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台灣‧台北3 |
進門一排的書架,我被這個不太像是骨董的骨董鐘所吸引,店員很熱心要幫我介紹書,但我習慣自己逛,或許是經常逛書店,一看這些選書,就是 Bookstore 1920s 的一部分。
沒花多少時間翻書,在獨立選書、賣得動的書、出版社的通路之間,小書店只能在種種夾縫中求生存,能像我走到一個角落買書的人應該也是少數的怪胎吧!
我喜歡地上黑白交接的大地磚,也喜歡有時間距離的大鐘,搭配上傳統燈籠的燈罩,一種傳統跨入現代的洋風。
我買了獨立出版的雜誌《五花鹽》,地方誌的概念,第二期講的是新店十四張,為了文史公園拆掉了一些老厝,敘事的方式有點像香港人的無奈,原來,我們已經走到了這一步了,以前社運的悲情牌完全無效,我們的社運已經是強顏歡笑了。
大稻埕一直是做生意的地區,這幾年觀光客逐漸變多,假日大家會一起來走走老街區。讀了劉捷在日本時代就寫了一篇大稻埕點話,從整個社會結構的流動與發展,還對人口階級觀察的入微。反觀現在的大稻埕的行業別還算少的,何時才能復興到日本時代這樣的熱鬧呢?
今天在大稻埕亂晃,遇到了許多朋友都努力在工作著
1. 佳興魚丸旁的魷魚羹好吃,但我太飽了,沒吃
2. 上乾元蔘藥行跟老闆聊了一下
3. OrigInn Space 大稻埕 客人雖不多,但經過的人都會想要進去逛逛
4. 爐鍋咖啡@小藝埕 董事長與老闆都在
5. UBook 問了學妹在哪裡買湯匙
6. 民生西迪化街口的肉包
7. 順手把肉包送去給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的邱董,辦公室四個人在努力面對電腦工作著
8. 高建桶店 的傳統木製品樣式變多了,旁邊賣農器鋤頭的店面,居然有一半也開始賣木製品了
從南街走到北街,這幾年的變化實在巨大,若在從我小時候對大稻埕的印象,這個地區,應該是這一百年來變化最多的地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