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2017.03《Taipei Walker》No.239,歷史台北
原稿:
台北邁入現代化的都市建設
1911年的一場強烈颱風,台北市街淹水,大量房屋倒塌,台灣第一座龜山發電廠、小粗坑發電廠泡在水裡不能發電,停電一個多月,因此規劃了台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位於今日的基隆路與羅斯福路口,就是現在的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
陳澄波在啟用時就跑到了水源地附近,畫下了發電所,電線桿、大煙囪、觀音山(寶藏巖)、農田等,是一個追著現代化設施跑的畫家。火力發電所1915年啟用到1934年就廢止,原因是日月潭的水力發電廠完工,當時是全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到1960年代為止,台灣的水力發電量比火力發電量還要大。
那一場颱風,總督府趁機執行了台北城中的都市改正計畫,全面將台北城牆拆除,興建三線道路,並且規劃了表町的中軸線(館前路),從台北車站走出來面對著台灣博物館,擁有原住民與南島語族文物、史前遺物、動植物化石標本等眾多典藏,這樣的中軸線代表著一座城市邁入現代化的重要象徵,更重要的是這條中軸線往南延伸,經過南門沿著今日的南昌路走,會到達1928年成立的第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
戰爭結束後,台北帝國大學改制台灣大學,周邊有臺北水源地唧筒室(自來水博物館),是日人來統治台灣第一首要的水道工程,總督府聘請蘇格蘭人巴爾頓擔任顧問,不幸在新店溪上游染上瘧疾,後來死於東京,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陸續完成了台灣多處的水利工程。
在台大的周邊,除發電廠、自來水廠外,還有一條鐵路的縱貫線新店支線,由萬華到新店,水源地站的遺址旁,還有一棟1962年興建的站房,是新店支線唯一遺留下來的遺跡。原本載運煤礦、茶葉、木材的鐵路線,後來演變為平日上下班,假日去碧潭戲水,甚至是參拜神社廟宇的重要交通工具,於1965年拆除。
到台大參觀博物館群,在人類學博物館,可以看到原住民各族的衣服裝飾品各有特色,最近博物館為了與原住民取得文物的正當性,還舉辦了結婚、結拜等儀式。磯永吉小屋(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在1925年堪稱是全台灣最先進的稻米研究室,有各式測量儀器、機械式計算機與洗照片的暗房設備,說明了台灣蓬萊米培育的過程,也可以了解中村種的身世之謎。在物理系館的文物廳,看到亞洲最早的 Cockcroft-Walton 型直線加速器,也是帝國大學時代研究衝破原子核一次就成功的所在。
從自來水博物館的中軸線走出來,對應到的終點是傅斯年校長的墓園方尖碑,象徵著現代化的承接與轉化,可惜今日中軸線上已經有園區內的許多建築物,不然自來水、電力、鐵道等現代化設施,農業、考古、原子彈的研究,短短的一條中軸線,有說不完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