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1992.07.31 警備總部在台灣終於裁撤



1992.07.31 警備總部在台灣終於裁撤,1945年9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於重慶成立。

警備總部在台灣的所在地超多,不知道有沒有人收集這樣悲慘的景點呢?

圖為台北東本願寺,現在為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

《台北慢步》快閃簽書會



很感謝源源不絕來簽書的人潮!(我眼眶都濕了)— 和Cynthia Kuo 、亞蘋、劉瑀靜、曾淨慈、張學蓓、鄭羽涵、精靈、 Sung Yin和江巧文。

2018/07/30

《人孔蓋》低頭看見腳下的歷史藝術館



經常在城市慢步的人,一定會注意不起眼的人孔蓋,為何人孔蓋要做成圓形的?人孔蓋的材質,用途的起源是甚麼?

翻開本書都有答案。

我覺得更扯的是去日本那麼多趟了,每次想要多拍一些人孔蓋回來找故事,結果網路搜尋老半天沒有答案,這本書一翻就有了答案。

台灣的人孔蓋很多,可是有趣的很少,是很值得持續開發的,尤其是各地都有名產、古蹟,或是名人軼事,都值得開發。

右下是日本香川高松,這個彩色的人孔蓋是源家與平家的屋島之戰,源義經的武將射箭對準少女高舉的『扇之的』旗標。

台灣的歷史故事很多都可以作為人孔蓋的圖騰,深耕在地文化是找到自己最快速的方式

2018/07/28

【台北】走讀台北文化空間@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很感謝藝文處給我這麼一個 FreeStyle 的題目,我要講咖啡館、書店、博物館都可以,不過,今天來講還存在的古蹟。

今天用點、線、面模式,帶大家在台北慢步,最後講到"面"的時候,到了最後要開始論述統治者與非統治者的權力地圖,這部分顯然有點吃力了,有些人開始打哈欠,不過還好,我已經講超過兩小時。

玩猜猜看遊戲,有位大哥每一題都答對,很厲害,但相較之下其他聽講的人,我們的確對我們所居住的城市非常陌生的。

很開心離開時,有人跟我說很精采,記得聽到這樣的鼓勵都是在社大、圖書館的分享,很溫暖。我也要經常練習做個有溫度的人。

PS. 感謝孫少英老師,藝文處的水彩藝術展居然有畫青田七六這個小小的地方,感恩!

2018/07/27

【台北】李南衡老師,綠色和平電台,台北慢步



這陣子上太多廣播,只要看到麥克風嘰哩呱啦講不停,我想主持人一定很討厭這位自言自語的大叔。

這回遇到了崇拜的李南衡老師,很臨時的請他幫我念一首陳維英退休的時候所寫的詩,但老師沒有準備很怕念錯而作罷。

〈太古巢即事〉之四

隔一重江佛國開,劍潭寺隱碧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故送鐘聲渡水來。

OR

隔一長江佛國開,劍潭寺隱望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故遣鐘聲渡水來。

誰能念台語錄音下來給大家聽呢?— 在綠色和平廣播電台。

收聽點這裡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PAijMNShSeZLBdG99dPyjy_poK1EF2AN

【台北】法爾木咖啡



便宜又大碗的咖啡館,地點很好,又可以看落地窗外人車往來的街景,對街是一座巨大的寺廟,十普寺,以前是了覺寺。

十普寺內還有一株老樹,樹上有鳥巢,不過往來的人應該沒有人注意,我的隔壁是一個年輕人跟老外在學外語,不太像是英語,好像德文。另一邊是討論經銷產品,談到了進出貨與網路粉絲頁社團的團購方式,另外看起來像是學生的兩位女生,上PTT,還有寫程式的畫面,可能在學習討論網路工具,還有不少臉很臭的上班族近來外帶咖啡,這樣小小的獨立咖啡館,呈現多樣的社會樣貌。

星期五的上午,好像比較輕鬆些,社會還是充滿生命力。等下在周邊散步,到底這邊是鼓亭,還是穀亭,甚至是"孤壇",會不會有所體會呢?

【台北】news98 電台登高望遠



去上 NEWS98 電台,結果我一直講錯飛碟,真是不好意思

上姚舜大哥的節目,比我長幾歲,可是拍起來我好像變成大哥,真的要多多保養一下,學習哈哈大笑。

那天討論了 KUSO 梁實秋的八卦,很怕下次去梁實秋故居會招致報應。

有次去的報應,開錯到人家的腳踏車鎖,希望有機會記錄下來。





從小就喜歡登高望遠,到各大城市必定會登上最高的地方眺望,這些年來這樣的活動減少了,趁著到電台錄音的機會,剛好在古亭捷運站旁,就用長鏡頭來看看台北日常吧!

【台北】小路上、讀字書店前



又來這個藝術空間,這次終於升級坐到了吧檯角落的位置,看到前面羊男的公仔,忍不住想拍下栩栩如生的表情。

要把人的表情做的生動已經很難了,要把不存在的生物擬人化更難,拍下這些照片,好像這些公仔都是活的。


讀字書店前

上次經過才覺得手機的相機抓不到這對開電動車的夫婦,這回剛好手上拿著單眼,這回是抓整個景了,但是沒對到焦,看來帶單眼攝影要重修啊!

【台北】Fuhaus 丰巢家居老友相聚



每次經過這邊,總想要進來看一下家具,但實在太高級了,穿涼鞋都不敢走進來。

這次經營者朋友引進新家具,經過他十秒鐘的解說:這個玻璃燈罩是吹玻璃自然形成的玻璃絲。我就很想買下來,一個可以使用一輩子的藝術品,每天在底下看書,應該不算貴。

但是,買了這個就要換適合的沙發,然後整個家裡的家具,或是牆面,甚至是頂燈都搭不上,那麼可能還要買豪宅才可以搭,於是我只好放棄了。

看了這樣的家具,就心滿意足了,重點是看到了社團同學

2018/07/26

【台北】青田七六高中生導覽



今天來了一些高中生,暑假老師還願意帶大家出門,實在非常感動!

高中生的思路比較跳躍,所以我就來跳來跳去,沒想到大家接收度都還蠻高的,可見我比他們要跳 TONE。

其實,我從小到大很難得在課堂上專心,思緒老是飄來飄去飛來飛去,要能夠在課堂上讓我專心的老師,就是把細節交代很清楚,而且講的都是我不知道的事情最好。

所以,依照這樣的原則,只要碰上中學生,我就是一直快轉,適當的強調關鍵字,讓他們有所收穫就好了。

2018/07/25

【台北】台北慢步錄音



照片
12
34

照片1:Rufous Cafe 燈飾
照片2:光華寺屋頂
照片3:光華寺圖騰
照片4:遠雄金融中心

小時候剛玩單眼相機,用旅遊鏡到處亂拍,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的攝影作品,抓了不少好表情,感嘆現在隨手帶著手機,但實在拍不出好作品,於是重新裝上旅遊鏡去街上亂拍。

台北街區多樣的表情,隨便拍都是素材。不知道是眼睛不好,還是手指退化手力不若以往,以前對焦速度很快,現在按快門不是時機已過就是對不到焦,只好拍這種靜態照片。

去了某廣播主持人家裡的錄音室,散步一下周邊真是精采

2018/07/24

【台北】電台、中央廣播電台



以往去電台錄音,都是獨自去,甚至還有自己對麥克風自言自語,然後就回家,到底收聽戶在哪裡都不知道。

因為出版《台北慢步》的關係,所以出版社還派人跟我一起去電台,有時還錄影、直播,好像帶著經紀人一般,真是風光啊!還我誤以為變成大明星了。

這幾年接觸廣播電台,從逐漸沒落,因為網路直播與 Youtuber 的興起,廣播好像找到了另一條路,但是投入的成本與原本主持人、製作人的分工其實很大的不同,面對目前網路媒體的競爭,大家都在找出路,到底擁有錄音室的廣播電台,這些人力組織與器材設備,到底是負債還是資產呢?

其實很感謝電台給我機會打書,但是為何要寫書,我沒有忘記初衷,只是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我們是否可以投入更多永續經營的節目呢?— 和張鐵志。

2018/07/23

【台北】中廣,胡大哥節目



今天上了胡大哥的廣播,很暢快的聊天聊了很久,我都很怕我話多說不停,很收斂的收尾,本來只想推一本書,但胡大哥非常阿沙力說既然舊書再版就應該再推,於是,今天就變成水瓶子兩本書互打的局面。

這件事本來不好說,胡大哥手上那本書是幾年前的書改版,出版社在我的要求下,脫離"捷運"這兩個字改為"歷史",我覺得比較符合我書中的內容,而歷史系畢業的胡大哥說他最討厭文人相輕,竟然大力跟我聊歷史,讓我十分感動。

中廣 7/25 20:00-21:00 請大家收聽,最重要的請購買《台北慢步》與《台北歷史散步手帖》

購書連結在此
http://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cat/all/key/水瓶子/adv_author/1— 和 Mark Hu 。

【台北】小芬的藝響世界



轉眼又幾年沒遇上小芬老師,因為出了新書《台北慢步》所以有機會跟老朋友碰面聊聊。

今天快閃到IC之音,劈哩啪啦很快速的就我一直講話,然後非常快速的我就離開了,離開後才發現忘了合照,而且我竟然講話講得又快又急,然後匆匆的就離開了電台,真是這本書的反宣傳啊!

了解小芬老師的人應該知道她的個性比較急,而了解水瓶子的人也應該知道我的個性就是慢,沒想到這些年來,我變快了啊?!反思這次上廣播,會是怎樣的效果啊?

https://www.ic975.com/program/小芬的藝饗世界/— 和魏世芬。

2018/07/22

《日本人論》



原本以為一天就可以解決,沒想到多看了幾天。用楊斯棓醫師的標題:阿公那一代有邱永漢,我們這一代有蔡亦竹來開看,中間有了斷層,311之後,日本人重新了解定義台灣,而我們在眾多日本的書籍中,是否可以找到台灣人看日本人的論述呢?

蔡亦竹老師在教學中發現我們用的教科書居然是外國人所寫的。而日本人看世界各地的書籍,也都是日本人自己所述,今天一進入書店的第一主桌,大部分都是翻譯的書,是因為台灣人書讀得不多,相關的作者不多嗎?

其實,是我們太沒有自信心了。我相信出國率那麼高,在世界各地做生意的台灣人,都有對世界人論述的一套,只是為何很少這種類型的書呢?

本書第一章以許多日本學者、作家的論述,表示各式各樣的論述的優缺點,或是顧此失彼,可見日本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樣貌,像是集體變形蟲一樣的個性,而從室町時代之後,各地的藩屬各自發展,有了自己的個性。

看過不少電影,描述奇特的風俗民情,妖怪傳說,陽具崇拜,雪女,出雲神話,桃太郎等等,這樣的地方性故事被保存,村落性格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的集體意識,這就是本書的重點。

蔡亦竹老師舉了相當多的例子來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識,民俗學在台灣在日本時代交融了許多儀式,我覺得是可以探究的地方,民俗學或許是台灣可以找回自己的一個方法,我們如同"神隱少女"中的白龍,忘了自己的名字。

ps. 我覺得本書編輯分段還是需要多下一點功夫

【台北】華山內的快閃店 COFE,恰如其分的土生土長


華山內的快閃店 COFE,恰如其分的土生土長

一進去就遇到了 王詩鈺 (Wang Shih Yu) 站台,又遇到顧瑋 ,然後又遇到了許多知名的作者,藝文界人士,整個文青魂發作!

其實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漂亮的器皿,加上 menu 上第一個特色飲料,只能直呼不可能的美味,還有看起來是巧克力但又不是巧克力的東西,這些都是台灣咖啡相關產品,簡單單純有產地,希望有機會成為代表台灣的特色產品。

剛好詩鈺站台,順便問了之前設計的濾杯,本來還很猶豫是否要下單,這回就直接當下就網路下單了,果然有專業人士介紹說明原理,還是很大的賣點。

ps. 後來上了青鳥,感謝有進小弟的新書《台北慢步》

《台北慢步》第二場導覽:北門到南門



這是玉山社辦的導覽第二場,天氣看起來不錯,陰陰的豔陽躲起來,很開心的講了兩小時之後,發現滿身大汗,在街頭簽書,對來參加的人十分抱歉,竟然要作者簽名,要辛苦的苦行兩個小時後才可以,這應該是出版社首例吧?

不過,回頭想想,買書的客人應該也是難得的回憶!

城中街道狹小,行人很多,辦活動的聲音很大,導覽起來不是那麼容易,雖然大家帶著導覽耳機,但是周邊雜音很多,互相干擾,結束後我到了華山園區,這樣的噪音印象更是大爆發(後述)。

這幾次導覽把講義升級了,全部是A3彩色照片,投入導覽活動這十年幾年的時光,從免費到收費,從大聲公到導覽耳機,從一隻嘴講話到可以同時採訪老闆吃冰淇淋,然後艱困的出版了許多散步的書,我想應該還有更多可以升級的小地方,未來製作更精美可以收藏的地圖,或者是有更多的參考資料、影片,讓台北慢步更加立體化,這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2018/07/21

【新北】第一次在倉庫聽演講:傑克森談思考的技術



X-Mind 肚子餓

傑克森說離不開這兩件事情了
異想天開,不要怕錯
不要離開主題
不做是非對錯
借別人點子在發揮
點子多多益善
圖像記憶,圖文並茂
角色扮演
QBQ
腦力激盪


【台北】捷運站碎念

每次到捷運站,看到不同族群的人:觀光客、上班族、學生、親子、老人等,我們的捷運系統,很難滿足各樣人100%的需求,但是實際上是否可以做的更好呢?

經常看到觀光客不知道怎麼搭車,非常猶豫要到哪裡轉車,跑馬燈跑著沒有用的訊息,或是上班族的擠壓到老人家,可以感受到只要做到六十分就好了,若要每個族群都滿意,那一定是不可能的吧?

答案真的是這樣嗎?

我覺得時間很好的答案,我們的尖峰與離峰時間的計算方式,大概是以上下班來計算,所以經常在假日,有一堆觀光客擠在大安站,因為這邊是區間車的分隔點,很多觀光客莫名其妙的被趕下車不知所以然,然後又搭錯車往其他方向離開。

或許觀光客的人數不好預估,但是捷運站的離峰時間,轉車換車都會增加很多的困擾,對上班族都要思考一下,那麼觀光客怎麼辦?要解釋甚麼是"區間"的概念,或許想出使用圖示或是一目瞭然的粗細、顏色的標示方法,我想我們捷運局有必要去東京學習,為何我一個外國人到東京去搭乘都無礙呢?

我們的捷運站行走的空間其實已經很大了,但是為何大家都擠在一起,強制大家行走的方向的動線這部分可以說非常自由,有時有快的需求,有時候是方便的需求,大家的需求不同,依據不同的時間調整的管理方法,提高滿意度,我覺得是目前捷運最需要改善的地方。

【台北】果果甜點



這回來沒有拍燈罩,主要應該是來聽一下假日大家都做甚麼休閒活動。

不少情侶,主要是女生喜歡吃甜點,所以男朋友受到女朋友的要求陪著來,十分的甜蜜。次要為女性朋友來這邊跟閨密互吐口水,所以可以聽到許多人生百態,不過這裡的族群是比較年輕的上班族。

突然聽到了有人分析食道逆流,十分的精闢,我把整顆抹茶蛋糕吃下去後,就一直逆流,這符合我當下的心情,我都很想把椅子搬過去掛號看診一起討論了。

看來,甜食好吃,連淺嚐都不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018/07/20

從《台北小散步》到《台北慢步》,到全世界散步



今天去拜訪老夫子姊姊,喊了很久的書《高加索》(亞美尼亞、喬治亞與東土耳其)終於要交稿了,相信新書就要出來了。

從 2012 年出版我第一本散步書《台北小散步》六條路線,到現在也六年的時光,到現在《台北慢步》十條路線,台北有散步完的一天嗎?答案應該是永遠不會結束,散步的當下會有更多的主題出現,不同層次的散步串連這些點,讓台北呈現更多的樣貌。

右上的書架是 欒樹下書房 最近的主題:日本書展,這些相關的書,都是散步的各類主題,就用慢步的方法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吧!— 和林婉美和洪丞。

2018/07/18

【台北】台北慢步@世新電台


很喜歡到世新大學的電台錄音,不只是感受到年輕的氣息,錄音的時間是傍晚,也不會那麼熱。

《台北慢步》新書出版一陣子,居然是第一次合照,測試一下倪可得新相機,效果不錯。也很佩服倪可,每次要訪談前先看完書,還用螢光筆畫重點,我都很佩服自己為何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啊?(自戀中)

同學問我這是我的第幾本書?數了一下,就當成是第九本吧!有"台北"兩字的書名是第六本。

#小人恆立志 說要書寫世界各大城市的容顏,一本都還沒有成功,到底是要從哪個城市開始呢?

【台北】台北慢步@教育電台


最近去教育電台上節目,我發現錄音時還算順利,可是驚奇的是在上下節目的旅途,發現了原本沒有發現的事情。

最近隔壁建功神社在整修,雖然經常進出教育電台,沒有發現旁邊有一個小小的展覽室,這一檔主要介紹林獻堂,我才想起我書架上有一本他環遊世界的書,只看了一半,看完展應該儘快再把這本書看完才是。

有空經過南海路的人,也請去看看展喔!

《新聞大解讀》台北慢步、台北城市散步的導覽、金車文教基金會千人走讀



以下是我的大鋼

1-1. 為何舉辦散步的導覽活動?
因為十年前流行部落格,部落客們假日帶著相機沒處去,開始舉辦後,發現我們真的不了解自己的這座城市。

1-2. 為何書寫散步相關的書?
因為去波士頓觀光有自由步道、黑人權利步道,為何台北沒有?於是就想自己定義,自己書寫這樣的散步路線,後來發現越走素材越多

1-3. 走一條台北的自由主義之路,從台北刑務所的圍牆,經過許壽裳、殷海光、彭明敏曾經居住的住所,曾經是特務密度最高的地方。

2-1. 透過散步發現台北與薩摩藩失落的歷史,連結了古侖美亞與江山樓等各行各業在台灣的足跡。

3-1. 歷史是不斷累積的,田調、野外、踏查,可以不斷的驗證,並且論述自己存在的意義。


今天去上新聞大解讀,主題是台北慢步,以散步導覽的方式了解台北。

感謝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的邱董與 金車文教基金會 King Car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清芸姊大力協助,一個是一年舉辦一次大活動的千人走讀,一個是每月累積千人次的活動,很佩服能夠以散步帶活動的方式,持續讓民眾了解台北。

一開場胡大哥就說明了各大城市都有知名文學家散步紀錄,從柏林、巴黎流動的饗宴到維也納昨日世界,都有相關的書,然後我說布拉格也有,可是我居然忘了書名,回來一看書架,是《布拉格畫像》,我覺得歐洲各大城市不只是只有一本代表那座城市的散步文學書,用散步慢步營造台灣認同,是最完美工具啊!— 和Mark Hu 和邱翊。

2018/07/16

【山口】山中的咖啡館



這裡不是高速公路旁的休息站,而小公路旁有小農超市的所在,旁邊有山有水有綠蔭,在這麼漂亮的風景中,居然有一間只有六個座位的小咖啡館,而且,坐在裏頭還看不到戶外的景致。

這是另類的桃花源嗎?已經在桃花源中了,為何還要躲到室內去喝咖啡?

當我好奇這樣的咖啡館真的可以經營下去嗎?一推開門裏頭非常熱鬧的滿座,兩位客人看到我推門進去,就說要離開了,好讓我可以體驗一下這小小的山中咖啡館。

我點了杯黑咖啡,一反以往只要到鄉下遇到日本老人家,我一開口講英文,就搖手說聽不懂,只好用寫的漢字溝通,這位年輕人英文不錯,但是反而看不懂漢字。

(補一段內部擺飾)

昭和時代,日本文學家,流行自己設計茶室,戰後各地復興文化時,也重建了茶屋,這些茶屋多座落在江戶的庭園之中,從茶屋看出去,這一抹庭園盡收小小茶屋的眼底,無論水缽倒影,或是遠山借景,甚至是小小庭園的青苔,都是用心擺飾的設計。

那麼,這個城市中的小咖啡館被搬到郊外去,很真的很能營造出都市壅塞的空間感。讓我想到機場中小小的抽菸室,癮君子塞在其中的盛況。— 在 sonoda coffee 。

2018/07/15

【台北】導覽後碎念



假日連續幾場的導覽,有退休的大學教授,也有社區大學的同學,也有親子團,很高興每個人都有專心聽

這張照片是 cosplay 團體來借場地拍照,同時又有兩組客人進來聽導覽。

在這邊導覽七年,我最傷腦筋的有幾點:

1. 假日來的客人很多,如何隔開導覽?
2. 每組客人來的目的大不同,有的是同學會,有的是親友團,很難要每一位都專心聽導覽老師說話。
3. 有些客人會有一些特別內容的要求,到底是要重視誰的需求?

曾經有拍婚紗的新人,在亮軒老師導覽時同時在客廳拍照,那天我非常的驚嚇,幸好老師很幽默的化解了尷尬的場面。

而這樣的空間使用,我想就是互相"尊重",說的簡單卻極為不簡單,但這七年來感謝來的客人越來越能體諒這樣情況,但我最頭痛的還是小朋友衝來衝去,目前有個小書房當成一個緩衝區,有些小朋友會安靜下來看書,而大部分來此的大人有聚會的需求,多半是比較急躁的。

炎熱的夏天,急躁的人們,或許是媒體,也或許是我們的飲食文化形成對於場域使用的樣態,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讓大家"靜"下來仔細的了解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2018/07/14

父親的潤滑油與我的萬能蜂膠



從小到大家裡有甚麼故障,只要經過父親的巧手總是能夠修理好,無論是電風扇,門鎖門閂,窗子的軌道,腳踏車,摩托車等大大小小東西,都可以修好。

父親會把東西拆開,然後擦拭乾淨後,使用大量的潤滑油,所以東西修理好了不久,地上總會出現油滯,潤滑油是我父親之所以偉大的必要工具之一。

不過,現代的電器產品,小小的電路板,或者是現代一體成形,大量的使用塑化薄膜等,使用潤滑油反而是把產品搞故障的元兇,潤滑油失效了,也宣告一個時代的過去吧?



而我現在身體出了任何問題,就是使用蜂膠,無論是感冒前後,或者有任何傷口,火氣大口腔破洞,牙周過敏,內服或外用,全部使用蜂膠。我在想若是房子漏水,可能可以用蜂膠來修補呢?

每一個人的人生中,應該都有一樣萬用物,真想知道我兒子以後會用甚麼東西來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呢?

2018/07/13

【台北】大稻埕博物館,黃裕生蔘藥行、還有兜味



這是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所舉辦的活動,參訪黃裕生蔘藥店,感謝蔣訓楠先生的導覽。

經常在迪化街遇到蔣先生帶客人在街頭行走,我想其實他已經可以退休,為何要做這樣吃力的工作呢?看著他帶著平板,只要客人有問題,隨時可以把照片叫出來秀給大家看,這樣的導覽與帶觀光客又有很大的不同,到底觀光客需要知道的事甚麼資訊,有時候內心也非常疑惑,也只能說導覽的內容,要隨著客人因人而異了。

迪化街的蔘藥行,以前除了進口藥材,還有煎藥,製作成藥丸,或者是磨成粉的服務,要有中醫師駐行看診把脈,到了現在有科學中藥,也轉為養生食補,甚至是我喜歡吃的蜜餞果乾的銷售。

聽了老闆的描述,其實漢醫師除了把脈開藥方,還注重修身養性,這個傳統其實隱約在老闆的言談之中可知,照片中是老闆的兒子,雖然念的是設計,可是從小嬰兒床的玩物,就是人蔘,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人生,很願意公開他們的生活,很感恩!

我覺得了解漢藥材對身體的影響,應該是每個人的常識。— 和Fred Chiang 和黃裕生藥行。





第一次進來,還沒有點咖啡飲料,就測試咖哩飯好不好吃?

友善動物的店家,突然朋友帶來一隻狗狗,與原本店家的狗狗兩隻玩起來,也算有趣舒服的咖啡館。

2018/07/12

台灣首份報紙發行至今 133年(1885.7.12-2018.7.12)

(以下取自維基百科)



1885年7月12日(清光緒11年6月1日),巴克禮創辦《臺灣府城教會報》,因為19世紀末的台灣,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讀書寫字,使用書面語文言文,創刊時使用白話字(或稱「教會羅馬字」)出版(它是屬於廈門語羅馬字拼音),每月發行一期,1932年5月才改為如今之命名《台灣教會公報》。從1973年12月(1088期)起,改為週刊發行。

2018/07/10

【台北】原廣慈博愛院全部拆光了


20180413 的照片,原廣慈博愛院

前一陣子過去,還留有一棟,其實就只是清理乾淨並沒有整修,就很漂亮,光影打下來,多少時代的痕跡。

現在,已經僅剩下一棟已經拆除了。我們還是學不會記取教訓,這些教訓有兩點:

1. 老建築留下來,就可以說故事,使用現代材質做一些改變,讓大家更容易親近,或者適當的包覆,漏水的問題也可以解決,那個時代的公宅,搞不好品質比現在更好,適當的修整根本不會滲水。

2. 公宅在各大城市,演變成弱勢族群聚集處,即使我們規劃的再美好,規則規定限制一堆,我家附近的公宅,在樓梯間還是可以看到酒瓶,始終脫離不了貧窮。

為什麼?

物以類聚,所以很多政府對公宅的規劃,是開始分族群分年齡並讓承租戶投入社區服務,每個弱勢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應該讓他成為一個族群,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們好像還是這樣的思考模式。

我知道講道理容易,執行起來很難,目前的選舉文化又是靠數字,數字的迷思就在這裡,要比公宅的數字。這跟 TNR 有點像,好像是解決方法,但是為何街貓的還是沒有減少呢?很抱歉我用人與貓來對比。

我們期待更多樣更多元的政策,而不是集權式的管理模式。


2018/07/09

【台北】急躁人生與台北『慢』步



最近幾次在青田七六帶導覽的經驗,都是客人一進來非常非常的匆忙,有日本客人的領隊,詢問我是否可以導覽,我說等下10:30am 有一場導覽,若可以的話,可以一起聽,你在旁邊翻譯即可。她連想都不想就說來不及,我說才等十分鐘,後來我跟她說,我就用這十分鐘簡單講一下。

這個急躁的領隊,帶著五個日本歐吉桑倒是非常悠閒,經過簡單互動後,我終於找到了許多共同點可以溝通,但也已經過了十分鐘,不過這領隊的日文非常好,翻譯得很到位。或許這些緩『慢』的歐吉桑經常拖行程,讓她很害怕趕不上飛機吧?

後來,一群來自高雄的歐吉桑與小朋友來,主辦人也非常急躁,一直擔心走錯路的老先生會有甚麼問題,一群人也跟著她急躁,我就想說她若真的很急,應該就跑出去找人接過來,她只是用電話與嘴巴急躁於事無補。

傳統的旅行,過於急躁,凡是都是按表操課,我想團體旅行就是這樣很難迎合全部人,所以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快慢自己調整就好。在台北好像就是工作場域,大家都很急躁,不知道在急甚麼,只是想要很快把事情做完嗎?

台北『慢』步,不只是一本書,是希望透過『慢』,認識這塊土地。

2018/07/08

【台北】女僕咖啡館



上回去京都玩,冬天溫度零度左右,感冒,猛吞維他命C、喝水,住在老房子裡面很冷,只要離開暖氣範圍溫度遽降,每小時進進出出到戶外的廁所尿尿,偷偷摸摸很害怕吵到隔壁房間的旅人。

最後,去參拜了晴明神社,買了一個厄除符,身體就好了。

最近,氣溫高的嚇人,進出冷氣房,身體奇怪了起來,猛吞蜂膠,來一杯陰陽師調配的飲料(應該不用塑膠吸管才是),希望有效!

《台北慢步》第一場導覽:走在米道上,走在貨運站上



很感謝蒲添生故居作為第一個點,讓大家了解戰後從權威到運動美學,再到庶民塑造胸像的這段歷史。我補充了日本時代許多長官雕像放置的位置。

聽到希望廣場叫賣的聲音,又用喇叭刻意放大,真的很想逃離。

由於華山園區人潮眾多,所以我沒有走進去,從旁邊繞出來,結果,漏了一個很重要的景點,藤森照信的茶屋,本來要拿出藤森照信的所有茶屋的作品,來比較看看這個短腳茶屋與長腳茶屋,真的差很大,缺少了那份秘境與遺世獨立的氛圍。

也因為沒有踏入華山,也忘了給大家看建國啤酒廠的那座工廠照片,長得很像日本的釀酒工廠,我相信是有淵源的。

從米道搖身一變到縱貫線,從挑夫到華山貨運站,台北這些建設大致上就一百年的歷史,日本時代突然長出來現代化工廠,沿著鐵路沿線而建的歷史,地下化後的公園綠帶非常珍貴,希望有更多的看板或是裝置藝術讓大家了解這段過往。

今天的路線與內容,沒有串接的很好,希望下次有機會改進。

2018/07/07

《台北亂走》



部落格時代就一直看 freeleaf 在台北亂走的文章,尤其是大安區的文章很多,有關水圳道與大安森林公園等,讓我重新認識這地方。這本書應該是集結當年的文章,看了書上的照片,大部分的設施都不存在了,不過十幾年的時光,竟然留下來的,只是書封上左上角的水溝蓋與圍牆。

這是一本懷舊的書(無誤),僅僅十幾年前的台北跟今天就大不相同了。

一看到書封照片就覺得很熟悉,即使地上的箭頭不知道重劃了多少回,柏油路重鋪了多少回(大安區)這裡是青田街七巷與和平東路一段183巷的交會。

當我看到作者的『想起地理學』這一章節,跟我的從小到大對於看地圖的心理不謀而合,偏偏我是一個方向感很不好的人,手機GPS的普及真是一大福音,當時大學會選填地質系,完全是因為依照排名填入,唯一有可能的就是與地圖相關。

雖然作者沒能進入台大地理系就讀,但這十幾年的研究,為台灣地名的由來與考據,打破了傳統我們依照地名的漢字說故事的窠臼,還原當年念音與習俗來分析,對台灣歷史有極大的貢獻。

也請大家順便支持一下我的書《台北慢步》

2018/07/06

【台北】《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永樂座



這是今天《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感謝 倪可 拍照

結果,麥克風一拿起來,一口氣講了一個半小時,超過了半小時的時間,我完全無感。

今天想採取比較輕鬆的模式,放一些老照片,讓大家猜猜看這棟建築在哪裡?果然,今天來的朋友對這些老照片比較陌生一點。

下個星期就可以在博客來,或是在各書店買到《台北慢步》,若要搶先買到,請到永楽座書店。— 在永楽座。

2018/07/05

【台北】所謂的海關?



右邊是一位知名臉友的照片,借用一下,我還很納悶海關不是都禁止拍照,為何她可以拍得那麼高興,也沒有人制止。

這兩張照片有何雷同之處呢?

左邊是清代釐金局遺址,這才是真正的海關抽稅的地方,若在各海關放置台灣歷代海關的照片,應該很魔幻。

【台北】溫羅汀書街(生態旅遊協會)


這是生態協會舉辦的導覽老師培訓班,每一個人都好認真,當我講述台北市大小古蹟與都市計畫演變時,每一個人都知道答案,很想跟這些導覽老師致敬,學無止境的代表。

我接了五堂課,三次在戶外期間,應該算是今年度最炎熱的時日,以前講三個小時沒問題,這幾次講到兩小時,就開始撞牆,前文不接後語,這次走溫羅汀書街,算是最擅長,但覺得沒有講很完整,下次手上的透明夾要升級為 A3 大小,而且是彩色的,何時科技可以進步到只帶個行動投影機,隨時投影資料出來呢?

有關書與書店的演變,這次居然完全沒講,從聖經的抄寫,到排版印刷的出現,再來是有書封面與書背,經過了那些過程,這也相當的重要。

後來參加太太公司的旅行團,居然碰到來參加導覽培訓的領隊,世界很小,很佩服旅行業的人。我每次參加旅行團一上車都是睡覺放空休息,對領隊導遊真的太不禮貌了。

2018/07/04

《台北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雖然說這種街區導覽帶了很多回,但是以書本的形式呈現,加上與讀者的互動,還是很少舉辦,有別於坐在冷氣房演講場地的分享,實際走動的導覽還是大不相同。

閱讀、導覽、講座互相整合,難度很高,節奏不一樣,很希望大家試著多參與這樣的活動,也試著規劃一條屬於自己的慢步路線。

重點是:導覽+一本書+台灣文學館文創品,只要 $499,實在太便宜了。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記得小時候上學路上,由於家離學校比較遠,每日總是提早出門,走不同的路線,腦中天馬行空亂想著,想像自己是坐飛行器、騎腳踏車、行船、開車,或者化身為麻雀、貓咪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放學的路隊,我們會在路上玩耍,走不同的路線,經過不同的地方,玩不同的遊戲。

  如今,在台北市遊走的上班族,即使是計程車司機,可能都不知道每一條馬路的由來,為何要這樣規劃,歷經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從清領、日治到民國時代的台北市,歷經了怎樣的變化?

  台北的都市紋理—道路、鐵路、水圳道、古蹟、遺跡,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許多歷史故事。台灣人不若日本人喜歡立碑,走在日本大小街道的角落,可發現數不清的大小石碑,根據石碑上的文字去網路上搜尋,都會有一大堆資料跑出來,但是走在台灣的街道,除了路名、商店廣告招牌外,看板上難得看到與在地歷史相關的資訊,反而常跳出「南京到長春壅塞」的資訊,彷彿身處中國的高速公路。

  打開不同時代的地圖、航照圖、照片,找出古地名、都市紋理的演變,居然發現我們不在意的角落背後有那麼多的連結。在台北慢步,跨越不同的時代,可以玩故事連連看,就會發現同一個巷弄可以用不同的主題串連,而在巷弄裡遊走,就好像玩爬樓梯遊戲,只要走不同的巷道,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台北市的歷史還不至於像許多考古遺址,不同文化圈的層層疊疊那麼複雜。台灣北部在西班牙時代,隸屬於菲律賓管理,是西班牙航海貿易的亞洲樞紐。在清領時期,台灣是中國沿海的一部分,不論是郁永河來開採硫磺時,或者是羅漢腳來農墾時,都是屬於邊陲地方。到了日治時期,將農業研究的中心放置在台灣,作為更進一步南向的前哨站,期望建立以島鏈為基礎的帝國。

  從這樣的歷史來看,不同的角度,慢慢的藉由步行省思,參訪大大小小的景點,串連出不同主題的散步路線,正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模式,將多元文化納入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收納融合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懷念兒時經過的水圳道,下大雨過後在圳道裡划小船、抓魚的往事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想要穿越歷史時空,回到當時。事實上,只要每一個人都規劃出一條散步路線,這樣累積起來的文化厚度,就足以媲美世界各國;即使這樣的目標非常長遠,但隨著年歲的累積,城市發展的文化厚度增加,相信是可以達成的。

活動紀錄:


2018/07/03

1981.7.3,陳文成博士紀念日



為何我會放志鴻館的照片呢?(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1980年剛剛蓋好,隔年作為大學聯考的闈場,這些大學出題的教授們,要到七月三日的最後一堂考試開始,才能出闈場。

當年在闈場內的教授,有聽到重物墜樓的聲音,志鴻館就在研究生圖書館的旁邊。這是第一棟以名字命名的教室大樓,陸志鴻不但是台北帝大改制台大後的第二任校長,也是隔壁機械系教授,以前還有看到陸志鴻的胸像。(有沒有人好奇為何沒有第一任校長的大樓?)

目前志鴻館已經重建更高的樓,我不知道是否還是叫"志鴻館"?

陳文成是傳統寺廟厲害的匠師陳應彬之後,兒子繼承父業,孫子陳庭茂在日本時代在日商工作有成,但國民政府接收後離職,曾孫陳文成是個數學天才,這家族無論在甚麼政權下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總能重新再站起來,其實非常符合猶太人在世界上的處事態度。

在台灣的第一所大學,椰林大道應該有很多和藹可親的師生故事,但悲情的是極權的事情居多。

https://youtu.be/K7GrPrS04l0

【台南】流水帳20180703@4:台南文學館、林百貨、安平導覽

*熱門咖哩飯店


很害怕到店家要考試
1.請問訂位大名,幾位,電話號碼?(答錯一個你就要再外面罰站)
2.剛剛電話訂餐外帶。請問訂了什麼?(講錯一樣就不能取貨)
3.請問您有訂位嗎?(彷彿沒訂位就不能進來)
4.請問您一個人嗎?(好像一個人就不能吃飯)
5.人都到了嗎?(考數學)

*原台南州廳,國立台灣文學館



森山松之助天上有知,應該非常高興他在台灣所建的歐式建築被重生了多采多姿。1907-1921 年在台灣,其實並不久,但剛好在日俄戰爭結束,在大正時期比較有餘裕的經費設計官方建築,只能說他運氣真好。

可稱為台灣的州廳之王。歐式建築,也是有很多圓形的結構喔!

*安平導覽




果然,有在地研究者帶路,安平就不只是樹屋與古堡而已了,變成一個聚落,步行的時候感受到有時光的刻痕。

大大小小不一,沒有規矩的小巷,轉個彎可能就不知道從哪裡走過來,像是迷宮的小巷口可能都有不同的樹,茂密的樹有可能是芭蕉,也有可能是鳳凰木,長在海河與港口邊的聚落,閉眼想想在大雨的夜晚,或是潮起潮落間,或是風聲在牆邊呼嘯。

我好像回到二十幾年前的金門,但畢竟也大不相同的成因。

屋頂、門楣或者是牆上一角,有這樣的辟邪物,後來有藝術家以再製的模式妝點,如今來看也真的像是辟邪物,真真假假的歷史與藝術,社區營造也成為一段歷史。

我拿起了《穿越五條港》,這本很薄但我卻無感的書,知道了原來台南是潮間帶之後,才感覺到不只是生痕化石,人類在此這幾百年,也刻畫出如潮蟹行走沙灘的文明樣態。

*快要修好的消防大樓

感覺未來在湯德章圓環周邊會非常精彩

*林百貨周邊




*花好月圓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