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這本書的副標很吸引人!
先定義一下甚麼是台灣菜,不是我們去夜市吃的肉圓、米糕、臭豆腐,而是一道道本地風味的菜餚,例如:三鮮火鍋、塔鴨餅、東坡方肉等。
的確台灣菜由中國傳過來,但是擁有了台灣在地的風味,日人治台之初,可以吸引日人用餐,混入了會席一道道有如交響樂上菜的模式,正式的與支那料理分道揚鑣,至於"國家體現"到底是甚麼時候出現的,我想應該是二戰期間,台灣與中國是敵方,正好此時更強調台灣菜,也有別於長期被殖民的印象,應該是政治正確之事。
小時候看美國舉辦的遠東青、少棒的比賽,台灣經常拿到冠軍,但"遠東"是西方人的稱呼,我們經常搞不清楚自稱為"遠東",但若以台灣為主體,我們應該有個"自稱"的名字。
戰爭時期的江山樓、蓬萊閣兩位老闆不約而同說出台灣料理與支那料理並不相同,具有自身獨特性格。這兩個酒家老闆說出這樣的話,幫台灣料理下了定義,同時酒家也是台灣料理的催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