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咖啡色溫,吧檯上有大型的磨豆機,用賽鳳壺煮深烘焙的巴西、曼特寧咖啡豆,附近上班族、鄰居來消費,大部分提供簡餐,阿公、阿嬤級的老闆與服務人員,無論是主是客在咖啡館內,就好像一家人一樣,每日營業時間很長,我想這就是我認為老派咖啡館的定義吧!
當然,咖啡館也要開的夠久。
每次看到穿著拖鞋家居服進門的歐吉桑,進門後跟老闆點點頭,不久就把簡餐、飲料就端上桌。有時這些歐吉桑話多到需要老闆共同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小孩的婚事,遺產的分配等等。甚至不同桌的歐吉桑看完的報紙雜誌,還知道要傳給誰看,這樣的默契,也只有老派咖啡館看的到吧!
想一想除了巷口的廟,甚麼店是永遠存在的呢?兒時的柑仔店已經完全被便利商店取代,一切都在大型企業連鎖化下,人情味消失了,我們的人生好像只能在漫漫網路大海中,尋找過往的記憶。
台灣在甚麼地方會有這樣的店呢?
市區的辦公室密集區,中午有足夠的消費人口支撐這樣的店。或者是大船進出的海港區,提供船員、船務人員隨時都可以用餐喝咖啡的空間。當然,老派咖啡館的存在有一些歷史地緣的因素,但是很獨特的,在國宅區、眷村旁,居然難以找到老派咖啡館的足跡。
在台灣的老派咖啡館,有些透漏出日式風格,昭和時期雅致的洋風,隨著經營的時間越長,男女主人的風格融入了咖啡館的風景,也跟客人培養出不同的相處模式,要問他們為什麼都可以堅持那麼久,大部分的主人應該都會說是為了客人繼續開著吧?
寫這本書的作者,對於懷舊似乎特別敏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