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早年台灣的純文學作家總覺得就是集中在少數人身上,所以每次看的小說、散文就是少數的出版社。
這幾年,感覺台灣受到了日本出版品的影響,純文學作品的類型有多了一些,例如:妖怪、散步、文史類,尤其是有更多年輕的作者投入。
但,我覺得仍是許多小眾的集合。
我在這裡買了一本《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我第一個念頭是,台北公會堂不是1936年才蓋好,而台北市役所(現行政院)也是1940年才落成,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在"台北州"底下,到底這批名畫,為何要在1929年就規劃買進?這些名畫的來源到底從哪裡來呢?
這就是這本書解答之處!
我覺得以前純文學領域太小,主要原因除了戒嚴時代的審查,大部分原因在於文學獎得評審圈,解嚴三十幾年了,每逛一次紀州庵的純文學書店,覺得有進步,原因是我的書居然也能進入『純文學』的領域,很高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