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6
20170426《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8:【柏林】深沉的意志力,柏林博物館島
建築與文化的結合,柏林的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時光回到十九世紀初,普魯士帝國連年戰爭,英、法早就把皇宮改作成公共博物館,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這時普魯士帝國尚未統一,一邊打仗一邊規畫博物館島,一棟棟古典大型建築慢慢地興建,自由、平等的人權思想傳遍了歐陸,回頭想想德意志民族究盡是懷抱著怎樣的意志力要追趕上英法這兩個國家?
*博物館島的歷史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想在施普雷島上建造一座博物館,展出藝術珍寶。1810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正式頒布法令將興建公共博物館。傑出建築師、都市計畫師與藝術家們無不摩拳擦掌,提出了在島的北部新建一座博物館建築的規劃圖,除了建築之外,聯外的橋樑與現代化的排水設施也都在規畫之列。
1830年,博物館島上的第一座建築老博物館(Altes)建成,它同時也是普魯士的第一座公眾博物館。
1870年代末期,這塊區域被正式命名為「博物館島」,就此宣告了普魯士王國仿效巴黎、倫敦建造大型博物館的決心。後來更進一步決定,在博物館島上將只展出「高貴的藝術品」,在我們眼中或許是掠奪而來的寶物,但是當時在國際殖民時代,能夠大量進行考古研究,代表強盛的文化力。
博物館島上各分館逐步完成,有普魯士皇家博物館(現為柏林新博物館),老國家藝術畫廊,還有位於博物館島最北邊像船頭的腓特烈國王博物館,後改名為「博德博物館」,1930年,完成了佩加蒙(Pergamon)博物館。
*普魯士帝國世界的中心
從目前博物館島的建築物來看,位於中間的柏林大教堂,也是國王的陵墓,想像是帝國的國王與上帝的聯繫,旁邊的大廣場,提供給人民集會討論的場所,在教堂旁是第一棟蓋好的老博物館,象徵通往古代歷史之路,隔著運河旁邊的軍事閣廈象徵武力,但是在旁的洪堡大學,就是知識為後盾。
這樣的規劃,博物館島收集來至世界各地的考古寶藏,不只是帝國的中心,包含了上帝(神權)、王權、軍權還有知識、藝術這幾個領域,企圖成為世界的中心。
*博德博物館的命名
博物館島北邊的博物館,原來命名為腓特烈國王博物館,1956年才改名博德(Bode)博物館,是為了紀念第一任館長--博德。
有天才頭腦的博德,兒時念書時連跳兩級,長大後成為藝術鑑賞專家,與貴族關係良好,當年法國羅浮宮高價收購寶物,他透過這些皇族相互的厲害關係,讓寶物得以留在博物館內,或許是這樣的關係,一座紀念國王的博物館,因此改為他的名字。
博德的身體不好,腳部行動不便,在興建博物館時為了監督工程,搬到了博物館不遠處,要下屬每日回報進度,並利用人脈收藏寶物,堅毅努力的行事風格,有了「博物館界的俾斯麥」的稱號。有一任館長曾說:「博德把柏林的博物館推到了世界舞臺,沒有博德,就沒有今天的柏林博物館島。」
*二次戰後的重建
二次大戰後的柏林幾乎全被摧毀,繼之而來的東西德分裂,但博物館島的修建一直沒有停止,儘管柏林圍牆倒蹋後德國統一後的經濟蕭條,博物館仍持續修復,德國人將博物館島定為世界文化的中心,這個強大企圖永遠沒有消失。
為了迎接西元兩千年,巴黎與倫敦花了大筆的經費修建整座城市,重點都擺在博物館的整合與重新規劃,羅浮宮廣場的金字塔入口,大英博物館中庭的玻璃天頂,都顯示航海帝國的博物館,邁向二十一世紀重新定位,將這些文物融入為自生文化的一部分。
鴨子划水的柏林博物館島,逐步實現了這兩百多年來的規劃,若把整個柏林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與大型公共建築一起來欣賞,可以感受到德意志民族強大深沉的意志力。
博德博物館像一艘船頭,引領著博物館島前進
柏林博物館島的主要建築_掃描自D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