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1

【台北】城市交通,散步的規劃



最近在台北市開車實在讓我非常的驚嚇,不是左邊蹦出一台自行車,就是右邊飛出一台機車,以前轉彎的時候只要注意行人,現在無論是右轉或左轉,還要加上注意自行車與機車了。

我並非歧視自行車與機車用路人,但是到底這城市的規劃出了甚麼的問題,請大家先看一下我七年前去維也納的心得,就知道我們到底缺少了甚麼。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4/blog-post_16.html

不過,既然自行車道木已成舟,我想要討論的是散步的規劃,台北市比歐洲各大城市,甚至是比日本,更有條件成為全世界第一的事情。

首先,我們知道會塞車就是尖峰時間,京都的塞車問題也很嚴重,但是政府卻把塞車路段縮減車道,讓用路人用走的來解決問題。

那麼一個簡單的思考,除了用運輸工具(汽車、公車、捷運、自行車、機車等)來解決之外,如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就是靠我們的雙腳。

營造一個適合走路的城市,才是最進步的城市,以前有騎樓可以走,現在的大樓已經沒有騎樓的設計。台北市那麼多小公園可以串連走路的空間。還有那麼多學校、公部門機關可以營造走路的環境。以前的市場有遮雨棚,現在的市場也因為建築法規與容易失火等問題而寧願拆除遮雨棚而不改善。

這麼好的條件,我們卻一直不知道改善使用,反而又花了大錢製造更多的問題。

若使用大數據來分析,我相信在台北市的市中心,公車站兩站或是捷運站一站的距離,步行是最快速的方式,若能夠改善更多行人空間,我相信效率會更好。

小時候,我喜歡逛仁愛路圓環的遠東百貨地下室,除了可以逛街之外,不用淋雨與汽機車交會。後來喜歡在台北火車站到西門那區走地下道與天橋,雖然上上下下很辛苦,但是也不用等紅綠燈。現在,在中山到雙連站的地下街走,無論天熱天冷或下雨,都不用擔心太多問題。

觀察巴黎、倫敦、東京人鮮少帶雨傘,除了下雨只下一下子之外,大家應該沒有想到是公共空間的規劃,很適合行人吧?

我知道營造行人的空間有很多產權、法規、各單位權責的問題,但是 eTag 都可以用來收停車費了,那麼汽機車要進入某些巷道要收費不是更容易一些。

若把台北市所有的馬路巷道、橋梁都當成身體血管來看,疏通微血管應該是目前最重要的方向,而不是疏通動脈,或是清理靜脈。

做好台北市各個捷運站的步行空間,這是公共用途,而不是用捷運站的共構來炒房價,既然所有大樓都有公共空間使用的法規,為何不好好的來利用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