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9

【京都】第二印象(含「柳月堂」名曲喫茶店)

第一次到京都是十二年前,只停留三天,這次來京都特地在這邊留了比較長的八天,也沒有想要去附近的奈良、大阪,只想多多看一下有別於歷史、文學、小說、觀光中的京都,想當然爾要全面了解是不可能,但我試著漫無目的的在京都的小巷弄中尋找京都人的足跡,也買了幾本給日本人看的散步書,我想要追尋為何日本人會這樣嚴謹的個性。現在回想起來,終究還是一團迷霧。


鴨川三角洲聯誼的大學生

*京都,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地方吧!我想。

不可否認的,我不喜歡京都的第一印象,也不喜歡這次的第二印象。已經避開了櫻花盛開的季節,在任何地方的地上已經找不到短暫飄零的櫻花花瓣,即使是這樣,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仍舊擠滿的地鐵出入口,還有熱門的寺廟景點。我試著到了比較少人的醍醐寺,追尋豐臣秀吉在1598年,一統日本前舉辦的「醍醐花見」賞櫻活動地,在枯木淒涼門可羅雀的唐門前,難以想像當年或者是一個月前此地的櫻花是開的多麼漂亮!在醍醐寺的法會,我聆聽了熟悉的誦經聲調,雖然不同的語言,有著令人安定如同曼妙的音樂旋律中,我試著想要走上醍醐的山上,城市中盛夏的陽光在樹林中卻有點寒,經過小小的女人寺,尼姑也在法會誦經,身體不由自主的停下來,我想在上去可能會感冒,同時這是我旅行的最後一天,萬一趕不上飛機也不太好。

在東京,所有的人非得要徹底的遵守某種規則,例如:上地鐵站行走的方向,在車廂如何避免眼神直視的尷尬,如何搭快車回家,逛書店、上喫茶店的方法,講話的音量,鄰居的相處模式,在這個德川家康一手建立的江戶地區,一切的一切都有規則,沒有法律規範也有淺規則可循,在新宿、涉谷人潮眾多,人們卻可以低頭看著手機而互相不撞到,這對老外來說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於是我看到了眾多的相機在高處拍攝這個如同螞蟻社群的東京人。

*到底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

但京都,所有的規則都不是規則,因為這裡是京都。所謂第二印象還是一樣不好,我想就是明明日本人都很守法,可是在京都的當地人,在電車站出入口,明明貼了一堆告示說要靠左走或是靠右走,當地人非觀光客,就是不會依照那個告示,有幾次我刻意的堅持就是要依照告示方向,差點被撞的滿頭包,然後仔細研究了告示牌的下方有排小字,原來電車公司為了怕得罪京都人,還特別說明了,如果人多必須的話,才建議依照告示的方向走即可,我想當時可能人潮不夠多吧!

非常不習慣京都的交通,有好多家電車公司在這裡經營,票務系統沒有整合,有時候用 IC 卡可以通行,然後到了另一家又不能使用,我經常用了別家的票卡,然後站在入口處想了很久未何不讓我進去,然後才知道原來又是不同家電車公司。好像戰國時代,所有的武士家都要到京都蓋豪華的房子一般,在此佔有一席之地。難道沒有一家公司來整合這樣的不方便,目前看起來是有 IC 卡在整合,不過轉乘並沒有折扣,往往到達目的地要花不少交通費。

到底京都的第一天晚上,剛好是周末,年輕人在外狂歡,一台機車在四條大路上蛇行,兩個年輕人狂妄的朝著鳴笛的警車大聲嗆聲,呼嘯而過的警車讓我好像置身動作電影中,但不是大河劇中的京都,也不是那個人與人之間要一直鞠躬的京都,我默默地在想這個古都的年輕人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這京都的這幾天,我每天都聽到消防車、救護車與警車的鳴聲,或許是在大馬路才會這樣嗎?但我看到校外教學(修學)旅行的年輕人,在寺廟前奔跑,在敬拜洗手的地方玩舀水器玩水,騎腳踏車上學的學生不管紅綠燈橫衝直撞,警車會在剛入夜前到社區廣播要大家注意安全。

*千年歷史的城市,傳統是一種包袱嗎?

京都做為日本的首都,從西元794年開始到明治天皇遷都東京的1868年,千年首都的歷史,深植在人心的傳統,對我們外人來看,是很有價值的傳統,但對年輕人來說,這個傳統或許是很重的包袱。京都的電車系統很多,只要轉乘不同系統,交通花費就很高,所以很多學生利用腳踏車代步。但是面對一年四季無數的觀光客在這塊土地上,來看這塊土地的都是看老人,年輕人的空間在哪裡?於是,我試著去找出比較年輕的書店、麵包店、咖啡館,也試著把自己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風景中。

來京都的第二天,在路邊買了一盒紅豆飯,一早我坐電車到了出町柳,然後走到高野川、茂賀川匯流成為鴨川的一塊三角洲,許多書上說這裡是一般在地人會來的地方,星期六上午,就遇到了來這裡聯誼的年輕人,大家陸陸續續的到來,約上百人男男女女坐在帆布的地上吃點心聊天,三角洲還有一群年輕人在拍片,每個演員都很敬業,當背景的演員好像是在演《鴨川荷爾摩》像神經病一樣指揮著小鬼,兩三個年輕人口中唸唸有詞,手就亂揮,只有一台攝影機,似乎是要一鏡到底,我本來要離開了,但想說難得來京都,沒有跳過這些石頭,好像白來。小朋友一步步跳過在鴨川三角洲的大石頭,一些有趣的烏龜造型,搭配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幾何造型,伴隨著鴨子在河裡悠游,天空一群群烏鴉,還有一些罕見的大鳥,有跑馬拉松的民眾,腳踏車隊,釣魚的父子,散步的歐吉桑,重機呼嘯而過,這三角洲其實不大,比景美溪新店溪還要小,但是在這古城內的兩河匯流處,我看到了京都當地人的閒散生活。

我刻意觀察京都的老人家,會不會對這樣的年輕人搖頭,但似乎他們已經習慣了,也不需要時時囑咐何謂傳統吧!因為時間到了這些年輕人自然就會承接這千年的包袱往下走。1969年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都發生了學生的反對運動而占領學校,學生投擲汽油彈反抗警察鎮壓的失序現象,那個時代剛好是二次戰後沒有經過戰爭洗禮的年輕人,而過了四十幾年,當年這些年輕人都已經當過了社會菁英階層到了退休的年紀,而現在的大學生剛好出生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1986-1991),這樣的世代交替,在今日的東京我看不出有怎樣的變化,但在京都,好像有一股失序的現象,對我來說是失序,但對生活在此的人們來說,應該不算甚麼吧!畢竟面對著武士、天皇的輪番更替,這一點都不算甚麼。而且,何謂傳統,我這個外地人,也不清楚。

*京都的夜生活

我在「胡亂座」民宿遇到來自澳洲的朋友,他們已經來京都四趟,除了寺廟與節慶活動外,他們很熱心的介紹當地的樂團活動,拿出一大堆宣傳文宣,一連串的活動甚至有二十四小時的樂團接力表演的活動,他說這個跟我們墾丁的春吶有點類似,當然免不了會多喝了一些酒,至於有沒有嗑藥這我就不清楚了。玲瑯滿目的活動,甚至已經變成每年例行性的表演、比賽,吸引外國人來參與。我刻意到書店去找到京都的夜生活的書,居然也是一堆,一大堆居酒屋、酒吧,我隻身走在原河町一帶,甚至感覺到好像會被拉進去夜店的感覺。

1934年開業的「フランソア喫茶室」,列為京都的文化財,由於旁邊都是酒店,夜晚燈紅酒綠的地方,看到不少美眉挽著大叔大伯的手進來喝咖啡。我坐在非吸菸室,本來有些大嬸在聊天,現在晚上七點半,這邊都沒客人了,整個店也沒甚麼客人,可能要等到大家吃飯吃飽了的第二攤,才會人多吧!裡面保存著眾多房子蓋好時就有的燈飾、畢卡索、夏卡爾的作品,也有一些西洋複製畫,屋內有昭和時期小巧洋和混搭的形象,屋外有大正時期用石頭建的歐式風格。而這老的喫茶店,也因為周邊的場所的關係,服務的這類的客人,我想這個地方會有西洋畫作,應該當時的主人背後有些故事才是。

*京都的喫茶店

於是,我利用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間,儘量拜訪這些特色喫茶店,有點年紀的或是書上介紹比較特殊的店,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在京都市役所旁,有一棟 1928 年的歷史建築,地下室有家很有特色的咖啡館 CAFE INDEPENDANTS,這棟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很徹底,一樓賣外賣,兩樓、地下室有餐廳、夜店與咖啡館,地下室斑駁的牆面,好似傾毀的紅磚,窯燒有裂痕的磁磚,當年流行的各樣的建築材料被混搭在地下室的咖啡館內。本能寺就在旁邊,當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自殺的原址並不在此,這裡是豐臣秀吉重建為了紀念主公的本能寺,不過在這熱鬧的商店街,唯一流連不回去的只有觀光客走來走去。

要體驗當地人的咖啡館,我看了《從書店窗口看京都》這本書裡面介紹的一家老咖啡館,專心的感受京都敬業職人的用心,在高野川邊的『授人』咖啡館,跟書上照片一樣的老老闆,打著紅色的小領結,白色長袖襯衫,外面穿上藍色的背心,背心上還有繡『狩人』兩字,年輕的外場小弟也是一樣的穿著,此外還有一個老老闆娘,每有客人進出,就會很真心的喊著歡迎詞。我啜飲一口咖啡,果然又是老咖啡店獨有厚重的味道。看著吧台上一些名人的簽名,吉永小百合在1982年來此留下紀錄,紅色的遮雨棚在烈日的陽光下照著這家店紅通通的,在咖啡色的家具與咖啡香中,我度過了一個閒散的午後時光,看看在地人的生活。

*洋果子店、咖啡館,還是餐廳?

有天,從金閣寺出來(其實我太晚到了,根本沒有進去),搭上公車,在車上隨便翻閱了《京都読書さんぽ》書內有家「ことばのはおと」古書茶房,剛好就在附近,於是按了鈴很快跳下車。這一家放滿了古書的老房子,主要的書有兒童的繪本、旅行、漫畫、文庫本小說、松浦彌太郎、村上春樹的書。座敷的位置展示的是電車旅行的主題書,還有一落是貓的主題,每個角落都很有巧思,我想也都是主人的喜好與收藏吧!我有請老闆娘簽名,應該也是愛貓人士,她畫了一隻貓!

「月と六ペンス」讀書咖啡館,都是為一個人來此讀書所設計,位於一棟舊公寓內,室內黃色燈泡配上木頭桌椅,書桌前擺了一排排文庫本的書,有荒木經惟、石原真弓、吉田篤弘、中谷美紀等,這些作家的書台灣好像都有翻譯。來到這裡,就好像到了村上大叔「挪威的森林」的場景,男主角「渡邊徹」一路回憶著與直子的過往,那樣淡淡地哀愁,在這裡很輕的音樂聲中感染我的心情,或許是我看到書架上一堆村上春樹的文庫本,一時就想到這部小說吧!在這樣的咖啡館,時間的流逝特別快。

另外,因為我去桂離宮兩回,第一回沒能進去參觀,赤日炎炎,我在桂橋邊的中村軒休息了兩回,創立於1883年(明治16年)的甜點洋果子店,如今在日本各大城市開了不少分店,本以為賣洋果子,應該其他餐點會不好吃,我第一次點了冷麵、紅豆飯,第二次點了季節限定的冰品、紅豆點心,沒想到每樣都很好吃,是怎樣的店可以做到每樣東西都好吃,真讓我不可思議!

*不一樣的古書店

先前從出町柳一路往東走到銀閣寺,一家家小巧的古書店被我快速的瀏覽過,這裡的古書店比東京的神保町容易親近,而神保町的古書店總覺得把書拿下來翻閱,就要付費的感覺。但京都的古書店可以一本本拿下來翻,這是一種感覺,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找到了書上介紹的《迷子》古書店,想翻翻古書(二手書),這邊有一些黑膠唱盤,還有一體成形上面是黑膠唱機,下面是唱盤架,成套黑膠唱片,還有精美的包裝,在這裡我也看到一套套的古書包含精美的盒子,據說以前成套的書連書架都有附上,這裡有不少的木頭書架,我猜想可能也是這樣來的。這邊的書都有半透明的書套,是老闆一本本把書套套上,並且列印出書的價格與相關資料,雖然這裡的書不多,可是老闆這樣也很花時間吧!我挑了介紹李香蘭的文庫本,其實,買一般本比較划算,折扣比較多。

這家店的書店在一樓,咖啡館在二樓,跟台灣的商店思考邏輯不同,通常書店的經營比較困難,所以都選擇房租比較便宜的地下室或是二、三樓,迷子能夠坐落在這歐式建築中的一樓,雖然空間使用不大,畸零空間也不少,但是迷子的小東西很多,怎樣擺放都很自由。

*到底誰是京都人

據說京都人對於真正的京都人有很嚴格的定義,只有在京都府的京都市內稱為京都人,而且,若是小時後離開市區再回來,就不是道地的京都人了。甚至,有些人還要計較到阿公阿嬤那輩開始就住在京都,才稱為京都人。一個地方的人對自己住過的地方那麼的重視,我看到很多房子前面會有一個木板,把歷年來自來水場、電力公司的鐵牌,甚至是 NHK或是某某協會發的小獎牌,非常珍惜的保存在自家門口,這座城市的人們對自己的過往真的非常重視,彷彿一切的榮譽都來自於歷史,而一切的存在除了腦中的記憶,還有食衣住行中的味道、顏色、觸覺的感官上,京都人可以為了傳統的味道,可以為了每年只存在兩周的櫻花,還有入口只有兩秒鐘的豆腐,用盡了一生的努力。

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後,開啟了日本另一個完全以法來限制個領主武士的局面,實行一國一城令和武家諸法度等政策,維持國家穩定。因此江戶幕府時代沒有戰事,但也埋下了政治中心將往東遷移到東京的一顆種子。京都的二條城,曾是德川家康的住所,在坂本龍馬的船中八策的驅動下,後來1867年大政奉還給日本明治天皇,幕府時代正式結束,是日本往近代跨一大步的歷史事件,而京都的四周,充滿著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石碑,走沒三步就有一個小碑,走九步就有大的告示牌,數不清的廟宇,看不盡的庭院,走不完的散步步道,每一條都有故事,若是靈魂不滅,在京都這小小塊區域,應該擠滿了千千萬萬的遊魂,在這凍結的時間中,我們看到了甚麼值得學習的足跡呢?

我是離開佛羅倫斯後,才開始喜歡上這座優美的城市,京都也是這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