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1
2016.10 《Taipei Walker》 No.234,水瓶子城市漫步01:建功神社在哪裡?原來今天是臺灣藝術教育館
建功神社在哪裡?原來今天是臺灣藝術教育館
小時候,約莫是 1980年代,小學同學邀大家去科學教育館看 360 度的天文科學影片,現在,科學教育館已經搬到了士林區,原來的建築改裝成為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曾經是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日報社址、中央圖書館的神社,現在則是臺灣藝術教育館。
翻開日本時代臺北老明信片,大部分在台灣的神社已經被改裝或改建為忠烈祠,原以為在台北苗圃旁的建功神社已經消失,沒想到這棟建築現在還在,本來是拜占庭圓頂的設計,融合漢式牌坊的鳥居入口、宮燈、參道、石橋與庭院,充滿了漢、和、洋的混搭型態,建築設計者是井手薰。現在的水池與石欄桿是原物,最底端的建築物內的圓頂,也是原來的結構,但是已經重新彩繪,只是外頭看到是中國北方宮殿式的圓頂,與原本的拜占庭式大不相同,好像戴上了尖頂的帽子。
1928年蓋好的建功神社,與日本傳統的神社建築樣式也大不相同,沒有完全遵守神社的規範而引發爭議,建築師井手薰特別撰文說明:「日本國內的生活方式已經相當程度西洋化,例如:西服丶西餐丶父母的稱呼。神道建築之前也充分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為什麼公眾不批評這種外來文化的時候,還要批評我在建功神社中引進的西洋建築方式?」
1923年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東京、橫濱城市很多建築倒塌,例如:東京的築地本願寺重建時大量的使用西方建築的形式。在台灣的建功神社,井手薰把漢式、洋式強烈的風格溶入和式的神社建築,應該算當年的一個大膽的嘗試。
戰後,1963年,建功神社改裝成為現在的模樣,更大膽的去除了和式、洋式的風格,整個神社搖身一變為宮殿,圓頂內畫上了國徽,也增加了樓板,提供學子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
這讓我想到了土耳其、中東地區的一些清真寺建築,也是從基督宗教的教堂改過來,原來挑高的天窗被封了起來,朝拜的模式改向麥加的方向,古蹟修復時去除圓頂上的水泥,露出耶穌、天使的圖像,成為人們觀光旅行必遊的世界遺產,這棟建築還不到九十歲,也就有許多改作的痕跡,好好的保存,也能成為世界遺產的潛力。
文化衝突一直以來在臺灣都不是問題,我們很能包容不同的文化,呈現多樣的文化樣貌,但如何成為自己內心的風格,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