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0
【台北】有關年貨大街與牌樓等
很抱歉,我知道目前迪化街有些店家與住家,很討厭年貨大街。
因為,帶來了大量人潮無妨,但是帶來了大量的垃圾,還有大量外來的攤商,大量的噪音轟炸,失去了逛街的樂趣,買到的東西品質也很低落。
我也不喜歡年貨大街,但,如何改善與和平共處,如何與原本的店家能夠和平相處,甚至是讓原本的店家就可以賺到錢,我知道大家都有想法,也寄望政府處理,但,政府是我們選出來的,山頭林立的情況下,大家都有自己的厲害關係。
上午,到了207博物館分享昭和町的歷史,我們是2011年才開始經營青田七六,短短七年期間,遇到了好多出生於這個地方的灣生,每個人都心存感謝台灣人居然還能保存這樣的房子,但也有太多房子已經消失!訪談每位老人家的想法,也都有不同的五味雜陳。
迪化街,從1920年代後陸續的蓋起了華麗的長型街屋,每一棟房子也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台灣人找回失落的一角,或是找回五十年遺失的歷史,大稻埕與東門外的日本人甚至整塊台北市,應該可以拼圖拼出更完整的樣貌。
雖然短短百年歷史,送禮人生,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農曆年與新年,大稻埕的漢和文化融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雖然也是衝突,但是我們要看的是自然而然的"融合"。
年貨大街,我相信這幾年也有融合大家的想法,我期待大家更能有更多的創意來融合意見。
感謝207博物館給我這樣的機會,為一點點的文化交流,貢獻一點點的想法。— 在迪化207博物館。
每人每年都要過年,但我們使用一次的性材料來歡迎每個"年"
這些牌樓的木板,手提的塑膠袋,上面的塑膠燈籠,會不會我們未來每天穿的衣服,都會變成只使用一次而已呢?
去年的台北燈節在北門、西門中華路舉辦,主燈小奇雞,還有林默娘,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只能 google 去看看去年的身影,人的記憶其實很容易遺忘,我們是否可以擁有雋永的設計。
這幾年古蹟、歷史建築陸續整修,整修後才恍然大悟,以前看到的面貌只是貼皮、頂樓加蓋,拆除這些後來貼上的東西,原來裡面那麼漂亮,就好像一個人一輩子帶了面具,只有每年過年前會粉刷一下,把面具拆開,大整修後原來是個美人。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把大樓外的招牌拆除,是否會變得比較漂亮?把騎樓堆放的雜物清掉,大家是否走路更為舒適?
二十年前到波士頓旅行,發現星巴克的標誌居然不是習慣的綠色,配合那一棟建築更改了顏色,到了北京的星巴克也發現這樣的情況,這幾年來麥當勞、星巴克的招牌在世界各地,配合著建築,甚至是作業流程都做了修改,或許大家會說是大企業才有這樣的財力,我們一般小商家哪有錢做設計,於是掛出了一個個又大又醜的招牌,掩蓋了原本的建築,就怕路人看不到,毫無美感可言。
這幾年,公部門也有補助招牌的設計,但是似乎成效不彰,這些若不能從多方面下手,恐怕都只淪為"美學就是見仁見智"的想法!
建議大企業可以認養公共空間來美化,就算只是一年一次的年貨大街、燈節,廣告效益都很大,而官方不應該再擴大"一次性"材質的預算,開放更多商業模式讓廠商能夠自行募款,至於有沒有美感,可以在審查時使用投影或者製作模型來比較,我相信堅持了幾年,這種效果一定會出現。— 在台北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