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4

2012年,伍迪艾倫《愛上羅馬》喜劇的背後


幾年前朋友一直推薦這部笑料喜劇,看了也不下五次,一般的喜劇笑一笑就忘了,愛上羅馬的深度,如同羅馬帝國的歷史,每一次看都覺得有所收穫。

如同哈姆雷特的幽魂,羅馬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同的對話,死去的老國王與王子的對話,被拿來使用在這齣片劇本結構中,曾經住在羅馬的成名建築師,目睹了年輕建築師愛上女朋友的朋友,中年人與年輕人到底是在對話,是中年舊地重遊的臆想,還是年輕人內心的對話,這是一個對照組。

劇中許多的對照,年輕保守的中學女老師迷路與義大利最性感的男演員出軌,或是年輕剛出來工作的小夥子,與紅牌妓女婚前的邂逅,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是這樣的沒有界線。

歌劇的發源,是十七世紀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地區發源,但是近代在紐約百老匯被大量的商業化,來自紐約的歌劇製作人伍迪艾倫無所不用其極的希望親家可以上台表演,後來一炮而紅,這樣的行徑在義大利人重視日常生活中,雖然大眾叫好,但卻被視為低能。劇情發展過程,親家母甚至拿刀出來威脅,義大利人認為歌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睥睨美國人的庸俗。

以上的劇情對話與對照組,雖然無厘頭,但卻是義大利人的寫照,呈現一種自大驕傲又沒有自信,過度熱情又害怕失去的保守,敢做又不敢做的矛盾。

羅馬在十七世紀貝尼尼的公共藝術、建築的設計規劃者,在片中取景都有帶到,而有個默默無名的中年上班族(義大利國寶喜劇演員羅貝托·貝尼尼演出,《美麗人生》),突然成為媒體的寵兒,不但老闆給了一個大辦公室,還可以跟各式名女人上床,出席宴會活動等。出名也就是五分鐘,回復到平凡人的生活,他的內心還是有點空虛感,但他也知道這才是人生。

這段仿《生活的甜蜜》,以及開場白的交通警察、片尾的方式,應該是向費里尼致敬。



片末,在一個廣場的露台的完結,好像是墨索里尼的演講台,諷刺的敘說這就是義大利人的故事,墨索里尼想要恢復羅馬帝國的壯志,好像是一場鬧劇,這就是義大利人的個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