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7

【台北】渡邊義孝與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野草居食屋



多年在網路上跟隨渡邊老師,今天終於見面,連同渡邊老師的新書翻譯者高小姐,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的穿著一模一樣深藍色的衣服與褲子,第一眼見面討論老房子的故事,難以停止。

到達野草居食屋,趁客人還不是很多的時候看了一下沒有天花板的屋頂結構,高小姐說那個屋頂上有個比較細的小斜樑是祈福用途。

直覺這兩個人真是超人啊!渡邊老師一邊畫在兩個本子,顯然一本是草稿一本是直接可以拍照上傳臉書,用單眼與手機拍照,完整記錄當下。

看到這樣的排場,我也只好火力全開,把所有我知道這棟房子的身世,為何會成為台大的宿舍,以及周邊的故事全部講出來,可是我發現這兩位完全沒有休息,渡邊老師又提問又紀錄,高小姐一直忙著翻譯,反倒是我可以大吃大喝。

已經上菜半個小時,渡邊老師一直紀錄都沒有辦法吃,所以我只好停下來不要多講那麼多廢話,不然可能整頓下來渡邊老師都在畫畫。

渡邊老師是尾道老房子銀行 NPO 組織的理事,從 2007 年來成功的搓合了百間老房子再生的契機,所以問了許多問題,或許是剛好尾道這個地方是非常接納外地人的地方,山坡地的老房子多屬於寺廟,消防法規限制無法改建,在地人又非常挺在地建商,所以老房子得以保存,也造就了外地人一直在尾道租屋旅居,並且能夠持續經營這些老房子。

以 20dB 書店為例,這個老闆既不是這間老屋的後代,也不是這個診所的關係人,從外地來的經營者居然能夠使用藥袋圖案來做文庫本的書衣,而且很熱情的述說著老屋的身世。

沒錯,整個感受到的就是"熱情",這也是看過渡邊老師的書與接觸這個人的印象。至於高小姐已經從一個翻譯者,晉升成為渡邊老師在台灣的經紀人。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這幾年日式建築在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包裝下,顯得熱鬧滾滾,大家對於古蹟再生、再利用、重用、活化也都有自己的解讀,儘管南轅北轍的想法,以及再利用時,很多人會有各種不同的擔憂。翻完了這本書,我只能說我們同時都在一艘船上的人,感謝渡邊老師給我們了一條路,我的結論就是:大家持續前進!

渡邊老師的調查,我想就是紀錄再紀錄,把遇到的人事物,當下就記錄下來,或許對你我來說就只是紀錄,但是有關老房子屋主後代、周邊鄰居所說的話寫下來,或許這些長者的記憶有誤,但是至少都是這些人對於這棟房子的記憶。

的確,台灣長年在各種政權統治時所長出的建築,以及主體性的論述,會隨著政權有很大的變化,在台灣的建築像是有機體如同向日葵般會隨著時間長出不同的方向。

一棟建築代表甚麼樣的意義,我們需要更多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宗教信仰要解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們該往哪裡去?

我想這本書是一個認識"我是誰?以及我從哪裡來?"很好的書,看懂了這些,自然而然的我們就知道應該往哪裡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