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稻埕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為歷史風貌區。最初,和逃難有關,1851年林藍田家族未免盜匪侵擾,從基隆搬遷到中街(現民生西路迪化街口),蓋第一間店鋪。1853年頂下郊拼,三邑人趕走同安人,同安人到大龍峒投靠親族,傳說下三個月的雨,無法蓋房,於是遷移到大稻埕開始做生意。迪化街的長型街屋,像傳統三合院般,全家住在一起,而後方是倉庫,以前西寧北路就是淡水河岸呢!
清代末年台北建城也建鐵路,大稻埕得厚二個車站,終點站位於碼頭,現在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第二條鐵路則是往北經三重、台北橋走重新路到新竹,為北邊大橋頭站。同時打造洋人街(南京西路),有各國領事館,區域周邊則聚集製茶舖以及南北貨商店。日治時期,都市計畫將南北街打通,永樂町市場旁的霞海城隍廟以前是水圳喔!郭雪湖所繪的「南街殷賑圖」,殷賑由日文解釋是熱鬧意思,忠實呈現當時街市擁擠,五彩繽紛的樣貌。
1970年代計畫拓寬原本五、六米寬的迪化街,街屋老舊而頹廢也有安全顧慮,需要更新,在樂山文教基金會、台大城鄉所及地主共同奔走提出保留計畫,後來頒訂「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因此老屋得以保留立面,立面裝飾物有豐富的圖騰及多樣建材,土角厝、紅磚、洗石子、船艙壓艙石及台北城牆石等,說著經濟發展的歷史故事,也見證城市與街道之美。(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