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20170726《國語日報》城市美學14:神戶的北野異人館
*形成原因
日本在幕府時代採取鎖國政策,只開放少數的港口對外貿易,1858年在歐美列強的壓力下,簽定「通商條約」與美國、英國、荷蘭、法國開放五個地區的港口:北海道函館、神奈川(橫濱)、長崎、新潟及兵庫(神戶)。
到了1868年,神戶港才算是正式對外開放通商,原本在港口旁的舊居留地(租界區)不敷使用,靠山的北野町周邊被列為外國人可租借土地的區域。整個區域的都市計畫由英國建築師負責,人、車分離的道路系統,路上有樹木、煤氣燈,並且設置公園、運動場地等,也讓日本當地人見證到了西方的都市規劃方式。
這些外國商人、外交官、傳教士在這樣的都市計畫下興建領事館、俱樂部、私人住宅、教堂等,除了符合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之外,也多少帶有招待政商界朋友,洽談私密事務的需求。多功能的住宅又加上興建者國家的建築特色,讓這個位於神戶背山靠海的山丘旁,充滿了富有西洋氣息的街道,如今稱為『北野異人館街』。
[舉例兩棟異人館]
*魚鱗之家
這是神戶最早開放的異人館,1885年原興建在舊居留地,兩層樓的建築,三層樓高的塔樓,據說在塔樓眺望就可以看到港口貨船卸貨的狀況,後來1905年才把整棟房子搬移到北野,外牆用石板瓦的房子,看起來像魚鱗,被稱為魚鱗之家,在一旁用同樣建材為魚鱗美術館。
魚鱗美術館除了有許多歐洲知名現代畫家的收藏品,也有神戶當地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藝術品非常值得慢慢品味,創作的年代,也都鎖定了與這棟房子同時代的作品,儘量要回想一下當年社會背景,每幅畫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更值得的是在三樓可遠眺神戶港,看盡異人館街的景貌。
*風見雞館
1909年左右興建的風見雞館,主要是因為屋頂的尖塔上有一隻公雞,會隨著風向轉動,同時公雞比較有警戒心,也有避邪除魔的含意。德國貿易商人居住,德國建築師設計,採用德國傳統的半木式結構,入口門廊採用厚重的大石塊,一樓是磚造,二樓採用木材,石板瓦屋頂,有地下室與閣樓的設計,並有寒冷地帶不可或缺的壁爐。
風見雞館內的金屬裝飾,正門門柱上方的圖案、客廳的吊燈、門把等等,感受到了20世紀初歐洲所流行的新藝術運動,此外壁爐的裝飾也別具一格。
風見雞館經常舉辦各式各樣的展覽:神戶港今昔攝影、前屋主兒時生活展。前屋主也曾回訪,充分的展現了當時生活樣貌,也可以讓人了解殖民時代的異人生活。
*文化財活化方式
目前神戶北野有開放的異人館大約有二十棟,有的是咖啡館、餐廳、展覽館、博物館、婚紗攝影、宴客、各國文化體驗等等不同的經營模式,除了有先前居住人的故事之外,英國館融入了福爾摩斯的房間、丹麥館有『北海小英雄』海盜傳說、荷蘭館有香水DIY、還有曾經是中國領事館陳列中國文物等等。
每棟異人館雖然不大,可是蘊藏了使用人原國籍的生活習慣,文化財古蹟的活化,在異國風情建築的基礎上,加入了各國文化的連結。大部分要買門票或是消費才能進入,建議大家不要只是走馬看花,儘量多停留一些時間,從建築、歷史、各國文化交流等角度來欣賞。
*台灣也有異人館街
1860年,台灣的滬尾(淡水港)因為天津條約,也開放港口通商,除了各國領事館外,也有外國人居住的區域,假日不彷到淡水走走,抱持到國外旅行的心情,慢慢的體驗異國風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