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1
【台北】與渡邊義孝到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參觀
今天上午一早與渡邊老師在青田七六,看一下原本有有防空壕位置與水池的位置,後來旁邊由馬廷英教授妹妹所興建的磚房,依著防空壕與水池而擴建。
後來就前往大同大學的志生紀念館,日本時代興建的日式住宅,還是以日本人興建的和洋混和的住宅,在大稻埕迪化街區,這種漢洋風格的生活空間為主,台灣人與日本人居住空間呈現非常不同的樣貌。
這中間難道沒有互相融合的住宅嗎?
陳茂通宅(已拆除),其實也是洋和二館的設計模式,但是在洋館二樓有設置公媽廳,而洋館的招待性質非常強烈,這點我覺得就非常具有台灣風格。
這幾年陸續來志生紀念館,越發覺得這棟房子的設計者,必定是相當了解日式文化,也了解台灣人的生活空間使用習慣,才能融合的如此精彩,所以請渡邊老師來看看。
1940年,戰爭進入了白熱化,內地已經發出禁令,建材受到了相當的管制,而這時在台灣的協志商會林煶灶,則請當時總經理廖欽福設計了這個住宅,當成兒子林挺生的結婚賀禮。
協志商會承接總督府多項工程,原台灣司令官邸(現陸聯廳)、臺北市役所(現行政院辦公室)、臺北電話局(現中華電信)等,除了洋和折衷的招待所之外,現代主義風格十分強烈,而這棟建築在這樣的風格影響下,一進門的門面看到了是簡單的洋館。
豪華的門柱與路面四十五度角,一進門後,洋館的門廊有洗石子的羅馬圓拱,搭配著圓窗。
洋館雖然四四方方的,但是開窗的位置、比例、大小,則需要相當的功力,看似簡單,但是卻一點也都不簡單--渡邊老師說。
我喜歡後面雁形的和式建築,好似桂離宮,無論從屋外或在屋內的走廊上觀察,呈現了不同的趣味,尤其是喜歡攝影的朋友,在不同的時間光線,與後院心字池塘,半圓形的階梯,好似一個舞台。
前院的方形,與後院的圓形相映成趣,洋館與和館融合的中央,則是公媽廳,位於洋館內,是整個屋子的中央。
我們在後院看整座建築,看著和館,貫通的曲折的走廊,我看到渡邊老師對於每一棟建築充滿了關愛的眼神,我想建築的和諧莫過此。
最後, Damon Peng 帶我們去旁邊這座好似萬神殿的尚志教育館,原來是從維吉尼亞大學複製過來的,是林挺生回贈給父親一百歲冥誕的禮物,目前是很多拍攝婚紗照片的熱門取景點。
為何走廊要放置過多的希臘柱呢?渡邊老師很快的給我解答,希臘神殿因為古代建築技術與今日不同,所以要那麼多柱子才能挑高承重。我想這是跟希臘建築致敬吧!
1933年,德國建築師布魯諾‧陶特參觀桂離宮後,驚嘆美的叫人落淚。志生紀念館洋和並置的建築,我想也是融合了現代主義概念,並把台灣人尊重祖先的概念放在中心。
照片右下:為志生紀念館後院,取自《志生紀念館風華再現》
照片左下:羅馬萬神殿— 與Damon Peng 和 Looky Kao在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志生紀念館風華再現》
《羽化、話語》
表面上這兩本書無關,讀後覺得還是很有關係的。
左邊那本《羽化、話語》是姜敏君博士這幾年以自我民族誌的方法學,讓不同科系、不同學校的學生以自我為案例練習寫出自己的故事,我原本以為就只是一個說自己的故事而已,沒想到其實還是有與周邊環境發生關係的論述,而且把自我個體放入一個大環境的變遷中,了解了個體與不同大環境的關係,翻譯成自我民族誌還不錯。當然,還強調跨領域。
志生紀念館,這棟林家的住宅,1940年興建完成,但是要如何述說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必須在世界建築史上才可以述說的清楚,我們歷經了白色恐怖年代,林煶灶、林挺生兩代,戰爭的年代可以蓋出這樣的住宅,從承接總督府的土木工程,而後轉變成電器事業,這不也是一種自我的民族誌嗎?讓房子自己說話!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6223359193164/permalink/18830457085109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