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北門郵局開場,在火車站周邊的舊地下道,這一批應該是最後一批了吧?
火車站周邊,從我國中每個星期到台大醫院看診結束走到中華商場,有時候會走這一些地下道,有時走上人行天橋,有時鑽入地下,完全不用等紅綠燈,有時地下道、天橋都有攤子,練就了左閃右閃,上上下下的好功夫。當時青春期經常夢到有輕功能夠飛簷走壁的場景,多半就在這些地方。
地下道有遊民街友乞討,或者就睡在底下,有時下大雨地下道也飄小雨,人行磚道沒走好會噴出大坨水,這些在你我成長的過程早已經見怪不怪,我們這個世代,根本不知道何謂美學吧?
北門郵局旁的大樓,因為新聞媒體轉貼楊燁的臉書,所以很醜的招牌很有效率的被拆除掉了,我看到瑪爾寇梁的招牌只剩下角落的一個,隨著這位英語老師的過世,一切都畫上了休止符。
走到了館前路,原來的台北火車站是面對著台灣博物館,象徵著台灣進入現代化,但如今台灣博物館面對著快速流動的汽車,還是單行道離開博物館呢!
館前路周邊的建築,目前很多是銀行,所以真正是管錢的地方,不同政權的商人紛紛來打卡,丁字型的路口,老建築面對這些路口的姿態,如今已經完全消失,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如何找回繁華,唯有認識這條路開發的過往,想想我們到底是要怎樣的台北市中心?
或許下一波,是要開大錢把汽車引入地下吧?讓人重新回到地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北門郵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