會領回烏龍茶最高賞的證書,是台茶品牌行銷的推手。吳文秀也資助中興會,推動推翻清朝的革命運動。
- 錦記茶行,貴德街73號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2/blog-post_18.html
2008/01/05
【威尼斯】水中之都--藝術與文化的視覺饗宴@PC Home life
這是2008年1月號的 PC Home 雜誌 Life 別冊,我所寫的旅人筆記。
西元421年,當義大利各城邦因為羅馬帝國的衰敗,在北方的蠻族入侵後,有一小群的流亡人逃到幾塊瀉湖所組成的威尼斯,這種逃到海上遷徙的情感,逐漸成為威尼斯人的情感跟生活方式,進而在697年選舉出第一任總督。因為威尼斯共和國是由平民百姓所建,建城的歷史中並沒有英雄的傳說,就因為共和國的獨立運作,而威尼斯又剛好位在東西方交流的航海重要點,成就這個水都的重要性。
文藝復興過後南歐的各個城邦因為敵不過北方肥沃土地的農業競爭,為了突破困境,往往請外國的政治家來執政,希望擺脫各貴族的利益糾葛,但這種集權的統治,往往幾年後又形成另一股勢力,並沒有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威尼斯跟佛羅倫斯沒有這樣作,他們堅持著當地民主的共和體制,讓這兩個城邦無論在藝術或是貿易上蓬勃的發展。
威尼斯對外跟拜占庭有緊密的關係,當時世界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不甘海上的貿易活動被拜占庭帝國壟斷,於是經由選舉產生的寡頭共和體制起來競爭。西元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大量的傭兵在威尼斯集結,準備進攻埃及,當成反攻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暫時根據地,但是貴族無法付出大筆的傭兵費用,於是改變戰略直接進軍君士坦丁堡,建立了附庸拉丁帝國(1204-1261年),也讓威尼斯成為東西交流的主要地區。
威尼斯不只是當貿易中心而已,還是把生產中心的觀念帶入城市經濟的一環,設立造船的工業區、製造玻璃的區域、製造軍火的區域。而歐洲各國對於外國人普遍有敵對的態度,只有威尼斯容納各色的人種,不但日耳曼人、猶太商人或是東方來的東正教教徒,更是世界的一個縮影。
在我還沒有進入威尼斯前,讀過不少介紹這裡的書籍文章,心中浮出的感覺不外乎是商人貿易、小島海國、東西交流、封閉與開放、船、鬼魅神話、錯綜複雜、嘉年華面具節、貴族獨裁、十字軍東征等等。西元1846年火車進入威尼斯的那一剎那,這個海上城市已經註定要用陸地人的思考,1931年汽車堤道完工後,威尼斯的地位仍然屹立,這跟威尼斯人的性格有關,能夠時時求新求變的威尼斯,這百年來搖身一變觀光旅行的世界中心。
《威尼斯》告別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1/blog-post_03.html
【吳哥】千年一瞬的微笑@PC Home life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pc-home-life.html
【印度】科技運用在印度旅遊@PC Home life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pc-home-life.html
西元421年,當義大利各城邦因為羅馬帝國的衰敗,在北方的蠻族入侵後,有一小群的流亡人逃到幾塊瀉湖所組成的威尼斯,這種逃到海上遷徙的情感,逐漸成為威尼斯人的情感跟生活方式,進而在697年選舉出第一任總督。因為威尼斯共和國是由平民百姓所建,建城的歷史中並沒有英雄的傳說,就因為共和國的獨立運作,而威尼斯又剛好位在東西方交流的航海重要點,成就這個水都的重要性。
文藝復興過後南歐的各個城邦因為敵不過北方肥沃土地的農業競爭,為了突破困境,往往請外國的政治家來執政,希望擺脫各貴族的利益糾葛,但這種集權的統治,往往幾年後又形成另一股勢力,並沒有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威尼斯跟佛羅倫斯沒有這樣作,他們堅持著當地民主的共和體制,讓這兩個城邦無論在藝術或是貿易上蓬勃的發展。
威尼斯對外跟拜占庭有緊密的關係,當時世界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不甘海上的貿易活動被拜占庭帝國壟斷,於是經由選舉產生的寡頭共和體制起來競爭。西元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大量的傭兵在威尼斯集結,準備進攻埃及,當成反攻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暫時根據地,但是貴族無法付出大筆的傭兵費用,於是改變戰略直接進軍君士坦丁堡,建立了附庸拉丁帝國(1204-1261年),也讓威尼斯成為東西交流的主要地區。
威尼斯不只是當貿易中心而已,還是把生產中心的觀念帶入城市經濟的一環,設立造船的工業區、製造玻璃的區域、製造軍火的區域。而歐洲各國對於外國人普遍有敵對的態度,只有威尼斯容納各色的人種,不但日耳曼人、猶太商人或是東方來的東正教教徒,更是世界的一個縮影。
在我還沒有進入威尼斯前,讀過不少介紹這裡的書籍文章,心中浮出的感覺不外乎是商人貿易、小島海國、東西交流、封閉與開放、船、鬼魅神話、錯綜複雜、嘉年華面具節、貴族獨裁、十字軍東征等等。西元1846年火車進入威尼斯的那一剎那,這個海上城市已經註定要用陸地人的思考,1931年汽車堤道完工後,威尼斯的地位仍然屹立,這跟威尼斯人的性格有關,能夠時時求新求變的威尼斯,這百年來搖身一變觀光旅行的世界中心。
《威尼斯》告別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1/blog-post_03.html
【吳哥】千年一瞬的微笑@PC Home life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pc-home-life.html
【印度】科技運用在印度旅遊@PC Home life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pc-home-li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