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2
【新北市】鹽月桃甫與高更,李梅樹紀念館的展覽: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照片右上:鹽月桃甫的泰雅之女
照片右下:高更的精靈在注視
首先,我要說明畫出這樣的姿勢,是從文藝復興以來,維納斯畫像大方地裸露胸部而來的,印象派畫家馬奈畫了一幅《奧林匹亞》,除了跟威尼斯畫派的提香致敬外,也同時嘲諷學院派的學者。而高更把觀看的角度翻轉了過來,諷刺了殖民者的權力,同時也把被殖民女性的心理呈現出來。
台灣跟當年法國大溪地的情況,到底一不一樣呢?我想難以用比較法相提並論,不過,鹽月桃甫的確是受到高更的影響,高更書寫了《諾阿諾阿 Noa-Noa》,鹽月桃甫畫了《生番傳說集》,畫風也受到了野獸派的影響,也有夏卡爾、馬諦斯的影子。
有人說鹽月桃甫是矛盾的,在霧社事件畫了《母》,暗喻總督府用毒氣殺人,《莎韻之鐘》卻作為後來的政令宣導的樣板。
其實我要幫鹽月辯證一下,《莎韻之鐘》畫作中表現出這樣的故事,並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高下之分,只是單純的撫觸"鐘",而這個鐘所代表的意義是一個義行。與後來宣揚理蕃政策,李香蘭拍攝電影等,其實大不相同。
此外,鹽月在台博館所保留的一幅畫《邦查國人引見圖》,德川家康會見台灣的原住民,生火歡迎的畫面,德川也沒有高高在上,這部分受到官方委託所繪的作品,可了解鹽月的心中對原住民議題十分有定見的,也對於歐洲在殖民時代所引發的種種問題與理解也都完全了然於胸的。
旁觀者清,我們看待高更在大溪地生活,幫原住民發聲,而對於鹽月,其實也應該更細膩的看待。
雖然李梅樹紀念館的展區很小,但是這次以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高俊宏這四人跨界跨地區跨時代來展出,但每一個作品的關聯度,對看的角度,其實是經過精心安排的,仔細的看每一幅作品的對面,放置著關聯度很高的作品,每一幅話背後的祕密,也道出了歷史的弔詭,不過,這也是策展人的角度與意圖,這些角度都是可以討論的,我想這就是繪畫作品的價值了。— 在三峽 李梅樹紀念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