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年前來參加哲學星期五的免費演講活動,在這邊開咖啡館人潮不少,但我總覺得雖然一樓有挑高,可是只要有幾桌聊天的聲音很大,整間都是鬧哄哄的。
經營咖啡館真的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我很佩服有理想性的咖啡館,原本是鄭麗君經營的咖啡館,因為擔任公職,所以更換了經營者,所以入門處新增了書架。我每次經過一定會晃進來,翻翻幾本書內文,從剛開幕到目前選書非常成熟有立場,不會流於只選書封或書名,這點表面看起來容易,其實要真的翻閱內容才可以做得到。
每次在日本、台灣的喫茶店、咖啡店,看到中午洶湧的人潮,碗盤的聲音,服務人員像是在打仗一樣,看到這些人的表情,我都會想說大家為何而忙?但是想到因為這些洶湧的人潮,才能讓這些店可以存活下去,比較空閒的時間可以讓人細細的品嘗咖啡,或是讓服務人員可以與人對話。
左轉有書很清楚的是用那一小個書店的空間宣揚理想,領檯對面的一些產品,即使買的人不多,那也是一種推廣理想的態度了。
雖然今天在這裡買了《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是用原價購買,在網路時代像是傻瓜一樣,我會想說到底一家店販賣的是甚麼?價格與價值的意義,還有中間的關係是甚麼?
1949年,二二八事件兩年後,這些學生應該可以理解面對的是怎樣的政府,但他們還是勇敢的表達了他們所認為的正義與理想,當年的台大學生,從戰爭結束後,還歷經了中國的內戰、學潮,外省籍學生來到了台灣又歷經了這一波校園開始的白色恐怖,只能說情何以堪。
快要到了打烊時間無人的咖啡館,還有在書架上白板努力畫畫的人,希望我們不是白做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