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9
颱風過後,我們有哪些事情進步了?如何取代建築材料鐵皮?
照片為不丹寺廟建築
每年總會來幾個颱風,電視媒體出如一徹的同樣報導的方式,雖然從SNG 車發明以來,是有一些進步,但是播報風災的方式,到了現在個手機 apps 甚麼都可以看到的時代,媒體大量的回頭使用『網友』的訊息轉載,我們不缺『口水』,難道媒體真的不能做甚麼建設性的事情嗎?
http://www.cwb.gov.tw/
https://www.flightradar24.com/
https://www.windyty.com/
現在出門開車,已經都使用 Google 導航,還可以即時用紅線表示塞車,誰還會聽警廣呢?上述這些網站,只要花點時間研究,清清楚楚的把所有資訊揭示了,根本不需要看無用的新聞。
打開電視新聞,播報人員一直重複『暴雨』、『暴風』,為何不花些時間統計一下降雨量,統計歷年颱風土石流位置,統計數字有那麼困難?把全民當成弱智終究失去收視率的。
颱風天看到一則有關青田七六的新聞,說榕樹倒了,照片並不是倒下那顆榕樹的照片,而是巷口的資料照片,內容也錯誤百出,我們同事颱風天不時的上網用網路攝影機監看老屋,回報一切平安。原來記者沒有到現場,單憑一些稀少的資料,就可以補風抓影。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老屋右斜對面公寓前的那棵榕樹倒下,去年颱風就已經傾斜,今年終於不支倒地。
我要提問的事情,既然都已經知道榕樹快倒地了,公寓住戶為何不處理?颱風每年都要來幾個,為何危險的鐵皮屋頂還要放任?
前一陣子朋友居住公寓大廈的鄰居窗戶違建突出,擋住了逃生去路,公部門都已經列為違建要拆除,但是公部門沒有經費,所以緩拆。
所以到底是我們住民少了一根筋,還是政府單位官官相護?
今天我想要提一個比較建設性的事情,或許要突破克服的難題不少,但需要大家一起做才有可能成功。就是要使用安全的建築材質,或許是材質要能很快的收納,或許是材質夠軟,或者能夠固定擋住大風之類的,取代我們目前的鐵皮屋頂。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共同的圖像與記憶,到不丹旅行,無論是國際機場、寺廟、民居、佛塔等,一律是四四方方,當然寺廟與民居上面有一些圖騰有差異,但是整個不丹國看過去非常有特色。
去日本旅行,無論鄉間或是城市,習以為常的斜屋頂,無論何時興建的,大體上都有共同的樣式。
到了台灣原住民部落,建材不斷的更新,明明傳統的石板或是圖騰那麼傳統那麼實用也兼具特色,但我們使用的都是當下最便宜,或者最容易取得,全部一模一樣的建材呢?
既然成本考量,我們可不可以有一模一樣也兼具特色的建材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