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山口百惠
這回專心的又把這版本的電影看完了,中規中矩的拍攝手法,應該是了解這部短小說最好的方式,演員的表情也很到位,倒是家庭和樂融融,呈現不出古都家族的接班的內心,只是用對話來表達。
這幾部《古都》的拍攝,隱約的道出了京都這五十年來的轉變。
1980年拍攝的電影,企圖呈現1960年代川端康成那個時代的樣貌,而2005年那一版本卻想要演出1980年代。可以從劇中的電話發現,1980山口版是手搖電話,2005上戶版是撥盤電話。
此外,還有門口的車子,也是一種時代的象徵。看完了這三個版本,看來還要找出 1963年的版本來比較看看。或許有導演們隱藏的彩蛋?
*2005年,上戶彩
的確是忠於川端康成原著的拍攝地點,看了又想再去京都,有人說上戶彩表現得很好,當年二十歲有超齡的演出,但我怎麼覺得十分生硬,應該再把山口百惠的版本再拿出來比較看看。
不過,比起演員的表現,我更喜歡看畫面中的細節,的確隱藏了京都的美學,也可述說長年的歷史,怪不得京讓旅人流連忘返。
運鏡視角,感覺有小津安二郎的影子。
*2016年,松雪泰子
1962年川端康成發表古都之後,隔年就拍成電影,1968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小說不長,但把京都的節慶、祭典、料理、家族傳承等,全部給帶出來的。
每一個從京都長大的年輕人,無不想逃離,但是最後都還是回到古都的懷抱!
喜歡去京都觀光的朋友,或許都去過這些地方,也體驗了京都之美,但真正要能維持這樣的傳統,叫我們去執行,還真的千百個不願意,這種包袱真是十分的沉重呢!
這部改編的電影,應該可以說是《古都》的續集,企圖把京都精神延伸到海外,以巴黎這個古都為假想敵,孿生姊妹的後代,兩個都是女兒,一個在巴黎念藝術,最後的畢業作品,她思索了很久都失敗,最後還是以自己故鄉的風景最為拿手。另一個在京都找不到好工作,也不知道是否要繼承家業,人生失去了目標,但是到巴黎表演傳統藝術時獲得外國人的掌聲,而得到信心。
對於自身文化是否有未來?這部電影給了很好的註解,無論是不是古都,我們都應該更有自信。
PS. 媽媽到巴黎去煮了一道傳統豆腐料理給女兒,跟《古都》中爸爸煮給千重子豆腐料理,背後有種相同意義的關愛與傳承的意味。
這張劇照選擇了聖母院為背景,另一個以鴨川為背景,強調女性內心的轉變,別具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