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照片中的這個《解構》的展覽,跟北門周邊的開發案好像沒有關係,但仔細推敲後,關係還真的頗深。星期五晚上,去 後門咖啡 聽 @蘇碩斌 老師,與 @凌宗魁 老師的演講,其實內心非常的感慨,台灣人對於文化資產的了解程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搶救北北三:北門x北三線x三井物產舊倉庫
這個展覽表面上是解構目前台灣博物館轄下的五個展覽館,在不同時間被規劃在台北城中間的台灣博物館,當時是對著台北火車站,旁邊有勸業銀行(土銀展示館),還有正對著北門的台灣鐵道部,加上正對著南門的小白宮、紅樓。這個展覽的海報把這五大棟的建築重新排列在台灣博物館前,前方的四個人路過斑馬線,雖然是不同族群與不同時代的人,但同時出現在這個場景,象徵一種文化保存的意涵。
這個過馬路的場景大家應該想到披頭四的專輯照片。
小小的這張圖,可以描述出台北都市計畫與各國來台統治歷史,我想每個老師都可以講上好幾個小時,而目前北門周邊有郵局、台灣鐵道部、三井倉庫等,這個比巴黎凱旋門還要具有時代意義的中軸線,我們在這個年代可以記錄下甚麼意義,至今很多人有這樣的想像能力!但公部門永遠不會有這樣的規劃與考量。
舉例來說,從君權神授時期,君王利用神殿安撫民心。羅馬帝國利用中央列柱與廣場、市場等建築,達成軍事高壓統治的目的。歐美在這些城市發展過程,也不斷的在公共建築中加入了更多與民主的概念。
而我們目前的城市發展政策,似乎全部考量的是交通與效率,文化的意義就被屏除在外了,或許,公開競圖是一個方法,但是缺乏文化政策,我覺得是最可怕的,我們永遠在搶救古蹟,永遠無法聽進不同立場人的意見,要如何進步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