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20170322《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6:三峽祖師廟與李梅樹
以下是原稿:
早年來三峽開墾的漢人,以福建泉州安溪人居多,不但帶來了安溪茶葉鐵觀音,也帶來了民間信仰清水祖師廟。沿著三峽河岸的老街、老市集、祖師廟,山上伐木、煤礦、茶葉、樟腦、染布等行業,形成了熱鬧的街市。
1777年,三峽的安溪人與周邊的客家人爭奪地盤發生械鬥,客家人被趕到今日的中壢地區。後來安溪人與漳州人械鬥,漳州人被趕到桃園地區。經過了多次械鬥之後,三峽一帶主要是以安溪人為主的聚落。
1916年日本時代實施「市區改正」,興建公共衛生的排水道,把道路拉直,老街有連通的圓拱亭仔腳,紅磚屋的建築立面有洋、日、漢式的風格,1920年老街完工時已經建設台車道,方便運送物資,通達鶯歌、成福、有木、媽祖田、金瓜坑等地,可謂四通八達。
*祖師廟,一座東方藝術館
1767年動土興建的祖師廟,歷經了1833年大地震、1899年、1947年三次的大整修,最後一次的大整修,是由在地藝術家李梅樹負責,戰後意外的買到了台灣神社鳥居的石柱,產自於庫頁島的樺太花崗岩,目前位於中殿的八根石柱,有別於寺廟經常使用的福建青斗石,或是八里的觀音石。
三峽祖師廟,石柱很多是最大特色,柱上的雕刻樣式繁多,整座廟刻有一千多隻鳥類,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種類,仰頭觀察這些小鳥,彷彿聽到吱吱喳喳的聲音。一般廟宇,不是色彩鮮豔的剪黏,或是油漆鮮豔的斗栱,祖師廟的風格大不相同,大量的石雕、銅雕、木雕,只貼上金箔裝飾,重現了廟宇殿堂給人嚴肅莊重的精神。
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有一座地下宮殿,原本是一座教堂,因為大火而改建為蓄水池,擁有眾多的石柱;
捷克的卡羅維瓦利,有個溫泉長廊本來要蓋兩層,結果經費不足停建,所有的柱子都陳列在一樓。許多老人、觀光客泡完溫泉後,在長廊散步,變成了此地重要的特色。
三峽祖師廟眾多的石柱,前殿、中殿、後殿皆有藻井,打破了廟宇募款一次大整修的傳統,雕刻裝飾要素描畫草稿,計畫性的長期培養工匠師,如今成為外國觀光客必到訪的所在。
*李梅樹,寫實畫家
李梅樹,1927年以「靜物」入選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隔年又以「三峽後街」入選第二屆台展,並到東京美術大學習西洋繪畫,1934年畢業回台灣後,就被任命為三峽的議員,與陳澄波、廖繼春、顏水龍、李石樵、陳清汾、楊三郎、立石鐵臣等年輕畫家成立了臺陽美術協會。
1945年,戰爭結束後,李梅樹組織了治安維持會,被推舉為三峽鎮民代表,並且擔任祖師廟的重建負責人,後來擔任縣議員等職務。
台灣戰後民風保守,李梅樹讓家人擔任模特兒,經常以農家生活為背景,臉部凝重的表情,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特別的顏色,配合當時社會氛圍,白色恐怖極權統治下,每一件作品,背後或有隱喻的故事。
李梅樹學習西畫,構圖、色彩、技法,無不從西洋藝術出發,可是他的畫作呈現了台灣在地生活樣貌。整修祖師廟時,學習西方教堂的整修模式,把東方廟宇往上帶往藝術的層次。我們可以到三峽的湊合賞鳥,也可以到三峽祖師廟內賞鳥,看看栩栩如生的石雕,或者走一趟李梅樹美術館,看看一生都是『寫實』的作品。
三峽老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