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空間是這間小房間,雖然是日式住宅,因為後來的使用模式已經不是榻榻米,店主的活化模式也不是復原日式空間,而是加入了南部的竹蓆,整個小空間還有後來的展示櫃,除了日式雙拼格局,還有後來伯伯的生活模式,都完整的保留了,對於台灣生活的型態,到沒有刻意過度的裝飾,配合藝術品的擺飾,從小地方看到店主的用心。
店主後來有找回原來生活在此的伯伯,他也很開心自己住過的地方,包含後來加蓋的連結處,刻意的露出,而不是很多餐廳咖啡館用包覆的模式,把醜的東西會漏水的地方遮住,這是最好處理的模式,但是沒有兩年又要重新再包覆一次,到不如一次把漏水處理好,乾乾淨淨的讓它外露出來見人吧?
後來伯伯增建的廚房,外頭依附著綠色植物,太陽光照射進來的綠意,用塑膠水桶轉化變成的燈罩,傳統到現代材質中間的過程一覽無遺,而不是一刀兩斷的粗暴,那麼洋和混合中間的過度,以及後來時代的變遷,大家可能以為老屋翻新很簡單,單純的能夠呈現這樣的美學,又可以講出故事,其實相當不容易。— 在小陽。日栽書屋。
原來是榻榻米的空間,在多年的使用變成這個樣子,一點也不覺得唐突
1940年代的屏東市街圖
很喜歡窗戶
大稻埕桌遊,一般人反映太複雜
三平新聞不知道是哪三平?原來是三平咖啡,老闆是留學西班牙的楊文正
原本這扇窗外是戶外,後面是增建的廚房,但如今也是書店內
原來是廚房的痕跡
這扇窗的光影有如魔術師
這書櫃上面的不連結的書架,是傳統座敷凹間變化為酒櫃的一個樣式
書櫃上的紙塑是藝術家儲嘉慧作品
老屋配上一些老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