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在這本雜誌內,不知道算不算是置入性廣告文?不過是我真實的感受,人與書的交會,不只是在大書店,在小書店的換書活動,在網路社群中,這樣的可能性更大。
點入交換閱讀:http://www.bremen.com.tw/app_read/readapp.html
*人與書的交會
傳統買書的方式是到書店選書,或是到書展撿便宜。後來有了舊書鋪、二手書店,再來是網路書店,網路二手書店。上述對於書與人之間的交會,還是透過大眾化的選書模式,或許現代科技可以比較方便找到想要看的書,基本上,還是缺乏『人』的氣味、感情,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交會。
曾經在部落格時代,跟網友間就舉辦過不少大大小小的換書活動,淡水的有河書店,或是背包客棧舉辦的旅行主題的換書活動,氣味相投的朋友可以交換到的書地雷不多,大家也都樂於分享,交換的過程聊聊天當作是一場交流,或者參加一場讀書會增長知識。
印象中,第一次參加換書活動,有點不習慣都是不認識的人,但還好遇到還算熟絡銀色快手,他很會簡介知名作家以及相關書籍,讓我很快進入狀況,大部分的朋友帶來的書籍是詩集、小說、手札類,多半是知名作家的作品,而只有我帶旅行書跟台灣書店地圖兩本,這場人與書的交會,首先要割捨自己的書,千萬不要拿自己覺得不喜歡的書出去,第二個就是要誠心的交換與分享。
也曾經在一個網站( BookCrossing.com ) 註冊,把喜愛的書丟出去漂流,就像海中的瓶中信一般,若撿到的讀者喜歡,打開這本書閱讀並記錄心得在網站上,再讓書漂流到下一個喜歡的人手上,一本『書』可以隨機的找到有緣的主人,不用麻煩的與不熟識的『人』接觸,也是一種浪漫的想法。
現在,人人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每一個人可以當圖書館的主人,可選擇把自己的書架公開,無論跟朋友或是不認識的人交換閱讀,不但是一種愛物惜物,也是一種人與人交流交會的方式。
交換閱讀:http://www.bremen.com.tw/app_read/readapp.html
*大稻埕專輯
這個月的小日子專訪了好多在地人與在地店家,我相信還有更多更多的故事還沒有被挖掘出來。我對大稻埕這個地方有說不出的感情,肇因在小學一年級,因為父親在雙蓮國小任教,所以我也念了一年。
一年級下午是不用上課,於是不是在學校各個地方玩耍,就是在五年級的教室後方寫作業、發呆,或是聽課。玩耍的地方除了操場外,在圖書室看書下圍棋也是重要的回憶。下午父親放學後並沒有馬上回家,而是到迪化街租屋處幫學生課後輔導,於是我就被帶到這些地方發呆,看著華麗的洋樓立面,想像著過往繁華。
父親經常帶著我在附近的小吃店吃飯,在涼(亭)仔腳下看著歌舞廳、電影海報,甚至在雙蓮國小對面(今蔣渭水紀念公園),大同分局後方,拿著米票領米,附近有木材、五金店,來來往往的貨車與三輪車,夏天放學時小學生滿滿的溢在錦州街,那個多子的年代已經逝去,而當年的學子正是目前社會的經濟支柱。
小學五、六年級的暑假,我家住在吳興街,要坐43、22號公車到圓環附近去補習,我比較喜歡坐22號,因為有冷氣,下車也可以走一段路,越過馬路進入圓環,我會花五塊吃陽春麵,或者吃蚵仔煎。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享受,或許從小就養成的這樣一個人的習慣,所以很享受這樣的孤獨感。
以上是我簡短的對大稻埕的回憶,隔了三十幾年,最近幾年經常重回大稻埕,或許想抓回那個無憂孤獨的過往,又想抓回當年的繁華。大稻埕曾經沒落過,舊市區總有說不完的故事,現在,故事才彷彿剛要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